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5):宴坐

2022-01-23 大象佛學圖書館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二、一、三、宴坐

言宴坐者:謂如有一、或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宴坐中,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者,跏趺容貌敬肅,簡異空坐,不能跏趺。如下三十三有五複次釋身生輕安等,端身解身疲勞表意正念,由端直故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不為外境散動,故正願異邪願心無異要,安住背念心得涅盤念求出世,違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住無漏涅盤之念故,能斷金剛般若言住對面念,此對面念即背生死欣念涅盤。如第三十自當廣說。有二複次解。一如前解,二謂住定故背不定故。涅盤念心無異妄則不起過,常以正念為對面而安住之。」

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八:「論解宴座中。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加趺。容貌敦肅。簡異空坐不能跏趺。如下三十雲,有五複次。釋身生輕安等。端身,解身疲勞,表意正念。由端直故,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不為外境散動故。正願異耶願,心無異惡。安住背念,心得涅盤,念求出世違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住無漏涅盤之念。故能斷金剛般若雲,住對面念。此對面念,即背生死念欣涅盤。如第三十自當廣說。有二複次解。一如前解,二謂住定故背不定。故涅盤念心無異念,則不起過。常以正念為對面,而安住之。」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43n1829_008

「宴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修行人,或者在「大床」,就是禪凳大一點,或者用繩編的的繩床,或草葉的座,「結加趺坐」,結成一個加趺坐;有單加趺,有雙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正確的發願,安住在背棄惡法的正念上。這就叫做宴坐。

韓清淨《披尋記》:「結加趺坐等者:結加趺坐有五因緣,如下自釋(陵本三十卷七頁)。若策舉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由是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若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是名正願。由是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如理作意相應之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此中諸義,亦如下說。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云何威儀圓滿?謂:於晝分,經行、宴坐;於初夜分,亦復如是;於中夜分,右脅而臥;於後夜分,疾疾還起,經行、宴坐。即於如是圓滿臥具,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跏趺坐,乃至廣說。

何因緣故結跏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正觀如是五種因緣,是故應當結跏趺坐。

端身正願者:云何端身?謂策舉身令其端直。云何正願?謂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由策舉身令端直故,其心不為昏沈、睡眠之所纏擾。離諂詐故,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安住背念者:云何名為安住背念?1.謂如理作意相應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2.又緣定相為境念,名為背念;棄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緣境故。如是名為威儀圓滿。」

「結加趺坐等者:結加趺坐有五因緣」,如下文自有解釋,就是在《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那裡有解釋。

何因緣故結跏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什麼原因要結跏趺坐呢?依佛教觀見有五種因緣。

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將身體收攝起來,氣血容易暢通。結跏趺坐的這種威儀容易成就輕安樂,也就是容易得定,比其它的威儀來說是最殊勝的。當然,站著入定也是可以,但是不如結跏趺坐。

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結跏趺坐,能夠坐很久,其它的威儀不可以、都不如它,其它的威儀很容易就疲倦了,但是結跏趺坐能經很長的時間不疲倦。《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師言:行立坐臥常應繫念,但臥多則沈惛,立多則疲極,行多則紛動難可一心,坐無此過所以多用。」

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結跏趺坐的這種威儀是外道所沒有的,唯獨佛法裡邊有,這是一個不共的功德。

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結跏趺坐的威儀特別地的端正莊嚴,其它的眾生看見了,會產生信心、恭敬心。

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結跏趺坐,過去的佛、乃至現在的佛、未來的佛、一切佛的弟子,都是讚嘆這種坐法,都是學習這種坐法的。

正觀如是五種因緣,是故應當結跏趺坐。」正確的觀察這五種因緣,所以應該要結跏趺坐。

端身正願者:云何端身?謂策舉身令其端直。」「若策舉身令其端直,是名端身」。這「端身」怎麼講呢?「若策舉身」,就是要求自己身體端直、端正,是名叫做「端身」。

云何正願?謂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由策舉身令端直故,其心不為昏沈、睡眠之所纏擾。離諂詐故,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

「由是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若身體端正而坐,那麼惛沈睡眠不來纏擾,也有這種好處。「若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是名正願」,修行人內心應遠離諂媚矯詐,在那裡坐真實是用功修行,心裏面很誠實地,不是諂曲,不是只是虛有其表來騙人,是名叫做「正願」。

「由是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如理作意相應之念名為背念」,端身正願之後,心裡邊不為外邊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的擾亂,能夠如理作意地修學止觀是名叫做「背念」。「背念」這個「背」字什麼意思呢?「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一切的虛妄分別的心都棄捨了,所以叫做「背念」。

延伸閱讀:

1、《月燈三昧經》卷第六:「童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宴坐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其心不濁,二者、住不放逸,三者、諸佛愛念,四者、信正覺行,五者、於佛智不疑,六者、知恩,七者、不謗正法,八者、善能防禁,九者、到調伏地,十者、證四無礙。童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於宴坐十種利益。」

http://tripitaka.cbeta.org/T15n0639_006

2、《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一八二)中阿含雙品馬邑經第一:「比丘當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靖處、山巖石室、露地穰[卄/積],或至林中,或在冢間。彼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靖處,敷尼師壇,結跏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彼於疑惑淨除其心。彼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說沙門,說梵志,說聖,說淨浴。」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01n0026_048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九:又世尊說:「結加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在靜室,結加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問:諸威儀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說結加趺坐?

答:1.此是賢聖常威儀故,謂過去未來過殑伽沙數量諸佛及佛弟子皆住此威儀而入定故。

2.如是威儀順善品故,謂若行住身速疲勞,若倚臥時便增惛睡,唯結加坐無斯過

失,故能修習殊勝善品。

3.複次,如是威儀違惡法故,謂餘威儀順淫慾等諸不善法,唯結加坐能違彼故。

4.複次,如是威儀引人天等入正法故,謂餘威儀不能引導人天龍鬼阿素洛等令入佛法如結加坐威儀者故。

5.複次,如是威儀生人天等敬信心故,謂餘威儀不能發起人天龍鬼阿素洛等敬信之心如結加坐威儀者故,設此威儀生惡尋伺,為生他善尚應住之,況自順生殊勝善品。

6.複次,唯依此威儀證得無上佛菩提故,謂依餘威儀亦能證得二乘菩提,不能證得佛菩提故。

7.住此威儀怖魔軍故,謂佛昔於菩提樹下結加趺坐破二魔軍,謂自在天及諸煩惱故,令魔眾見此威儀即便驚恐多分退散。

8.此是不共外道法故,謂餘威儀外道亦有,唯結加坐外道無故。

9.結加趺坐順修定故,謂諸散善住餘威儀皆能修習,若修定善唯結加坐最為隨順。

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是故但說結如趺坐。

問:結加趺坐義何謂耶?

答:1.是相周圓而安坐義。2.聲論者曰:「以兩足趺加致兩髀,如龍盤結端坐思惟,是故名為結加趺坐。」3.脅尊者言:「重壘兩足左右交盤,正觀境界名結加坐,唯此威儀順修定故。」4.大德說曰:「此是賢聖吉祥坐故,名結加坐。」

問:端身者是何義?答:是身正直而安坐義。

問:正願者是何義?答:是順善品而注心義。

問:住對面念是何義耶?

答:1.面謂定境,對謂現矚,此念令心現矚定境,無倒明了名對面念。2.複次,面謂煩惱,對謂對治,此念對治能為生死上首煩惱名對面念。3.複次,面謂自面,對謂對矚,此念令心對矚自面,而觀餘境名對面念。

問:何故繫念在自面耶?

答:1.無始時來男為女色,女為男色,多分依面,故觀自面伏諸煩惱。2.複次,有情貪心多依面上眉眼唇齒耳鼻等生,非餘身支,故觀自面伏除貪慾。3.複次,面有七孔不淨常流,生厭離心過餘身分,故觀自面而修厭舍。4.複次,自面見希不多起愛,故彼繫念在面非餘,若不照時自不見故。5.複次,修觀行者多樂觀察十二處相,面上恆有九處差別,是故觀之。

4.有亦說:「為住背面念。」

5.對背二義俱理無違,所以者何?由此念力棄背雜染,對向清淨故;棄背生死,對向涅盤故;棄背流轉,對向還滅故;棄背五欲,對向定境故;棄背薩迦耶見,對向空解脫門故;棄背我執,對向無我故;棄背邪法,對向正法故;由是對背俱理無違,安住此念者,名住對面念。

4、《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二:「今先明坐相方示觀門。且坐相者,當於別室身就繩床結跏趺坐。以左腳置右腳上,名為半跏。更以右腳置左腳上,牽來就身令齊兩髀,名為全跏。此坐為最,易發禪那。若不能全踟,半跏亦得。次整衣服,不得太寬,寬則袒。露不得過急,急則氣壅。次當正身令不萎不倚,項背相對,其頭不低不昂令平正,自然勿以力制。合眼令斷外光,合口令斷外風。次令氣息調勻,心離昏散。故止觀云:調身則不緩不急,調息則不澀不滑,調心則不浮不沈。三事若調,禪定可發也。」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46n1937_002

6、《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一:「結加者,先左後右與兩髀齊。大論第九問云:有多坐法何故但令加趺坐耶?答:最安穩故,攝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故偈云:得道慚愧人,安坐若龍蟠。見畫加趺坐,魔王亦驚怖。不同俗坐及異外道翹立等也。字書云:加趺者大坐也,故知此方未曉坐法,但云大坐,今佛法坐其相如結。」

http://tripitaka.cbeta.org/ko/T46n1912_002

7、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師言:行立坐臥常應繫念,但臥多則沈惛,立多則疲極,行多則紛動難可一心,坐無此過所以多用。行者當住閒靜之處結跏趺坐,女則半跏趺平身正直。縱任身體散誕四胑,布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解衣緩帶。輒有不安微動取便要令調適也。安詳以左手置右手上,令左手小指頭拄右手大指本,下兩手大指頭。才相詣放頰車。小小開齒微微啟舉舌。四五過長吐氣。次漸平視徐徐細閉目。勿令眼臉大急。當使眼中矓矓然。」

http://tripitaka.cbeta.org/ko/T46n1919_001

8、《大智度論》卷第七:問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結加趺坐?答曰:諸坐法中結加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隱。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如是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樹下結加趺坐,眾人見之皆大歡喜,知此道人必當取道。如偈說:若結加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懶覆心,身輕不疲懈;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見畫加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以是故,結加趺坐。

複次,佛教弟子應如是坐。有外道輩,或常翹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沒邪海,形不安隱;以是故,佛教弟子結加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則心不懶;端心正意,繫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欲入三昧故,種種馳念皆亦攝之;如此繫念,入三昧王三昧。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七七經):「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屍婆!是名自害。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

相關焦點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2):悎寤瑜伽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一、三、悎寤瑜伽悎寤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悎寤瑜伽者」,什麼叫「悎寤瑜伽」?悎寤,是覺寤,醒過來的意思。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瑜伽師地論釋》:「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3):常勤修習悎寤瑜伽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一、四、常勤修習悎寤瑜伽常勤修習悎寤瑜伽者:謂如有一世尊弟子,聽聞悎寤瑜伽法已欲樂修學。便依如是悎寤瑜伽,作如是念:我當成辦佛所聽許悎寤瑜伽,發生樂欲,精進勤劬,超越勇猛,勢力發起;勇悍剛決不可制伏,策勵其心,無間相續。
  • 《菩提道次第廣論》 悎寤瑜伽 將睡眠轉為修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對此的解釋針對的是有修行根性的人。白天精進修行,夜裡睡眠的時候,也有方法繼續修行。意樂睡眠有四種:即: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我們說,惛沉睡眠,就是黑暗了,一片黑。那麼我們睡的時候,要反其道而行之,觀想光明。
  • 149、悎 hào 寤 wù 瑜伽(覺悟瑜伽)(《登頂之美》之八)
    就是比丘應該時刻保持著一顆警醒的心,所謂的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初夜、後夜,應該常常地經行和禪坐,對於那些障礙修習禪定的因緣,像貪慾、嗔恚、掉悔、昏眠、疑這五蓋等順障法,靜修其心,令心離開這些的困擾和幹擾,能夠保持這樣的一種覺醒的狀態、警覺的狀態,這是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的主要內容。
  • 《瑜伽師地論》講什麼?
    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講的,無著菩薩記錄的,屬於法相唯識部分。相傳無著菩薩夜裡入定,上到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講法,白天出定把它記錄下來。《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個範圍來說明。《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以佛學嚴正的立場來講,也許可以說後勝於前,越是後面的越是精細周到,包羅的也越多。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講,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學論著要讀。其中有兩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兩部是中國的,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和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
  • 下士道【卷二】第45課 | 四種資糧(4)悎寤瑜伽 1
    庚四  悎寤瑜伽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悎寤瑜伽,即使在睡眠的時候也不讓時間平白地空耗,睡眠時一樣要能夠保持正念,雖是睡眠,同時也是修行,所以應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對於精勤修習悎寤瑜伽,那麼在睡眠的時候應如何修習呢?
  • 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
    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來幫助自己學習《瑜伽師地論》;用學習本論來幫助自己的奢摩他、毘缽舍那,彼此互為增上,想要通達這部論並不困難。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明修習止觀的法語,都是聖人的經驗之談。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論中說到對治的方法:要先安住淨戒,而後學習根律儀、悎寤瑜伽,還要於食知量、正知而住;這樣甚至能使令正式的睡眠減少,靜坐時昏沈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一旦障礙減少,靜坐很容易相應。這時候,內心清明而不遲鈍,假設還能加上修毘缽舍那,你的心會愈益靈明。用這樣的心智來學習《瑜伽師地論》容易通達無礙。問:通達《瑜伽師地論》對修行人有何幫助?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念誦瑜伽師地論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減少痛苦和遺憾,使我們的災禍和魔難得到消減,也可以為我們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的清明和安定,而且通過念誦瑜伽師地論還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定力,使我們在字面對任何誘惑時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本心。那麼瑜伽師地論講解是什麼呢?《瑜伽》大論,自玄奘大師譯成以來,千餘年間,未幾能通讀貫通者。
  •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道前基礎(二十五)修習軌理—修習悎寤瑜伽
    四種資糧是修止觀的正因,前面講了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今天學習修習悎寤瑜伽。  修習悎寤瑜伽,就是指在睡眠的時候如何修行。  作為一個修行人,行、住、坐、臥都是修法,都要與法相應,將法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續當中,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當中。如果稀裡糊塗地睡覺,而且還打各種各樣的妄想,反而是在造業,沒有任何功德。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
  • 廣論視頻學習 | 下士道055-3 修習軌理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錄》(一)
    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擴充著作的;而這個《菩提道炬論》則是阿底峽尊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抽離了一部分而寫出來的。我們現在開始講《瑜伽師地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無著、天親菩薩。世親即天親菩薩,兩弟兄年輕時就都出家了,世親菩薩是專攻小乘的佛學,修行小乘的佛教,極力地反對大乘的佛學。後來受哥哥無著菩薩的影響,學了大乘以後悟道了,要自殺。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連載)一
    所以像西藏的密教,黃教宗喀巴大師的系統是屬於《瑜伽師地論》這個系統。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擴充著作的;而這個《菩提道炬論》則是阿底峽尊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抽離了一部分而寫出來的。我們現在開始講《瑜伽師地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無著、天親菩薩。
  • 《瑜伽師地論》講記目錄(截止76講)
    在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慈雲寺玄奘講堂按照弘法安排系統性、次第地講解了由玄奘法師從印度那爛陀寺取回的《瑜伽師地論》。為了方便世界各地修習佛法的四眾弟子及想了解佛法的人們對此論的學習,我們特別製作了講課視頻發布到網絡上。自2017年10月4日至今,共發布了76講,今天匯集成一個總目錄,方便大家查閱和流布。
  • 瑜伽師地論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的佛學系統,屬於前期的佛學,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前期的佛學;一個是無著、天親兩位菩薩,兩弟兄、親弟兄(天親也翻譯叫世親),屬於法相唯識的,可以叫它是後期的佛學。那麼,我們手裡拿的這個《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拿學術嚴謹的立場來講,後後勝於前前,越是後面的,越前面的;精細、周到,包容得多。這個是無著、天親的法相唯識部分。
  • 《瑜伽師地論》講記(一到三講)
    《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的根本大論,此論是彌勒菩薩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總結了一遍玄奘大師當年跨越千山萬水不惜身命就是為了從印度取回此論,令正法久住世間,解決佛教一切疑惑!       自唐朝會昌法難以後,加上戰禍連綿,此論的弘揚中斷了近一千多年。到近代,妙境長老遊心法海近五十年,後在美國和香港、臺灣等地弘揚此論,賢空法師、智禪老師曾追隨妙老學習此論並在法門寺佛學院教授此論。
  • 《瑜伽師地論》根律儀(2):密護根門、防守正念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一、一、依標別顯(五句別釋)一、一、一、密護根門
  •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二卷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二卷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  云何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修作意如應安立。
  • 《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在法門寺佛學院召開
    《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  會議首先由賢空法師致歡迎詞,歡迎各位法師及大德來到我院參加《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議,共同商議用高科技弘揚佛法,因緣殊勝,龍天歡喜。  淨因法師詳細介紹了網絡佛教精品課程的研發情況。淨因法師首先提到幾周前他去北京龍泉寺謁見上學下誠大和尚,匯報了《瑜伽師地論》網絡精品課程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