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麵包時,大部分我們都會採取中間鬆弛,中間鬆弛是一個不能省略的步驟。如果中間鬆弛得到位,麵包的口感也會變得較好。
這次,我們就來一起來探討一下,麵包製作時的中間鬆弛話題吧!
/文末有麵包實驗/
中間松弛指的是麵包麵團的休息‚休息這個工藝也是滿重要的,也是製作好吃麵包的關鍵。
中間鬆弛是在第一次發酵後‚在麵團分割、滾圓(或其他預整型造型)後,讓麵團稍微休息之後‚使麵團膨脹有彈性。
中間鬆弛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麵包製作的流程,那具體來說,中間鬆弛時,有什麼效果呢,我們探討一下:
中間鬆弛可以使麵包的膨脹變好,因此不能說沒有時間‚就把中間鬆弛的時間縮短或者忽略,這樣可能會使麵團膨脹性變差的。
中間鬆弛可以使彈力太強的麵團得到鬆弛‚透過中間鬆弛使得麵團具有更好的延展性,沒有中間鬆弛的話‚麵團無法延展,影響後續成型。
中間鬆弛對於麵團的延展性是有關係的。如果不中間鬆弛的話,成型時,麵筋容易斷裂,麵團也會比較難以延展。
就是因為這樣,如果沒有中間鬆弛的話‚製作麵包時‚會比較難以操作‚透過中間鬆弛後‚對於麵包的整型也是有令人期待的效果的。
中間發酵後‚可以使發酵時產生的氣泡‚更為細緻平均‚麵包的口感也會變得較好,麵包組織內的氣泡均勻‚是個不可忽視的環節。
根據不同的麵包種類,每種氣泡大小會不一致,但是中間鬆弛後,可以使組織變得更加整齊。
中間鬆弛是可以使麵包的狀態更為完整,是個非常重要的小細節‚那具體的中間鬆弛如何操作呢?
中間鬆弛,是在麵團完成基本發酵,從分割麵團後開始的。麵團分割的方法,是根據自己想要做出怎麼樣的造型而去改變的。
根據麵包的種類、適度克重而分割成不同的大小。
麵包在不同的大小分割後,接下來是麵團滾圓,使表面更有張力。
滾圓(或其他預整型造型)後的麵團表面會呈現光滑的面,這是重點的小技巧。
滾圓後‚一般都是放置在室溫中進行中間鬆弛,小的麵包通常會放置20分左右。
如果是較為大的麵包‚可能會放置在30分左右‚中間鬆弛比較確切的時間,是要根據室溫及環境隨時去做一個調整,這也是能做出好吃麵包的一個小細節。
在夏天如果操作間的溫度過高,不能及時控制住麵團的發酵時間,也可以將麵團短暫放到冷藏冰箱中存放。
另外,在中間鬆弛時麵團也會膨脹‚所以記得麵團與麵團中間也要稍微留一些空間‚讓它膨脹‚這也是一個關鍵的地方。
中間鬆弛時,如果沒有準確地判斷中間鬆弛的截止時間,對於麵團來說也會變得稍微不穩定。
那如何準確地去判斷中間鬆弛好了沒呢,那我們來稍微探討一下吧!
中間鬆弛如果在正常範圍內的話,是可以去判斷麵團的膨脹的,中間鬆弛如果好的話,那麵團的周圍會膨脹大一圈,就是因為這樣,滾圓完後的大小‚要稍微記住一下比較好。
中間鬆弛進行得好不好,也使用手指按壓法。經過中間鬆弛後‚稍微用手觸摸按壓麵團,來確認麵團手感,如果有留下手痕,也是個可以判斷的小技巧。
中間鬆弛進行時,最好是蓋上溼毛巾或者是把表面蓋上周轉箱,烤盤袋,如果沒有蓋好容易使表面乾燥,麵團會結皮,影響膨脹,所以記得中間鬆弛時,要優先考慮不要讓麵團給乾燥了。
中間鬆弛之前,把麵團滾圓,表面有光滑的張力是一個重要的細節點。中間鬆弛時,如果滾圓表面不夠光滑,表面沒有張力的話,也無法很好地包裹住麵團的氣體,製作出來的麵包也會有所影響,所以記得滾圓時也要漂亮地把麵團的光滑面滾圓出來。
製作麵包時,中間鬆弛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確切做到注意每個小細節,才能做出好吃的麵包。
如果沒有確切地進行中間鬆弛,可能會導致整型時操作困難,麵包的柔軟度、質感都會有所影響,所以中間鬆弛是會左右整個麵包狀態的。
雖然中間鬆弛,只是簡單地放置在那邊,但是在麵包內部會有些許變化。
製作麵包,不單單是把全部的材料丟入攪拌,也不是說放入一些高級食材就可以做出好吃的麵包,而是必須去注意每個流程,每個細節的小地方,才能製作出好吃又美味的麵包。
前面和大家聊了這麼多,想知道大家一般對於中間鬆弛的判斷‚是怎麼去決定的呢?是依照時間,或者是說根據製作流程來判斷,這樣來決定中間鬆弛的人,應該是佔大部分吧。
以前在當學徒時‚我也是一樣通常都是因為流程‚而決定中間鬆弛的時間,後來因為在日本學習接觸了越來越多理論知識後‚又重新思考有了新的理解:
其中在一堂課程中,老師在理論測試課堂中,也做了一些比較。
第一天上課時,中間鬆弛20分鐘左右的程度,那這個麵包稍微膨脹,有些張力,烘烤後的成品組織有些緊實,口感太有嚼勁,化口性也不好。
第二天也製作了中間鬆弛30分鐘以上的麵包,那這時的麵團膨脹稍微緩慢狀態,烘烤後的成品氣泡呈縱向,口感也變得更好一些。
以前對我來說,中間鬆弛只是為了讓滾圓後的麵團‚稍微鬆弛,變得更有延展性。沒想到,只是簡單的中間鬆弛時間的不一樣,居然有這麼大的質量差異。
那中間鬆弛是越長製作出來的麵包就越好嗎?
那我們做了1組實驗:以中間鬆弛0分、15分、30分、60分來進行實驗對比,那其他製作流程都是完全一樣的,讓我們看看,中間鬆弛的不同時長對於烘烤後的產品質量有什麼影響呢?
除這次的配方以外,從分割,鬆弛,整型總共滾圓了兩次,麵團具有彈性化(也就是所謂的強化)。
在酵母1.5的情況,比較一下中間鬆弛0分、15分、30分、60分的麵包產品在組織、口感上的比較。
0分發酵程度,呈現未成熟;
15分拿起來的手感較為沉重‚口感紮實;
60分的產品有過於熟成的傾向。
雖然中間鬆弛要讓麵團得到很好的鬆弛,但是也不能過於鬆弛,這樣會過於熟成的傾向。
從以上得到的結果來思考:分割後的滾圓‚是讓麵團再一次地收緊,更有彈性。
這時候氣泡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從氣泡中解放出來,麵團再一次地變小,這時候稍微靜置,進行中間鬆弛後,麵團中的酵母再一次產生二氧化碳,使得麵團再一次地膨脹,這時的麵筋得以繼續進行伸展。
中間鬆弛時間短的話,整型時‚麵筋的結合網目彈性稍微不足;相反的中間鬆弛太長的話,整型時麵筋的彈性過於疲乏。
配方中記載的中間鬆弛時間,都只是提供給大家參考的,想要達到適當、較佳的質量,還是需要通過麵團的狀態、整形的手法來判斷。
還有要使麵團裡的酵母‚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發揮‚需要考慮到鬆弛時的環境、溫度。
夏天的室內溫度高‚中間鬆弛時‚麵團也在溫度較高的狀態;冬天時室內溫度較低‚麵團溫度也較低‚那在這兩個不同溫度環境下同樣中間鬆弛30分‚會產生不同質量的狀態。
所以儘可能是在夏天分割鬆弛的環境‚放在稍微陰涼的地方‚冬天鬆弛時放在較為溫暖的地方‚去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那其實酵母的添加量也會影響著中間鬆弛‚根據不同的酵母添加量‚中間鬆弛也會隨之改變。
像這次實驗時酵母的添加量是1.5% ‚在中間鬆弛0分鐘時,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膨脹體積較為小,在30分鐘時麵團的膨脹,彈性較為剛好。
在得到較為剛好的中間鬆弛時,整型時的延展性、耐性會較高‚也可以擀壓較薄,氣泡組織也會較為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