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二、一、三、宴坐
言宴坐者:謂如有一、或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宴坐中,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者,跏趺容貌敬肅,簡異空坐,不能跏趺。如下三十三有五複次釋身生輕安等,端身解身疲勞表意正念,由端直故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不為外境散動,故正願異邪願心無異要,安住背念心得涅盤念求出世,違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住無漏涅盤之念故,能斷金剛般若言住對面念,此對面念即背生死欣念涅盤。如第三十自當廣說。有二複次解。一如前解,二謂住定故背不定故。涅盤念心無異妄則不起過,常以正念為對面而安住之。」
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八:「論解宴座中。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加趺。容貌敦肅。簡異空坐不能跏趺。如下三十雲,有五複次。釋身生輕安等。端身,解身疲勞,表意正念。由端直故,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不為外境散動故。正願異耶願,心無異惡。安住背念,心得涅盤,念求出世違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住無漏涅盤之念。故能斷金剛般若雲,住對面念。此對面念,即背生死念欣涅盤。如第三十自當廣說。有二複次解。一如前解,二謂住定故背不定。故涅盤念心無異念,則不起過。常以正念為對面,而安住之。」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43n1829_008
「宴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修行人,或者在「大床」,就是禪凳大一點,或者用繩編的的繩床,或草葉的座,「結加趺坐」,結成一個加趺坐;有單加趺,有雙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正確的發願,安住在背棄惡法的正念上。這就叫做宴坐。
韓清淨《披尋記》:「結加趺坐等者:結加趺坐有五因緣,如下自釋(陵本三十卷七頁)。若策舉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由是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若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是名正願。由是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如理作意相應之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此中諸義,亦如下說。」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云何威儀圓滿?謂:於晝分,經行、宴坐;於初夜分,亦復如是;於中夜分,右脅而臥;於後夜分,疾疾還起,經行、宴坐。即於如是圓滿臥具,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跏趺坐,乃至廣說。
何因緣故結跏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正觀如是五種因緣,是故應當結跏趺坐。
端身正願者:云何端身?謂策舉身令其端直。云何正願?謂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由策舉身令端直故,其心不為昏沈、睡眠之所纏擾。離諂詐故,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安住背念者:云何名為安住背念?1.謂如理作意相應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2.又緣定相為境念,名為背念;棄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緣境故。如是名為威儀圓滿。」
「結加趺坐等者:結加趺坐有五因緣」,如下文自有解釋,就是在《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那裡有解釋。
「何因緣故結跏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什麼原因要結跏趺坐呢?依佛教觀見有五種因緣。
「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將身體收攝起來,氣血容易暢通。結跏趺坐的這種威儀容易成就輕安樂,也就是容易得定,比其它的威儀來說是最殊勝的。當然,站著入定也是可以,但是不如結跏趺坐。
「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結跏趺坐,能夠坐很久,其它的威儀不可以、都不如它,其它的威儀很容易就疲倦了,但是結跏趺坐能經很長的時間不疲倦。《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師言:行立坐臥常應繫念,但臥多則沈惛,立多則疲極,行多則紛動難可一心,坐無此過所以多用。」
「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結跏趺坐的這種威儀是外道所沒有的,唯獨佛法裡邊有,這是一個不共的功德。
「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結跏趺坐的威儀特別地的端正莊嚴,其它的眾生看見了,會產生信心、恭敬心。
「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結跏趺坐,過去的佛、乃至現在的佛、未來的佛、一切佛的弟子,都是讚嘆這種坐法,都是學習這種坐法的。
「正觀如是五種因緣,是故應當結跏趺坐。」正確的觀察這五種因緣,所以應該要結跏趺坐。
「端身正願者:云何端身?謂策舉身令其端直。」「若策舉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這「端身」怎麼講呢?「若策舉身」,就是要求自己身體端直、端正,是名叫做「端身」。
「云何正願?謂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由策舉身令端直故,其心不為昏沈、睡眠之所纏擾。離諂詐故,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
「由是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若身體端正而坐,那麼惛沈睡眠不來纏擾,也有這種好處。「若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是名正願」,修行人內心應遠離諂媚矯詐,在那裡坐真實是用功修行,心裏面很誠實地,不是諂曲,不是只是虛有其表來騙人,是名叫做「正願」。
「由是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如理作意相應之念名為背念」,端身正願之後,心裡邊不為外邊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的擾亂,能夠如理作意地修學止觀是名叫做「背念」。「背念」這個「背」字什麼意思呢?「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一切的虛妄分別的心都棄捨了,所以叫做「背念」。
延伸閱讀:
1、《月燈三昧經》卷第六:「童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宴坐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其心不濁,二者、住不放逸,三者、諸佛愛念,四者、信正覺行,五者、於佛智不疑,六者、知恩,七者、不謗正法,八者、善能防禁,九者、到調伏地,十者、證四無礙。童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於宴坐十種利益。」
http://tripitaka.cbeta.org/T15n0639_006
2、《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一八二)中阿含雙品馬邑經第一:「比丘當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靖處、山巖石室、露地穰[卄/積],或至林中,或在冢間。彼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靖處,敷尼師壇,結跏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彼於疑惑淨除其心。彼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說沙門,說梵志,說聖,說淨浴。」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01n0026_048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九:又世尊說:「結加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在靜室,結加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問:諸威儀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說結加趺坐?
答:1.此是賢聖常威儀故,謂過去未來過殑伽沙數量諸佛及佛弟子皆住此威儀而入定故。
2.如是威儀順善品故,謂若行住身速疲勞,若倚臥時便增惛睡,唯結加坐無斯過
失,故能修習殊勝善品。
3.複次,如是威儀違惡法故,謂餘威儀順淫慾等諸不善法,唯結加坐能違彼故。
4.複次,如是威儀引人天等入正法故,謂餘威儀不能引導人天龍鬼阿素洛等令入佛法如結加坐威儀者故。
5.複次,如是威儀生人天等敬信心故,謂餘威儀不能發起人天龍鬼阿素洛等敬信之心如結加坐威儀者故,設此威儀生惡尋伺,為生他善尚應住之,況自順生殊勝善品。
6.複次,唯依此威儀證得無上佛菩提故,謂依餘威儀亦能證得二乘菩提,不能證得佛菩提故。
7.住此威儀怖魔軍故,謂佛昔於菩提樹下結加趺坐破二魔軍,謂自在天及諸煩惱故,令魔眾見此威儀即便驚恐多分退散。
8.此是不共外道法故,謂餘威儀外道亦有,唯結加坐外道無故。
9.結加趺坐順修定故,謂諸散善住餘威儀皆能修習,若修定善唯結加坐最為隨順。
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是故但說結如趺坐。
問:結加趺坐義何謂耶?
答:1.是相周圓而安坐義。2.聲論者曰:「以兩足趺加致兩髀,如龍盤結端坐思惟,是故名為結加趺坐。」3.脅尊者言:「重壘兩足左右交盤,正觀境界名結加坐,唯此威儀順修定故。」4.大德說曰:「此是賢聖吉祥坐故,名結加坐。」
問:端身者是何義?答:是身正直而安坐義。
問:正願者是何義?答:是順善品而注心義。
問:住對面念是何義耶?
答:1.面謂定境,對謂現矚,此念令心現矚定境,無倒明了名對面念。2.複次,面謂煩惱,對謂對治,此念對治能為生死上首煩惱名對面念。3.複次,面謂自面,對謂對矚,此念令心對矚自面,而觀餘境名對面念。
問:何故繫念在自面耶?
答:1.無始時來男為女色,女為男色,多分依面,故觀自面伏諸煩惱。2.複次,有情貪心多依面上眉眼唇齒耳鼻等生,非餘身支,故觀自面伏除貪慾。3.複次,面有七孔不淨常流,生厭離心過餘身分,故觀自面而修厭舍。4.複次,自面見希不多起愛,故彼繫念在面非餘,若不照時自不見故。5.複次,修觀行者多樂觀察十二處相,面上恆有九處差別,是故觀之。
4.有亦說:「為住背面念。」
5.對背二義俱理無違,所以者何?由此念力棄背雜染,對向清淨故;棄背生死,對向涅盤故;棄背流轉,對向還滅故;棄背五欲,對向定境故;棄背薩迦耶見,對向空解脫門故;棄背我執,對向無我故;棄背邪法,對向正法故;由是對背俱理無違,安住此念者,名住對面念。
4、《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二:「今先明坐相方示觀門。且坐相者,當於別室身就繩床結跏趺坐。以左腳置右腳上,名為半跏。更以右腳置左腳上,牽來就身令齊兩髀,名為全跏。此坐為最,易發禪那。若不能全踟,半跏亦得。次整衣服,不得太寬,寬則袒。露不得過急,急則氣壅。次當正身令不萎不倚,項背相對,其頭不低不昂令平正,自然勿以力制。合眼令斷外光,合口令斷外風。次令氣息調勻,心離昏散。故止觀云:調身則不緩不急,調息則不澀不滑,調心則不浮不沈。三事若調,禪定可發也。」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46n1937_002
6、《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一:「結加者,先左後右與兩髀齊。大論第九問云:有多坐法何故但令加趺坐耶?答:最安穩故,攝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故偈云:得道慚愧人,安坐若龍蟠。見畫加趺坐,魔王亦驚怖。不同俗坐及異外道翹立等也。字書云:加趺者大坐也,故知此方未曉坐法,但云大坐,今佛法坐其相如結。」
http://tripitaka.cbeta.org/ko/T46n1912_002
7、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師言:行立坐臥常應繫念,但臥多則沈惛,立多則疲極,行多則紛動難可一心,坐無此過所以多用。行者當住閒靜之處結跏趺坐,女則半跏趺平身正直。縱任身體散誕四胑,布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解衣緩帶。輒有不安微動取便要令調適也。安詳以左手置右手上,令左手小指頭拄右手大指本,下兩手大指頭。才相詣放頰車。小小開齒微微啟舉舌。四五過長吐氣。次漸平視徐徐細閉目。勿令眼臉大急。當使眼中矓矓然。」
http://tripitaka.cbeta.org/ko/T46n1919_001
8、《大智度論》卷第七:問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結加趺坐?答曰:諸坐法中結加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隱。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如是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樹下結加趺坐,眾人見之皆大歡喜,知此道人必當取道。如偈說:若結加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懶覆心,身輕不疲懈;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見畫加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以是故,結加趺坐。
複次,佛教弟子應如是坐。有外道輩,或常翹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沒邪海,形不安隱;以是故,佛教弟子結加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則心不懶;端心正意,繫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欲入三昧故,種種馳念皆亦攝之;如此繫念,入三昧王三昧。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七七經):「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屍婆!是名自害。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