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99):佛教所應知處相(108)五種(7)二種上分諸結差別

2022-01-14 大象佛學圖書館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又有二種上分:謂色界及無色界。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五(之上):五 上 分 中 , 「無 差 別 結 」 者 ︰  景 雲 : 分 貪 為 二 , 故 言 ︰ 無 差 別 。  基 雲 : 依 界 辨 結 , 不 依 人 故 , 名 ︰ 無 差 別 。 餘 之 三 種 , 依 人 辨 結 , 名 ︰ 有 差 別 。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其 靜 慮 者 ︰ 即 是 人 故 。 因 愛 ︰ 掉 生 。 因 我 慢 ︰ 餘 慢 生 。 因 疑 ︰ 無 明 增 。 名 ︰ 有 差 別 結 。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五(之上):由 無 差 別 結 , 取 上 分 生 。 由 有 差 別 結 , 不 舍 上 分 生 。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得 靜 慮 者 , 為 三 惱 故 , 有 差 別 、 皆 修 所 斷 , 故 除 見 取 。 無 疑 說 痴 , 阿 羅 漢 斷 故 。

 

「二種上分諸結差別」,前面是有二種下分,就是五下分結。現在又說到有二種的上分結,這二種上分是什麼呢?「謂色界及無色界」,就是在欲界以上。

 

依此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

前面是解釋什麼叫做上分?這底下說五種煩惱。

「依此」色界、無色界這「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的不同,說這五種煩惱。

 

或有無差別結,謂色貪、無色貪。

「或」就是不定的意思,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不這樣說。「無差別結」這個煩惱,色界和無色界是無差別的。什麼無差別呢?「謂色貪、無色貪」,就是補特伽羅,對於色界四禪的愛著心,這叫做「色貪」;無色界的四空定的愛著心,叫「無色貪」,這兩種貪都是貪,所以是無差別。

 

或有有差別結,謂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者慢,無明上靜慮者無明。

「或有有差別結」,煩惱與煩惱是有差別的。「謂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者慢,無明上靜慮者無明」。前面色貪、無色貪是兩種煩惱。這底下又說三種,加起來是五上分結。這三種煩惱是有差別的。

「結」有二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樣的煩惱能令你與苦和合,所以叫做「結」。結者合也,結合。第二個意思,難可解脫,表示煩惱也不是容易斷。

「有差別結」是什麼呢?「謂愛上靜慮者」,上靜慮就是色界無色界,都在欲界之上,就是在欲之上的靜慮有愛著心。有貪愛心,心裏面就會掉動,所以色界天的眾生啊,雖然說有禪定,其實他心裏面也有動,還是有這個煩惱。因為煩惱的特相就是不寂靜,所以一有煩惱就是不寂靜。這樣說呢,只有沒有煩惱的人才是寂靜,那是真實的寂靜。

「慢上靜慮者慢」,成就了這樣的靜慮,就會有慢、就會高舉,就會有這種心情:我有修行,你們不如我!「愛上靜慮者掉」,「掉」是因愛而有,所以是「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呢?就沒有說一定從愛來;就是成就了靜慮的時候,高慢心就起來了。

「無明上靜慮者無明」,成就了靜慮的人,除了前面的愛、掉、慢,另外還有無明。「無明」是什麼呢?不知道所愛著的,也都是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空的,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無明」。對靜慮有無明,那就是煩惱。

前面貪,分色界和無色界,就是色貪、無色貪。下面只說靜慮,沒有說無色,沒有這樣說。那這樣加起來名「五上分結」。按照道理來說,無色界四空定也是一樣,也是有愛上靜慮,愛無色界定的掉和慢和無明,也是一樣。這樣說呢,每一個單獨說色界的四靜慮,應該是四個煩惱。色貪、色界上的掉、色靜慮上的慢和無明是四個。無色界的四空定也是四個,色界的四靜慮也是四個。但是現在配上五個數呢?就是色貪無色貪,這是前面說了,底下那三個只說了色界,只說了四靜慮。所以全面的說呢,應該是八個。色界無色界應該是八個的。現在就是這樣子安排成五個,五個數,應該有這個意思。

 

韓清淨《披尋記》:「又有二種上分等者,此中分結,由有差別及無差別,故說色界及無色界,名為二種上分。貪煩惱相,色無色同,名無差別。餘煩惱相,種種非一,名有差別。」這裡所說上分的煩惱,包括有差別和無差別,因此說色界及無色界,名為二種上分。貪煩惱的相貌,色界與無色界是一樣的,稱為無差別。其它有愛味的靜慮,心裡掉動會不寂靜。

第二種煩惱,是慢,因為有禪定以後生起高慢心。

第三種是無明。這些煩惱的相貌是不一樣的,稱為有差別結。

五上分結完全斷除能證得阿羅漢果。

 

延伸閱讀:

1、《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二:「五順上分結者,云何為五?一、色貪順上分結;二、無色貪順上分結;三、掉舉順上分結;四、慢順上分結;五、無明順上分結。色貪順上分結者,色貪云何?答:於色界系修所斷法,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貪愛。是名色貪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界、生於色界、結色界生,故名色貪順上分結。無色貪順上分結者,無色貪云何?答:於無色界系修所斷法,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貪愛,是名無色貪。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無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無色界、生於無色界、結無色界生,故名無色貪順上分結。掉舉順上分結者,掉舉云何?答:於色無色界系修所斷法,諸不寂靜不極寂靜、掉舉生性等掉舉生性心躁擾性。是名掉舉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掉舉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無色界、生於色無色界、結色無色界生,故名掉舉順上分結。慢順上分結者,慢云何?答:於色無色界系修所斷法,諸慢恃執慢性、心高舉心輕蔑,是名慢順上分結,廣說如前。無明順上分結者,無明云何?答:於色無色界系修所斷法,諸無智愚痴無明黑闇。是名無明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無明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無色界、生於色無色界、結色無色界生,故名無明順上分結。」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36_012

2、《成實論》卷第十:「五上分者,掉戲壞禪定,故心不寂滅,是掉戲隨取相,憍慢故生。是取相心從無明生,故有色染、無色染。此五結,學人以之為上行,故名上分。是五結,於學心中說,不為凡夫。

問曰:掉戲何故於色無色界說名為結,欲界中不說耶?答曰:彼中無麁煩惱,故掉戲明了。又此掉戲於壞定有力,故說為結,斷此上分則得解脫。有人色無色中生解脫想,為遮此故,說有上結。」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646_010

 

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有說到如何對治掉動,掉動的煩惱在欲界的眾生沒有列為一種結,在色無色界才歸成一種結,是因為色無色界的眾生,心裡寂靜,心裡有一點點的動蕩,自己都是很明白的,如果心裡有一點愛味的掉動,心裡就是不寂靜,沒有達到真實的寂靜,因此列為一種結,稱為掉。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問:順上分中,掉舉自性為是結不?設爾何失?若是結者,《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彼論)如說:「云何結法?謂九結。云何非結法?謂除九結諸餘法。」

若非結者,此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五順上分結,謂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答:應言是結。問:《品類足》說當云何通?答:外國諸師所誦異此。謂彼誦言:「云何結法?謂九結及順上分結中掉舉。云何非結法?謂除九結及順上分結中掉舉諸餘法。」

問:迦溼彌羅國諸師何故不如彼誦? 答:此亦應如彼誦而不誦者,有別意趣。以彼掉舉是結、非結不決定故。謂掉舉性:少分是結,即上二界者。少分非結,即欲界者。或有是結,即聖所起者。或有非結,即異生起者。有位是結,即已離欲染,聖者所起。有位非結,即未離欲染,聖者所起。

問:何故掉舉上二界者是結,欲界者非結耶?答:以欲界非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無勝定慧能覺掉舉為擾亂事,故不立結;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有勝定慧能覺掉舉為擾亂事,故立為結。如近村邑,雖發大聲,亦不為患。阿練若處,雖發小聲,亦以為患。

複次,欲界多有非法煩惱。如忿恨等,覆障掉舉,令不明了,故不立結。色無色界無多如此,非法煩惱覆障掉舉,彼明了故立之為結。如近村邑,惡行苾芻,雖多不覺。阿練若處,惡行苾芻,雖少易覺。

 

相關焦點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98):佛教所應知處相(107)五種(6)二種下分諸結差別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又有二種下分:謂見道是修道下分,欲界是色無色界下分。 約此二種下分,說五下分結。「約此二種下分,說五下分結」,約前面見道是修道下分,欲界是色無色界下分,約這兩種下分來說明這五種煩惱,這五種煩惱都是屬於下分的。 依初下分,說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依第二下分,說貪慾、瞋恚。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丙八、破增損門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顯了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舍增益損減執故。二為顯了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令修二諦無倒解故。丙九、不相違有差別門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開闡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相違故。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69):想差別施設建立相(68)第三頌攝(19)思擇(19)義差別思擇(18)四緣
    「所緣緣」,是指心心所所緣的境界,稱為所緣緣;「增上緣」,此法有力量使另外一法產生,稱為增上緣。 韓清淨《披尋記》:「又有四緣等者:此如決擇分別釋應知。(陵本五十一卷十六頁) 」在《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解釋。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聖 慈氏菩薩說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靜慮謂九種相靜慮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離諸戲論;於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道。是名菩薩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若諸菩薩,於五明處決定善巧,廣說如前力種性品,應知其相。及於三聚中決定善巧,謂於能引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皆如實知。於是八處所有妙慧善巧攝受,能速圓滿廣大無上妙智資糧,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有十一種,如前應知。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34):想差別施設建立相(33)初頌攝(33)淨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何淨?謂三清淨性。一、自體清淨性。二、境界清淨性。三、分位清淨性。(攝論二卷九頁) 今說三種,隨應準釋。自體清淨性,即彼自性清淨。境界清淨性,即彼生此境清淨。分位清淨性,即彼離垢清淨,及得此道清淨應知。」《攝大乘論本》卷中:「云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何等名為四清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
  • 瑜伽師地論 第十三卷
    非無心地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一已說有心無心地。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成地。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云何內明處。當知略說由四種相。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云何事施設建立相。
  • 瑜伽師地論 第四十三卷
    五舍煩惱慧。復有異門一微細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備慧。悟入所知盡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資糧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於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所聞法義具受持故。五具證慧。從淨意樂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攝受故云何菩薩一切種慧。當知此慧六種七種。總十三種。六種慧者。謂於諸諦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於究竟位盡智無生智。是名六慧。七種慧者。謂法智。類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5):宴坐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二、一、三、宴坐言宴坐者:謂如有一、或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宴坐中,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者,跏趺容貌敬肅,簡異空坐,不能跏趺。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8):想差別施設建立相(17)初頌攝(17)句(16)唯大乘說(3)二無我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又有二種無我性,是指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謂由唯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三事愚夫所遍計緣生諸法中,常住實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計我異相性道理可得。」
  • 中觀部·瑜伽部——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云何瑜伽師地
  •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二卷
    隨所安立正修行時最初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謂善通達修瑜伽師。最初於彼依瑜伽行初修業者。如是教誨。善來賢首。汝等今者應依三種取相因緣。或見或聞或心比度。增上分別取五種相。一厭離相。二欣樂相。三過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別事相。問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貪行。由不淨觀方可調伏。云何教彼取五種相。答應如是教誨。善來賢首。汝等隨所依止彼彼聚落村邑而住於中。若聞所餘彼彼村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樂後遭苦厄。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30):想差別施設建立相(29)初頌攝(29)迷惑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何迷惑,謂四顛倒。一、於無常計常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不淨計淨顛倒,四、於無我計我顛倒。初頌攝,一共是分十二科,第一科是「句」,「句」前面解釋完了。現在是第二科:迷惑。什麼叫做迷惑呢?
  • 瑜伽師地論 第一卷
    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云何五識身相應地。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眼是色餘非色。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
  • 大公講堂 | 《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四講
    先於此間修彼定已,後生彼處,有四差別,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是名無色界諸天,受彼極寂靜解脫之樂。言解脫者,謂離色貪。醜二、總料簡3 寅一、苦樂殊勝差別2 卯一、標列又由六種殊勝故,苦樂殊勝應知。一、形量殊勝,二、柔軟殊勝,三、緣殊勝,四、時殊勝,五、心殊勝,六、所依殊勝。卯二、釋因2 辰一、舉苦殊勝何以故?
  • 瑜伽師地論 第十六卷
    如是總名因相有法。若廣分別。如思因果中。應知其相。何等名為果相有法。謂從彼五因。若生若得。若成若辦若轉。當知。是名果相有法何等名為所觀無法。當知。此相亦有五種。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互相無。四勝義無。五畢竟無。未生無者。謂未來諸行。已滅無者。謂過去諸行。互相無者。謂諸餘法由所餘相。若遠離性。若非有性。或所餘法與諸餘法不和合性。勝義無者。謂由世俗言說自性。假設言論所安立性。畢竟無者。謂石女兒等。
  • 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
    南傳佛教關於「大乘非佛說」的批評,動搖了許多大乘佛教徒的信心,而轉習南傳佛教的佛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乘經論所開示的成佛之道,非小乘佛法所能及;但是,如果對小乘佛法有信心,努力修習小乘的四念處,也能斷煩惱得解脫。然而,若學而不能契入,同時又對大乘佛法退失了信心,兩者都落空,則令人深感惋惜!
  • 瑜伽師地論 第五卷
    第二靜慮地諸天。受定生喜樂。第三靜慮地諸天。受離喜妙樂。第四靜慮地諸天。受舍念清淨寂靜無動之樂無色界諸天。受極寂靜解脫之樂。又由六種殊勝故。苦樂殊勝應知。一形量殊勝。二柔軟殊勝。三緣殊勝。四時殊勝。五心殊勝。六所依殊勝。何以故。如如身量漸增廣大。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依止漸更柔軟。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苦緣漸更猛盛眾多差別。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時分漸遠無間。如是如是苦轉殊勝。
  • 瑜伽師地論 第五十二卷
    瑜伽師地論 第五十二卷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二  複次云何等無間緣。謂此諸心心所無間。彼諸心心所生。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答:南傳佛教關於「大乘非佛說」的批評,動搖了許多大乘佛教徒的信心,而轉習南傳佛教的佛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大乘經論所開示的成佛之道,非小乘佛法所能及;但是,如果對小乘佛法有信心,努力修習小乘的四念處,也能斷煩惱得解脫。然而,若學而不能契入,同時又對大乘佛法退失了信心,兩者都落空,則令人深感惋惜!
  •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六卷
    謂諸菩薩依止福故雖復長時流轉生死。不為極苦之所損惱。又隨所欲能攝眾生為作義利。依止智故所攝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種種無量善巧事業。乃至究竟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略說福果智果。如其所應當知四種品類差別復有無量應知此中若異熟體。若異熟因。若異熟果。如是一切皆依於福從福所生。福復依智從智所起。是故二種於證無上正等菩提雖俱是勝。而於其中福為最勝智為無上。若諸菩薩於福於智隨闕一種。決定不能證於無上正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