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腰椎病患者經常會遇見這樣的情況:去醫院門診看病時,神經外科醫生會建議拍片子檢查。這時候患者就疑惑了,"怎麼拍了X光片了,還讓我拍CT/核磁?"、"怎麼讓拍CT,最後又讓拍核磁,怎麼不直接拍核磁,一步到位,還能省點錢?"。其實許多時候矛盾就來自於對這些檢查的不了解。
很多患者朋友都認為"X光片、CT、核磁共振(MRI)"這三種常見的檢查拍出來的片子看起來差不多,可能也就是價格不同,越貴的越清晰。還有的患者覺得哪個貴,哪個檢查就好,覺得自己做的檢查和別人不一樣就是做了多餘的檢查,多花了錢。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其實這些檢查都有各自的應用範圍,並不是想拍啥片子就拍啥片子。下面,就讓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李維新教授為大家講一講。
一、檢查前,你需要知道的知識點
檢查價格:
X光片
預約檢查到檢查結束時間:
X光片
檢查輻射量:
MRI(無輻射)
二、哪個貴哪個好?核磁沒輻射,為啥不直接查核磁?
MRI並非萬能,CT對骨結構的顯示是MRI不能替代的,骨結構的破壞、變異,軟組織、神經的鈣化在MRI上的顯像不清,這些都需要藉助CT。在需要手術的患者,CT還能為我們起到導向作用。
三、拍了X光片,為何又要拍CT、核磁(MRI)?
關於頸、腰椎疾病的影像學檢查,最常用的就是X光片、CT和磁共振。每個檢查都有不同的應用範圍,並不是做了多餘的檢查。
X光片:
X光最擅長的就是看骨頭,而且看得範圍比較大,具有整體觀的優勢。這種檢查簡單方便、節省時間,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骨頭形態如何、序列如何、有無骨折等。X光片更多的是看大體的情況,包括脊柱的力線,是否有滑脫等情況。
CT:
CT是一層一層的觀察橫斷面。它主要的優勢是可以看到骨頭的橫切面,可以把骨頭分層來看,比如有些特殊部位的細微骨折、骨腫瘤、骨結核,CT具有獨特的優勢。如果懷疑是骨性結構的問題,比如脊柱結核、脊柱骨折等疾病,這時想看到清楚的骨骼結構改變時,我們就需要做CT。CT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從診斷上來說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MRI更好一些。人體的骨頭外面還包裹著好多肌肉韌帶等軟組織,這些又是CT檢查不能夠清楚觀察的,這時就需要MRI來處理了。
核磁共振:
MRI的優點是可以將人體的各種不同組織呈現的非常清楚,對於軟性組織的呈像(比如韌帶、軟骨等)要優於其他檢查。所以,如果臨床上高度懷疑和神經、椎間盤相關的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類似這些疾病,我們首先檢查磁共振。另外因為它不是通過X光來呈像的,所以基本沒有什麼輻射。
總的來說,一般如果懷疑有骨折,應該首選X光片,當X光片看的不夠清楚時,還是需要做了CT來進一步的確診。一般不選核磁檢查。
而一般對於頸、腰椎的疾病,我們首先進行X光片的檢查,畢竟X光片造價比較低。但是如果我們想看看自己有沒有椎間盤突出,是否壓迫到了神經,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拍個核磁。因為間盤、神經都屬於軟性的組織,核磁看的最清楚。但是如果是想看看有沒有椎體滑脫還是應該拍X光片。如果懷疑有脊柱腫瘤、結核,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拍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