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府老陳醋上黨千年的老技藝

2021-01-10 山西青年報

潞州府老陳醋上黨千年的老技藝

  本報記者 連永寧
   一提起山西,人們自然會提到醋,因為山西是醋的故鄉,山西人對醋有著深厚的感情,「山西人愛吃醋」的名聲早已名揚四海。
   關於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據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醋有醯、酢、苦酒等多種名稱。「醯」字出現在周代以前,曾在周代的宮廷和禮宴之中發現。醋的製作歷史十分久遠,傳說是夏朝少康時代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兒子。到了唐朝,制醋業有了較大發展。山西釀醋業是一個大家族,位於山西東南部的上黨地區也是醋的故鄉,而潞州府陳醋就是上黨古醋業傳承者。
   日前,記者走進上黨古陳醋故裡,追尋千年的山西故事。
  陳醋為皇家貢品
   長治位於山西東南部,古稱上黨,歷史底蘊深厚,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炎帝神農氏嘗百草、興稼穡均發端於此,是孕育偉大燦爛的華夏文明的主要地區之一。殷商時屬黎國,春秋為潞子國,秦統一中國後設上黨郡,北周宣政年間(公元578年)改為潞州,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曾任潞州別駕。作為山西的老周府,「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釀醋之風蔚然盛行,且歷久不衰。
   景龍二年四月(707年),李隆基任潞州別駕。他禮賢下士,體恤民眾,「有德政、善僚屬、禮士大夫、愛百姓」。潞州三年,他對上黨風俗人情及風物特產十分熟悉,猶愛「甩餅卷臘肉、潞州府陳醋」。因國事先後四次駕臨發跡之地,凡款待宴請達賢賓朋時,無論熱炒涼拌均少不了用潞州府陳醋,登基後仍念念不忘。曾多次用添加了潞州府陳醋的佳餚大宴父老,並「減租稅、賜粟帛」,恩惠上黨百姓。自此,潞州府老陳醋廣為人們熟知。
   自古以來,上黨古風氤氳,民勤物阜,善稼穡、工釀製,特產美食蔚為大觀,其中不乏醋的製作。毋容置疑,晉東南飲食文化是山西飲食文化重要的一脈。據說上黨老陳醋起源於北宋年間,曾作為貢品得到皇帝的賞賜。至此,潞州府陳醋「精選料、秉古法、必陳釀」的傳統技藝在上黨地區流傳至今。
  按24節氣規劃流程
   在潞城市有一間獨特的「回」字形主工房,黛瓦青磚,飛簷高挑,古風古韻,典雅含蓄,使各道工序高效銜接。從原料篩選、高壓蒸料、輔料配合、酒精發酵、醋酸發酵,到入缸燻醅、高密淋醋、產品檢驗、散醋儲存、陳醋包裝,全部在獨特的「回」字形車間完成。
   4000餘平方米的面積上整齊排列著6000口自貢陶缸,表明了「夏伏曬、冬撈冰」這必不可少的工藝流程。夏陽水汽蒸發,冬日水分冰結,剔雜除質,去粗取精,歷經「寒暑易節,歲月沉澱」,加之陳醋內在反應,經伏曬冰凍,而修陽養陰。
   在儲存區排列有雙排24座儲存大罐,順應一年二十四節氣;單排12座,順應一年十二個月;每座大罐儲存60噸,順應六十年一甲子的中華古老傳統。
   日月晨昏,風霜雨雪,乃知人間冷暖;春華秋實,四時八節,乃有萬物更替。知人間冷暖方懂得感恩戴德;懂興衰更替始得大仁大義。潞州府陳醋正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凝聚於生產設施中,意在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以德修善,以善結緣。
   另外,老陳醋在釀造過程中添加了食鹽,可以有效抑制雜菌,而潞州府陳醋傳統工藝,手工釀造,在全國首家推出生產全過程完全不添加食鹽,這也是其獨特方法之一。
  傳統手工釀造
   「色、香、醇、濃、酸」是山西老陳醋必須具備的五大特徵,但如何能在保持這五大特徵的同時具備更佳的口感和更優的品質,這是潞州府陳醋秉承的傳統工藝。
   潞州府陳醋古法釀製工藝傳承人王枝森先生這樣說:「我們不能丟棄老祖宗千年來沉澱的經典技藝。真正正宗的老陳醋,就是完全不同於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其固態發酵工藝,就是一種更貼近消費者、更貼近自然、幾乎完全原生態的生產方式。」在釀造中,精選高粱、玉米、小米等原料,用水深度淨化處理,輔以優質大麥、豌豆及自製的紅心大曲,嚴格遵循「蒸、酵、燻、淋、陳」五大傳統手工釀造。
   蒸,將所選配料上大鍋蒸熟,使穀物熟化,形成醋坯,並拌入特製紅心大曲。酵,在「醋化」時,經過酒精發酵的原料,配上谷糠、稻殼、麥麩皮,裝入缸內進行固態醋酸人工翻醅發酵。燻,經過7天6次的倒缸及不同溫度的高溫燻醅,醋醅從第一天入缸的黃色,到第七天出缸的深褐色,燻制促進了脂化過程,糧食的香氣也更濃鬱。淋,高密度淋濾,使用當地優質泉水,將醋醅中的精華浸潤萃取,所得深褐液體即為新醋。陳,淋好的新醋,放入大缸進行陳釀,開缸後則要經過「夏伏曬、冬撈冰」。一缸新醋,歷經數年自然除去一半以上的水分後,過夏不黴,過冬不凍,氣味綿酸醇香。
  傳承先輩基業
   現如今,潞州府制醋技藝得到了王枝森的傳承和發展,他以傳承山西老陳醋釀造精髓,弘揚山西優秀醋文化為己任,依託山西悠久的釀醋傳統工藝,配上上黨辛安泉地下水以及上黨獨特氣候條件下生長的原糧標準化種植基地,以潞州府無鹽老陳醋為主,傳承打造出山西文化品牌。
   多年來,王枝森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幫扶弱勢群體。他說要做事,必須先做人,做醋更是如此。業內人都知道,釀醋是一個微利行業,前期投入大,發展周期長,經營利潤低,但王枝森兩年抉擇,四年建設,寒暑易節,不改其志,只為傳承上黨制醋工藝,讓潞州府佳釀老陳醋走出上黨,走出山西,走向全國。他說:「我不僅僅是做品牌,更重要的是在做可以傳承的先輩基業。」
  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 連永寧

相關焦點

  • 故事:千年老鱉的報復
    噴香四溢的紅燒排骨食材:前排500g、八角1個、薑片3片、陳醋15ml、老抽10ml、糖25g、料酒15ml、鹽4g、蔥1棵、生抽15ml、糖醋汁用料、豬油30ml、白糖50g、香醋或陳醋10ml做法步驟:1.排骨洗淨切斷。切成絲。再剁碎。3.肉餡裡放入姜、鹽。使鍋裡豆腐、鴨血和佐料均勻混合。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長治:千年鐵府道蒼茫 萬裡蔭城見繁華
    長治:千年鐵府道蒼茫萬裡蔭城見繁華蔭城鎮位於長治縣上黨盆地南緣,是上黨地區的一個古鎮。走在蔭城古鎮,穿梭千年時光,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明清商貿記憶」:商鋪林立的歷史老鋪子,明清商鋪老院子,林林種種的商道巷路,都最大程度保留了明清時期社會生活及古村鎮建築的痕跡,極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你別看咱這一排排大院,還有人說很萌,殊不知它金貴著咧。」
  • 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手工老粗布
    昨天小豆更新了自己的第一篇視頻,講的是傳統的手工老粗布,我們也是去了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一家企業去進行了採訪和拍攝,後期也是剪輯了十幾分鐘,但是有好多東西還是沒有說到,今天小豆就帶您深入了解一下這種正在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手工老粗布。
  • 傳承傳統技藝 老濰縣火燒土爐烤制
    城隍廟火燒一直是傳統土爐烤制而成,「城隍廟肉火燒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王麗英在保證三鮮肉火燒老味道的基礎上,恢復製作出了十多種傳統老濰縣糖火燒、面火燒,喚起了很多老濰縣人兒時的記憶。7月27日,記者走進王麗英的火燒鋪,聽她講述傳承製作老濰縣火燒的那些事。
  • 揚州沐浴文化登上央視 呼籲別讓浴室老技藝失傳
    揚州沐浴協會會長張泉生表示,接到央視的拍攝請求後,協會推薦了陸松林來參與拍攝,「他既當過修腳師傅,也在老浴室當過經理。央視是去年7月份來揚拍攝的,一共拍了三四天。」   紀錄片播出後,我市不少從事沐浴行業的人士專門用手機把視頻錄製下來。「揚州修腳刀雖然是三把刀之一,但從事我們這個行業在生活中並不算體面。」
  • 銅官窯的一隻茶壺 傳承了千年柴燒技藝
    時隔千年,銅官小鎮歸於平靜,但是銅官窯的燒窯工藝確從未被時光埋沒。在銅官窯的深巷裡有一間兩層結構的小樓,門外牌匾「泥人劉」三個字格外醒目,院內不時傳來窸窸窣窣打磨器皿的聲音,好似為我們訴說著銅官窯流傳千年的陶瓷故事。 走進屋內,一雙手不停地揉捏、塑造、雕刻……隨後,一隻活靈活現的泥人雛形就躍然而生,這就是「泥人劉」家族世代傳承的手藝,到劉嘉豪這一代是第四代了。
  • 新店老味道,上海老飯店新店入駐南翔印象城
    老字號要如何抓住以年輕人為主的主流消費客群,消除與新生代之間的「代溝」,重拾老字號的品牌自信……面對這些難解的問題,上海老飯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店新品  始創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的上海老飯店,以本幫菜烹飪技藝見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的保護單位。
  • 被我們遺忘的老家具
    老家具是一個個飽含經歷的老故事
  • 回憶錄⑤:老濟南理髮師「刮臉」的工匠技藝
    聽老人們講,早期的老濟南根本沒有「理髮店」這個稱呼,那時的「剃頭匠」就是「理髮師傅」。剃頭匠給老百姓剃頭,大部分沒有固定地點,整天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剃頭匠的擔子,一頭是長方形的凳子,下面有兩個抽屜,放著剪子、刀、刷子等工具,另一頭是一個熱熱的炭火爐子,爐子旁邊掛著銅臉盆和毛巾,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坐下剃頭。
  • 探訪宣紙製作技藝 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宣紙製作流程——選料 廖宇翔 攝【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探訪宣紙製作技藝 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中新網安徽宣城11月10日電 (記者 張強 彭婧如 郎佳慧)11月9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安徽站)走進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榔橋鎮烏溪村宣紙小鎮,探訪宣紙製作技藝,看「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 探訪國家級非遺「成都銀花絲」 千年技藝引年輕人傳承
    探訪國家級非遺「成都銀花絲」 千年技藝引年輕人傳承 2017-06-01 14:10: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
    導讀: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在農村一直有很多的俗語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被流傳多年。空氣流通通暢陽光照射充足,這樣才宜於居住,房屋的方位也有不同的描述,像這句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描述的就是房屋的方位坐落,對於家庭的影響程度。歷史悠久的習俗就是講究入土為安,墳墓也就成為農田之中的點綴。對於土葬方式有人認為是佔用耕地比較嚴重的,但事實上幾千年的土葬,墳墓的數量並未無休止的增長。
  • 瀘州土特產第二季:從護國陳醋到古藺牛肉乾
    江陽沽酒客按:今天繼續為大家介紹瀘州土特產,這將是一個系列的工程,瀘州除了酒,還有很多吃的用的東西,都非常具有特色和保留著傳統技藝,護國陳醋和古藺牛肉乾就是其中之一。喜歡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後續更新文章,說不定哪天就介紹到你老家來了,四縣三區的物品豐富,千萬不要小看了哦。
  • 遊上黨,賞奇景,開眼界,長見識
    在山西省長治市有這樣一個地方,2018年前為長治縣,現為長治市上黨區。上黨區歷史十分久遠,早在遠古時期,華夏始祖炎帝就曾在此「嘗百草、識五穀、教農耕」,開創了華夏的農耕文明。殷商時期,古黎國在此建都,子民就是「黎民」,「黎民」和「百姓」組合在一起,就是成語「黎民百姓」的出處。
  • 【絲路雲裳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傳承中...
    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 受訪者供圖 一針針,一線線,心靈手巧的彝家女以七彩線、手邊針,把彝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雲霞雷火、花草樹木、飛禽走獸
  • 《早餐中國3》首集亮相,讓無數老司機欲罷不能的天路!
    其驚豔程度絲毫不輸獨庫318,不僅風光絕美,一路懸崖飛壁的驚險體驗,更是讓無數老司機欲罷不能!從千年郡屬上黨門以及新地標八一廣場便可感受到。這裡有號稱全國最大的潞安府城隍廟,還有更熱鬧的小吃街,特別一到晚上,夜市裡人頭攢動。
  • 山東齊筆傳承人「守藝」50餘載 讓千年技藝煥發光彩
    【解說】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逐漸遺忘毛筆等傳統書寫工具,毛筆製作技藝因此受到冷落。在山東東營廣饒縣的「齊筆之鄉」,卻有一群「守藝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堅持150餘道工序制齊筆,守正創新,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年過六旬的郭明昌是山東省齊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4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齊筆,至今已從業50多年。
  • 寶應小八子老鵝:一個有故事的老鵝店!
    在寶應傳統的特色菜餚中,「老鵝」無疑佔有著一席重要地位。「能登大雅之堂,能進百姓廚房」,既能做冷菜,又能做飯桌的一道主菜。寶應人通常說的老鵝,一般指鹽水鵝。今天,小編向大家講述的一個老鵝就是小八子老鵝。小八子老鵝,故名思意,就是小八子經營的老鵝攤。小八子何許人也?
  • 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的「上黨模式」
    近日,我們專訪了上黨區分管此項工作的相關負責人以及試點鄉、村負責人。  垃圾分類,應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訪長治市上黨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延節  問:當前全國許多地方都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結合上黨區的具體實際,您覺得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是什麼?
  • 老天珠的鑑別入門
    在辨識老天珠時不能僅僅以單一要素來判定,要綜合其基本要素來看,從表面氧化皮殼、風化滄桑感、表面磨損邏輯、咬色、上手觸感等要素來判斷,謹記不能單以一種要素就論定一顆天珠是否為真正的老天珠。   2.表面的風化紋  有些天珠因保存方式和晶體結構的不同,表面有其不同程度風化現象又或者是無任何風化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