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和日本字相似太高,失去了漢字精髓

2021-02-23 秀瀆

首先非常感謝小可愛們茫茫網際網路中點開這篇文章,,這是小編的榮幸,這裡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的東西,希望你們會喜歡,別忘了點擊 上方藍色字體「秀瀆」關注轉發呦                                                                              

相信會很多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在生活中,「橘子」一會兒又寫作「桔子」,究竟哪種是正確的,它們又有什麼分別呢?其實「桔」也是古時候就發明出來的漢字,但是它和柑橘類水果,並沒有任何關係,一直到1977年之後,才被緊密的捆綁在一起,兩者之間可以自由轉換。而這,就不得不說起所發明的二簡字了。

我們如今的簡體漢字,相比於繁體,更加簡單,實際上縱觀整個歷史,從甲骨文、金文,再到秦國的小篆,字體也是經歷了由簡到繁再到簡的歷程。

早在20世紀初期,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西方思想傳入我國,關於文字的改良,就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討論,在內容上,白話文逐漸取締了繁瑣的文言文,而到了後來,一些更加激進的人,更是主張廢除漢字,他們提出的理由也有很多點,首先就是相比西方字母,漢字有著不同結構,有「三多五難」,「三多」是字數多、筆畫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儘管這個觀點過於激進,實際上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上的不小問題。

根據數據統計,民國時期,因為戰亂等影響,將近90%的人竟然都不會識字,這也就出現了電視劇常見的景象,張榜公布告示的時候,必須要一個人當著大夥的面,大聲讀出來,眾人才知道什麼意思,而在不少農村,上過私塾,就已經算得上是半個秀才了。

到了50年代,我國文盲人數依然有3.2億,佔比80%,因此一場文字改良運動,也是勢在必行。

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整理出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收錄了比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到了1956年,經過重重討論,簡化字正式獲得了「規範文字」地位,並開始執行,1964年,我國文盲率有了明顯的改善,人數下降到2.33億,佔比全國57.2%。

不過一些專家認為,當前的改良依然不夠,因此又提出了二簡字的改良方案,試圖將文字改造的更加簡單。

1960年,文改委便開始醞釀,同時向全國徵集意見,到了1977年,國內多家報刊決定開始試用二簡字,1981年,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通過了《第二次文字簡化草案》,它帶來的意義和影響,同樣也是深遠的,有些流傳到至今。比如上文中的桔子和橘子,又比如「肖」姓的誕生,要知道,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什麼人姓肖,但是自從規定「肖」作為「蕭」的簡化字後,從而誕生一大批的肖姓族人。

不過時間來到1986年6月後,二簡字卻被正式廢止,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有語言學家提了出來: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漢字的精髓,日本很久之前,也對傳入本國的漢字進行改革,他們發明了經過漢字草書演化而來的平假名,廣泛受到了日本社會的應用。相比之下,這些字更加像一個符號,而失去了方塊字的美感。

同時還有學者提出,簡化漢字縮減文盲率的效果,基本已經達到,而且放慢文字改良的進程,也有利於社會適應的進步,最終在種種問題考慮下,二簡字也就廢止了,不過「肖」和「桔」等少數字的用法,也沿用到了至今。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在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
    在簡化漢字形體的同時精簡漢字的數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讀錯或者是寫錯的字。有不少漢字的偏旁和筆畫結構都成了常用字,並且將一部分漢字的偏旁去掉,這樣有利於識字和機械處理漢字。 不過教科書僅僅是實行了一個月,便停止了,半年後人民日報及全國所有報刊全面停止二簡字。在反覆的討論研究下,二簡字徹底被廢除,並提出,今後對漢字的改革必須謹慎。為什麼取消?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 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二簡字」為什麼被廢?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但很奇怪的是,「二簡字」沒過多久便被廢除了,根據專家所說,因為「二簡字」看起來很像日本字,丟失了漢字的精髓。在上個世紀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國內百廢待興,不過也呈現欣欣向上的發展趨勢。恰好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外出留學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希望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當時很多人覺得如果想要拯救中國,那就應該廢除漢字,於是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漢字廢除的熱潮就誕生了,就連參與者裡面還有赫赫有名的知識分子,比如魯迅和譚嗣同。他們的想法也是想讓文字能夠得到人民群眾更好的利用,畢竟那些漢字本身筆畫實在是太多了。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太像日文
    圖/1978年《人民日報》上面的的「二簡字」有趣的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的近現代,也有這麼一次文字的「革新」,不過在使用了短短九年之後便被廢棄,這種「夭折」的文字就是和日本文字極為相似的中國▲二簡字從某個意義上說,「二簡字」的誕生和被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廣和鼓勵漢字學習的浪潮中,極大的一批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並且能夠將之靈活運用,效率極高。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1972年,在總理主持修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操刀的情況下,歷經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以譚嗣同、魯迅等為代表,一批曾經留學西方的學者在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時,漢字成為一個批判傳統文化腐敗的靶子,魯迅甚至發表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同時,他們發起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張以拉丁化文字代替難學、難認的方塊字,造出「通俗化、大眾化」文字。廢除漢字運動促進了漢語拼音的形成,並在客觀上加速了漢字簡化。只是從其「漢字廢除」這一訴求上來看,這次運動是失敗的。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至於其他六國的文字則是一一廢除,就形成了現在的「小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簡化漢字。而後的隸書就是自小篆演變而來,當時小篆還是沒有那麼方便書寫。當時有一個人就在監獄之中創造出了這種平正方直的筆畫,改變了小篆的圓線條,更加方便書寫。於是這種字體就被稱為「隸書」,也稱作是「古隸」。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二簡字的誕生原本是為了在群眾中推廣識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識,為計算機和其他機械處理漢字提供有利條件。然而試行九年之後就突然夭折,二簡字為何如此"短命"? 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 簡化字體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減少文盲。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包括魯迅、胡適等在內的一大批專家和學者都認為:欲救中國,必先廢除舊有的方塊文字,使漢字拉丁化。但是,漢字拉丁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於是,在1920年,錢玄同率先在《新青年》上提出漢字簡化。後來,胡適等人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甚至認為,「十畫以上的漢字,都應該被簡化掉」。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漢字演變畫作如此之多的文學家,隨便一個都能稱之為名垂千古的人物,為何要廢除漢字?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 寫下133首漢詩的胡志明,為何下令廢除漢字,只在春聯中留一漢字
    如今不僅有中國人會用漢字,在一些國家的一部分地區仍然有人使用漢字。但曾寫下過133首漢詩的胡志明,為何下令廢除漢字,只在春聯中留有一漢字。漢字的影響我國文化對周圍的國家影響深遠,並且周圍的國家也深受漢字的影響。
  • 越南全面廢除漢字75年寫春聯改用拉丁文,唯獨這個字沿用到今天
    導語:說到漢字,我們不得不提的是,包括朝鮮、韓國、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在內的漢字文化圈都受到漢字的影響。越南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大部分文字都來源於漢字,並把漢字作為一種正式的或唯一的書寫系統。除了日本,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漢字的影子,而其他國家則把目光投向了拼音文字。就連漢字也幾乎受錢玄同、魯迅的影響,學習西方拉丁語。然而,有一個國家必須廢除漢字,改成拉丁語,那就是越南。越南語的演變,從漢字到喃喃自語早在秦始皇時期,漢字就傳入越南。西漢時期,越南廣泛使用漢字。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漢字作為世界上最難的一種文字,它讓許多人都抓耳撓腮,這其中有著慕名而來的外國人,也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21世紀,幾乎沒有人不識漢字,就算再貧窮,父母都還是會讓自己的子女讀上書,為的就是識得漢字,不被人嘲笑。
  • 中國為何不再使用繁體字了?專家:繁體字十分難讀懂
    國家之所以選擇繁體字化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全國老百姓考慮,繁體字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存在3000餘年,從有文字記錄開始,便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專家說繁體字有三個極大的弊端,第一個繁體字十分難讀懂,字表其字意如:「轟、豐、鳥」不直接等於讀音,再者形聲字聲旁大多也不能準確表示讀音,如「韋」作為聲旁的違、偉、韓。」所有古人經常吐槽「秀才識字讀半邊。」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發起了與廢除漢字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部分學者比較激,認為只有取締了漢字,中國才可以回到鼎盛時期的樣子」,他們倡議將漢字改成拼音,理由是漢字書寫拼讀困難,不利於教育。 頓時掀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魯迅胡適趙元任黎錦暉或主張拉丁化或推行羅馬字,奉此為救中國出貧弱之圭臬。錢玄同更是發誓堅持與「骸骨之迷戀者」鬥爭到底。
  • 專家要廢除漢字,此人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竟讀音相同
    這場轟轟烈烈的廢文行動很快得到了各路專家學者的認可,急於改革的傅斯年曾公開表示:笨重繁瑣的文字不應該出現在自由開放的時代;魯迅也對此表示贊可,學術界、文學界頗有權威之人對其表示認可,文字一時間成為了口誅筆伐的存在。文字拉丁化和漢字複雜化的激烈角逐,究竟誰能略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