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2020-12-18 飛鳶文史

在秦朝的時候,為了方便各地之間的交流,秦始皇便統一了文字,這個壯舉使得幾千年之後的我們,仍在受益中。至今以後,文字在不斷地變化當中,直到近代的時候,還出現過所謂的「二簡字」。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

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些外出留學回來的人也發現了國內的一些問題,就是某些地方還殘留著封建思想。本來這些外出留學回來的年輕人,應該要正確解決問題的,結果他們的方向錯了,認為傳承千年的漢字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他們錯誤地認為,中國近代以來之所以會這麼的落後,究其原因就是漢字的存在。因此,他們發起了所謂的「廢除漢字運動」。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些人的舉動完全就是在搞笑。但讓我們想不到的是,雖然這次運動最後結果失敗了,卻促進了漢字的改革,也可以算是陰差陽錯。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裡面,可以說階級固化到了極點,除了極少數人能夠逆天改命外,基本上就沒有可能出現在朝廷之上。說到底,這都是因為古代識字率普遍低下的緣故,很多老百姓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要怎麼寫。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後,不管是為了發展,還是為了提升老百姓的素質,將漢字進行簡化似乎已經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此,在國家層面的支持之下,《漢字簡化方案》正式通過,為二簡字出現提供了土壤。在1972年的時候,經過專業人士的多方面討論以及修改後,歷史上出名的二簡字就此誕生。在國家的推廣之下,二簡字很快就傳遍全國,比起之前的漢字,似乎二簡字更加容易書寫,而且也更加的容易學會。跟之前的漢字相比,完全就不是同一種字體。而這所謂二簡字的推廣,也大大提升了當時中國人的識字效率。那為什麼二簡字這麼成功,最後還是會被廢除呢?「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原來,我們中華漢字傳承幾千年之久,其本身的存在,本來就是經歷過無數人改造過的,讓漢字不僅有了傳承的意義,更是具備了藝術的美感。但是二簡字的出現,直接讓原本完美的漢字直接「支離破碎」,沒有了之前的美感,甚至就連漢字本身具備的精髓都不復存在了。

而且,後面在使用的過程中,人們也發現了二簡字的不足之處。因為簡化的地方太多,導致很多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完全就不清楚。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所謂的二簡字,看起來就像是日本字一樣。所以到了最後,國家決定廢除二簡字了。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既然第一代簡化字的出現獲得了成功,那為什麼還會有「二簡字」的誕生呢?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二簡字就是第一個通過實行的字體,在1966年的開始實行,一直到1977年的時候,現實從人民日報開始使用,到了1978年的時候就連所有學生的教科書也開始使用二簡字。這些字體不僅把繁瑣的偏旁還有筆畫結構都簡化了,還有的漢字直接去除掉了偏旁。這樣也就更加有利於大家記憶並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和日本字相似太高,失去了漢字精髓
    其實「桔」也是古時候就發明出來的漢字,但是它和柑橘類水果,並沒有任何關係,一直到1977年之後,才被緊密的捆綁在一起,兩者之間可以自由轉換。而這,就不得不說起所發明的二簡字了。我們如今的簡體漢字,相比於繁體,更加簡單,實際上縱觀整個歷史,從甲骨文、金文,再到秦國的小篆,字體也是經歷了由簡到繁再到簡的歷程。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二簡字的全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化字,這個方案是從第一個通過後實行的。1966年中斷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報是最先使用二簡字的。 不過教科書僅僅是實行了一個月,便停止了,半年後人民日報及全國所有報刊全面停止二簡字。在反覆的討論研究下,二簡字徹底被廢除,並提出,今後對漢字的改革必須謹慎。為什麼取消?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文
    ▲「二簡字」對照表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從某個意義上說,「二簡字」的誕生和被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廣和鼓勵漢字學習的浪潮中,極大的一批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並且能夠將之靈活運用,效率極高。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漢字改革漫畫 這次漢字簡化得到了大眾認可,客觀上也促進了識字率提升。因此,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俗稱「二簡字」。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二簡字主要選取當時在群眾中廣泛流行使用的簡化字,從實用目的出發,淘汰了一些容易混淆讀錯的漢字,並刪減了一些漢字的偏旁部首。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首先刊登試行。隨後教育局也宣布在教科書中使用二簡字。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包括魯迅、胡適等在內的一大批專家和學者都認為:欲救中國,必先廢除舊有的方塊文字,使漢字拉丁化。但是,漢字拉丁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於是,在1920年,錢玄同率先在《新青年》上提出漢字簡化。後來,胡適等人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甚至認為,「十畫以上的漢字,都應該被簡化掉」。
  • 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學習過日本語或者接觸過日文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文的漢字中,「國」這個字,也是口玉結構,而日本文裡面的漢字源自古代中國,而現代的中國字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簡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簡化字「國」會出現在日本,換句話說,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這一切,要從數千年前說起。
  • 廢漢字換韓文?韓國排斥漢字鬧出過這麼多笑話
    原標題:憲法法院「廢」漢字「換」韓文?韓國排斥漢字竟鬧出這麼多笑話! [編輯/劉姝蓉 統籌/紀欣]今年10月9日是韓文誕生571周年紀念日,韓國各地舉辦活動歡慶「韓文節」。據悉,韓國最高司法機關憲法法院9日宣布將其徽章上的漢字「憲」換為韓文書寫的「憲法」二字。
  • 日本「廢漢字」三次,如今怎樣?看到這幕國人笑了
    日本之前是中國的學生,在中國學習著中國文化和漢字,等學成後,便把這些帶回到日本,經過了一些時間,中國漢字在日本實行起來。但是日本曾經有「廢漢字」三次,如今怎樣?看到這幕國人笑了。經濟得到了發展,每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包括屬於自己的數字。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所以,文字的求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簡體字的出現,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是時代需求的結果,是我們今天的正字。它的意義與秦皇統一文字一樣,是第二次文字的統一。即統一為簡化字,並且確實有利於書寫的便利,己得到公眾認可。復興為什麼復繁,不復最早甲骨文?這是很奇怪的。從繁體泥淖中站起來,難道又重回泥淖?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
  •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日本卻堅持至今?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筆畫繁複複雜,並不容易如同英語一般成為全球通用性的語言,然而縱觀東亞文化圈,不難發現漢字在歷史上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廣泛的使用範圍,迄今漫步日本街頭,以中文寫就的廣告標語仍然處處可見,可是韓國與越南已寥寥無幾。那麼,漢字何以造成如此磅礴的文化輸出?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早早廢止漢字使用,日本卻沿用至今呢?
  • 有字|172畫的漢字,認識嗎?Biang在它面前弱爆了!
    小時候學寫字,覺得筆畫最多的字之一就是「鼎」了。後來學五筆的時候,發現它是個簡碼,只需要點擊鍵盤上hnd三個字母,就能把這個字打出來。當時覺得好神奇呀!其實,日常能使用到的漢字,比「鼎」筆畫多的還有,但似乎筆畫越多,使用的頻率越小。雖然計算機打字的普及,大大減輕了我們書寫的困難,但我們還是看到筆畫多的字會頭疼。
  • 「密」字當選日本2020年度漢字
    新華社東京12月14日電(記者姜俏梅)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14日在京都清水寺公布,能夠反映日本2020年世態民情的年度漢字為「密」。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從20多萬票應徵漢字中,選擇得票最多的漢字「密」作為2020年年度漢字,其得票數高達2.84萬票。主辦方表示,人們選擇「密」最主要原因是隨著新冠疫情擴大,出現了「3密」這個詞,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僅次於「密」得票數排在第二位的漢字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