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文章連結:55歲後,身高逐年變矮,總感覺全身酸痛,說明什麼?
01病歷展示
早晨起床端水閃了腰的黃奶奶到家附近的骨科醫院去看病。排隊掛號,茫茫人海中等著看病,終於到了診室。醫生詳細問診查體,考慮奶奶可能是椎體壓縮性骨折,需要拍片確診。黃奶奶不樂意了,一直強調只是扭了腰,又沒摔倒哪來的的骨折?所以堅持不拍片,但腰還是疼,醫生還是耐心在講解,所以還是先拍個片子看看吧。X光檢查出來後發現胸、腰椎有多處壓縮性骨折,十分嚴重。醫生立即幫奶奶聯繫床位,黃奶奶這樣見到了自己的住院醫生。住院醫師繼續詳細詢問病史、查體、閱片並繼續完善抽血、B超、心電圖等檢查,還安排了核磁共振,這時候黃奶奶忍著痛又不樂意了:「我都拍X片了,而且上一個月才體檢過,怎麼還要檢查跟照核磁呢?」
今天來講故事的第3、第4個問題:
3.進了醫院為什麼拍了X線片還要拍MRI片?
4.上個月才體檢過怎麼又要檢查?
02關於5個問題的解答
「進了醫院為什麼拍了X線片還要拍MRI片?」
懷疑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後應該做的檢查:
1、體格檢查
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的大多數患者存在明顯的胸背部或腰背部脊柱正中的壓痛和叩擊痛,同時需要檢查是否伴肋骨骨折。
2、影像學檢查
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最重要的檢查方法。
(1)X線片:
診斷和隨訪椎體骨折的首選方法。
在評估有症狀的骨質疏鬆患者時必須進行的檢查方式,骨折患者可表現為X線片椎體變扁、楔形變(類似梯形改變)或椎弓根受損。
椎體骨折常發於下胸椎和上腰椎,壓縮椎體表現為扁平形、楔形、雙凹形,其中的「雙凹形」是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特徵性表現:
相鄰椎間盤膨大呈雙凸透鏡狀膨突至凹陷椎體內,壓縮椎體後上角上翹突向椎管。
(2)MRI:
能夠準確地評估椎體壓縮骨折的具體骨折節段、骨折的新鮮程度及有無椎管壓迫或佔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否有腫瘤,是診斷評估骨質疏鬆性椎體骨折的主要檢查。
(3)CT:
CT具有成像清晰,較高的密度解析度,通過窗寬、窗位的變換能觀察椎體內、椎旁軟組織及椎管內的影像的優點。
主要觀察:因為椎體壓縮骨折多傷及到椎體的前柱和中柱,所以CT可以清晰看到椎體後柱骨皮質是否中斷、是否合併有骨折線,更好的指導診斷與治療。
3、DXA檢查(骨密度檢查):
骨密度檢測是診斷骨質疏鬆的主要依據,對早期診斷骨質疏鬆,評估再發骨折風險及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目前雙能X線吸收儀(DXA)測量腰椎和髖部的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鬆症公認的金標準。
「上個月才體檢過怎麼又要檢查?」
老年人,年齡本身就是疾病。目前的身體情況必須需要目前的客觀信息來表示。所以上個月的信息,是過時的。
並且常規的體檢項目與住院需要的項目有重疊但大概率不會完全涵蓋,而體檢中心和大型醫院在診療及判斷重心上也有差別。
俗話說「對自己負責也是為醫生負責」,這句話反過來也成立。
因為病人自己能來醫院就診,潛意識已經明確了這件事病人自己搞不定,需要醫生幹預了。
所以,「用者不疑,疑者不用」,
這句話是看病的準則,也是做事的訓條。
03小貼士——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大體介紹
對老年人來講,一定要重視抗骨質疏鬆治療。或者說,再怎樣重視抗骨質疏鬆治療對老年群體都不為過,因為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源於骨質疏鬆症,而有效的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是預防其發生的必要基礎。
相關藥物分為三類:
基礎藥:維生素D和鈣劑等基礎用藥,
其次:二膦酸鹽類等抑制骨吸收藥物,
最後:人重組特立帕肽等甲狀旁腺激素等促進骨形成的藥物。
無論哪一種治療方法,都需要與抗骨質疏鬆治療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骨量及骨強度,減少再次骨折的發生率。
唯醫骨科,每天更新骨科科普知識,讓您看到既貼心實用又放心靠譜兒的小知識。
如果您或家人朋友有骨科相關困擾,請把「唯醫骨科」推薦給他們,送上一份健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