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西南政法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工作推進會,在重慶霧都賓館舉行,此次會議主題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傳播研討」。
清華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大學、四川大學的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重慶市委網信辦、市委黨校、中央駐渝媒體、重慶日報、上遊新聞等主流媒體負責人出席研討。
推進會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的學術委員會宣布成立。
致力建成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唐力教授在致辭中說,今年初,成渝地區擁有的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僅兩家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是其中之一,結合自身研究優勢和特色,為切實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增強學科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能力,組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
唐力表示,研究院將積極整合法學及法學以外其他學科資源,發揮好學科優勢、科研優勢,紮根成渝大地、聚焦關鍵問題,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資政建言、理論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儲備、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作用。
同時,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建設中的熱點、重點和焦點問題積極發聲,自覺承擔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將發揮專業優勢和領域特長,結合學校優勢做出特色,以面向市場、面向需求為目標,通過創新機制、加強合作、承接服務,參與決策等措施,全面推進學校與政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團體的合作,大力承接社會服務項目,參與決策諮詢,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努力實現「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提供重慶智慧、重慶方案,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充分發揮智庫作用。
塑造有共性的雙城文化品牌
工作推進會上,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化傳播議題進行了研討,各與會專家發表的真知灼見,為雙城經濟圈文化傳播獻記獻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院長尹韻公教授表示,重慶成立發展傳播研究院,一方面要為國家智庫建設提供戰略發展,同時也要作出學術貢獻,兩條腿不能缺。
他認為,成渝文化源遠流長,可以挖掘出一個兩地都有共性的文化形象,比如在成渝兩地都曾生活過,寫出過上千首膾炙人口的大詩人杜甫,可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一個文化形象。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珮教授認為,對新聞傳播學科而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就是要著力解決如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經濟圈一體化的建設、融合化發展的核心問題,著力探討經濟圈發展的數字經濟、建設智慧城市、促進品牌營銷等等問題,著力推動經濟圈文化產業發展的繁榮,努力構建經濟圈文化向心力、凝聚力等重要的問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學術委員副主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授董小玉認為,巴蜀文化同根同源,需要文化機構溯源巴蜀同風,深根巴蜀一體的文化,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雲計算,甚至5G、人工智慧不斷湧現的新型傳播技術,融入「技術+文化+經濟」,打造多形態技術賦能的文化傳播形態,助力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與承揚。
川渝兩地文化界要與業界共同打造,把雙城變成雙贏、把雙城變為雙聯體,努力塑造文化雙城的品牌、巴蜀的品牌,讓巴山蜀水心連心,走向世界高地,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
研討之聲》》》
·尹韻公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院長
研討會中,尹韻公教授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當從更大視野來看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不僅要看到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我們還要放眼世界,世界上有幾個比較大的城市群建設是比較好的,比如日本的東京灣,關西關東城市群的發展,他們實際對中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借鑑意義。
從國內文化角度來看,舉一個例子,杜甫是偉大的詩人,杜甫草堂在成都,但杜甫人生狀態真正的高峰是在重慶奉節。
為什麼呢?他在奉節待了兩年,一生流傳下來的詩篇約1500首,其中400首是在奉節寫下的,而且他最好的幾組詩都是在奉節寫的,所以杜甫詩歌的最高成是在奉節,是在重慶。因此,從文化傳播、文化底蘊的角度,完全有理由把杜甫形象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一個文化形象。
·李珮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珮教授
近年來,成渝地區承載了越來越多的國家戰略,從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到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雙城經濟圈,顯示出重慶與成都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
對新聞傳播學科而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就是要著力解決如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經濟圈一體化的建設、融合化發展的核心問題,著力探討經濟圈發展的數字經濟、建設智慧城市、促進品牌營銷等等問題,著力推動經濟圈文化產業發展的繁榮,努力構建經濟圈文化向心力、凝聚力等重要的問題。
·嚴兵
·重慶市委網信辦副主任
重慶市委網信辦副主任嚴兵表示:「我想我們做成渝雙城經濟圈文化傳播,其實是在做一個國家戰略的研究,是國家層面的事,因為我們在研究服務國家的戰略,以此來推動我們學校,成渝兩地高校從事這方面學術新成果的湧現,最終資政,最終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
研究院應從學術的研究、資政報告以及與業界的互動當中來體現價值。成渝兩地學界在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當中應有的作用方面價值。
成渝兩地應該保持良性競合關係,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達到最優的合作。因為只有充分的競合基礎上才能達到更高層次的合作,避免出現「虹吸效應」。
此外,要處理好學界與業界的協同。在這個平臺上,川渝兩地要團結起來,消除地域的隔閡,首先學界要摒棄學術之爭、門派之爭,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命運共同體意識、學術共同體意識,在這方面學界要先形成合力;其次,在這個基礎上要與川渝兩地,包括突破川渝到其他地域之間,形成一種與業界的聯動與融合。
·董小玉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學術委員副主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授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傳播研究院學術委員副主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授董小玉:「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我們知道以重慶為中心的區域稱為巴,以成都為中心的區域稱為蜀,在不同歷史時期巴蜀文化互動就如江水連綿,從來沒有停止過,奠定了巴蜀文化厚重的歷史底蘊。」
成渝雙城的性格大致為成都是歷史、重慶是現代的,成都是休閒的、重慶是忙碌的,成都是柔情的、重慶是剛性的,重慶與成都就好像日月同行、山水共色,巴蜀是兼容和合,搖曳生資。
所以,巴蜀獨特的文化氣質在中國西部可以說是璀璨的。「我們希望創建「藝術+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推動藝術與科技人才、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實現成渝文化藝術的轉型升級,促進成渝兩地的文化藝術教育,文化藝術創作、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探討成渝雙城互動的文化藝術教育形態,我們聯動相關部門、相關機構,為成渝雙城經濟發展注入藝術品位和文化靈魂。」董小玉說。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既是文化圈、生態圈、旅遊圈,同時又是親情圈,就像學界和業界也是這樣,是巴文化與蜀文化的共生之地。因此,巴山蜀水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