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
每年這一天,人們吃著月餅,望向天邊皎潔的月亮,享受著闔家團圓的美妙氛圍。自唐代以來,賞月就已成為與親友共度中秋的重要一環,而月亮作為中秋的主角,也被人們賦予了無窮幻想。
人們欣賞月亮、崇拜月亮,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月亮的古老傳說。遙遠的月宮除嫦娥、吳剛、蟾蜍、月桂樹外,深受大眾喜愛的意象可能就數「玉兔」了。
玉兔存在的背後,是無窮的想像力
早在屈原的《楚辭·天問》中,「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就已經記錄下國人對月中玉兔的思考。在我們所熟知的中國神話故事裡,玉兔時常以奔跑或搗藥的形象出現。至於「月亮上為什麼會住著兔子」,相關研究學者的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正如「天狗食月」那樣,人將月亮陰影想像成一隻兔子,於是相應傳說就散播開來。也有學者分析,兔子生育期與月亮陰晴圓缺的周期相一致,恰好順應人類繁衍生息的需求,玉兔所搗的長生藥,同樣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寓意。
隨著玉兔的故事越來越深入人心,明清時期的人們將這一形象進一步神化。每逢中秋節,京城裡的百姓會供奉由泥巴塑成的「兔兒爺」。再後來,兔兒爺的衣著打扮越發多樣化,有的穿戲服,有的當武士,而推車、挑擔的兔兒爺則反映著時代變遷。玉兔形象逐漸走下「神壇」,兔兒爺也從祭祀對象,變成兒童喜愛的中秋節玩具。
時至今日,兔兒爺已經不再被年輕一代所熟知,可國內動畫創作者卻並未忘記它。2011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兔俠傳奇》,講述了一段關於信守承諾、心懷俠義的故事,主角「兔二」形象設定,就取自北京的兔兒爺玩偶。
月中玉兔的傳說代代流傳,到了國內動漫作品中,常與月亮相伴的玉兔,也發生了很有意思的變化。
漫畫《非人哉》及其改編動畫的玉兔設定,極具現代感。嫦娥的第一隻玉兔「小玉」看似是萌妹子,實際卻是受命於嫦娥、掌管月球事務的月宮CEO,「一神之下,萬兔之上」,督促其他兔子們搗藥和做月餅。長期月餅刺身、月餅火鍋、紅酒焗月餅的生活,還讓月兔們產生了心理陰影。月亮上的「社畜」生活,雖然只佔作品內容的極小一部分,但當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碰撞出的火花,讓讀者、觀眾們耳目一新。
月中兔子的故事,並不只存在於中國
當然,月中玉兔的故事並不是中國專屬。即便許多國家沒有中秋一說,但阿茲特克神話、佛教故事和北美印第安神話中,都曾出現「月中兔子」的故事。因此在印度、墨西哥等國家,月亮與兔子依然有著不解之緣。而曾受到中國文化深遠影響的韓國與日本,對農曆八月十五日以及月兔的感情同樣深厚。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受到周邊國家的推崇,中秋節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歷史文化差異,又經過多年發展,各國中秋節日的稱呼、飲食、習俗、傳說都存在不同之處。
如今的「秋夕」,成了韓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與中國中秋節強調的「團聚」不同,韓國秋夕更重要的活動是祭祖和掃墓。秋夕這段時間的特色美食,是用米粉製成的糕點,因此在韓國人的傳說故事裡,月中兔子正在做的就是米糕。
韓國流氓兔的網絡動畫就曾出現過月兔的身影,只不過依照流氓兔一貫風格,搗米糕的月兔其實是被惡搞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