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2020-12-17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在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中,多種自由度(電荷、自旋、軌道和晶格)之間的耦合關聯作用賦予了其豐富多彩的量子物性。如何調控這些自由度之間的關聯,進而設計出新型功能特性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從而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被成功應用到若干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當中。但如何進一步拓展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單相材料體系,進而探索設計這類材料的新途徑,依然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其中,清華大學於浦課題組與合作者一起利用質子調控單相SrRuO3, 觀察到全新物相,並實現了對該材料中由鐵磁貢獻的反常霍爾效應的有效調控。與此同時,史丹福大學Yuri Suzuki課題組與合作者一起通過在單晶胞尺度設計超晶格,製備出適於離子調控的功能氧化物異質結構。該體系不僅表現出受電場調控的可逆相變,同時實現了對界面性能的有效調製。

1

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SrRuO3磁性

在眾多氧化物體系中,4d過渡金屬氧化物SrRuO3由於其有趣的巡遊鐵磁性和顯著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在眾多研究中,藉助電場實現對SrRuO3磁性的調控,即磁電耦合,由於其在自旋電子學器件中的潛在應用而成為研究熱點。在過去近二十年中,研究人員基於靜電場效應調控,利用介電、鐵電和離子液體等多類介質材料對於SrRuO3的磁性調控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然而由於SrRuO3中顯著的載流子濃度,該系列研究的調控效果均不顯著。

近年來,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研究組提出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並逐步將該研究策略發展成為一種普適的量子物性調控思路。最近,他們與合作者一起將該研究策略首次拓展到SrRuO3的研究中,並取得顯著效果。研究表明,調控過程中來源於離子液體中的水電解後將產生質子(氫離子),並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插入到SrRuO3薄膜中,形成全新物相HxSrRuO3(圖1a)。而隨著質子在薄膜中含量的逐漸增多,材料將伴隨著晶格膨脹引發結構相變 (圖1b)。由於電中性需求,在材料中插入的帶正電質子會複合一個電子,進而表現出有效的電子摻雜效應。相對於靜電調控的界面效應,質子化過程引起的電荷調控具有體效應,在材料物性的調控中展現出顯然的優勢。在SrRuO3的調控中,隨著質子的注入其載流子濃度顯著提升,在霍爾測量中變現為由鐵磁性貢獻的反常霍爾效應逐漸消失並最終轉變為線性的正常霍爾效應,該變化意味著材料經歷了磁性金屬到順磁金屬的轉變 (圖1c)。

圖1:a. 離子液體門電路調控實現SrRuO3的質子化過程;b. X射線衍射測量表明SrRuO3中隨質子化進程產生的結構相變;c. 不同門電壓下霍爾電阻的變化表明材料經歷鐵磁到順磁的磁轉變

這項工作進一步奠定了電場控制質子化在過渡金屬氧化物量子物性調控中的重要地位,顯示出其在關聯材料新型電子相圖探索、新型量子態設計等研究領域中的美好願景。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生李卓璐、博士後沈勝春,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田子俊,多倫多大學研究生Kyle Hwangbo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於浦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羅衛東研究員及清華大學楊魯懿副教授為文章的通訊作者。除上述課題組外該工作還得到了英國杜蘭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阿貢國家實驗室、新罕布夏大學合作者的大力支持。

2

超晶格中受電場調控的可逆相變

電場控制離子導致的結構相變在物理及材料科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被廣泛應用於電池、智能玻璃、燃料電池等應用領域。理想的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功能氧化物,不僅能夠通過電場誘導離子演化,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離子插入和析出時產生可逆的相變,從而實現大的調控區間和良好的可逆性。目前的離子調控研究多集中在單相氧化物中,如SrCoO2.5和上述的SrRuO3等材料能夠在室溫下實現受電場調控的可逆結構相變。

基於此史丹福大學Yuri Suzuki課題組和合作者一起探索了利用氧化物異質結構去設計和實現這一性能的方法。他們研究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典型的3d過渡金屬氧化物La1-xSrxMnO3, 5d過渡金屬氧化物SrIrO3,以及由這兩類材料形成的固溶體和超晶格結構(圖2a)。通過原位結構分析(XRD),他們發現雖然單相薄膜和其固溶體薄膜均很難實現室溫下電場調控的可逆結構相變,但當兩種材料以單晶胞厚度交替形成超晶格後,卻可以實現這一性能(圖2b)。結合化學分析和價態分析,他們發現電場控制雙離子(氧、氫離子)轉移導致整個超晶格薄膜產生可逆的結構相變(圖2c),並伴隨著超過7%的晶格膨脹和顯著的價態變化。

圖2:a. 離子液體門電路調控多種氧化物材料;b. 原位X射線衍射測量((002)衍射峰)表明超晶格薄膜通過調控門電壓可以實現可逆的結構相變;c. 超晶格異質結構通過雙離子調控實現可逆相變的示意圖;d-f. 電場可逆調控超晶格異質結構的(d)鐵磁性, (e)輸運性能和(f)光學透射率。

值得指出的是,氧化物異質界面會產生單相材料所不具備的性能。比如在這一超晶格結構中,Yuri Suzuki研究組就發現了由界面誘導的鐵磁序以及磁垂直各項異性。而伴隨著可逆結構相變,他們也實現了電場對超晶格的磁、電和光學性能的有效可逆調製(圖2d-f)。

這一工作表明,超晶格面外方向的周期性結構對實現可逆結構相變具有重要意義。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他們發現在離子演化過程中,離子在該超晶格中可能傾向於形成周期性結構,從而有助於產生可逆的結構相變。

該調控方法將有望在其他類似超晶格體系中得到更大發展。考慮到氧化物界面體系所擁有的豐富性能,該方法為在關聯材料中探索新型電子相和量子態,實現更多功能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史丹福大學Yuri Suzuki課題組的博士後易迪(現為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助理教授)為文章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教授和田納西大學徐海譞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除上述課題組外,該工作還得到了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阿貢國家實驗室、海軍實驗室、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學合作者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原子層沉積技術——「自下而上」精準構建和調控異質催化劑結構和...
    因此,亟待發展一種簡便的方法來調控催化劑的活性位結構和其在原子水平上的局部化學環境,從而促進對反應機理的理解和高穩定性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和化學氣相沉積(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一樣,其原理是基於兩種前驅體蒸汽交替進樣,並在載體表面上發生分子層面上的「自限制」反應,實現目標材料在載體表面上的精準沉積。通過改變沉積周期數、次序和種類等方法可以實現對催化劑活性位結構的原子級精細控制,進而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 「自下而上」精準可控合成催化劑的新策略。
  • 進展|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的實現
    大面積且適宜與矽基半導體材料兼容的強磁性超薄量子功能材料對開發下一代納米甚至亞納米尺寸、高性能自旋電子器件尤為重要。近些年,研究者們陸續發現了以Fe3GeTe2和CrI3等為代表的兼具鐵磁性和垂直磁各向異性的範德瓦爾斯二維材料,掀起了低維磁性材料研究的熱潮。
  • 【材料】氧化石墨烯功能分離膜
    功能分離膜的設計原理包括空間位阻效應、靜電相互作用和化學相互作用。由氧化石墨烯(GO)微片堆疊而成的層狀薄膜可將以上三種分離原理集於一身,在功能分離膜的製備與應用領域極具優勢。例如,GO表面電離含氧官能團與離子產生靜電相互作用,實現不同價態離子的選擇性過濾和分離。
  • 一種結構-功能一體化的材料——透明陶瓷
    透明陶瓷也是在納米材料科學與技術和安靜陶瓷製備科學發展基礎上集結構與功能一體化於一身的重要材料,是無機材料研究和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氧化鋁透明陶瓷是最早投入生產的透明陶瓷材料,由1957年美國科學家Coble製造出第一塊透明氧化鋁陶瓷「Lucalox」。
  • 哈工大:一種高效策略,助力高性能鋅離子電池
    編輯推薦:水系鋅離子電池(ZIBs)是一類新興的儲能系統,本文開發了一種超高效的原位自轉化策略,通過納米結構和異質界面設計協同作用,最終設計的陰極在紐扣ZIB中顯示出高放電容量,優異的倍率性能和出色的循環穩定性,經過5000次循環後容量保留效率仍然維持在100%。
  • Carbontech 2020 多孔碳材料論壇精彩呈現
    在催化和吸附領域,提高多孔炭性能的關鍵是對其孔道與形貌的精確調控和功能高效集成。劉健研究員實驗室開發了納米多孔炭球的合成及功能化的新策略,可實現高分散,高品質具有不同顆粒尺寸,孔徑大小,孔排布及有序度,功能基團,石墨化程度的多孔炭球。並將其應用於CO2捕獲與轉化,多相催化,能源存儲與轉化方面。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王安定研究員和新疆大學李強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即設計不含促進形核和抑制擴散元素的新型合金,通過在臨界冷卻速率下快淬預製高密度的形核點,並通過類金屬瞬態富集界面以細化晶粒,獲得了均勻細密的納米晶結構。作者通過巧妙設計,僅以4.6wt.
  • 科研人員提出椅式能帶結構調控無機鈣鈦礦材料光電性能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矽太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團隊與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田慶文、博士王康等合作,在無機CsPbI3太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發出具有椅式能帶結構的無機太陽電池。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新型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柔性鐵電場效應電晶體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ly robust flexible ferroelectr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perable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low-power consumption
  • g-C3N4光催化劑的摻雜改性、形貌結構調控、分子結構優化及異質結...
    闡述了數種針對g-C3N4的改性和優化方法,包括通過非金屬、金屬摻雜和共摻雜改性g-C3N4光催化劑,設計零維、一維、二維、納米球及其他結構g-C3N4,對其進行分子結構優化,以g-C3N4為基礎構建Ⅰ型、Ⅱ型、Ⅲ型、肖特基結和Z型異質結結構複合光催化劑,從而增大比表面積、提高電子空穴分離效率、擴展光響應範圍等,以提高光催化性能,並討論了相應的改性方法對光催化性能的影響。
  • :本徵結構穩定的釩基正極材料助力水系鋅離子電池
    但是,除了較低的電壓之外,目前的釩基氧化物的研究大多受釩基氧化物在水系電解液中的溶解所困擾,不僅加劇了副反應的產生及反應機理的複雜性,而且降低了電池的長效循環穩定性。因此,有必要去探索並設計新的釩基正極材料,通過抑制釩溶解並減少副產物的產生,以製備出性能更加優異的鋅離子電池。
  • 西工大:多層異質結構的磁性管狀纖維材料,呈現優異吸波性能!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設計和製備各種頻率帶寬的微波吸收材料一直是研究的重點。理想的吸波材料應具有出色的綜合特性,例如超寬吸收帶寬,強吸收,重量輕和厚度薄。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方法可以調節微波吸收材料的阻抗匹配並改善反射損耗(RL)。其中,優化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成為近年來的熱點。將磁性納米顆粒引入介電損耗材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能源轉換與存儲應用:成分調控和納米結構設計
    傳統光/電催化劑和儲能材料仍然面臨孔隙率低、活性位點少、製備工藝複雜、穩定性差等技術難題,嚴重製約了其商業化應用,因此亟需開發新型能源存儲與轉化技術。金屬有機框架(MOF)作為一類新型的無機有機雜化晶態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結構和化學組成可調等特點,其確定的原子鍵合方式和空間構型對活性物質中心的確定和化學反應機理的探索十分有利,在能源催化轉化與存儲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尤其是,碳正電極的有限離子吸附能力引發的挑戰嚴重限制了ZHSC的能量密度。因此,設計新穎的碳正電極已成為關鍵問題,該電極能夠實現高能量密度,但又不會降低固有功率能力和長期耐久性。碳正電極吸附/解吸涉及的離子是(A)電解質中的陰離子或(B)Zn 2+圖2、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與其他儲能設備的Ragone圖主要關注近年來ZHSC中碳陽性電極的進展。ZHSC中使用的各種碳材料主要分為四類,包括商用AC,CNT,石墨烯和多孔碳(PC)。系統地研究了它們的合成,形態和電化學性能。
  • 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最早發展出了機械解理技術,並獲得了單層石墨烯,掀起了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近十多年來,機械解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製備各種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石墨烯、MoS2以及單層高溫超導材料Bi2212等諸多材料的本徵物理性質,都是在機械解理的樣品上觀察到。在異質結和轉角石墨烯等人造晶體中,機械解理的樣品也同樣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 ...AM:梯度2D/3D鈣鈦礦異質結構助力高效穩定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華南理工大學葉軒立教授AM:梯度2D/3D鈣鈦礦異質結構助力高效穩定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如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迅速增長,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當使用易揮發和不穩定的MA離子時,器件的熱穩定性會受到影響。無甲胺的碘化鉛甲脒(FAPbI3)的鈣鈦礦因其擁有合適的禁帶寬度,較寬的光譜響應和出色的熱穩定性,有望用於製備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然而,由於較大的FA離子半徑,室溫下傾向於形成不具有光學活性的δ-FAPbI3相。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為此,該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結構,給晶片上的光子增加「車道」而又互不幹擾,能像集成電路一樣大規模布線。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禽流感、伊波拉、天花等在內的疾病都是由僅數十至幾百納米大小的病毒導致的。雙層三碘化鉻中由層間反鐵磁誘導的非互易二次諧波復旦大學吳施偉課題組與其合作者,在二維磁性材料雙層三碘化鉻(CrI3)中觀測到源於層間反鐵磁結構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非線性光學響應,並揭示了三碘化鉻中層間反鐵磁耦合與範德瓦爾斯堆疊結構的關聯。
  • 【科研進展】碳纖維在柔性超級電容器中的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超級電容器以碳纖維在柔性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進展,總結了柔性超級電容器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展望。電極材料是決定超級電容器性能好壞的關鍵,如何兼顧活性電極的柔性化和高能量密度是一個難點。碳材料在硬度、光學特性、耐熱性、導電性等方面都優異於其他材料,非常適合作為柔性超級電容器的基礎電極材料。其中碳纖維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以及優異的化學穩定性,受到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