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2020-12-15 瑤說娛樂

在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有一個重量級的文化大師,其學問之大、著述之豐、經歷之奇、名聲之高、爭議之多,近百年來恐怕絕無僅有。

他是國學與佛學的雙料大師,著作50多部,足有數千萬字,其作品之豐富,內容之廣博,少有人可比;他的著作被奉為「劃時代的巨著」,不說臺灣、香港,便是大陸,每年出版就達百餘萬冊之巨,而且在他2012年去世後非但未減,反而仍呈增長普及之勢,這在當代學問家序列中,絕對鳳毛麟角;他享譽海內外,粉絲遍布全球,人們尊稱他為「哲學家」、「宗教家」、「大居士」、「禪宗大師」、「國學大師」,榮登「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在大陸更是擁躉無數,其聲譽之高、名頭之響、粉絲之多,一時無二。

然而,他卻又是在學術界爭議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評他「偽學」,罵他「神棍」,「大忽悠」,甚至「江湖騙子」,可謂名極一時,毀譽參半。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先生

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小學沒拿到畢業證的大學教授

說起南懷瑾先生,真的是一生傳奇,傳奇到讓人驚奇。

他1918年生人,老家在浙江溫州樂清縣,13歲的時候,南懷瑾參加小學畢業考試,結果考了個倒數第一,學校不發畢業證,只給了他一個肄業證書,他結果成了一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

然而,別看他小學考倒數第一,沒拿到畢業證,他並沒有人們以為的那麼不堪,反而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肄業後,父親讓他去商店做學徒,但他打死都不去,堅持要讀書,父親便拜請曾與南鏡秋、朱毅夫等人創立過「竹林七逸社」的當地名儒葉公恕先生,請這個著名的大儒學家來當南懷瑾的家庭教師,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南懷瑾少年塾師葉公恕先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懷瑾隻身入川,考入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畢業後任教於中央軍校、金陵大學等。1943年拜於佛學大師袁煥仙門下,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年,學問精進。

1949年,南國瑾到達臺灣,先後在輔仁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任教。1955年,南懷瑾出版了《禪海蠡測》一書,後又寫成《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佛學力作。1963年,舉家遷往臺北後,南懷瑾被竺可楨的門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校長張其昀聘為教授,併兼禮學院院長。

青年時期的南懷瑾

從此,南懷瑾一邊講學,一邊著述,數十年間,《論語別裁》《金剛經說什麼》《漫談中國文化》《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等著作紛紛出爐,著作等身,一時間聲名鵲起,好評如潮。尤其是他的著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陸出版後,好評如潮,多次掀起「南懷瑾熱潮」,自此,海峽兩岸三地,世界華人之間,甚至西方的東方文化研究領域,南懷瑾成了一個代表國學、佛學的文化符號,權威的象徵,讀南師、看南師,遂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各路大神的討伐與批評

其名也大,其爭也紛。伴隨著南懷瑾在海內外,特別是在大陸的名聲高揚,那些好事的各路英豪像獵手覓到了獵物,槍手看到了靶子,終於又找到了一個話題,於是,磨刀霍霍了。

李敖先生

首先是島內罵人無數的「狂人」李敖先生,他在自己的書裡評價說:

「南懷瑾在我看起來,根本就是個騙子……什麼東西啊,完全胡說八道。」

如果是一個學者評價另一個學者的水平,首先這種態度就有讓人質疑的地方,任何學術之評,至少在態度上要公允,在語氣上要平和,你有對的,有錯的,對的哪,錯的哪,誠誠懇懇,公公正正,實誠,厚道。李敖這種「罵街式」批評,在切入的態度上就有問題了,態度粗暴(我不說粗鄙)的評價,再正確也會難讓人難受,意氣之爭,自己會有多少高明處?

你看南懷瑾在那麼多講座中,在那麼多專著中,他都是那麼溫文爾雅,謙謙如君子,他在講學中經常說:「我這輩子,一無所長,一無是處。」這一方面說明他謙虛,另一方面說明他淡定,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未嘗不能當作他的實話實說。

李零教授

李敖先生批於臺島之後,他的本家,我們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又響應於海峽這邊,李零借牛澤群的話批評南懷瑾的對孔子論語的解讀專著道:

「迂闊、陳腐、謬誤、悖理,一應俱在……更像是以《論語》文強為引子的蹩腳的海聊神侃大雜燴。」

而李零的理由,不過是南懷瑾在書中對論語的箋注與他的不同,或有出入而已。

然而有趣的是,學術界批評李零「讀論語」一書滿是「迂闊、陳腐、謬誤、悖理」的也大有人在。在這裡,倒不要去糾纏李零的書到底是不是「迂闊、陳腐、謬誤、悖理」,從態度上來說,南懷瑾先生以不變應萬變,對那些謾罵式批評始終沉默是金,便是最好的回答。而且,南先生最後活到了95歲高壽,或許與他這種寵辱不驚的心態不無相關。

我們都知道,在學術理解上,是沒有一個現成的標準答案的,有些東西是愈爭愈遠,甚至遠離學術本身,那就是前面所說的意氣了。或許,對於碼字為生的李零教授來說,批評一下南懷瑾或是「為賦新詞」的下意識行為也未可知,畢竟找一個話題就能成一篇文章也好,真正的對錯倒在其次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時或許就是這麼回事。

南懷瑾晚年曾給自己定論說:

「以亦仙亦佛之才,處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學,當談玄實用之間。具俠義宿儒之行,入無賴學者之林,挾帝王縱橫之術,居乞士隱淪之位。」

南氏以此自況,既是自知之明,也是對那些潑髒水「罵街式」批評者的坦然回擊,從人格上來說,二者高下立判斷。

如何真正讀懂南懷瑾

我曾看過一次許知遠對話馬東的「十三邀」,馬東說,1949年以前,我們中國的識字率,沒有超過過中國總人數的百分之五。

著名主持人馬東

以此觀之,那些通過苦讀和聰明智慧讀岀來的大師,不單在所有的人中,即便在這僅有的百分之五的人群之中,也是極少極少,甚至就那麼幾個,當然更加稀少了。

1949年以後,就比如當下,在14億中國人中,能識字讀書的人已經早已超過總人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了,文盲差不多已經絕跡。雖然讀書人大量增加,但文化精英卻依然很少,大師的比例,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因此,不要期望出版了幾本書的人就是大師,天下哪裡有那麼多大師啊。同時,他是不是大師,還得你自己去閱讀他的著作,喜歡就行,倘若不喜歡,別人縱然說他是孔子轉世、老子再生,你也不會認同。但是,你如果真正在某人的著作中受益了,覺得給了你人生啟迪,幫助了你轉型上升,或者讓你克服了人生困難,華麗轉身,實現了人生夢想,那麼這個人即使是普通學者,你也會尊敬其為大師的。這裡,說的是學術的功用。

那麼,讀南懷瑾,應該如何去讀呢?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個認識:適合就讀。

打個比方,季羨林,我們從官方到民間公認的大師,但他不是文學大師,而是語言學家,他的過人之處在於「梵學」,但他的「梵學」著作,一般人怎麼能看懂呢?所以,你不一定會因為他是個大師,就去讀他那你也許不能讀懂的「梵學」著作,那他的大師所在,便不是你需要關注的地方了。

錢鍾書和楊絳夫妻

又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錢鍾書,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最知名的是他的小說《圍城》,但這部小說不過是錢先生早年愛好文學的玩票之作,真正奠定他學術地位的是《管錐編》《談藝錄》等,然而這兩部著作,恕在下直言,非專業人士或有過專業訓練的很少能夠全部讀懂,遑論弄通悟透了。

所以,如何看待南懷瑾,如何閱讀南懷瑾,就必須搞清楚他的著作長處在哪、優點在哪、閱讀的切入點在哪。

從學術方面來說,南懷瑾是個佛學家,或者說佛教家,他1994年在廈門南普陀寺「南禪七日」講座的視頻至今還熱門得很。他先是佛學家,然後才是國學家,再是文化學家。以此路數可知,南懷瑾是一個從佛學入手,通過鑽研佛典並且經過多年的辛苦打拼才成為一代佛學大師的,再精研儒學、道學,並將儒、釋、道三家打通,又用「儒」來釋「釋」,用「道」來釋「釋」,再通過貫通之學,反及文化,追求中國文化、華夏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我說的可能不一定精準,但大致是這麼一個路數。

「南禪七日」中的南懷瑾先生

這是很粗淺的一個解釋,其實作為南懷瑾來說,他打通儒、釋、道三家的過程是非常複雜和特別坎坷的,他對文化普及傳承的努力是非常曲折而又異常艱辛的。

他當年在臺灣不名一文,生活困頓,左手抱幼子,雙腳推搖籃,右手乘兩個小孩不吵鬧時趕快奮筆疾書寫《禪海蠡測》煮字療飢時的窘況,就是最清晰的寫照。但他又極為聰明智慧,《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佛學力作,就是他在困境中憑著驚人的記憶和超人的領悟力完成的。

南懷瑾涉略之廣博、論述之豐富、見解之獨特、結論之精妙,都是超越世俗學術和所謂「正統國學」的。但這又恰恰成為了那些所謂「正統國學者」攻擊他的地方。說實話,其實那些攻擊他的人,並沒有讀過南氏多少著作的,因為只要讀過南懷瑾十分之一的著作,他的評價便不會如此輕率甚至粗暴了。

南懷瑾講老子,講孔子,講禪宗,講丹道,同時還講生存之道,講飲食男女,講帝王之術,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包、無所不講,可以說,他是一位當代極為少見的一通百通的跨界跨領域的貫通學者。

南懷瑾先生全家福

南懷瑾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的著作深入淺出,觸類旁通。他通過儒家學術、道家學術之酒,澆胸中那個佛系的塊壘,貫通一體,渾然天成,讓人欽佩。兼之他內外兼修,是個十分通透的人,謙虛謹慎,誠懇真誠,作風平實,幽默風趣,使得他的學術著作以非常淺顯的路徑深入而為人所接受和喜歡,並由此進入高深的堂奧。而且,一般人都能讀懂,都會喜歡,乃至愛不釋手。我想,這就是南懷瑾著作受眾多海內外讀者喜愛且風靡一時的根本原因所在。

上面是我讀了南懷瑾先生著作後的一些粗淺的理解和認識,不一定準確,只是我的一己之見。

南懷瑾一生顛沛兩岸三地和歐美之間,他一直有一個最大的理想,就是:整理國故,為中國文化復興而奮鬥!為此他朝夕惕勵,自強不息,晚年歸於故裡,傾嚢辦學,就是因為這個宏志和理想使然。

在學問上,他打破門戶之見,放眼世界,海納百川,融合東西方文化精華,或言於講堂,或付諸筆端,為人類福祉而不辭勞苦,耕耘一生。這是南懷瑾及其著作廣受歡迎至今不衰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家國情懷、文化情懷,是附著於國學上最讓人敬佩的底色!

朱清時與南懷瑾

南懷瑾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學生中多有蔣緯國、蔣彥士、白萬祥、馬紀壯、王昇、李傳洪、尹衍梁、徐芹庭等臺灣政要和文化界財經界大佬。大陸對他深深景仰的學界大伽亦不乏其人,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便對他十分尊敬和佩服,曾在與南懷瑾一席談之後大發感慨道:「現在啊,再也找不到這麼博學這麼聰明的老人了!」

#遇見好書#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就是個騙子」!國學大師為啥遭李敖這般評價,有道理嗎?
    有一個人是這樣評價自己這一生的,「一輩子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沒有一樣是對的」,其中極盡了諷刺與苛刻,有人覺得是自謙,但卻是他心中真實的想法。也有人說他,「他是個有使命感的人」,而且他「一定要把中華文化宣揚出去,才不辱上天的期待」。
  • 於丹國學水平怎麼樣?馬未都的評價,比老梁要厚道,看他說了什麼
    於丹國學水平怎麼樣?馬未都的評價,比老梁要厚道,看他說了什麼於丹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文化學者,爭論的核心無非就是國學水平高低問題。大傢伙為何會揪著這一點不放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年於丹在一次活動中,錯將這個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說成了王安石主持的。
  • 他嘴上功夫厲害,寫出一手犀利文章,李敖十句名言透露人生哲理
    提起李敖,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罵人厲害、嘴上功夫厲害、寫得一手好文章,確實如此。李敖文筆犀利、見解獨到、敢說敢寫,他罵過很多人,公開批判過很多人,但我們今天不聊他罵過誰,罵過什麼,今天聊聊他這個人,聊聊他的文字,以及文字中透露著的人生哲理。
  • 南懷瑾老師,食譜裡有一道菜,專門治祛溼
    >南懷瑾:能靜下來的人身體絕對健康南懷瑾:如何減少生命能的消耗南懷瑾:我們都是化身南懷瑾:我學佛一輩子看到的到處都是菩薩>如何觀察人?南懷瑾先生:這個時代充滿了怪力亂神,你心中有沒有呢?朱清時、李慈雄和彼得·聖吉,他們跟南懷瑾先生學什麼...
  • 網易新聞對話朱清時
    朱清時:對。網易新聞:是什麼壓力讓你覺得如此如履薄冰?朱清時:萬事起頭難,現在我們很多事情都沒有定規,沒有成熟的經驗。南科大最大的資產就是從一張白紙來組裝,我們可以沒有內阻力,可以組裝出最好的學校方案來,但是也容不得我們犯錯誤,我們如果哪一步走錯了,後果就很難收拾。
  • 如何公正評判李敖?拋開自戀言論,也有民族大義
    僅就余光中以朋友的身份發表悼念之詞並無可指責之處,李敖言行過火,被余光中一句「我不回答,表示我的人生可以沒有他;他不停止,表示他的人生不能沒有我」懟得啞口無言。李敖與余光中的糾纏還未開始就已結束,「李敖評價余光中」這件事卻越傳越廣,以至於人們都開始好奇這位狂傲文人究竟是什麼來頭。
  • 從「營營」、「嗡嗡」的奇文,看李敖如何「踩熱點」而揚名立萬
    今天很有幸,竟在今日頭條看到一篇「奇文」,即是關於「李敖說魯迅雜文寫得並不好」之類的文章,看後對李敖很是有點佩服,覺得大名人畢竟是大名人,連「踩熱點」都「踩」得與眾不同。但今天看到大名人李敖「踩熱點」的本事,再對照之前那些所謂的「踩熱點」,真是小巫見大巫,簡直不足一提。對李敖,我其實並不陌生,在曾很年輕的時候,看到他說自己是「多少百年來中國白話文第一人」時,我就很感佩服,記得當時還專門去買了一本《李敖文集》,想好好學學這位了不得的大師的文採,可惜耐心看了幾次,都沒能看得進,後來想,好吧,可能是自己水平低,歷練少,還看不懂,先放放再說吧。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中國教育需堂吉訶德式人物
    南科大自比「小崗生產隊」  坦言中國教育需要「堂吉訶德」   朱清時來濟南宣講攬學生,希望屆滿後有人接班   如果沒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現在也許不會這麼疲憊。朱清時說,南科大去行政化其實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最重要的困難,還不是上級對學校的行政幹預,而是現在願意到南科大、不要行政級別的太少。「現在南科大在招聘管理人員上就遇到了困難,因為社會上的主流意識還是行政化的,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行政級別,所以要招到志同道合的人到南科大來奉獻比較困難。」  但去行政化本是南科大的最高目標,也是朱清時創辦南科大的初衷。
  • 李敖評論三毛、金庸、王菲,一針見血,無可辯駁,畫骨
    "現代的傑出的批評家,思想家,作家李敖先生,文筆犀利,富有批判色彩,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他,把我國著名的作家,歌手都批判到了無可辯駁的境地,可謂當真是"中國白話第一人"啊!三毛式大義凜然的偽善李敖先生是三毛崇拜已久的作家,一次機緣巧合的機會,三毛通過平鑫濤的認識得以拜見到了李敖。
  • 李敖倒嗓仍開炮:張蘭沒文化水平 侯佩岑嫁人可惜
    李敖倒嗓仍開炮:張蘭沒文化水平 侯佩岑嫁人可惜 2011年04月26日 10:3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李敖的毛筆字怎麼樣,能否達到書法藝術的水平?
    許多人對李敖又愛又恨,只因為他跟歷史書上那些有名的文人一樣,恃才傲物,喜歡用文字打抱不平,若一段時間看不到他的消息,又會忍不住惦記他。當然,李敖還是一名非常自信,乃至自負的人。從2009年元旦開始,有一檔精心製作的電視欄目《李敖語妙天下》隆重推出,可以說是為李敖量身製作。
  • 許倬雲:王力宏舅公、王小波恩師、李敖敵手,該如何評價他一生?
    許倬雲,這位明星王力宏的親舅公,王小波的授業恩師,李敖的臺大師長,論其社會關係易,評價其思想真是難以下筆。現存華人史家,時論一般以潮州饒選堂、潛山餘英時、無錫許倬云為領袖特異。香港、美國、南京,守望中西,鼎足而三。許氏聲望不及首二人遠甚,惟我不愜公論,不私鄉曲,不避譏諷,對許氏尤為激賞。
  • 李敖:他享受不該享受的榮譽,甚至被我甩在身後
    就連我們偉大的領袖也對魯迅的一生做出最為客觀的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其實,縱觀魯迅先生的一生,便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所作所為。 由於李敖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其實,在李敖的作品以及他的身上,我們可以隱約感到近代時期大文豪魯迅先生的氣息。
  • 李敖貶低余光中沒水平,擅自修改餘的作品,卻改得讓人啞口無言
    但是事事無絕對,在如今的我國就有一位著名的詩人,作家很是狂傲,他曾揚言自己是「中國白話文第一人」,覺得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經常對別人的作品評頭論足加以貶低。他就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李敖。父母的目的達到了,從小看歷史文學刊物長大的李敖越發對文學愛不釋手。1949年,14歲的李敖隨著父母去了臺灣,在這裡他沒有朋友,唯一能讓他感到快樂的就是他的成績單。每次考試公布成績時,看著其他孩子羨慕的表情李敖就打心底裡高興,漸漸的李敖變得自負了起來。
  • 李敖評範曾:他為人下作,字如帳房先生,畫千篇一律!比我差遠了
    因為人品才是我們真正的資本,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更應該以人品為重,如果這個人的人品低下,那麼即使他曾有過驚世的作品,他現在的社會地位多麼崇高,也絕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即使他一時獲得成功也會很快失敗。在我國的臺灣省著名的作家李敖也曾評價過一個人的人品差,李敖曾親口評價他說:「他為人下作,字如帳房先生,畫千篇一律!
  • 一代鬥士李敖去世:罵了一輩子,風流了一輩子,精彩了一輩子
    其尖銳、不留情面的風格,常常會引起巨大爭議:例如他曾評價余光中「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喜愛調侃和幽默也是李敖文風的重要特色,如曾引用英國的首相迪斯雷利講的一句話:「世界上有三種謊話:謊話、可惡的謊話、統計學。」談起兩性問題,他亦頗多精警之句。李敖說,女人的三大敵人是:1、時間;2、不追求自己的男人; 3、其他的漂亮女人。
  • 李敖的娛樂圈逸事:寫歌 與胡茵夢結婚 被小S坐腿
    上世紀70年代末期,李敖出獄後與劉會雲女士同居,1979年舊曆春節過後,由於劉會雲的穿針引線,李敖出版了《獨白下的傳統》,由此衝出了因當局打壓而造成的陰霾。<br>李敖的復出,震動臺灣文壇。電影明星胡茵夢也為李敖出山寫了一篇叫好的文章。由臺灣最有影響的《工商日報》刊發,名為《特立獨行的李敖》。她和李敖因此產生了聯繫。1980年5月6日,時年45歲的李敖與27歲的胡茵夢結婚。
  • 李敖:身具「士」的風骨,愛憎分明,心中充滿正義感
    「怨」在我李敖看來是弱者的表現。我不怨也不走,我要留下來發出我的聲音。 ——李敖我喜歡的當代作家當中首推李敖,確切地說,我景仰李敖先生身上那股正義感和不畏權貴的傲骨錚錚。李敖(1935年-2018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4歲那年隨家人遷至臺灣,後來成長為聞名海內外的學者。其人文筆辛辣,言辭犀利,一身嶙峋骨,曾身陷文字獄,因文獲刑10年,出獄後依然我行我素,自始至終都不曾向權貴彎腰低眉。
  • 「立雪南門」展呈現南懷瑾、金庸、林散之等名家墨跡
    從汪道涵、顧廷龍、金庸、南懷瑾、李敖等名人墨跡,到林散之、王蘧常、啟功、唐雲、黃胄等書畫名家之作,這些一直珍藏的名家墨跡書畫匯成了12月10日在上海中國書法院(新虹藝術館)揭幕的「立雪南門——張耀偉藏名人名家墨跡暨習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