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7章《述而》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孔子說,人生的修養,「奢則不孫」。這個奢侈不止是說穿得好,打扮漂亮,家庭布置好,物質享受的奢侈。是廣義的奢侈,如喜歡吹牛,做事愛出風頭,都屬於奢侈。奢侈慣了,開放慣了的人,最容易犯不孫的毛病,一點都不守規矩,就是桀傲不馴。「儉則固」。這個儉也是廣義的。不止是用錢的儉省,什麼都比較保守、慎重、不馬虎,腳步站得穩,根基比較穩定。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腳跟踏實一點。他說「與其不孫也,寧固。」作人與其開放得過分了,還不如保守一點好。保守一點雖然成功機會不多,但絕不會大失敗;而開放的人成功機會多,失敗機會也同樣多。以人生的境界來說,還是主張儉而固的好。同時以個人而言奢與儉,還是傳統的兩句話:「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就像現在夏天,氣候炎熱,當年在重慶的時候,大家用蒲扇,一個客廳中,許多人在一起,用橫布做一個大風扇,有一個人在一邊拉,搧起風來,大家坐在下面還說很舒服。現在的人說沒有冷氣就活不了。我說放心,一定死不了。所以物質文明發達了,有些人到落後地方要受不了,這就是「從奢入儉難」。
曾國藩用人注重鄉氣。歷史上許多人,像呂蒙正,當了宰相,生活仍然很清苦。如最近電視上轟動的包青天,他一生的生活,也是清儉到極點,他本身沒有缺點被人攻擊。那麼多年,身為大臣,龍圖閣直學士兼開封府尹,等於中央秘書長,兼臺北市長。做了這麼大的官,可是一生清儉。民間傳說,更把他當做了神,講儒家文化,包公成了一個標竿。如宋朝的趙清獻,當時人稱他鐵面御史,對誰都不賣帳,做官清正,政簡刑清,監牢裡無犯人,也和包公一樣。歷史上有許多名臣都是儉,乃至許多大臣,有的臨到死了,連棺材都買不起。不但一生沒有貪汙一文錢,連自己薪水積蓄都沒有,後代子孫都無力為他買棺材,要由老朋友來湊錢,這就是儉的風範。
南懷瑾解讀《論語》:祈禱是求救的信號
南懷瑾解讀《論語》:凡聖之分
南懷瑾解讀《論語》:生活的藝術
南懷瑾解讀《論語》:同姓不婚的優生學
南懷瑾解讀《論語》: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南懷瑾解讀《論語》:之、乎、者、也等虛字的作用
南懷瑾解讀《論語》:時衰鬼弄人
南懷瑾解讀《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南懷瑾解讀《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
南懷瑾解讀《論語》:我非生而知之者
南懷瑾解讀《論語》: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南懷瑾解讀《論語》:男兒到此是英雄
南懷瑾解讀《論語》:千古艱難唯一死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南懷瑾解讀《論語》:弟子們的學費問題
南懷瑾解讀《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南懷瑾解讀《論語》:夢中的憂樂
南懷瑾解讀《論語》:一肩挑盡古今愁
南懷瑾解讀《論語》:此事古難全
南懷瑾解讀《論語》:孔子與南子的「緋聞」
南懷瑾解讀《論語》:這個社會這樣壞,仁義有什麼用
南懷瑾解讀《論語》:一尊酒杯引出的感慨
南懷瑾解讀《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都不在山水間
南懷瑾解讀《論語》:敬鬼神而遠之
南懷瑾解讀《論語》:聰明反被聰明誤
南懷瑾解讀《論語》:快樂學習才是學習之道
南懷瑾解讀《論語》:率真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