一家十幾個娃!我從摩門家庭學到的帶娃經

2021-02-22 米粒媽和薇薇安

各位小夥伴,晚上好啊!

前兩天和一個二胎家庭的朋友吃飯,聽她抱怨自從家裡有了老二就工作量翻倍,常常崩潰

米粒媽想起了我在美國的好朋友Luke爸媽,在摩門教中心猶他州生活了好多年,那裡家家都差不多十個娃。Luke爸媽在當地生活期間觀察總結了摩門多娃家庭的生存守則,米粒媽迫不及待要分享給你們

Luke爸和Luke媽在美國留學+工作已經十多年了,Luke媽還是教育學博士,從小學習"不用功"卻能在33歲拿到美國大學終身教授。

Luke爸和Luke媽最近開了個公眾號「教授媽媽在美養娃記」,分享了很多在美的有趣生活和吐槽,還有超多有價值的育兒乾貨。這個號裡可以看到各種教育乾貨和美國日常生活分享。想快樂雞娃的家長一定能找到很多實操指南!

作為理論實踐兩手抓的學霸夫妻,Luke爸媽積極為大家準備了自然拼讀的學習資料。整整一套,包括:

美國外教講自然拼讀(整整一套,pdf和MP3都有)

風靡歐美的自然拼讀教材:Zoophonia's Kids (整整七冊,包括書和MP3

美國最受歡迎的自然拼讀啟蒙動畫片《跳跳蛙之字母工廠》

自然拼讀故事繪本MP3(整整十本!)

戳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並回復「自然拼讀」領取

提醒一下大家,這裡是一個自然拼讀的完整套裝哦,拿到之後直接學起來就好了,從啟蒙到提高都覆蓋了,可以省去不少找資料時間!還有,Luke爸媽幾乎每次都能找到新的資源分享給大家,家長們一定要利用起來呀

文章經授權轉自:教授媽媽在美養娃記(ID:ProfMum)

上周感恩節的分享裡提到了我和Luke爸在猶他州讀博的經歷。

猶他州是摩門教的中心,當地居民大部分都是摩門教。

摩門教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教徒大部分家庭有很多孩子。

多少是多呢?四五個算少的,十個很常見,十幾個我也見過。

我們之前說感恩節在美國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好多猶他的家庭感恩節晚餐不在家裡吃,因為人多地方小(其實美國的房子已經很大了)。

因為一家十個娃,娃每家再生十個,照這個速度。。。。

所以呢,人多得家裡裝不下,他們要:租!教!堂!



摩門教在美國社會算是比較獨特的存在吧。其他地方會覺得他們有點怪怪的。

但其實他們人都超級好。可能是因為有些比較不同尋常的理念吧。

多生娃就是其中之一。

我從來沒有讀過摩門經。(但是我家裡有,中文英文全都有,是不同的摩門朋友送的禮物)

具體是怎樣的理念讓他們多生娃我還真是不了解。

但是!

我覺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準用任何外在的東西影響控制身體(生病吃藥除外哈)。

我問過一個摩門教的同學能不能避孕(姐就是這麼耿直)。

他說自然的方式(比如算日期)可以,藉助藥物或其他工具的就不行了。

他們還不能攝入咖啡因,也是這個原因。

我在猶他時聽說另外一個城市有一所摩門教辦的大學,學校餐廳不但沒有咖啡和茶,連可樂和百事都沒有。。。就是因為咖啡因

剛剛我又搜了一下,發現2017年他們開始供應含咖啡因的蘇打(還是沒有茶和咖啡哦),這事兒還上了新聞

好吧,我承認我扯遠了。

我和Luke爸在猶他州五年多的生活中接觸了無數當地家庭。

雖然當時還沒有Luke,但從和這些家庭的相處中我看到了一些多娃家庭的生存法則,對我後來帶娃雞娃也是有很大幫助。


獎勵機制 

八九年前吧,一個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博士同學J請我去他家做客。


Luke爸媽學校的橄欖球場

J家裡有四個孩子,個個都彬彬有禮,和我想像中的熊孩子不一樣。

J給我看了他家的小黑板,專門記錄每個孩子得到的獎勵幣數量。

所謂的獎勵幣,是他發明出來的一種貨幣。

孩子如果有特別好的表現會得到獎勵幣。

之所以不用貨幣,是因為小孩子,尤其是年紀小的,對貨幣沒有概念。

他們也有一張獎勵幣兌換圖,說明不同數量獎勵幣可以兌換的不同獎勵。

比如說,三個獎勵幣可以換一個冰淇淋。五個獎勵幣可以換一次全家的披薩餐。八個獎勵幣可以換一次看電影。

J說他有的孩子有一兩個馬上就換了,有的攢著好幾個一次換大禮。

J也並不會管孩子什麼時候換,他說這個就跟管錢一樣,讓他們自己去實踐,漸漸的就會形成管理的觀念。

我覺得這可不是一般的厲害呀。

我家Luke三歲左右吧,我們也給建立了一個相似的系統。

可以用「小星星」換獎勵。

前幾天Luke斥巨資把所有小星星換了一個魔力沙盒子套裝。

令人感動的是,Luke慷慨的在老母親生日之際花一個小星星送了一個氣球給我。

懲罰一步到位

說完獎勵,我們來說說懲罰。

當時我家鄰居有三個男孩兒,最大的五歲。

那天我們兩家一起吃飯,吃完孩子們來我家玩遊戲機。

到八點多吧,孩子們該回家睡覺了。

老大沒玩夠賴著不想走,三歲的老二哭了起來。(老三太小還不會鬧)

爸媽開始是溫柔的說,後來硬拉走他們。

走的時候還一直跟我們道歉,說不好意思沒有管好孩子。

我還有點心疼孩子呢,哭的太可憐了。

猶他州家裡的後院

過了兩三周他們又來我家玩遊戲。

到了八點,爸爸說:已經八點了。

還沒有提回家的事,只見老大扔下遊戲機手柄拔腿就朝門外跑去,老二見狀立馬跟上。

整個過程不超過三十秒。

我馬上驚呆了。天吶,孩子們上次回家經歷了什麼。。。。

其實我應該問問鄰居用了什麼方法的,太神奇了。

可是我給忘了,當時沒有娃這方面神經不敏感

中二時期的Luke媽

全家統一標準 

還是說回J家。

他跟我說家裡有一些規定都是給全家執行的。不止是對所有孩子,而且對爸爸媽媽也一樣。

那天我去他家吃飯,一個小點的孩子要自己盛飯。

J說:你確定要自己盛飯嗎?

孩子:Rachel(她姐姐)就是自己盛飯。

J:自己盛飯就要全部吃完。Rachel自己盛了飯,但是她今天沒有全部吃完的話明天就不能自己盛飯了。爸爸媽媽也是一樣。你如果讓爸爸給你盛飯可以不用全部吃完。

孩子想了想,還是要自己盛。

J答應了,但是小娃放在碟子裡不少飯菜。

估計明兒要哭了

家務從小做起 

這個並不意外吧。

家裡人多事情就多。孩子很小就給家裡幫忙了。

摩門教家庭讓孩子做家務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我一個同學S從愛達荷州長大。

愛達荷州和猶他州接壤,也有很多摩門教徒。

這個S有十一個兄弟姐妹,就是說他家這一輩十二個孩子。

愛達荷州是美國的土豆之鄉,家家戶戶種土豆。

S從小幫家裡的農村幹活兒,九歲左右就能開挖掘機挖土豆了

我真是驚的下巴都快掉了。這麼小操作重型機器,法律允許嗎。。。

我家Luke估計到不了這個高度,不過一般的家務也是會幫忙的,比如掛衣服,掃地,澆花什麼的。

從小管錢

剛才故事裡的S同學從小幫家裡幹活兒,爸媽也會按照勞動給相應的報酬。

這個報酬是實打實的錢,和之前提到的獎勵不是一回事兒。

錢也不是買玩具的零花錢,S開始買了好多有的沒的,後來才知道自己的生活用品(上學的文具)也要用報酬買。

後來哥哥姐姐會提醒他要先買生活必需品,比如每年要買新的內衣等等 

總體來說他們還是對自己的收入有完全的支配權。

S說他開始不會計劃,後來哥哥姐姐幫忙他很快就對自己的「財務」有了管理和計劃的概念。

Luke雖然還小,但我也漸漸的培養他這方面的概念。

比如他想要哪個東西,我會跟他說需要多少個小星星才能買。

Luke幫媽媽收襪子

而且他也知道小星星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爸爸媽媽的錢也是工作所得。

哥哥姐姐來帶娃

S跟我說他小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的時間不多。

他沒有怨過爸爸媽媽,反而覺得獲得很多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感情很幸運。

他小時候的功課是哥哥姐姐教的,買東西也是哥哥姐姐帶著。

有一次我去那個三個男娃的鄰居家商量吃飯的事。

按了門鈴後五歲的老大給我開門。

我說我要問你媽媽點事情,他告訴我:媽媽去收拾我家的車了。媽媽不在家我就負責管他們。我去找媽媽兩個弟弟就沒人管了,你能不能晚點再來。

他那認真負責的表情太可愛了。

我覺得溫暖,也有點心疼呢。

語言從小抓 

摩門教徒成年後都要離開家去傳教。有的在美國本土,有的在國外。

最近幾年,他們研究出了新的學習模式。有很多雙語學校覆蓋小學初中和高中。

所謂雙語,可不是一段英文裡夾一句外語。我之前看過「雙語」課,太坑人了,全程中文加幾個英文單詞也敢叫雙語。。。。

猶他州的雙語學校是每天上下午分別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來教所有課程。

這樣好幾年下來語言自然可以熟練掌握。

高中畢業就省的學語言直接去傳教了。

我在教Luke語言方面也是受到他們一些啟發。

下次找機會跟你們展開說

再給大家講個好玩的,因為他們的傳教範圍是全世界,所以需要掌握各種語言。

去鹽湖城的摩門大教堂參觀時,經常會有教徒主動過來聊天。

據說只要你說出你的母語,他們立即就能找一個說這種語言的人過來和你繼續講宗教。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家有本中文的摩門經。



我和Luke爸已經從猶他州搬出來六七年了。

不管其他人怎麼評價,那裡的人給了我和Luke爸很多有趣的和溫暖的回憶。

我和Luke爸經常會給Luke講猶他的事情。

Luke很期待到猶他去玩雪。

今年如果不是疫情的原因,就帶著Luke回猶他「探親」了。希望明年可以實現!

Luke爸媽還寫過其他關於育兒思考的文章呢:

關於學科啟蒙他們寫過:

還有各種好玩的美國日常分享:

作為理論實踐兩手抓的學霸夫妻,Luke爸媽積極為大家準備了自然拼讀的學習資料。整整一套,包括:

美國外教講自然拼讀(整整一套,pdf和MP3都有)

風靡歐美的自然拼讀教材:Zoophonia's Kids (整整七冊,包括書和MP3

美國最受歡迎的自然拼讀啟蒙動畫片《跳跳蛙之字母工廠》

自然拼讀故事繪本MP3(整整十本!)

戳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並回復「自然拼讀」領取

提醒一下大家,這裡是一個自然拼讀的完整套裝哦,拿到之後直接學起來就好了,從啟蒙到提高都覆蓋了,可以省去不少找資料時間!還有,Luke爸媽幾乎每次都能找到新的資源分享給大家,家長們一定要利用起來呀

相關焦點

  • 婆婆帶娃三個月,娃把英語忘光了
    補充一下背景,娃從出生到如今四歲,一直是我自己帶,在我的全程悉心陪護下,孩子懂禮貌,講衛生,通過讀繪本,玩貓博士英語app等方式,他已經會說很多英語單詞和基本句型。沒想到只是婆婆帶了三個月不到,娃就徹底變成了土味寶寶。把這個事情在媽媽群裡吐槽了一下,沒想到引起了大討論。
  • 為人子女的無奈:父母幫我帶娃十幾載,如今快70卻要回老家過晚年
    文|秘籍君父母們,你家孩子是誰在帶?如今有不少雙職工家庭,孩子出生後,就由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城市幫忙帶娃。如果隨後生了二胎,等老人把老二帶到上完小學,往往也已經過去將近十年時間。這時候,老人也從曾經的五十來歲進入六十歲,有的甚至已經快70歲。
  • 老人帶娃的家庭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何不同?這些優缺點你要知道
    當今社會,很多人的生活壓力很大,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結婚有孩子之後依然還得工作賺錢,所以不能在家全職帶娃的人有很多。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把帶娃這個重任交給家裡老人的也不少。很多老人看見孩子就很開心,心想孩子在自己身邊熱鬧,也可以緩解下一代的經濟壓力,所以便很爽快答應幫兒女帶娃。但是只有當雙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家庭矛盾有多麼的大。那麼,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和寶爸寶媽自己帶娃的家庭將會出現哪些不同呢?
  • 同樣是3個孩子的媽,伊萬卡帶娃「有品位」,凱特王妃帶娃接地氣
    同樣是3個孩子的媽,伊萬卡帶娃「有品位」,凱特王妃帶娃接地氣。凱特王妃和伊萬卡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兩位在國際上都有著很高知名度。伊萬卡是美國第一千金,凱特王妃美麗優雅,端莊大氣兩位都能夠獨當一面。就來看看伊萬卡和凱特王妃帶娃都有哪些狀態?
  • 沒老人幫襯自己帶娃的家庭,生活得如何?3位寶媽道出自己的經歷
    帶娃是個辛苦的工作,自打小傢伙出生起,寶媽就需要提起十二分精神,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寶寶身上,從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要關心到。但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很高,所以在生完寶寶後,更多的寶媽會選擇把寶寶拜託給家裡的老人照顧,自己則回到工作崗位。這樣一來,寶媽就能繼續給孩子賺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寶寶生活質量也能得到保證。
  • 帶娃路上耍點「小心機」,讓寶爸輕鬆參與帶娃,新手媽媽要學學
    帶娃的日常就是跟娃鬥智鬥勇,真是太艱辛了。起初,看上胖爸是因為人比較老實,不吸菸不喝酒,做事情也比較細心,以後一定是支潛力股,可以跟我一起分擔家務和看娃。誰知道結婚後,性情大變,整天不是打遊戲,就是躺著,實屬心累啊。相反我姐妹就比較幸福啦!
  • 霍啟剛帶娃曬億萬豪宅:網友稱太簡陋?沒錢咋學豪門富養娃呢?
    最近霍啟剛一家剛剛搬入億萬豪宅一段時間,曬出了帶娃時的豪宅飯桌和客廳兩張圖。感覺房間內部格局簡約,三個娃娃在一起吃的早餐也很簡單,對面電腦裡放著爸爸媽媽競選時候的新聞。娃一邊自己吃飯,一邊看著新聞。這個豪門養娃的景象可能旁人無法想像,但是想想霍啟剛的妻子是郭晶晶就明白了。
  • 線人臥底一年深度揭秘被國內判定為邪教的摩門教
    該教會稱自己為基督教後期聖徒教會,除了用基督教的《聖經》還會用一本書《摩門經》(Book of mormon見下圖),很多基督教的信徒因此也會被吸引其中,當然他們剛開始是不會和你講那本讓你腦洞大開的《摩門經》。
  • 世相 | 加拿大高中生自曝:我爸有27個老婆,生了150個娃
    「和我同歲的兄弟姐妹有12個,我們的名字都是以M開頭……」「比我年長的那一輩孩子有9人,他們的名字都是以字母R開頭……」「我和自己的侄子們是同班同學……「我不知道我爹為啥要生150個娃……」左邊的是梅林、中間的是沃倫、右邊的是莫裡最近Tiktok上有三個小夥子突然引起人們的關注
  • 「生4個娃也不妨礙我當辣媽」,這屆寶媽帶娃,操作太令人意外
    新手媽媽們苦於育兒和個人生活失衡,令人沮喪的不只是帶娃辛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疲憊。不過,也有寶媽成功升級為辣媽,帶娃不僅累而且還樂在其中。以前總以為這只是誇張,看了她,我才知道這屆寶媽帶娃真的是太優秀了。
  • 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那是我年近六十的爸爸和他外孫的對話,爺孫倆的聲音,一個滄桑,一個稚嫩,有一種奇妙的衝突感。飯桌上,爸爸看著大口吃飯的昊昊,眼裡滿是寵溺,忽然間轉頭對我說道:「你小的時候,我接你上學、放學,現在接你兒女上學、放學……」是啊,小時候爸爸接我放學,現在接我的孩子們放學,生活對我爸爸來說好像是個輪迴。成了家,生了娃,才明白,這樣的生活雖然幸福,但其中的苦,誰嘗誰知道。
  • 我是怎麼做到一個人又帶娃又下廚的 討論
    因為國外的各方麵條件都很成熟,一個人帶娃的確是常態,但是對於很多國內媽媽來說,有時候也強烈渴望,或者說只能夠自己帶寶寶。但是周圍的人都告訴你這!不!現!實!好吧,萌芽君抓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聖瑤媽咪,到目前為止,她都做到了又管家務又帶娃,來看看她是怎麼做到的。看完以後你覺得有可能做到嗎?在文章最後留下你的評論和想法,我們來開個茶話會吧!
  • 有一種幸運,叫姥姥帶娃;有一種虧欠,也叫姥姥帶娃!
    姥姥帶娃的心酸為了支持女兒工作,很多媽媽退休後就義無反顧地遠離家鄉,來幫女兒帶孩子。但畢竟年齡大了,帶娃的時候難免力不從心。有時候做錯了什麼,女兒馬上就會表現出不高興。一位老人跟我傾訴過一件事:外孫子發高燒了,她用以前照顧女兒時的辦法,給孩子捂了厚厚的被子,希望外孫子能出一身汗。
  • 「你不就是生了個孩子嗎?帶娃天經地義」丈夫的話,刺痛了妻子
    我們家也是打工家庭,一個弟弟,所以我也沒嫌棄人家的資本。彩禮是2萬還是3萬,具體也忘記了,五金之類放在我們那村也是很低的。但他們還是覺得很優待我了,我也是婚後才知道。老公的車是自己全款買的,婚禮就連朋友紅包收過來也是給他爸媽。我也沒什麼計較,結個婚也不容易吧。到了我生娃,矛盾才大爆發。
  • 帶娃帶到崩潰?不想帶娃那麼累,那就要做個懶媽媽,給你5點經驗
    老實說,一個人帶娃真的很忙很忙,有時候忙到沒有梳妝打扮的時間,但個人認為真正能夠壓垮寶媽到崩潰絕不會是因為一個人帶娃,帶娃雖然艱辛,但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寶媽內心也會覺得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是值得的。當了寶媽後,有了寶媽的圈子,在認識的眾多寶媽中,也有少數幾個寶媽說帶娃帶到崩潰,一番對話下來發現讓這些寶媽崩潰的真正原因是又要帶娃又要賺錢養家或和處理家庭關係,雖然網上沒少有「邊帶娃邊賺錢」的話題,但真正能夠持續邊帶娃邊賺錢養家的寶媽其實並不多,若有婆媳或夫妻關係不太好的家庭,寶媽的日子可能會很難過,甚至崩潰,也不是沒可能的。
  • 在娘家帶娃和在婆家帶娃的區別,內容過於真實,可以對號入座
    文|福林媽咪那些嫁的不遠的,婆家娘家都在一個城市的寶媽,可能會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在婆家帶娃和在娘家帶娃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婆家,我是會帶娃的全能超人;在娘家,我是啥也不用幹的甩手掌柜~在娘家VS在婆家的帶娃實錄●新的一天,一大早在娘家:
  • 「二寶出生後我後悔了」,二胎寶媽哭訴帶倆娃太累:你們別學我
    有寶媽果斷搖頭:家裡已經有一大一小了,老公是大娃,孩子是小娃,哪還敢生二胎!也有寶媽爽快回答:當然要,兩個孩子好作伴。要不要生二胎還真是個難題,寶爸寶媽們都應該「三思」,否則到時候就會像梅女士這樣後悔哭訴:帶倆娃太累了。
  • 帶娃去了十幾次,上海迪士尼怎麼玩?攻略都在這!
    這篇是朋友七姑以前寫的攻略,我想著還是去過一趟再推,就一直留到今天了。希望對要去的朋友有幫助:)祝願大家玩得開心。帶娃去了十幾次,上海迪士尼怎麼玩?我是七姑,娃3歲,因為身高還沒到1米,免票,加上住在11號線沿線,又買了季卡,雖然有很多項目帶娃不方便玩,但還是前後去了十多次。這篇就寫寫攻略,祝願大家玩得開心。1票價多少?怎麼買?
  • 夜讀丨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帶孩子是世上最難、最累、最苦的工作,沒有之一。」 這是閨蜜曉彤的經驗之談,他們家也是被現實「毒打」著。 有了寶寶後,請保姆的費用比她一個月的工資還高,她也擔心老人帶娃的觀念差會加劇家庭矛盾。
  • 武漢媽媽|宅家帶娃跟老公鬧翻了,我決定當個心機媳婦!
    也是在這段期間,我才意識到,帶娃不能是我一個人的戰鬥。孩子奔潰前,我先崩潰了我的兒子晨寶,今年五歲,從三歲半發現他的不一樣後,我就全職帶他了 。他本身好動,每天都要出去溜達,每周一定要去商場或者公園玩才行,可疫情牢牢把我們按在了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