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品讀論語第三篇「八佾篇」。
在上章學習了論語第二篇的為政篇,講了「論語解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學習了如何觀察一個人和一個人做人的底線。
其一告訴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做事的方法、做事的目的,追求的目標,只要看明白這三點了,這個人就沒法隱藏。
比如現在很多女孩總是說女到渣男,本身女性就是感性思考模式,所以女人判斷別人好不好,都是看對方對自己好不好,而不是看對方對別人怎樣,做事怎樣,愛好是什麼。
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他是什麼樣的人。當然也不單指男士,女性也是一樣的道理。
其二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信用,不管小人還是君子,誠信是做人的底線。
講究誠信是立身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成就事業的根本所在。
人類社會能夠發展至今,離不開大家的彼此信任相互幫扶。失去了誠信,就不知道這個人還能做什麼,哪怕做個賊,也沒人敢跟他一起。
這章開始進入論語第三篇「八佾篇」。這章比較集中了禮樂相關內容。
我主要篩選了對平常百姓日常有關聯的知識點講解,過濾了一些不必要每個人學習的知識點,減少一下過度的知識,這樣可以更好更精準的把握論語的核心內容和能實用的內容,而不會造成泛濫模糊的信息。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一句說道:「人而不仁,如禮何?」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連仁愛之心都沒有,那如何遵循禮制度呢?
第二句說道:「人而不仁,如樂何?」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連仁愛之心都沒有,那如何會懂得音樂呢?
這裡主要說了仁、禮、樂。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孔子的主要核心是把「仁」作為主導思想,禮、樂是輔助。
「仁」,單人旁一個二,說明一個人只有對他人有感知,內心有仁義、有愛心,才稱得上仁。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怎麼會有禮儀呢?對他人都不關心,不尊重,禮儀對他來說有什麼用呢?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怎麼會懂得音樂呢?內心沒有仁愛之心的人,就算聽再高尚的音樂也是沒用的,他不會懂得其中奧秘。
孔子一直把禮、樂,當作是一個輔助的工具。
「仁」是核心思想,也是做人的核心,是人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質。
所謂「仁」,就是人要有仁愛之心。「禮」是人外在的行為規範,是對社會秩序的規範性規定。
而仁愛是禮樂的前提。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仁愛去掉了內心最本質的內容,那麼禮儀再規範,音樂再雅正,對這個人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接下來有人來問禮了。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是一個魯國人,在論語問過孔子兩次話,都是關於禮儀的問題,應該是魯國一個掌管有關禮儀的一個官員。
林放問:「什麼是禮儀制度的根本。」
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呀。」
大哉問,就是孔子很感慨的說,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後又說到:「禮,與其一味的奢侈浪費,不如節儉些;辦理喪事時,與其過於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不如內心真正悲傷好些。」
孔子是最早反對陪葬的人,反對拿人來陪葬,拿過量金銀財寶來陪葬,這些都是過於奢侈的行為。
孔子認為禮的本質,不在於有多奢華,多富裕。而在於內心是否有觸動。就像前面說的,得有仁愛之心,真正從內裡去為父母,為他人,才算有禮。
孔子認為在辦喪禮時,寧可哀戚也不要鋪張浪費只講究排場。過度的表面聲張,還不如在內心上多點悲傷,多點感懷。
前面孔子剛說完禮儀不能奢侈,後面馬上補一句喪禮之事更要注重禮節到位。
孔子對祖先是特別敬畏的人,寧可生活中缺點什麼,在喪禮上也要禮節到位的人。
這段話的解釋版本就很多,各有不同。從整體來理解孔子的想法,可以得出,孔子認為在喪禮上不必過度鋪張浪費,但也要注重禮節。
再看看後面這句就符合這個解釋了。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意思是說,子貢提出,去掉告祭祖廟用的活羊。
「告朔」,就是當年朝廷諸侯行祭祖廟的一種禮儀。子貢覺得用活羊,會不會太浪費,就跟孔子提出要不要去掉用活羊。
孔子說:「賜呀,你愛惜的是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啊。」
賜,就是子貢的名字,端木賜。
可以看得出來,孔子感嘆人們都不重視喪禮了,連羊都不想用了。
但這裡孔子並沒說出阻止的意思,只是一個感嘆,可見孔子對禮儀的重視程度。
同時他也不會過於的執著非得要用,根據記載,後來也是改成了木羊,禮儀同等。所以孔子是很懂得變通的人,並不會固執己見,頑固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