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狠」的本義是:「群狗爭鬥的犬吠聲。」後來引申為狠毒的狠。狠毒為什麼跟狗叫有關係呢?我想大概是因為,狗畢竟會咬人嘛,所以它的叫聲還是有那麼點讓人害怕的味道。所以我們今天理解這個狠毒的「狠」字其實是跟狗有關係的。
那麼「狼」的本義又是什麼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一種看起來像狗的動物,它名字叫狼。」這就比較有意思,狼本來跟狗比較像,但是表示狼這個動物的漢字「狼」,不是跟「狗」字比較像,而是跟表示狗叫聲的「狠」字比較像。
我想「狼」這個漢字,一方面隱含了狼和狗比較像這層意思,另一方面突出了狼是比較兇猛的動物這一點。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一次,和珅跟紀曉嵐一起吃飯,席間和珅故意讓手下牽出一條狼狗來,他看了看那條狗笑著說:「是狼(侍郎)是狗?」表面上,和珅是在問:「這個狼狗到底是狼還是狗呢?」但其實他一語雙關,是藉機在罵紀曉嵐是狗。因為當時紀曉嵐正擔任侍郎一職。紀大學士當然也不是浪得虛名,他一眼就看出了和珅的用心。
紀曉嵐不慌不忙地說:「上束(尚書)是狗,下束是狼。」意思是說,尾巴向上翹是狗,拖著尾巴的是狼,這恰好非常巧妙地解釋了狼和狗在外形上的區別。但紀曉嵐也是一語雙關,當時和珅擔任尚書職務,和珅罵他是狗,他也回敬和珅是狗。兩個人誰都沒有討到便宜,打了個平手,但其實紀大學士略勝一籌,他見招拆招,打擊了和珅的囂張氣焰。和珅見沒有佔到便宜,只好怏怏作罷。
當然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觀念,狗雖然有非常忠誠的一面,但是狗往往又有「狗仗人勢」,「群狗亂吠」,虛張聲勢這樣的嫌疑。所以我們對狗的心態比較矛盾,既喜歡它的忠心耿耿,為了主人的利益奮不顧身,喜歡它圍著主人、討好主人讓主人很受用,但同時又比較討厭它的奴顏婢膝,不講原則,甚至狗仗人勢出賣主人的利益。所以我們常常用「狗」這個漢字來罵人。
和珅罵紀曉嵐是「狗」,但是在電視劇中,紀曉嵐外圓內方,雖然嬉笑怒罵但不失原則,見了皇帝口必稱臣,而和珅見了皇帝口必稱奴才,表面和順背後卻貪贓枉法,到底誰是狗,觀眾都看得清清清楚楚。後來和珅被殺,紀曉嵐成了笑到最後的人。和珅被殺是因為罪有應得,但歷史上那些被認為「狡兔死走狗烹」而死的功臣,其實何嘗不是缺少一點「狼」的精神呢?
「狼」字比「狠」字多出來的這一點不是別的,它正是狼非常珍視且保有的天性。
第一,狼的嗅覺非常靈敏,同時非常機警,靈敏的嗅覺是哺乳動物的通性,但是機警就不一定了。狼的機警避免了族群遭受大的打擊。
第二,狼很少為了個人利益而戰鬥,狼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非常強。單獨作戰的狼被稱為「獨狼」,事實上獨狼很難存活下來。
第三,狼很勇敢,意志堅定且具有智慧。狼的戰鬥不是好勇鬥狠,單打獨鬥,狼非常講究方式方法。
第四,狼不會改變它的天性,它用其一生踐行了什麼當做什麼不當做,狼從來不會迷失自己,它真正做到了「明心見性」。
狼的優點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今天有人將狼的優點、智慧和精神上升為」狼道「,並被不少有志成功的人津津樂道,本身就是對狼的最大肯定。
我們常說做人應該對自己狠一點,但是「狠」這個漢字與「狼」比較起來,因為缺少了那一「、」,往往失去了那麼一點味道,顯得沒有了靈魂。因此更多的時候,我們所謂的狠,就是一咬牙,表示要對自己狠,可是等到事情過去以後,又回到了原有的狀態。有句話說得好,這就叫「好了傷疤忘了疼」。
「狠」字上面那一「、」,代表的是「狼道」,「狼」這個漢字上面那一「、」暗含著玄機,是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的具體體現。能參透這一點,並踐行「狼道」的人,一般都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