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始共同修習【痺論篇第四十三】。我們在【陰陽別論篇第七】中習到過∶【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痺字就是閉,風邪侵襲於肌肉骨節經絡之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閉阻不通,引起肢解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當然也包括邪氣入於藏腑所引起的全身性的多種疾病。
【黃帝問曰∶痺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
黃帝向岐伯請教:痺病是怎麼產生的?岐伯回答說:痺病是由風、寒、溼三種邪氣雜合傷人而形成的。
【其風氣勝者為行痺,】
其中風邪偏勝的稱為行痺,因為風邪善行數變,行走注於肌肉骨節引發疼痛。
【寒氣勝者為痛痺,】
寒邪偏勝的稱為痛痺,陰寒的邪氣,客於肌肉筋骨之間,就會凝結不散,陽氣不運行,所以痛不可當,就是我們今天的痛風。
【溼氣勝者為著痺也。】
溼邪偏勝的稱為著痺,著痺患者肢體重著不便移動,或著發為疼痛,或著發為麻木不仁,溼從土化,所以著痺多發於肌肉。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以夏遇此者為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以秋遇此者為皮痺。】
黃帝接著請教:痺病分為五種,為什麼?岐伯說:在冬天得的痺稱為骨痺,在春天得的痺病稱為筋痺,在夏天得病的稱為脈痺,在長夏得病的稱為肌痺,在秋天得病的稱為皮痺。【病遇此者】是指遇到風邪、寒邪和溼邪,大家都還記得冬主骨,春主筋,夏主脈,土旺的時節主肌肉,秋主皮,相對應遇到的邪氣。
請大家再讀一遍今天同修內容的第二小節:【帝曰:內舍五藏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溼之氣也。】
【帝曰∶內舍五藏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黃帝問:痺病的病邪侵入肌體後稽留於人體內的五藏六腑,是什麼道理?岐伯說:五藏六腑對應相合的是皮、肉、筋、骨、脈,如果病邪在外,也就是在皮、肉、筋、骨、脈久留不去,就會內犯連累相合的藏腑。
【故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
所以骨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腎。
【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
筋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肝。
【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
脈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心。
【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
肌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脾。
【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
皮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肺。
【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溼之氣也。】
總之,這些藏腑的痺證,是各藏在所主季節裡重複感受了風、寒、溼氣所造成,病久不去,而復感於邪,風、寒、溼氣必會侵入更深,所以會內舍其合而入於藏。
這段的重點是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