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滄桑巨變。金秋時節,新中國即將迎來六十五華誕。65年,記錄著一個國家砥礪奮進的壯闊歷程,見證著瓊州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65周年,海南日報今起推出「走基層 看巨變——迎接國慶65周年特別報導」,派出多路記者深入城市社區,走進鄉村田間,用一戶戶人家、一個個村莊鄉鎮的嬗變,反映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偉大變遷,進一步激發全省人民的愛國愛鄉情懷,激勵廣大幹部群眾為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建設國際旅遊島而奮發圖強。
■ 本報記者 李科洲 蔡倩
伴著陣陣鞭炮、喧天鑼鼓,瓊海市潭門鎮今天又新開張了一家餐館「潭門味道」。高朋滿座,餐館老闆、潭門村村民符文深滿面紅光:「沒想到能在自家樓房裡開起餐館,真是好福氣啊!」
潭門一曲漁家傲,唱不盡這些年的新變化:道路從坑坑窪窪的「水泥路」變成平坦暢通的柏油路、水電從時斷時續到供應無阻、建築立面從單調枯澀到風情濃鬱,鎮貌從呆板陳舊到明亮光鮮;潭門鎮墟上新開張了300多家貝類工藝品店,形成了潭門南海文化工藝品一條街,持續增加的餐飲店裡溢出潭門特有的海鮮香味;「兄弟海岸」休閒度假區、「趕海人家」漁家樂、漁民廣場等10個項目陸續建成開張,把潭門妝扮得煥然一新。
在餐館裡,港口吹來陣陣海風,潭門村支書王書南不由叫了一聲:「好爽!」滿座賓朋又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以前哪有這麼舒服呀!」
在他們的記憶裡,這條通往港口的路曾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水泥路」,雨天又是水又是泥,一到晴天就灰塵漫天。住在路邊的村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往路面灑上一盆水,壓一壓飛揚的灰塵。如今的港口路面平坦暢通,吹進屋內的不再是灰,而是讓漁民們心曠神怡的海風。
如今,潭門港是能停泊上千艘漁船的國家中心港口,幾艘嶄新的500噸級鋼質漁船停在岸邊,甚是惹眼。
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潭門港小得連船都開不進來,漁船只能停泊在港口外。王書南記得,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港口全是土路,甚至連上船的跳板都沒有。漁民駕駛的都是20噸級以下的小船,在風口浪尖上討生活。
站在自家餐館迎來送往,忙碌的符文深指著牆上的一幅照片說:「從那個時候開始,變化就更大了。」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潭門鎮考察時,與符文深父子3人握手的留影。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符文深家門口登上潭門漁民的船。前年底,省委書記羅保銘在符文深家門口宣講過十八大精神。今年,符文深在自家新建的6層小洋樓開起了餐館,生意紅紅火火。他告訴前來賀喜的漁民朋友們:「從那時起,做什麼都順風順水,出海捕魚也賺,養魚也賺!」頓時,大堂裡響起一陣爽朗的笑聲。
「潭門味道」餐館正對著的港口邊,停泊著一艘嶄新的漁船「瓊瓊海82888」,這是符文深今年新造的500噸級鋼質漁船。「去年,習總書記來潭門時,告訴我們要造大船、闖大海、捕大魚,現在我們有實力去遠洋,捕更多更大的魚了!」符文深曾闖蕩南海16載,靠海產捕撈、漁業養殖為生,他和他的漁民朋友們都覺得如今的政策對他們格外優厚。老漁民們坐在餐館門口,望著他們的漁船說:一艘500噸的鋼質船總造價500萬元,國家補貼150萬元、瓊海市政府補貼30萬元;在深海養殖方面,瓊海市政府還給每口網箱網具補助60萬元;再加上漁船出海的柴油補貼等補貼,他們的負擔真真切切地減輕了!
村民們還提到一件喜事:落戶潭門村的兩個大項目——「兄弟海岸」休閒度假區和「趕海人家」漁家樂,讓村裡約100人找到了工作,每家每戶都能參股分紅。「兄弟海岸」休閒度假區的打造,更是幫潭門村把數裡長的海灘從垃圾堆變成了海邊公園。
「都是好政策,給我們帶來了好福氣!」符文深與漁民們高舉杯子,一飲而盡。(本報嘉積9月21日電)
潭門港
昔
解放初期,港口小得連船都開不進來,只能停在港口外,漁民駕駛20噸級以下的小船
今
升級為國家中心港口,能停泊上千艘漁船,漁民造500噸級鋼質漁船闖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