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顧景舟紫砂壺刻繪!高清大圖!

2021-02-08 紫砂壺收藏

紫砂壺刻繪,是用刻刀在半成品的泥坯上,雕刻書體各異的書法作品與花鳥、山水人物等繪畫作品。


是融金石、書畫與文學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陶刻以刀就坯,根據坯體陶泥乾濕程度的不同,陶刻用刀也有變化。溼泥用竹刀,略幹或已經幹硬時用鋼刀。


陶刻的刀法主要有割、耕、切、刮、琢、撇等。


▲陶刻刻刀


書法中的虛實筆意、繪畫中墨色濃淡的變化,是陶刻刀法的基礎。


通過不同刀法的運用,線條的深淺、粗細來表現。起刀與收刀要掌握好力度,線條既要乾淨利落,又要頓挫有致。


運刀時,不能因有墨稿而拖沓猶豫,要明快果斷,輕重深淺一氣呵成;如果是空刻,直接在坯體上走刀,需要陶刻者有豐富的刻繪經驗,要成竹在胸、收放自如。只有這樣才能傳達作品的筆墨意境與韻味,展現作品的真性與文化追求。


下面我們以不同的題材,來看顧景舟大師紫砂壺上的刻繪內容,來感悟精品陶刻的神韻美感。顧景舟紫砂壺上的刻繪,有的是顧老親自操刀鐫刻,有的是其他名家鐫刻,都韻味十足,意境雋永。

花鳥





▲顧景舟  吳湖帆石瓢  江寒汀書畫 顧景舟刻




▲顧景舟  戴相明石瓢  吳湖帆書畫 談堯坤刻


▲顧景舟  江寒汀石瓢  吳湖帆書畫 談堯坤刻


▲顧景舟  江寒汀石瓢拓本



▲顧景舟  唐雲石瓢 吳湖帆書畫 談堯坤刻

▲顧景舟  瓜梨壺


▲顧景舟  木瓜壺


▲顧景舟 親刻竹枝小石瓢



▲ 唐雲書畫 徐孝穆刻 顧景舟牛蓋蓮子


▲顧景舟  洋桶



▲顧景舟  漢君



▲顧景舟  木瓜


▲魏紫熙書畫  顧景舟制矮井欄



▲顧景舟  柱礎壺

▲顧景舟  井欄



▲顧景舟制 任淦庭刻大石瓢





▲範曾書畫  顧景舟親刻 仿古



▲顧景舟  矮石瓢

▲顧景舟  木瓜


▲顧景舟  洋桶


▲顧景舟  四方抽角


紫砂陶刻亦不能只看重刀功,流於表面,更重要的是通過精湛的刀法,展現作品渾厚而有深度的韻味,使人產生美感的共鳴。


 「畫貴神似。不取貌似,非不求貌肖也。惟貌似尚易,神似尤難。 」可見神韻的重要,關鍵在於細微處的刻畫。紫砂陶刻更多的功夫是在刀外,陶刻藝人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才能使陶刻作品更具藝術價值與生命力,才能由匠入藝。


相關焦點

  • 顧景舟紫砂壺鑑定結果出爐
    顧景舟紫砂壺鑑定結果出爐  我們在選顧景舟紫砂壺時的原則是泥、型、工、功、款,同樣也適用於辨別顧景舟紫砂壺的好壞,泥料不好的壺
  • 顧景舟雙圈壺中之絕品,一定要見識一下!
    >關於夙慧壺的前塵舊夢文丨砂海墨韻 雙圈壺,顧名思義是帶有雙圈的壺,其具體表現在,紫砂壺的橋型鈕處套有兩個螺紋的雙圈,可以自由活動,製作極為精巧。顧景舟先生與劉海慄先生劉海粟,我國近代最著名畫家的之一。
  • 玩紫砂壺,必須認識這20位牛人!
    ▲傳香壺▲景舟 提壁壺顧景舟先生是新中國的紫砂七老之一,被譽為紫砂泰鬥、一代宗師。▲任淦庭 刻繪任淦庭為紫砂七老之一,是七人中唯一的陶刻大家,也是近代最為出名的陶刻大家。 這二十位都是紫砂歷史中極為著名的人物,如果你玩紫砂壺,一定要知道他們!
  • 花錢買的紫砂壺,老師為什麼不給配壺蓋?
    ,去找做壺的藝人,誰知道竟然不願意給我配壺蓋!我花錢買你的壺,你憑什麼連個小小壺蓋都不幫我補?如果壺商輕易就給你配了一個壺蓋,這時你反而要當心,為什麼這麼容易就配了個一模一樣的蓋子。在紫砂行業裡有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為什麼呢?
  • 你以為紫砂花盆不值錢?這些紫砂花盆身價千萬,卻經常被人忽略!
    說到紫砂,很多人腦海裡第一浮現的便是紫砂壺。而且隨著玩壺的人越來越多,紫砂壺的名聲更是水漲船高。其實,紫砂作品除卻紫砂壺還有其他類目,比如紫砂茶寵、紫砂小杯、紫砂花盆等等。茶寵與小杯因著與紫砂壺能搭上邊,也順帶著被玩壺人所接受。
  • 40年做一把壺,這樣的慢活你等得起嗎?
    在這個「心浮氣躁」的時代用一份「匠人之心」不計時間、不計成本對一件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打造一份心中「最完美、最優質」的作品真可謂是「難得」製作一把紫砂壺,泥料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工,尤其高端壺,制壺的藝人,在壺身上題字的書法家,刻繪的畫家,他們都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完成一件優秀的作品。
  • 誰說紫砂壺只能用來喝茶的?喝咖啡不行嗎?
    現在在市面上你能看到很多既能喝咖啡,又能喝茶的器具。用瓷杯喝茶、喝咖啡的很多,但是,用紫砂做成的咖啡具應該你就見的不多了。在建國初期的50年代,為了出口創匯,顧景舟、沈孝陸、朱可心,王寅春,吳雲根等大師都曾經製作過咖啡壺具。這些壺具現在已經成為一器難求的珍品了。
  • 紫砂壺製作的工藝流程
    由於紫砂壺的吸附能力非常強,在經過燒制之後所以其反應的碳素被吸附在其胎體的表面上,導致其自燒壺會呈現出多種的青黑色調。而捂灰的工藝則會使紫砂壺的色澤效果會不均勻,所以需要調砂以及鋪砂的工藝來增強紫砂器表面的裝飾效果,這一特色也流傳至今都在使用。
  • 中國「最醜紫砂壺」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怎麼做到的?
    其構造採用的主要材質是鋁板和玻璃,且壺上的玻璃每一塊形狀、大小都不一樣,建築穹頂還採用了藝術彩繪玻璃。採用玻璃幕牆不僅可以讓參觀者在內部觀景,而且也使傳統紫砂更富現代感。想像一下夜幕降臨的時候,在五彩燈光的映照下,「無錫紫砂壺」流光溢彩,光芒四射的樣子,是不是別具魅力?傳統紫砂壺的美感與現代時尚的科技感相結合,足以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 如何區分紫砂壺陶刻的好壞?
    平圓底因為與機殼很難區分,現在已經不多見。所謂沙底是採用隸書,草書等筆畫較粗,不易採用三角底,所以採用刻刀將筆畫內刻成類沙底。除了常見技法還有表現形式,其形式可分為陰刻和陽刻。刻凹陷下去的字,這就是陰刻。刻凸出來的字,這就是陽刻。下面的壺就是典型的陽刻,陶刻部分就是沙底。陽刻的藝術表現力在我的認知中要低於陰刻。因為不能體現陶刻的筆鋒。
  • 紫砂壺名家排名,中國紫砂壺大師排名
    砂壺是現代很多人都喜歡玩弄的掌心之物,紫砂壺有好也有壞,在十大經典紫砂壺型排行榜裡介紹到很多優秀的紫砂壺,那麼你知道紫砂壺名家都有誰嗎
  • 你手裡有沒有假壺、仿老壺!
    大家要知道,這些人之所以可以成為紫砂有數的大師,其一定是工藝、技法非常精湛的,所以看到壺流把比例都不對、做工粗糙不堪的,都不用看底款,一定是假的。 註:所謂老壺做工不好的,那都是粗貨,細貨精品皆是做工上佳的精品紫砂器。
  • 中國十大紫砂壺名家是誰?
    【邵寶琴】 【蔣祥元】 【顧德根】 【範林源】 【吳純耿】 【朱可心】 【高海庚】 【裴石民】 【王寅春】 【吳雲根】 【任淦庭】 【施金庭】 【施福生】  紫砂壺名家排名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顧景舟】 【蔣 蓉】 【汪寅仙】 【徐秀棠】 【呂堯臣】 【譚泉海】 【徐漢棠】 【李昌鴻】 【鮑志強】 【顧紹培】 【周桂珍】
  • 各類紫砂壺名字的由來,你知道幾個?
    各類紫砂壺名字的由來,你知道幾個?西施壺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仿古壺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
  • 顧景舟的匏瓜和匏尊你分的清嗎?
    粉絲福利,文末有驚喜匏瓜壺和匏尊壺紫砂壺的起名在清代最為繁盛後世的紫砂壺隨著器形的演變,壺名亦多有改動,其中有許多名字相近的壺,往往很多人會分不清,匏瓜和匏尊壺便是其中一例。 匏尊和匏瓜只一字之差,但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器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以期壺友們可以區分清楚。
  • 紫砂壺帶圈鈕的,你都知道幾個?
    眾所周知,紫砂壺的造型藝術非常豐富,從明代至今,無數器形的設計、演變都非常有特點,此外有的設計還有裝飾性、把玩性,
  • 居然有皮鞋油做舊的紫砂壺!
    小懂粗略看了一下茶友「小哥」的圖片,是顧景舟大師真品的可能性非常小,為了確定真假,小懂還是專門請教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徐建軍老師。徐老師的回答是:此壺是仿品,已經做舊,看不出砂粒狀況,要看什麼年代買的,二十年前買的泥料還可以。如果要喝茶,一定把做舊的東西去掉,最好還是不要用了。做舊壺?可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吧?!所謂的做舊壺,就是將新的紫砂壺經過一定的處理,使之看起來像舊壺一樣,然後賣出「老壺」的價格。據說一把泥料非常一般的新壺,經過做舊後,價格立刻翻幾倍,十幾倍,甚至更多。
  • 一怒摔壺,顧景舟為何這麼生氣?
    牛蓋洋桶壺,也成了顧景舟最早的成名作。但是最初顧景舟所制的洋桶壺,並沒有得到人們認可,還由此引發了「一怒摔壺」的軼事:早年,顧景舟剛剛嶄露頭角,一次在當地茶館,偶然聽到一群茶客在談論自己做的茶壺。其中,一位資深的老茶客正拿著一把洋桶壺點評,站在一旁的顧景舟,耳聽其詳。老茶客列舉顧壺幾大不足,說得有鼻子有眼。
  • 把菱花做成紫砂壺,竟也這麼美!
    顧景舟 菱花套組菱花形紫砂壺,最早是由明四家之一的,董翰所創製,遺憾的是他的作品,沒有流傳下來。之後的歷代名家大師,都製作過菱花式砂壺,其中最經典的當屬陳鳴遠與顧景舟的作品。陳鳴遠菱花形壺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品自然,菱花式紫砂壺也在大師們的手中,不斷被創造、演繹出各式形態。菱花壺並沒有規定的樣式,採用菱花式造型的皆可稱為菱花壺。
  • 一篇文章,搞懂常見紫砂壺分類
    紫砂壺造型從自然到人文,出現過的款式不下千種。但造型不管多麼豐富,都離不開壺的身、蓋、流、把、鈕、底等元素。 下面就常見的紫砂壺器型做簡單易懂的介紹,供大家收藏參考。 一、提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