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微言-血痺虛勞篇1

2021-02-12 集虛草堂隨筆

血痺,痺者從說文解,痺者閉也,著也,凝而不流謂之痺。仲景以此四字為提綱論及虛勞之證治。「尊榮人」的特點為骨弱肌膚盛,肌膚二字並非指皮膚而言,而指外在之形體,尊榮人志樂極,欲望無窮,精耗髓空,故而骨弱。仲景言其「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以症測機,精血內耗,陽氣為風寒所凝,流通不暢而得之。故而以針行陽氣,使血脈得通,外邪得除,脈和則愈,此為血痺之輕症,其脈在寸、關可知,邪氣在表而病未深入,只需以針引陽氣。

黃芪桂枝五物湯方證提及「陰陽俱微」,病深及陰分,衛陽不外固,邪氣深入,「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風痺與血痺區別在於氣血之多少,在盈在虧。《高注金匱要略》:「風邪傷氣,氣因避邪,扶血而縮入者為風痺」, 「風邪傷氣,氣因避邪,遺血自縮者為血痺」。而具《靈樞·壽夭剛柔》:「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痺,陰陽俱病,命曰風痺病」;《諸病源候論》卷一:「血痺者,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為痺,故為血痺」。從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來看,補氣為主,「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血可以速補」,黃芪補氣為第一,而桂、芍兩和陰陽,桂枝兼能行陽和血,姜棗則助桂芍之性。

血痺之成因皆由虛勞而成,張錫純認為:「益知虛勞者必血痺,而血痺之甚,又未有不虛勞者,並知治虛勞必治血痺,治血痺亦即所以治虛勞也」。虛勞成因煩多,精虧為主要病機,《周易》云:「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也」。《靈樞·本神》亦云:「生之來謂之精」。《類經》注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為五行之最先」。陽氣最初之形態亦稱之為精。在人體陰陽交泰謂之平。《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此之謂陰平陽秘。《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陽氣者煩勞則張」。虛勞之人,不能固守陽氣,陽氣外越,於脈象則表現為 「脈大為勞」,又或陽氣虛耗又有 「極虛亦為勞」之稱。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治第六》第12條指出:「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高學山註解時認為男子「立極於肝腎,而以心肺為用」,女子則反之「立極於心肺,而以肝腎為用」,所以男子房勞過度,易傷肝腎,久則精血虧虛。女子無房勞一說,但憂思憤鬱則易耗損心肺之氣,久則陽氣壅塞於上,不能提攜下趨之陰血,總之心肺不能上提,陰血下脫,而導致半產漏下之症。虛勞總由精血虧虛引起。大黃蟅蟲丸方證為血痺虛勞之末證,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導致精血虛於下,陰血枯竭,銷鑠肌肉,緩中補虛,幹血不去,則氣為之阻,新血亦不生也。

血痺虛勞治法不外補氣、健脾、補腎、活血祛瘀,然活血一法尤為重要。

 

相關焦點

  • 值得研究:傷寒與金匱中的脈象
    疾脈1次,陽明病篇第214條,脈滑而疾,用小承氣湯。滑指裡實,可以用大承氣湯,但疾提示正氣已略有不足,故改用小承氣湯。《金匱要略》中記載數脈28次。屬實熱的15次,虛熱或微熱5次,屬虛寒4次,屬寒實的3次,另有1次是正邪盛的危重證(為痰飲咳嗽病)。
  • 什麼是血痺
    而我們第一個部分就先來講血痺,血痺呢它的範圍是可以很狹窄,也可以很寬闊,就是這個人他的血分有所麻痺。
  • 醫聖張仲景的一個傳世名方,專補虛勞,身體越虛的人效果越好!
    身體虛勞有很多情況,比如氣血兩虛,造成睡眠差,乏力,頭暈,皮膚乾燥,面色萎黃等;比如脾胃虛弱,造成不消化,大便稀溏,腹脹腹瀉,精神不振,面黃肌瘦等;腎虛造成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腰膝酸軟、失眠多夢、女子閉經等。最麻煩的是,很多人還虛不受補,吃點補藥就上火,怎麼辦?
  • 【金匱要略】第六章 附方
    第1條: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第2條: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第3條: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 【金匱要略】第六章 第10條
    第1條: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第2條: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第3條: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 【金匱要略】第六章 第9條
    第1條: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第2條: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第3條: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 【金匱要略】第六章 第17條
    第1條: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第2條: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第3條: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 白朮治痺應用探析
    但對其治痺的應用,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有關論述研究較少。故本文結合白朮臨床配伍應用和歷代醫家對白朮治療痺症的認識,探討其治痺作用及機理,以冀對臨床合理應用有所裨益。1 健脾和中燥溼白朮具有補氣健脾和中、運脾燥溼之功效。《金匱要略》曾用甘草附子湯治療陽虛風溼邪氣留著骨節之骨節疼痛和屈伸不利。方中用桂枝溫經散寒、祛風解表以通經絡。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酸棗仁湯
    【原文】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十七)【解說】本證為肝血不足,心失其養所致,為母病及子之候。夫「肝藏血,血舍魂」,人寤則魂舍於目,寐則魂藏於肝。虛勞之人,肝血不足,肝氣不榮,而魂不得靜藏,心神亦不得安寧,令人虛煩不眠。治當養肝血、疏肝氣、攝肝魂、寧心神為法。本方以酸棗仁養肝之陰血,使血充而魂潛;川芎疏肝之血氣,茯苓寧心之神氣,知母潤心肝燥氣,甘草緩肝之急氣,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臨床凡屬心肝血虛之患,皆可以本方出入化裁之。
  • 解剖金匱:將金匱分成中醫8法!
    此外婦人產後水與血俱結於血室,證見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口不渴,治宜大黃甘遂湯破血逐 水,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云:「產後得此,乃是水血並結,而病屬下焦,故以大黃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膠者,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也」。5.攻逐痰飲適用於痰濁壅塞而形證俱實之證治。
  • 痺論篇第四十三(上)
    我們開始共同修習【痺論篇第四十三】。我們在【陰陽別論篇第七】中習到過∶【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痺字就是閉,風邪侵襲於肌肉骨節經絡之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閉阻不通,引起肢解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當然也包括邪氣入於藏腑所引起的全身性的多種疾病。【黃帝問曰∶痺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
  • 它是補虛第一方,專調各種虛勞!
    手腳越發冰涼,血氣不足,膚色暗淡、雙目無神、失眠易怒、食欲不振.滿臉粉刺黑頭,腰背酸痛,心虛驚悸,咽幹唇燥、頭昏目眩,虛勞咳喘.細想一下連第一批90後都邁過25歲的坎了,人家說25歲是條分水嶺,身體各個機能都在走下坡路,果然是這個道理!針對這個廣泛的身體虛勞的問題,很多名醫大咖都會推薦《金匱要略(張仲景)》的經方薯蕷丸。薯蕷丸究竟是何方神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