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謝小可愛們茫茫網際網路中點開這篇文章,,這是小編的榮幸,這裡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的東西,希望你們會喜歡,別忘了點擊 上方藍色字體「秀瀆」關注轉發呦
相信會很多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在生活中,「橘子」一會兒又寫作「桔子」,究竟哪種是正確的,它們又有什麼分別呢?其實「桔」也是古時候就發明出來的漢字,但是它和柑橘類水果,並沒有任何關係,一直到1977年之後,才被緊密的捆綁在一起,兩者之間可以自由轉換。而這,就不得不說起所發明的二簡字了。
我們如今的簡體漢字,相比於繁體,更加簡單,實際上縱觀整個歷史,從甲骨文、金文,再到秦國的小篆,字體也是經歷了由簡到繁再到簡的歷程。
早在20世紀初期,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西方思想傳入我國,關於文字的改良,就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討論,在內容上,白話文逐漸取締了繁瑣的文言文,而到了後來,一些更加激進的人,更是主張廢除漢字,他們提出的理由也有很多點,首先就是相比西方字母,漢字有著不同結構,有「三多五難」,「三多」是字數多、筆畫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儘管這個觀點過於激進,實際上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上的不小問題。
根據數據統計,民國時期,因為戰亂等影響,將近90%的人竟然都不會識字,這也就出現了電視劇常見的景象,張榜公布告示的時候,必須要一個人當著大夥的面,大聲讀出來,眾人才知道什麼意思,而在不少農村,上過私塾,就已經算得上是半個秀才了。
到了50年代,我國文盲人數依然有3.2億,佔比80%,因此一場文字改良運動,也是勢在必行。
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整理出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收錄了比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到了1956年,經過重重討論,簡化字正式獲得了「規範文字」地位,並開始執行,1964年,我國文盲率有了明顯的改善,人數下降到2.33億,佔比全國57.2%。
不過一些專家認為,當前的改良依然不夠,因此又提出了二簡字的改良方案,試圖將文字改造的更加簡單。
1960年,文改委便開始醞釀,同時向全國徵集意見,到了1977年,國內多家報刊決定開始試用二簡字,1981年,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通過了《第二次文字簡化草案》,它帶來的意義和影響,同樣也是深遠的,有些流傳到至今。比如上文中的桔子和橘子,又比如「肖」姓的誕生,要知道,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什麼人姓肖,但是自從規定「肖」作為「蕭」的簡化字後,從而誕生一大批的肖姓族人。
不過時間來到1986年6月後,二簡字卻被正式廢止,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有語言學家提了出來: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日本很久之前,也對傳入本國的漢字進行改革,他們發明了經過漢字草書演化而來的平假名,廣泛受到了日本社會的應用。相比之下,這些字更加像一個符號,而失去了方塊字的美感。
同時還有學者提出,簡化漢字縮減文盲率的效果,基本已經達到,而且放慢文字改良的進程,也有利於社會適應的進步,最終在種種問題考慮下,二簡字也就廢止了,不過「肖」和「桔」等少數字的用法,也沿用到了至今。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在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