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痺,痺者從說文解,痺者閉也,著也,凝而不流謂之痺。仲景以此四字為提綱論及虛勞之證治。「尊榮人」的特點為骨弱肌膚盛,肌膚二字並非指皮膚而言,而指外在之形體,尊榮人志樂極,欲望無窮,精耗髓空,故而骨弱。仲景言其「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以症測機,精血內耗,陽氣為風寒所凝,流通不暢而得之。故而以針行陽氣,使血脈得通,外邪得除,脈和則愈,此為血痺之輕症,其脈在寸、關可知,邪氣在表而病未深入,只需以針引陽氣。
黃芪桂枝五物湯方證提及「陰陽俱微」,病深及陰分,衛陽不外固,邪氣深入,「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風痺與血痺區別在於氣血之多少,在盈在虧。《高注金匱要略》:「風邪傷氣,氣因避邪,扶血而縮入者為風痺」, 「風邪傷氣,氣因避邪,遺血自縮者為血痺」。而具《靈樞·壽夭剛柔》:「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痺,陰陽俱病,命曰風痺病」;《諸病源候論》卷一:「血痺者,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為痺,故為血痺」。從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來看,補氣為主,「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血可以速補」,黃芪補氣為第一,而桂、芍兩和陰陽,桂枝兼能行陽和血,姜棗則助桂芍之性。
血痺之成因皆由虛勞而成,張錫純認為:「益知虛勞者必血痺,而血痺之甚,又未有不虛勞者,並知治虛勞必治血痺,治血痺亦即所以治虛勞也」。虛勞成因煩多,精虧為主要病機,《周易》云:「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也」。《靈樞·本神》亦云:「生之來謂之精」。《類經》注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為五行之最先」。陽氣最初之形態亦稱之為精。在人體陰陽交泰謂之平。《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此之謂陰平陽秘。《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陽氣者煩勞則張」。虛勞之人,不能固守陽氣,陽氣外越,於脈象則表現為 「脈大為勞」,又或陽氣虛耗又有 「極虛亦為勞」之稱。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治第六》第12條指出:「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高學山註解時認為男子「立極於肝腎,而以心肺為用」,女子則反之「立極於心肺,而以肝腎為用」,所以男子房勞過度,易傷肝腎,久則精血虧虛。女子無房勞一說,但憂思憤鬱則易耗損心肺之氣,久則陽氣壅塞於上,不能提攜下趨之陰血,總之心肺不能上提,陰血下脫,而導致半產漏下之症。虛勞總由精血虧虛引起。大黃蟅蟲丸方證為血痺虛勞之末證,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導致精血虛於下,陰血枯竭,銷鑠肌肉,緩中補虛,幹血不去,則氣為之阻,新血亦不生也。
血痺虛勞治法不外補氣、健脾、補腎、活血祛瘀,然活血一法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