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多層異質結構的磁性管狀纖維材料,呈現優異吸波性能!

2020-12-13 孜然學術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子通信設備的廣泛使用,微波的幹擾和輻射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引起的電磁汙染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精密電子設備的運行造成不利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設計和製備各種頻率帶寬的微波吸收材料一直是研究的重點。理想的吸波材料應具有出色的綜合特性,例如超寬吸收帶寬,強吸收,重量輕和厚度薄。

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方法可以調節微波吸收材料的阻抗匹配並改善反射損耗(RL)。其中,優化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成為近年來的熱點。將磁性納米顆粒引入介電損耗材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種複合材料具有以下優點:(1)磁性納米粒子可以成為材料界面的極化中心。偶極極化和界面極化能提高吸波性能。(2)磁性納米粒子具有納米級和大表面積的優點,導致入射微波的散射。(3)介電損耗和磁損耗的互補性有利於實現適當的阻抗匹配並改善吸波性能。空間限域效應有利於微波的耗散,目前已開發出具有撥浪鼓狀,多殼或管狀結構的吸波材料。入射微波將被有效吸收,因為它可以在腔體內多次反射。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張寶亮(通訊作者)等研究人員通過前驅體單步熱解過程設計製備出一種新型的具有多層異質結構的微波吸收材料(TCF@Fe3O4@NCLs)。基於介電/磁損耗雙重協同效應,多層異質結構和導電網絡的引入,TCF@Fe3O4@NCLs材料表現出優異的吸波性能,反射損耗(RL)值為-43.6 dB,有效吸收帶寬(EBA)為4.6 GHz(8.2-12.8 GHz),填充量為10 wt%,在吸波材料應用方面很有潛力。相關工作以「Fabrication of magnetic tubular fiber with multi-layer heterostructure and its microwave absorbing properti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0.05.058

TCF@Fe3O4@NCLs是採用限域自縮聚、溶劑熱法和多巴胺(DA)聚合技術製備的。所獲得的材料是由嵌入型Fe3O4納米顆粒、分散型Fe3O4納米粒子以及氮摻雜碳層(NCL)組成的管狀碳納米纖維(TCF)結構。管狀碳納米纖維提供了主要的介電損耗。Fe3O4納米顆粒可顯著提高低頻微波吸收能力,並提供適當的磁損耗。NCL提高了電導率並促進了多重極化效應的產生,從而導致介電損耗增加。作者進一步闡明了電磁波吸收機理。

圖1.TCF@Fe3O4@NCLs材料製備過程的示意圖

TCF@Fe3O4@NCLs材料合成策略包括圖示四個步驟,它具有由Fe3O4以及從內部到外部的氮摻雜碳層。該材料的優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層異質結構有利於優化阻抗匹配。具有空腔的分層混合結構可以改善多重反射和界面極化效應。在摻氮碳層的保護下,Fe3O4納米顆粒的穩定性得到提高。氮摻雜導致表面缺陷並促進偶極子形成和界面極化。以上固有特性均有利於增強吸收體的微波吸收性能。

圖2. SEM與TEM表徵

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產物的微觀形態,觀察到內部和外部都具有無機納米顆粒的管狀纖維。相比之下,很明顯FeCl3在PF@Fe3O4中佔據的位置碳化後聚集了更多的Fe3O4納米顆粒。表面上負載的Fe3O4的平均粒徑從7 nm增加到15 nm。

圖3. 反射損耗曲線:填充量分別為7.5wt%(a),10 wt%(b)和12.5 wt%(c)和15 wt%(d)

填充量為7.5 wt%,10 wt%,12.5 wt%和15 wt%的樣品的RL最大值分別為-21.4 dB(8.5 GHz,4 mm),-43.6 dB(9.9 GHz,3.3 mm),-31.7 dB(17.9 GHz, 1.9mm)和-15.1 dB(17.6 GHz,1.7mm)。RL最大值隨填充量增加先增加,然後減少。填充量為10wt%時,吸收性能最好。RL最大值朝著高頻方向移動,並且匹配厚度隨著負載的增加而減小。這種現象表明,可以通過改變填料的加入量來調節有效吸收帶寬。

圖4 吸波機理分析

吸波機理為:多層異質結構優化了吸收體的阻抗匹配。多個界面引入了更多的極化中心,觸發了多種極化效應,並進一步改善了介電損耗。由一維材料重疊形成的三維導電網絡可以增加電導損耗。磁性Fe3O4納米顆粒的引入提供了額外的磁損耗。磁損耗機制包括自然共振和渦流損耗。中空管狀結構,多孔結構和Fe3O4納米粒子引起多次散射和反射,有利於微波的吸收和耗散。

綜上所述,通過簡單的四步法製備了一種具有多層異質結構的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對其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和表徵。通過比較研究了每種成分對微波吸收性能的貢獻。除單一功能成分的性能外,合理的微觀結構和成分之間的協同效應是改善微波吸收的兩個重要因素。多孔二級結構的存在有利於入射微波的多次反射和散射。多層異質結構的界面引入的多重極化效應可以增加吸收體的介電損耗。由堆疊的一維材料形成的三維導電網絡會增加電導損耗,並且可以通過在2–18 GHz範圍內更改填充量來調整有效吸收帶寬。(文:嘉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西工大李賀軍院士團隊《AFM》綜述:石墨烯和MXene基高性能吸波材料...
    而反射的電磁波很容易被雷達偵測設備發現,因此吸波材料的設計應當遵循滿足兩個原則:第一個是阻抗匹配要好,這個特點非常重要,因為電磁波入射到材料上時,很容易發生反射而造成電磁波二次汙染,因此良好的阻抗匹配對材料的吸波性能至關重要。第二個是對電磁波損耗要強,這個特點是說進入材料內的電磁波要能迅速地幾乎全部被衰減掉,而不是透過材料再次進入外界造成汙染。
  • 西北工業大學張寶亮團隊:超交聯聚合物合成管狀磁性碳納米纖維
    點擊藍色字體導師詳細介紹)團隊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期刊發表名為「Facile synthesis of tubular magnetic carbon nanofibers by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 design for microwave adsorption」的論文,研究開發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製造管狀磁性碳納米纖維
  • 中北大學《Carbon》3D納米纖維,實現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
    由於微波吸收特性與復介電常數、復磁導率及其合適的阻抗匹配密切相關,因此單一介電材料或磁性材料很難獲得所需的性能。大多數吸波材料同時具有介電和磁性特性,可以通過介電損耗和磁損耗有效吸收微波。最近,三維(3D)結構納米纖維由於其在能源和電子領域的巨大潛力而受到極大關注。
  • 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在眾多研究中,藉助電場實現對SrRuO3磁性的調控,即磁電耦合,由於其在自旋電子學器件中的潛在應用而成為研究熱點。在過去近二十年中,研究人員基於靜電場效應調控,利用介電、鐵電和離子液體等多類介質材料對於SrRuO3的磁性調控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然而由於SrRuO3中顯著的載流子濃度,該系列研究的調控效果均不顯著。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並研究了其相結構,介電,鐵電和壓電性質.XRD結果表明,所有樣品均呈現典型的鈣鈦礦四方相結構.16)鈦酸鋇BaTiO3壓電陶瓷纖維及其複合材料BaTiO3/piezoelectric ceramics Fiber複合材料,描述:採用溶膠-凝膠法製備鈦酸鋇溶膠和粉末,並分別採用連續紡絲技術和粉末-溶膠混合擠出技術製備鈦酸鋇壓電陶瓷纖維,系統研究鈦酸鋇纖維的結構和性能.
  • 幾種典型陶瓷納米纖維的性能及製備方法
    其具有低介電損耗、高介電常數以及鐵電、壓電等優異的電學性能等優點,使其在工業生產中作為壓電材料得到廣泛的應用。溶膠-凝膠法是製備鈦酸鋇(BaTiO3)較為廣泛的一種方法,盧啟芳等人利用溶膠-凝膠法成功製備橢圓形截面且纖維直徑為5~10m的鈦酸鋇纖維。
  • g-C3N4光催化劑的摻雜改性、形貌結構調控、分子結構優化及異質結...
    闡述了數種針對g-C3N4的改性和優化方法,包括通過非金屬、金屬摻雜和共摻雜改性g-C3N4光催化劑,設計零維、一維、二維、納米球及其他結構g-C3N4,對其進行分子結構優化,以g-C3N4為基礎構建Ⅰ型、Ⅱ型、Ⅲ型、肖特基結和Z型異質結結構複合光催化劑,從而增大比表面積、提高電子空穴分離效率、擴展光響應範圍等,以提高光催化性能,並討論了相應的改性方法對光催化性能的影響。
  • 集多種優異性能於一身,突破強度與韌性難以兼得問題
    本文設計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集成了輕質高強韌、高尺寸穩定性、抗熱震、抗衝擊、高損傷容限等多種優異性能,綜合性能突出,這些優異的性能主要來自材料微米級層狀結構和納米三維網絡結構設計。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
  • 具有「完美」光學性能的仿北極熊毛結構氧化矽納米管氣凝膠(SNTA, silica nanotube aerogel)
    雖然二氧化矽氣凝膠具有高孔隙率(80-99.8%)、高比表面積(~1000 m2/g)、超低密度(1.5mg/cc)、優異的隔熱性能(<16 mW/mK)以及超低的聲速(<70m/s)等優異的性能。但是由於二氧化矽氣凝膠的珍珠項鍊狀的納米骨架結構使得其具有天生的脆性。圖1.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磁性材料是發電、輸電、能源轉換和信息等電力電子產業的核心材料。提高磁性材料的飽和磁化強度和軟磁性能可促進器件向小型化、安靜化、高效化和低能耗化方向發展。納米晶軟磁合金具有獨特的α-Fe(Si)和非晶基體的雙納米相鑲嵌結構,兼具高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軟磁性能和低磁致伸縮係數,其應用是解決矽鋼電器的高損耗,非晶器件的高噪聲和大體積等問題的最佳方案,因而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 電阻式電熱元件有哪些_電阻式電熱元件的材料及性能
    半封閉式電熱元件的安全性能好,但熱效率較低。如:電熨鬥等一類器具就是使用這種元件製成的,它用雲母半封閉,電熱元件發出的熱量經過雲母傳給底板;電灶的發熱體也採用這種元件,它是先加熱罩蓋再傳導給被加熱物的,因此,損失了一部分熱能,致使熱效率降低。   3、管狀電熱元件   圖2-1所示為管狀電熱元件及其結構圖,它是一種技術上較為成熟,使用安全可靠的電熱元件。
  • 北航《Carbon》:從MOF衍生出一種高效輕量化電磁波吸收材料
    高性能電磁波吸收材料應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較寬的吸收帶寬和重量輕等優點。但是,由於電磁波衰減能力有限,通過常規複合材料滿足所有要求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克服該缺點,由於不同組分之間的顯著協同作用和良好的阻抗匹配,許多研究轉向設計具有新穎結構的多組分材料。
  • 殼聚糖/纖維素纖維複合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通過「以紙代塑」可以有效緩解石油基塑料包裝材料引起的白色汙染、微塑料等問題,促進未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相比起石油基塑料,紙張在性能上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足(如強度低、耐水差、不透光、耐折度低等),阻礙了其在包裝領域的進一步推廣。因此,採取將紙張與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結合,製備具有優異性能的紙基複合包裝材料的解決思路,改善紙張的各方面性能,使其滿足應用於包裝材料的需要。
  • 哈工大:一種新策略,實現耐高溫電磁波吸收材料
    CNT衍生的二元SiC的這種多功能性表明它們是優異的吸波材料,在高溫下的EM波吸收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8622320308186介電-磁複合材料在室溫下具有出色的性能,但是磁性材料的固有局限性(在居裡溫度範圍內失去了磁性)限制了它們在高溫條件下的應用。
  • 鋁箔玻璃棉氈隴南批發廠家的內部結構
    巖棉保溫板使用中的注意事項巖棉保溫板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在常溫條件下,其保溫性能比其他保溫板保溫性能好得多,而且隔音性能好,主要用於建築牆體當厚度不變,容重增大時,高端保溫巖棉板的低頻吸聲係數也將不斷提高,當容重接近110kg/m3時吸聲性能達到大值,50mm厚、頻率125hz處接近0。它比普通板材具有更好的隔熱和隔音效果,因此經常在船舶上使用。
  • 影院吸聲材料與吸聲結構
  • 西工大戚震輝教授團隊:聚合物家族新成員-纖維增強超分子聚合物
    超分子聚合物由於其可逆單體-聚合物相互轉變,賦予了其優異的可加工性、可回收性和自愈能力。與傳統聚合物相比,超分子聚合物的單體為科學家在聚合物鏈結構中添加新型功能單元提供了更多的設計空間。近年來,儘管超分子聚合物領域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如何從低分子量單體(LMWM)設計製備具有和傳統聚合物相媲美的高機械強度和硬度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仍缺乏有效策略。
  • 超越凱夫拉縴維!適用於防彈衣的新型「超級纖維」,兼顧防彈+隔熱!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超級纖維」,它不僅像凱夫拉縴維那樣耐衝擊,還可抵禦極端的高低溫,阻隔性能是其替代品的20倍。 此前人們已對凱夫拉的性質有較深的了解,尤其是在防彈背心等防護裝備的應用上。但是對於消防、軍事、宇航從業者來說,哈佛開發的新型材料,更是兼顧了優異的隔溫效果。
  • 學術論文丨調製周期對 TaN/TiSiN 納米多層膜微觀結構與性能影響
    使用FM810型顯微硬度計測量 TaN/TiSiN納米多層膜的硬度,載荷為5g,載荷保持時間為10s。使用 CFT-I型材料表面性能綜合測試儀進行往復滑動摩擦磨損試驗,對磨球為 SiC,實驗載荷為30g,線速度 40mm/s,運行長度為5mm,測試時間 5min。使用FA2004B萬分之一精度的電子天平測量摩擦磨損試驗前後試樣重量。
  • 結構膠的性能優勢
    結構膠的性能優勢1、應力分布均勻,材料選擇自由度高首先,使用結構膠時應力能夠均勻分散於整個粘接面,免除了傳統點焊、鉚接、螺栓固定等方式導致的應力集中問題。因此可以使用更輕更薄的材料而不會損失部件強度。其次,可有效粘接異種材料,提高綜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