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又有二種上分:謂色界及無色界。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五(之上):五 上 分 中 , 「無 差 別 結 」 者 ︰ 景 雲 : 分 貪 為 二 , 故 言 ︰ 無 差 別 。 基 雲 : 依 界 辨 結 , 不 依 人 故 , 名 ︰ 無 差 別 。 餘 之 三 種 , 依 人 辨 結 , 名 ︰ 有 差 別 。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其 靜 慮 者 ︰ 即 是 人 故 。 因 愛 ︰ 掉 生 。 因 我 慢 ︰ 餘 慢 生 。 因 疑 ︰ 無 明 增 。 名 ︰ 有 差 別 結 。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五(之上):由 無 差 別 結 , 取 上 分 生 。 由 有 差 別 結 , 不 舍 上 分 生 。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得 靜 慮 者 , 為 三 惱 故 , 有 差 別 、 皆 修 所 斷 , 故 除 見 取 。 無 疑 說 痴 , 阿 羅 漢 斷 故 。
「二種上分諸結差別」,前面是有二種下分,就是五下分結。現在又說到有二種的上分結,這二種上分是什麼呢?「謂色界及無色界」,就是在欲界以上。
依此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
前面是解釋什麼叫做上分?這底下說五種煩惱。
「依此」色界、無色界這「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的不同,說這五種煩惱。
或有無差別結,謂色貪、無色貪。
「或」就是不定的意思,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不這樣說。「無差別結」這個煩惱,色界和無色界是無差別的。什麼無差別呢?「謂色貪、無色貪」,就是補特伽羅,對於色界四禪的愛著心,這叫做「色貪」;無色界的四空定的愛著心,叫「無色貪」,這兩種貪都是貪,所以是無差別。
或有有差別結,謂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者慢,無明上靜慮者無明。
「或有有差別結」,煩惱與煩惱是有差別的。「謂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者慢,無明上靜慮者無明」。前面色貪、無色貪是兩種煩惱。這底下又說三種,加起來是五上分結。這三種煩惱是有差別的。
「結」有二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樣的煩惱能令你與苦和合,所以叫做「結」。結者合也,結合。第二個意思,難可解脫,表示煩惱也不是容易斷。
「有差別結」是什麼呢?「謂愛上靜慮者」,上靜慮就是色界無色界,都在欲界之上,就是在欲之上的靜慮有愛著心。有貪愛心,心裏面就會掉動,所以色界天的眾生啊,雖然說有禪定,其實他心裏面也有動,還是有這個煩惱。因為煩惱的特相就是不寂靜,所以一有煩惱就是不寂靜。這樣說呢,只有沒有煩惱的人才是寂靜,那是真實的寂靜。
「慢上靜慮者慢」,成就了這樣的靜慮,就會有慢、就會高舉,就會有這種心情:我有修行,你們不如我!「愛上靜慮者掉」,「掉」是因愛而有,所以是「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呢?就沒有說一定從愛來;就是成就了靜慮的時候,高慢心就起來了。
「無明上靜慮者無明」,成就了靜慮的人,除了前面的愛、掉、慢,另外還有無明。「無明」是什麼呢?不知道所愛著的,也都是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空的,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無明」。對靜慮有無明,那就是煩惱。
前面貪,分色界和無色界,就是色貪、無色貪。下面只說靜慮,沒有說無色,沒有這樣說。那這樣加起來名「五上分結」。按照道理來說,無色界四空定也是一樣,也是有愛上靜慮,愛無色界定的掉和慢和無明,也是一樣。這樣說呢,每一個單獨說色界的四靜慮,應該是四個煩惱。色貪、色界上的掉、色靜慮上的慢和無明是四個。無色界的四空定也是四個,色界的四靜慮也是四個。但是現在配上五個數呢?就是色貪無色貪,這是前面說了,底下那三個只說了色界,只說了四靜慮。所以全面的說呢,應該是八個。色界無色界應該是八個的。現在就是這樣子安排成五個,五個數,應該有這個意思。
韓清淨《披尋記》:「又有二種上分等者,此中分結,由有差別及無差別,故說色界及無色界,名為二種上分。貪煩惱相,色無色同,名無差別。餘煩惱相,種種非一,名有差別。」這裡所說上分的煩惱,包括有差別和無差別,因此說色界及無色界,名為二種上分。貪煩惱的相貌,色界與無色界是一樣的,稱為無差別。其它有愛味的靜慮,心裡掉動會不寂靜。
第二種煩惱,是慢,因為有禪定以後生起高慢心。
第三種是無明。這些煩惱的相貌是不一樣的,稱為有差別結。
五上分結完全斷除能證得阿羅漢果。
延伸閱讀:
1、《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二:「五順上分結者,云何為五?一、色貪順上分結;二、無色貪順上分結;三、掉舉順上分結;四、慢順上分結;五、無明順上分結。色貪順上分結者,色貪云何?答:於色界系修所斷法,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貪愛。是名色貪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界、生於色界、結色界生,故名色貪順上分結。無色貪順上分結者,無色貪云何?答:於無色界系修所斷法,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貪愛,是名無色貪。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無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無色界、生於無色界、結無色界生,故名無色貪順上分結。掉舉順上分結者,掉舉云何?答:於色無色界系修所斷法,諸不寂靜不極寂靜、掉舉生性等掉舉生性心躁擾性。是名掉舉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掉舉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無色界、生於色無色界、結色無色界生,故名掉舉順上分結。慢順上分結者,慢云何?答:於色無色界系修所斷法,諸慢恃執慢性、心高舉心輕蔑,是名慢順上分結,廣說如前。無明順上分結者,無明云何?答:於色無色界系修所斷法,諸無智愚痴無明黑闇。是名無明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無明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無色界、生於色無色界、結色無色界生,故名無明順上分結。」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36_012
2、《成實論》卷第十:「五上分者,掉戲壞禪定,故心不寂滅,是掉戲隨取相,憍慢故生。是取相心從無明生,故有色染、無色染。此五結,學人以之為上行,故名上分。是五結,於學心中說,不為凡夫。
問曰:掉戲何故於色無色界說名為結,欲界中不說耶?答曰:彼中無麁煩惱,故掉戲明了。又此掉戲於壞定有力,故說為結,斷此上分則得解脫。有人色無色中生解脫想,為遮此故,說有上結。」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646_010
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有說到如何對治掉動,掉動的煩惱在欲界的眾生沒有列為一種結,在色無色界才歸成一種結,是因為色無色界的眾生,心裡寂靜,心裡有一點點的動蕩,自己都是很明白的,如果心裡有一點愛味的掉動,心裡就是不寂靜,沒有達到真實的寂靜,因此列為一種結,稱為掉。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問:順上分中,掉舉自性為是結不?設爾何失?若是結者,《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彼論)如說:「云何結法?謂九結。云何非結法?謂除九結諸餘法。」
若非結者,此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五順上分結,謂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答:應言是結。問:《品類足》說當云何通?答:外國諸師所誦異此。謂彼誦言:「云何結法?謂九結及順上分結中掉舉。云何非結法?謂除九結及順上分結中掉舉諸餘法。」
問:迦溼彌羅國諸師何故不如彼誦? 答:此亦應如彼誦而不誦者,有別意趣。以彼掉舉是結、非結不決定故。謂掉舉性:少分是結,即上二界者。少分非結,即欲界者。或有是結,即聖所起者。或有非結,即異生起者。有位是結,即已離欲染,聖者所起。有位非結,即未離欲染,聖者所起。
問:何故掉舉上二界者是結,欲界者非結耶?答:以欲界非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無勝定慧能覺掉舉為擾亂事,故不立結;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有勝定慧能覺掉舉為擾亂事,故立為結。如近村邑,雖發大聲,亦不為患。阿練若處,雖發小聲,亦以為患。
複次,欲界多有非法煩惱。如忿恨等,覆障掉舉,令不明了,故不立結。色無色界無多如此,非法煩惱覆障掉舉,彼明了故立之為結。如近村邑,惡行苾芻,雖多不覺。阿練若處,惡行苾芻,雖少易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