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2020-12-13 趣觀歷史

引言

據《說文解字》序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人類文明已傳承千年,之所以能文化綿延不息,史料史書算是其中的最大功臣。昔日先祖茹毛飲血,尚不知何為記錄。而後,逐漸的出現了「結繩記事」用作簡單記錄,直到後來,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這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文字記錄下來的人類文明。

▲倉頡雕像

《淮南子·本經》中也有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雖為神話鬼怪之傳言,也充分地說明了倉頡和其發明創造的文字的重要性。歷史的車輪沉沉碾過,文字也在逐漸地改進完善,在歷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隸書等文字後。秦始皇為了更好的交流溝通,首次將中原大地的文字統一了起來,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書同文」。有趣的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的近現代,也有這麼一次文字的「革新」,不過在使用了短短九年之後便被廢棄,這種「夭折」的文字就是和日本文字極為相似的中國「二簡字」。

01

上個世紀50年代初,祖國剛剛成立,神州大地也逐步的呈現出萬物復甦的景象。就在這個時候,一批曾出國留學的有文化的進步知識青年,發現了社會上仍舊存在些許頑固的封建思想,在錯誤的思想引導下,這批進步知識青年直接將矛頭對準了無辜的漢字。

▲漢字改革漫畫

他們認為,之所以腐朽的傳統文化和封建殘餘會如此的頑固,其根本原因就是漢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這自然是無稽之談。但有趣的是,「廢除漢字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是無形之中卻是促進了漢字的革新之路。

02

事實上,因為之前封建專政王朝的存在,除了達官顯赫,極少有人能上得了學堂,這也就直接地造成建國後民眾的識字率普遍偏低,甚至大多數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為了能更好地完成基礎教育普及,提高綜合國民素質,漢字簡化是勢在必行的。

▲「二簡字」對照表

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

「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與最初晦澀難懂的繁體字相比較,更是脫胎換骨一般的變化。

▲二簡字

從某個意義上說,「二簡字」的誕生和被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廣和鼓勵漢字學習的浪潮中,極大的一批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並且能夠將之靈活運用,效率極高。有效地提升了我國中下層民眾的閱讀和知識水平。

03

然而,這麼成功的一次漢字革新運動,最後怎麼被廢除了呢?原來,「二簡字」在推廣中卻是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很快人們便發現了一些問題。眾所周知,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作為象形字,其本身的框架、結構便是經過前人千錘百鍊而流傳下來,漢字不僅具備藝術美感,甚至還具備一定的史料價值。專家指出,這麼一簡化,字形「缺胳膊斷腿」,看起來不僅不美觀,連漢字本身的精髓都沒了。

▲「請勿停車」二簡字

在使用「二簡字」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地發現了諸多不便。因為「二簡字」簡化過多,導致新詞語表述不明;又或是「二簡字」和原來的字形千差萬別,導致難以辨認等問題。再加上,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他們的片假名、平假名就是取自中國漢字的偏旁部首,而經過太多簡化後的「二簡字」反而更像日本文字,倒不像中國文字了。因此,在「二簡字」投入使用9年後,最終被國家決定廢除。

結語

有趣的是,二簡字」在廢除之後,卻達到了「廢而不止」的效果。直到今天仍有部分「二簡字」在被使用。在漢字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過程中,「二簡字」是第一次唯一一次的革新失敗,但依舊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畢竟,改革和創新總是會有成功有失敗,同理有付出,也會有收穫。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

《淮南子·本經》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二簡字就是第一個通過實行的字體,在1966年的開始實行,一直到1977年的時候,現實從人民日報開始使用,到了1978年的時候就連所有學生的教科書也開始使用二簡字。這些字體不僅把繁瑣的偏旁還有筆畫結構都簡化了,還有的漢字直接去除掉了偏旁。這樣也就更加有利於大家記憶並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於是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搜集這些鳥獸的足跡,自己模仿起來並進行整理以及使用,創造了漢字,被人稱為「造字聖人」。這就是有名的倉頡造字傳說。而自這是起,漢字經過數個朝代的調節,經歷過無數次的演化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字。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當時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未統一。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文
    ▲「二簡字」對照表於是,在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漢字簡化方案》通過後,「二簡字」於50年代就開始醞釀。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從某個意義上說,「二簡字」的誕生和被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廣和鼓勵漢字學習的浪潮中,極大的一批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並且能夠將之靈活運用,效率極高。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二簡字的全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化字,這個方案是從第一個通過後實行的。1966年中斷過,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報是最先使用二簡字的。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和日本字相似太高,失去了漢字精髓
    其實「桔」也是古時候就發明出來的漢字,但是它和柑橘類水果,並沒有任何關係,一直到1977年之後,才被緊密的捆綁在一起,兩者之間可以自由轉換。而這,就不得不說起所發明的二簡字了。我們如今的簡體漢字,相比於繁體,更加簡單,實際上縱觀整個歷史,從甲骨文、金文,再到秦國的小篆,字體也是經歷了由簡到繁再到簡的歷程。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漢字也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且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其衍生文字包括已經消亡的西夏文、女真文等,目前世界上文字中受漢字影響較大的只有日本平假名。在3000多年漢字發展歷史中,它經歷多次改革變化,這些改革大部分都是成功的,但在近代也有一次漢字改革以失敗告終,那就是「二簡字」。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二簡字主要選取當時在群眾中廣泛流行使用的簡化字,從實用目的出發,淘汰了一些容易混淆讀錯的漢字,並刪減了一些漢字的偏旁部首。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首先刊登試行。隨後教育局也宣布在教科書中使用二簡字。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包括魯迅、胡適等在內的一大批專家和學者都認為:欲救中國,必先廢除舊有的方塊文字,使漢字拉丁化。但是,漢字拉丁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於是,在1920年,錢玄同率先在《新青年》上提出漢字簡化。後來,胡適等人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甚至認為,「十畫以上的漢字,都應該被簡化掉」。
  • 廢漢字換韓文?韓國排斥漢字鬧出過這麼多笑話
    原標題:憲法法院「廢」漢字「換」韓文?韓國排斥漢字竟鬧出這麼多笑話! [編輯/劉姝蓉 統籌/紀欣]今年10月9日是韓文誕生571周年紀念日,韓國各地舉辦活動歡慶「韓文節」。據悉,韓國最高司法機關憲法法院9日宣布將其徽章上的漢字「憲」換為韓文書寫的「憲法」二字。
  • 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學習過日本語或者接觸過日文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文的漢字中,「國」這個字,也是口玉結構,而日本文裡面的漢字源自古代中國,而現代的中國字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簡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簡化字「國」會出現在日本,換句話說,為什麼日本要把漢字「國」也簡化為「國」? 這一切,要從數千年前說起。
  • 日本「廢漢字」三次,如今怎樣?看到這幕國人笑了
    任何一個文字的形成,都有著特別的意義,也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曾經有幾個國家,學習著中國的文化,運用著中國的文字,現在卻想用別的文字代替它,結果怎麼了?日本之前是中國的學生,在中國學習著中國文化和漢字,等學成後,便把這些帶回到日本,經過了一些時間,中國漢字在日本實行起來。但是日本曾經有「廢漢字」三次,如今怎樣?看到這幕國人笑了。
  • 日本先於朝鮮和越南發明文字,為何如今卻堅持使用漢字?
    不過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語言的官方文字使用漢字,一種是漢語,另一種則是日語,古代漢文化圈的其它國家,有的受西方殖民者影響文字拉丁化了(越南)、有的則是用了自己民族古代給自己語言發明的注音文字代替了漢字(朝鮮、韓國、日本),但是,日語中卻仍然保留了漢字。那麼,為何日文會保留漢字呢?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所以,簡化漢字在當時掃盲班來說,還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的話,不管是簡化還是復繁都無必要。現在很多孩子上書法班,都有學繁體字。對文化的研究及傳承繁體字確實至關重要,但基於現實社會發展的趨勢恢復繁體通用絕無必要,簡體字並不是毫無根據亂簡一氣,漢字成字的內在規律就決定了簡化過程的科學性,可以說簡化字為新中國掃盲運動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真是居功至偉。
  • 日本地名為何都是漢字而且很唯美?
    對日本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聽說過日本一些著名的地方,例如:京都、奈良、名古屋,聽起來是不是很「潮」、很唯美的漢字地名。日本之所以有現在這樣的地名因一位女天皇所致。在中國唐朝時期,日本出了一位女天皇--元明天皇,這個女天皇雖然僅僅在位8年,但卻實施了影響至今的政策:全國地名一律使用漢字。
  • 日本人的姓名,往往都是4個字,讀起來為何很有古典韻味?
    日本人的姓名很有趣,往往都是4個字,這些4個字的姓名讀起來往往給人一種很有古典韻味的感覺,這種感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簡單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九鬼嘉隆、上杉謙信、藤堂高虎、織田信長等等有古典韻味的日本姓名都有一個特點,是四字,有種獨特的韻律感,和中國的諸葛孔明、長孫無忌一樣好聽,和應該和我們從小學習四字成語有關係,四字成語背後往往有典故,賦予一種歷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