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朋友問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酒店和飯店比,誰更豪華?從業這麼多年,還真的沒有去計較過這個問題,應該會有人感興趣。收集了一些資料,今天來討論一下酒店和飯店,誰檔次更高。
在我看來,酒店和飯店其實是一個類型的公共場所,誰都有豪華的品牌酒店代言。
以飯店為例,和平飯店就是中國酒店歷史上悠久歷史的典範。和平飯店建於1929年,原名華懋飯店,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飯店落成以後,名噪上海,以豪華著稱,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貿界和各國社會名流。如美國的馬歇爾將軍、司徒雷登等。三、四十年代,魯迅、宋慶齡曾來飯店會見外國友人卓別林、蕭伯納等。解放後,飯店於1956年重新開業。
而以酒店為名的,就更是不勝枚舉,特別是近十年,中國出現的大大小小的酒店,數量之眾,檔次之高。用行業人的話說,中國酒店業用了二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國外酒店八十年的路。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招待重要賓客的地方都叫飯店,這個稱呼是時代延續的產物,而且還有的一直沿用之今,包括酒店行業的星評標準全稱也是《星級飯店評定標準》。
而在中國的酒店發展史上,比較有名的如南京金陵飯店、上海和平飯店、北京飯店等等,這類稱呼都飽含了一個時代的回憶。
飯店稱呼之後的5-10年,又多用賓館為稱謂,有來賓之館所的意思。比如錦江賓館、紅珠山賓館、白天鵝賓館等。
時間進入到90年代,許多外資品牌開始進入國內,而這一類品牌大部分以酒店為後綴。至此開始,酒店一詞逐漸開始代替了飯店、賓館等一類稱謂。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酒店一詞已經發展成這一行業的通用稱謂,不管大賓館飯店也好,還是小招待所也好,都是綴以各類酒店後綴,一是說明其產品內容,二是也可以攀下大酒店的高枝,提高下形象。
這兩年來,什麼智慧酒店、快捷酒店、商務酒店等等遍地開花,名字編得花枝招展。雖然這些名字一看,經營項目都是住宿為主,但是其檔次和本質就與大酒店相去甚遠了,也讓消費者有時候會蒙圈。
如果真要說說酒店和飯店兩者的關係,那就是飯店稱呼是酒店稱呼的前世,而酒店稱呼是飯店稱謂的今生。就像一個人,穿了兩件衣服在比較檔次,誰高誰低,都只是在說他身上的衣服,而人的本質卻沒有變化的。
而用酒店和飯店為後綴來起名字也不是絕對的,兩種名字對於酒店物業來說都是可以,主要看管理方和業主方喜好。以洲際集團為例,近兩年出來的項目就有以酒店為綴的,也有以飯店為綴的,如「成都世紀天堂洲際大飯店」。
結束語酒店和飯店,是時代變遷的產物,是人們習慣稱呼改變的過程,但在實質上,酒店也好,飯店也罷,與檔次無關,與豪華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