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知覺能力(一)—— 空間知覺

2021-02-19 皓爸思維

迷宮的選擇可以從簡單到複雜,一開始可以讓孩子用手指指著輔助,定向慢慢提高為只用眼睛看。市面上有許多種類型的總迷宮,練習冊可以根據孩子水平選擇不同難度進行練習,如果從中班上就開始練習走迷宮遊戲,孩子的空間知覺會得到很大的鍛鍊提升。

2.找對應遊戲

在小動物釣魚中問孩子小動物們各釣到了哪條魚,孩子可以用手指去找,也可以用眼睛追蹤找到對應的小魚。

3.找不同遊戲

讓孩子觀察圖片中兩幅圖片中有哪些地方不同,找出了幾處?還遺漏了哪幾處?


4.親子手影遊戲


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玩,在室內關掉大燈,留下一個小夜燈,和孩子一起用雙手做出各種造型,讓孩子體驗空間變化的奇妙,激發其學習興趣。

5.紙筆活動

紙筆活動有助於增強孩子對空間知覺的感受,讓孩子隨意的畫、塗、折、剪、撕。可以買25元左右一包的複印紙,任其塗鴉,正面畫完畫反面,反面畫完摺紙,翻過來再折,折了拆,拆了剪,剪完撕,充分利用。

6.模擬畫

選擇一些簡單的線條畫讓孩子臨摹,孩子在臨摹過程中不僅注意力要保持高度集中,同時也要控制自己的手部動作。

7.找一致,辨不同

讓孩子從空間方位上觀察幾個圖形的區別判斷,哪兩張圖形是一樣的?

顏色形狀有細微差別的幾幢房子,到底哪一幢是和相框裡的一樣呢?

8.看圖擺圖形

提供事先設計好的範例,讓孩子用火柴棍等打出一模一樣的圖形。家長可以準備一套技巧版,先設計一些簡單的圖形組合,再逐漸複雜化,讓孩子照樣擺出來,最後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擺出所看到的圖形。

9.直覺比較

大班的孩子已初步掌握了數量守恆的概念,所以可以讓孩子用目測的方法去判斷下面哪個男孩手中的糖葫蘆多一些。

相關焦點

  • 筆記|C4知覺 之二、空間知覺 & 三、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二、空間知覺空間知覺 是對客觀事物空間特性的認識。它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與距離知覺、方位知覺與空間定向等。(一)形狀知覺形狀知覺 是腦對物體形狀特徵的反映,是視覺、觸覺、動覺協同活動的結果。1.
  • 視知覺問題對幼兒的影響
    於是媽媽帶孩子去進行評估,專業職能治療師發現了一些狀況,像是即便簡單的積木排列,孩子看了卻無法跟著排出一樣的積木,因此懷疑不見得是不會左右區分,而是孩子的知覺出現狀況,雖然視覺接收了但大腦解釋錯誤,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發生問題。再進一步評估發現孩子的視覺記憶、對於完整形狀的聯想、背景搜尋等能力也較缺乏,也因此,即使媽媽在右腳鞋子貼貼紙做記號,孩子仍穿不正確。
  • 認識視知覺 提升孩子學習專注力
    嬰兒出生後,即開始進入視知覺發展的關鍵期、如果此階段缺乏適度的視覺刺激,眼睛的錐狀細胞無法成熟,腦部的神經聯結難以建立,視知覺中樞也無法發展
  • 先別急著兇孩子,可能是視知覺能力不足!
    視知覺統合能力是指兒童通過視知覺的刺激在大腦整合其功能,使之具有視覺接受能力、視覺分辨能力、視覺記憶能力、視覺追蹤能力、視覺聯想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1)出生之後沒有很好地完成從仰臥到俯臥的「龍抬頭」、從被抱到背的兩次空間旋轉。(2)沒有經過爬行就會走路或者爬行很少的孩子,爬得越多越有利於孩子對空間關係的認知。(3)被動吸菸。嬰幼兒的眼球正處於發育期,菸草中的毒性氰化物影響視神經的發育。(4)早期視覺經驗的剝奪。嬰幼兒早期視覺能力發展與足夠的視覺信息刺激是分不開的。
  • 知覺的種類之 空間知覺「心理學了18」
    空間知覺是指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
  • 在家裡可以玩出的視知覺遊戲
    視知覺是大腦將視覺接收到的訊息加以解釋和處理的能力,不管是生活中還是課堂上,視知覺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視知覺裡包含哪些部分呢?今天就來介紹五種視知覺類別及相應的練習小活動。
  • 科普:知覺和知覺障礙
    良好的觀察能力是在實踐中經過一定的訓練獲得的。教師和家長應該在教學和生活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知覺 - 知覺的類別空間知覺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遠近、方位等空間特性獲得的知覺,即空間知覺(space perception)。對個體生活而言,空間知覺顯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因為個體生活在三維空間內,在一切活動中,必須隨時隨地對遠近、高低、方向做適當的判斷,否則就難免發生困難甚至遭遇危險。
  • 兒童空間知覺訓練的一些方法
    空間知覺是由視、聽、觸和動覺聯合活動整合而成的複雜的知覺,是物體的形狀、大小、遠近、方位等空間特性在人腦的反映。空間知覺涉及對自身所處空間的認知以及自身與周圍空間中各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綜合了解,對個體生活而言,顯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
  • 知覺的恆常性
    在知覺過程中,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就叫知覺的恆常性。知覺的恆常性最常見於視知覺,也有聽知覺,今天主要介紹視知覺的恆常性。簡單給大家舉個例子。當一個人從遠處向你走近時,你會覺得這個人發生變化了嗎?儘管在較近時,人在視網膜上的圖像要比較遠時大得多,但是我們仍能感到人的大小沒有發生變化。
  • 2021考研心理學備考知識點: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 人眼的視網膜是一個平面,也就是一個二維空間的表面,但是它卻能看出一個三維的視覺空間。 這是因為人在空間知覺中能依靠許多客觀條件與機體條件來判斷物體的空間位置。這些條件又可以分為生理線索、單眼線索和雙眼線索。
  • 造型背後的心理學邏輯:「視知覺動力」
    「視知覺動力」(以下簡稱「視覺動力」)正是這些問題的答案。 內容導讀01 為什麼要了解視覺動力?知覺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先生是將格式塔心理學系統運用於美學研究之中的先行者,他的研究嘗試利用科學更好地理解藝術,提出了「視知覺動力」(Visual Dynamics)。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筆記--四類空間知覺
    四類空間知覺   1、形狀知覺   一個物體的輪廓不僅受空間上相鄰的其他物體輪廓的影響,還受時間上前後出現的物體輪廓的影響,稱輪廓的掩蔽 當客觀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變化時,人們在一片同質的視野中也能看到輪廓,這種輪廓叫主管輪廓或錯覺輪廓。
  • 李海燕︱線性透視法與知覺
    這些研究雖然針鋒相對,但爭論的核心在於線性透視法的再現與其原型以及人們的實際視知覺之間的關係。線性透視法再現與後兩者的符合程度往往成為判定線性透視法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為了思考這一思路的有效性並中肯地評價這一思路下每一論點所具有的價值,需要首先闡明這兩種符合關系所涉及的具體要素,以及具體是在哪些要素之間建立了等同關係。
  • 梅洛-龐蒂 | 知覺現象學:身體本身的綜合
    關於身體本身,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對所有被感知物體來說都是真實的東西:空間的知覺和物體的知覺,物體的空間性和物體的存在不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笛卡爾主義和康德主義的傳統觀點已經告訴我們這一點;這種觀點把空間的規定性當作物體的本質,指出在部分之外部分的存在中,在空間的分散中,有自在存在的唯一可能意義。但是,這種觀點用空間的知覺來解釋物體的知覺,而身體本身的體驗則教導我們把空間紮根於存在中。
  • 3個方法,矯正孩子的空間知覺障礙
    其實這是孩子「空間知覺」的不完善的體現。  「空間知覺」屬於一種識別反應,會通過大腦對物體空間、大小做出識別反應,而小孩子還沒有專門的識別器官,所以形成多個器官綜合協調完成。  案例  有位名為小樂的小朋友,才一歲多,已經非常懂事了。平時喜歡學習大人的動作呀,穿搭等等。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
  • 哆寶,圖騰快手,功能繪本《蓬蓬貓小遊戲》,玩著鍛鍊學習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視知覺,專注力,反應力,時間觀,開團咯!
    Asmodee圖騰快手,比哆寶還有趣的桌遊讓孩子和老人都可以玩的High神奇桌遊,鍛鍊學習能力,視知覺和專注能力的必備良品。 遊戲可以2-10個人玩,需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因為要快速瀏覽所有的牌,判斷圖案關係,對於視知覺廣度和速度都有很好的鍛鍊,然後要快速的思維做出判斷,再通過知覺轉化能力,動手快速去搶黃色的圖騰。
  • 知覺相的遍計所執性3:顏色知覺中的概念假
    知覺相的遍計所執性3:顏色知覺中的概念假 上接《知覺相的遍計所執性2:色覺是編碼》(點擊閱讀) 3.顏色知覺中的概念假3知覺對顏色的分解和三元色理論類似,只不過三元色的分析比較深,而直覺只能分解到七八種單純色,每一種都是獨立的知覺,無法進一步分解了。那麼,在三元色理論指導下,經過專門的訓練,知覺是否還能進一步分解到三元色呢?即在知覺上把綠知覺為藍+黃,白知覺為三元色的混合?綠色或許能做到,白色恐怕有難度。所以,知覺終究不能分解到三元色的程度。
  • 知覺: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知覺受到自我概念的影響。>   歸因社會科學家用歸因一詞來描述我們解釋行為的過程:知覺檢核除了能澄清意義,還是一種能保留顏面的、比較不具威脅性地指出他們行為的方式。立場一 我對你錯:看到我們所持觀點的優點。立場二 你對我錯:轉換視角,嘗試了解對方的想法和合理性。
  • 【文獻非學不可】對側眼運動知覺受損和雙眼視功能異常
    論文題目Impaired Fellow Eye Motion Perception and Abnormal Binocular Function對側眼運動知覺受損和雙眼視功能異常Investigative
  • 探索視覺知覺的奧秘
    五感(視、嗅、聽、味、觸)中,我們最信賴的就是視覺,不過…小心在你沒有察覺的時候,你已經被眼睛所見的一切給欺騙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視覺知覺的奧秘~~何謂視覺知覺?視覺的產生不單單只依賴眼睛,同時必須依靠精密的神經系統將資訊傳送到大腦,並經由大腦的分析判斷產生知覺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