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人而不仁,如禮何?

2021-02-19 逍遙玄

今天開始品讀論語第三篇「八佾篇」。

在上章學習了論語第二篇的為政篇,講了「論語解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學習了如何觀察一個人和一個人做人的底線。

其一告訴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做事的方法、做事的目的,追求的目標,只要看明白這三點了,這個人就沒法隱藏。

比如現在很多女孩總是說女到渣男,本身女性就是感性思考模式,所以女人判斷別人好不好,都是看對方對自己好不好,而不是看對方對別人怎樣,做事怎樣,愛好是什麼。

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他是什麼樣的人。當然也不單指男士,女性也是一樣的道理。

其二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信用,不管小人還是君子,誠信是做人的底線。

講究誠信是立身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成就事業的根本所在。

人類社會能夠發展至今,離不開大家的彼此信任相互幫扶。失去了誠信,就不知道這個人還能做什麼,哪怕做個賊,也沒人敢跟他一起。

這章開始進入論語第三篇「八佾篇」。這章比較集中了禮樂相關內容。

我主要篩選了對平常百姓日常有關聯的知識點講解,過濾了一些不必要每個人學習的知識點,減少一下過度的知識,這樣可以更好更精準的把握論語的核心內容和能實用的內容,而不會造成泛濫模糊的信息。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第一句說道:「人而不仁,如禮何?」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連仁愛之心都沒有,那如何遵循禮制度呢?

第二句說道:「人而不仁,如樂何?」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連仁愛之心都沒有,那如何會懂得音樂呢?

這裡主要說了仁、禮、樂。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孔子的主要核心是把「仁」作為主導思想,禮、樂是輔助。

「仁」,單人旁一個二,說明一個人只有對他人有感知,內心有仁義、有愛心,才稱得上仁。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怎麼會有禮儀呢?對他人都不關心,不尊重,禮儀對他來說有什麼用呢?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怎麼會懂得音樂呢?內心沒有仁愛之心的人,就算聽再高尚的音樂也是沒用的,他不會懂得其中奧秘。

孔子一直把禮、樂,當作是一個輔助的工具。

「仁」是核心思想,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質。

所謂「仁」,就是人要有仁愛之心。「禮」是人外在的行為規範,是對社會秩序的規範性規定。

而仁愛是禮樂的前提。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仁愛去掉了內心最本質的內容,那麼禮儀再規範,音樂再雅正,對這個人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接下來有人來問禮了。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是一個魯國人,在論語問過孔子兩次話,都是關於禮儀的問題,應該是魯國一個掌管有關禮儀的一個官員。

林放問:「什麼是禮儀制度的根本。」

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呀。」

大哉問,就是孔子很感慨的說,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後又說到:「禮,與其一味的奢侈浪費,不如節儉些;辦理喪事時,與其過於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不如內心真正悲傷好些。」

孔子是最早反對陪葬的人,反對拿人來陪葬,拿過量金銀財寶來陪葬,這些都是過於奢侈的行為。

孔子認為禮的本質,不在於有多奢華,多富裕。而在於內心是否有觸動。就像前面說的,得有仁愛之心,真正從內裡去為父母,為他人,才算有禮。

孔子認為在辦喪禮時,寧可哀戚也不要鋪張浪費只講究排場。過度的表面聲張,還不如在內心上多點悲傷,多點感懷。

前面孔子剛說完禮儀不能奢侈,後面馬上補一句喪禮之事更要注重禮節到位。

孔子對祖先是特別敬畏的人,寧可生活中缺點什麼,在喪禮上也要禮節到位的人。

這段話的解釋版本就很多,各有不同。從整體來理解孔子的想法,可以得出,孔子認為在喪禮上不必過度鋪張浪費,但也要注重禮節。

再看看後面這句就符合這個解釋了。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意思是說,子貢提出,去掉告祭祖廟用的活羊。

「告朔」,就是當年朝廷諸侯行祭祖廟的一種禮儀。子貢覺得用活羊,會不會太浪費,就跟孔子提出要不要去掉用活羊。

孔子說:「賜呀,你愛惜的是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啊。」

賜,就是子貢的名字,端木賜。

可以看得出來,孔子感嘆人們都不重視喪禮了,連羊都不想用了。

但這裡孔子並沒說出阻止的意思,只是一個感嘆,可見孔子對禮儀的重視程度。

同時他也不會過於的執著非得要用,根據記載,後來也是改成了木羊,禮儀同等。所以孔子是很懂得變通的人,並不會固執己見,頑固不化。

相關焦點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論語》時,受《公冶長》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段著名文字的影響,認為孔子思想主要是一種人倫道德之學,缺乏性與天道的形上層面。徐復觀先生說:「《論語》一書,應該是一部『仁書』,即是應用仁的觀念去貫穿全部《論語》,才算是真正讀懂了《論語》。」[2]232本文通過對《論語》文本的解讀,試圖重建孔子的仁學體系。  一、形而中之謂「仁」  何謂形而中?
  • 《論語》16則,孔子的為政觀和禮樂觀,修身處世的法則
    論語5、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釋義:(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所做過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安的是什麼心,那麼,這個人還能隱藏什麼呢?怎樣能隱藏得了呢?論語9、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釋義:子路啊,我教你的學問,你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 讀後感 │ 黃穎:《論語》中的'孝'
    現代的我們有幸能夠受到孔老夫子的思想薰陶也得益於他的弟子們的努力成果《論語》。《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先秦文學中著名的政論散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等。西周春秋時期的禮樂制深受孔子的讚揚,而「禮」的根本則是「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 讀《論語》有感——仁德的修養
    克己復禮,這個在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理念,一直都有不同的具有爭議性的解讀。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禮儀思想最基本的向度,是為禮注入仁的精神,克己是擔當起人生命的本質,擔當起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仁。當仁被擔當起的時候,禮也隨之回到本來。在仁和禮的關係中,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性,即人所追求的仁愛精神,讓你重新獲得其精神內核。仁是通過主體一系列的道德實踐、道德行為來實現其本質。
  • 南懷瑾解讀《論語》: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南懷瑾解讀《論語》:祈禱是求救的信號南懷瑾解讀《論語》:凡聖之分南懷瑾解讀《論語》:生活的藝術南懷瑾解讀《論語》:同姓不婚的優生學南懷瑾解讀《論語》: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南懷瑾解讀《論語》:之、乎、者、也等虛字的作用南懷瑾解讀《論語》:時衰鬼弄人南懷瑾解讀《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南懷瑾解讀《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南懷瑾解讀《論語》:我非生而知之者南懷瑾解讀《論語》: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下)
    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註:何有,何難之有,不難的意思;如禮何,把禮怎麼辦,即如何實現禮制呢)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 《論語·裡仁篇》淺析:禮是相互的,只有相敬如賓、才能禮讓和諧
    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本章講的「禮」在國與國之間的作用。「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這一句與上一句相對,只是孔子是從反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謂「如禮何」,更是表達出他對於「禮」不能正確地施行所產生的遺憾之感。古人有言:「禮必兼雙方,又必外敬而內和。」
  •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圖片來自網絡2020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 《論語》說「君子不器」,君子當全才?這話用道家思想解讀更經典
    文|顏小二述哲文儒家《論語》裡面記錄了許多孔子的思想,並給後世帶來無盡啟發,而《論語》一書裡面,也記錄了諸多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君子」在孔子看來是理想人格,亦是後世無數遵從儒家思想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生的目標。對於君子,孔子曾說「君子不器」。
  • 《陳昌文老闆社群》陳昌文解讀論語:仁德在,性命就在
    《陳昌文老闆社群》陳昌文 解讀:孔子說,有志氣的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求生就損害仁德,但有犧牲性命以成全仁德的。這一句論語在整個論語裡是非常特殊的,我們談過很多段論語了,都是明哲保身,不可則止,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 萬千父母都稱讚的《論語》教本,這本書讓孩子比你更懂論語!
    《論語》被譽為萬世之書,天下之學,經典中的經典。○ 日本孩子到了三歲,就必須要學習《論語》;美國也把論語譯成多個少兒版本,讓孩子一讀世界思想家之首的風採。由此可見,《論語》早已成為全中國、乃至世界的父母培養孩子的重要讀本。
  • 《論語》六大名句,六種人生大格局
    解讀: 語出《論語·學而》。 弟子們在家裡要盡孝道而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守悌道而敬愛兄長,要謹言慎行,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關愛大眾,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來學習文化知識。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解讀:語出《論語·裡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解讀」:只要學有所得,不必有朋自遠方來,亦必有鄰。論語裡仁第四4.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遊曰:「事君數①,斯②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者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論語》的文本上已經累積太多前人的解讀,而我們自己的閱讀也只能通過這些解讀來進行。想用全新的眼光來閱讀完全不沾染任何前人理解之痕跡的全新古典文本,不啻天方夜譚」;另一方面,像朱子那樣的曠世大儒對《論語》的解讀被典範化之後,《論語》本身的內蘊卻被遮蔽了,朱子的《集注》不期然成了一道巨大的屏障。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