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一時的《大力水手》是每個80後的回憶,劇終勇敢點水手,最愛的就是菠菜,每次遇到危險都能化險為夷。而中國也有個大力菜哦!
由來
大力菜原產於中國,為桔梗目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別名大力子、鼠粘草、惡實、黑蘿蔔、萬把鉤、東洋人參、牛菜、白肌人參,其成熟果實名為牛蒡子入藥。牛蒡在公元940年前後傳入日本,並被培育成優良品種,是營養和保健價值極佳的高檔蔬菜。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牛蒡又被引種於我國,目前在山東、江蘇、安徽、黑龍江均有種植,其足跡分布還遍及歐洲和北美洲等地。牛蒡作為食材被端上餐桌,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牛蒡根具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保健作用,在歐美也為人們養生調補所追捧,甚至認為可與人參相媲美,因此又被稱作「東洋參」。
「東洋參」の迷
「野山高麗東西洋參 ,暹羅官燕毛角鹿茸」,參觀過杭州胡慶餘堂中藥博物館的人肯定會對門口這幅雅俗共賞的對聯有深刻印象,前八字更是道出了中外四種人參-野山參、高麗參、東洋參、西洋參。但是這個東洋參卻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大力菜哦!
古人謂「形態如人 ,功參天地」故名「人參」。東洋參和野山參、高麗參、西洋參被同置於人參家族,藥用東洋參是指產於日本的人參,而大力菜即牛蒡根卻不是五加科的哦!下面我們來揭曉「牛蒡根」的身份密碼!
原植物
牛蒡從頭到腳都是寶,那它到底長啥樣呢?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葉大如芋葉而長,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慄球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簇,一球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釆子,十月釆根。(參《本草圖經》)很多人第一次見到牛蒡根,都會覺得跟山藥十分相似,但牛蒡根又直又長、表皮光滑可與山藥區別。
藥食兩用
我國很早就有牛蒡作為藥物使用的記錄,早在南北朝的《名醫別錄》中就有記載,稱其根莖「久服輕身耐老」;《本草經疏》稱其為「散風、除熱、解毒三要藥」;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 「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而牛蒡是我國傳統的藥食同源植物,食用歷史亦是悠久,在《救荒本草》中載道「牛蒡味辛,性平,一雲味甘,無毒」、"久服甚益人,身輕耐老",李時珍曰:「其根葉皆可食,人呼為牛菜,術人隱之,呼為大力也。」這可是中國版的大力「菠菜」哦!
現代研究發現,牛蒡中所含的多酚類、黃酮類、苷類、木脂素、多糖等活性化學成分具有抗腫瘤、免疫調節及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糖尿病、抗氧化、肝保護、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等多種藥理作用。此外,牛蒡還具有豐富的食療養生價值,其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胡蘿蔔素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二位,比胡蘿蔔高150倍,蛋白質和鈣的含量為根莖類之首;牛蒡含有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大腸蠕動,幫助排便,從而減少廢物、毒素在體內的堆積,是便秘人士的居家必備佳品;牛蒡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可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細胞生長,具有駐顏、抗衰老的功能,還有調節人體平衡的效果。
N種變身
在家庭廚房中,牛蒡作為保健食品的用法頗多,最著名的莫過於「五行蔬菜湯」(紅為胡蘿蔔、白為白蘿蔔、黃為牛蒡、黑為香菇、青為白蘿蔔葉,日本學者從1500多種食物中篩選出的),頗受民間喜愛。此外,牛蒡茶、牛蒡酒、牛蒡面、牛蒡醬菜等精加工品及牛蒡各種提取物深加工產品也被開發出來,深受曰本、韓國、東南亞等地人民的推崇。
「牛蒡養生」
目前,大家購買的多數牛蒡產品均來源於牛蒡根,而臨床上,用來入藥的是其成熟果實即牛蒡子,其性味辛、苦寒,功能主要是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和解毒利咽。牛蒡根,苦、辛,涼。清熱解毒,疏風利咽,消腫。用於風熱感冒,咽喉痛,瘡癤腫毒,溼疹。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牛蒡子還是牛蒡根,其主要功能是散風熱、清熱解毒。長期食用牛蒡產品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不過有些人群未必適合,特別是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任何保健品只起到保健作用,切莫用任何保健品代替藥物,該用藥時還是要按常規用藥,以免引起病情反覆甚至加重。
「大力菜」雖好,可還要看與你合適不合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