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林亭窯過去常被描述成建窯的姊妹窯,而這樣說法確實值得商榷,原因是建窯釉瓷在宋代成名之後,帶動了周邊不少窯廠生產釉盞,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建窯系窯口。
然而,由於建窯所在地區的釉料和瓷土成分特殊,使得釉瓷成為建窯的獨屬瓷器,周邊的窯口都沒有能燒出相媲美的兔毫盞。所以這些窯口的匠人只能另闢蹊徑,找尋富有特色的產品。
遇林亭窯黑釉描金盞是這樣的結果,既然無法燒制出釉瓷兔毫,那就不如採用描繪方式來製作類似的盞。這也是先有建窯黑釉兔毫盞,再有遇林亭窯黑釉描金盞因果關係。
同時,建窯的燒制年代由唐末及五代、北宋、南宋,而遇林亭窯的大部分瓷器是在南宋,因此把建窯與遇林亭窯比喻成「師徒」關係似乎更為貼切,畢竟同屬於建窯系窯口。
不過遇林亭窯址發掘出黑釉金彩後,仍有一些人持建窯產金彩的觀點,尤其是一些閩北收藏家。
有藏家就認為,建窯除天然窯變外,還有人工裝飾類,比如氧化鐵裝飾、草木灰裝飾、乳白釉裝飾、描金銀裝飾,就算與吉州窯相比,也沒有遜色多少,這些瓷器應該和吉州窯的木葉紋盞屬於同一時代。
遇林亭窯址位於武夷山景區北側的蓮花峰,由於和水吉建窯相差不過六十公裡,所以燒制的瓷器也都是茶具為主,兼具釉,粗狂的特點。遇林亭窯興盛的年代處建窯的興盛期內,窯廠風格深受建窯影響,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遇林亭窯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遇林亭窯黑釉盞胎骨粗厚、造型設計簡樸,以淺灰和灰白色居多,少數青灰色,顆粒均勻稍粗,但較建盞更為輕薄,胎體含鐵量也比建盞明顯低一些。圈足修刀風格統一,修坯較粗糙,沒有建盞細緻。而且圈足相對低矮,足心淺而平,外高內地,下半部分與圈足根部之間,多為斜削或近平切。
遇林亭窯主燒釉、青釉瓷器,一般為純黑、藍黑,也有少部分的醬黑、紫黑、醬黃色,至於遇林亭窯黑瓷的釉層,則比建盞要薄,釉面止釉線多外露,有細密氣泡針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建窯系窯口中,燒制彩繪盞的只有遇林亭窯一家,其代表作就是「描金、銀彩」,宋代已經遠銷日本、朝鮮等地,遇林亭窯瓷器是除建窯鐵系析晶釉盞之外的另一珍品。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百度搜索:宋韻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