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順境也有逆境。自古以來,人生順境十之一二,不如意十之八九,不順心的煩心事更是時有發生。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的人都能遇到,就是聖人孔子夫子也不例外。
有一天,孔子突然發出感慨:「沒有人了解我呀!」自古聖賢多寂寞,孔子的寂寞有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悽涼。孔子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卻沒有人採納,可以說是到處碰壁,有時候還陷入危險的境地,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脅。
一般人遇到孔子這樣的境遇,覺得一切不順利都是環境和別人造成的,就會怨天尤人。總以為是上天對自己不公平,苛待自己,往往埋怨命運不公;覺得別人跟自己過不去,往往好責怪別人。
還有不少人覺得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沒有人賞識。提不了職務,就責怪世上沒有伯樂,上司有眼無珠,不識自己這個金鑲玉;受到批評,就責怪別人是在有意找自己的茬,嫉妒自己,就滿腹牢騷。總之,一切的不如意,都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完全與自己無關。
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面對自己的困頓境遇的。他說,「不怨天,不尤人」,這就是成語「怨天尤人」的出處,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抱怨天,責怪別人。
孔子之所以能這樣不怨天尤人,是因為他內心通達。《說苑》中記錄了孔子的一段話,大意是說上天光明普照大地,沒有遮蔽嗎?可是為什麼還會出現日食?大地深厚,安全而沒有危險嗎?為什麼還會發生地震?天地有時候還不能完全按照自然規律正常運行,聖賢之道不能順利通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孔子意識到,既然天道有通達也有困境,怨天有何用?那麼人的命運有好也有壞,責怪他人又有什麼用?他覺解了天道,因而不怨天,參悟了人事因而不尤人。
對於別人不能了解孔子,任用他,他的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別人不了解自己,不要生氣,不要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要反思自我,想想自己憑什麼使別人了解自己?你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讓人們來了解你?
所以,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之後,他接著說「下學而上達」。上不抱怨天,下不責怪人,從下面學起,天天努力,不斷地提升自己,讓生命一天比一天充實,一天比一天有力量,不斷向高處通達,就像登山一樣,由低到高,不斷攀登;就像走路一樣,由近及遠,不斷前行。
凡是自己幹得好的人,做出成績的人,都不會去怨天尤其人。敢於面對命運挑戰的人,沒有時間去計較別人,他會努力創造出美好的未來,使自己生活在快樂之中。
只有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心比天高,而眼高手低,不能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才會埋怨上天不給他機會,別人擋了他的路,從不反省這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出了這樣的問題自己該怎麼辦?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必要怨天有尤人。如果一個人失敗了,老是抱著怨天尤人的心態,而不從進行反思,不查找失敗的原因而進行補救,那麼他自己也必將經常處於沮喪和痛苦之中,也就必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改變困境的機遇。
不要一遇到挫折就以為自己很委屈,與孔子相比你的委屈算什麼?孔子滿腹經綸,有才能,有遠見,不比你才高嗎?不比你能力強嗎?但是,他在外顛沛流離14年,也沒有一個君王任用他,上天沒有給他機會,他比不是更屈才嗎?他怨天怨地了嗎?
孔子是怎麼做的?樂天知命,盡人事聽天命,為所當為,不可為而為之。他看到自己不能直接參與政事,沒有機會親自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就結束了四處飄蕩的生活,回到家鄉,專心從事教育和文化事業,修訂《春秋》等一系列典章文獻,成為文化集大成者,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發廢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上天反而給他了這等的厚愛。
孔子的精神境界是不怨恨天,處事態度是不責備人,學習方法是下學於人事,學習目的是上達於聖道。
孔子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不要有怨尤這樣的負面的情緒,況且怨恨上天,責怪別人,對自己有什麼益處?自艾自怨,等不來成功,只有反躬自省,不斷提升自己,才能迎來成功的契機。只要是塊金子,終究會有閃閃發光的那一天。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憲問篇》: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責備人,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