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3):常勤修習悎寤瑜伽

2022-01-23 大象佛學圖書館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一、四、常勤修習悎寤瑜伽

常勤修習悎寤瑜伽者:謂如有一世尊弟子,聽聞悎寤瑜伽法已欲樂修學。便依如是悎寤瑜伽,作如是念:我當成辦佛所聽許悎寤瑜伽,發生樂欲,精進勤劬,超越勇猛,勢力發起;勇悍剛決不可制伏,策勵其心,無間相續。

「常勤修習悎寤瑜伽」,常勤修習悎寤瑜伽的修行人,「謂如有一世尊弟子」,是佛陀的弟子。「聽聞悎寤瑜伽法已」,聽聞了佛陀開示的「悎寤瑜伽」的法門以後「欲樂修學」,心裡歡喜這樣做,依教奉行。

「便依如是悎寤瑜伽,作如是念」,隨順佛陀的教導,依止悎寤瑜伽的教法,心裏面這樣思維:「我當成辦佛所聽許悎寤瑜伽」,我應該要成辦佛陀所容許的悎寤瑜伽的方法。「發生樂欲」,對佛說的這個法門發出來歡喜心,發了這樣的一個願。「精進勤劬」,要精進地、勤勞地去修學止觀。「超越勇猛」,「超越」就是對於現在身口意、我的思想,不滿意,這是一個可慚愧的境界,要超越這個境界,為了超越凡夫境界,我要勇猛地修學聖道;這都是屬於自己的願望。有這樣的「勢力發起」,願就是有力量,不怕辛苦。

「勇悍剛決」,前面是願,這裡就是行動了,有了實際的行動了叫做「勇悍」,也就是實際上勇猛的這樣做了。這個「剛決」什麼意思呢?這個人想要得聖道,這是非常高尚、偉大的一種意願;但是回想自己實在是一個十足的生死凡夫,自己能夠成功嗎?但是這個人「剛決」,他不輕視自己,還是認為自己可以得聖道,這叫「剛決」,就是不輕視自己。不怯弱。不會說:這件事太難了,這麼高大的、偉大的事情我能行嗎?他沒有這種想法。他只是相信:我可以。這叫做「剛決」。

「不可制伏」,沒有困難能障礙他的,他都是向前勇猛地精進修行,叫「不可制伏」。「策勵其心、無間相續」,凡夫就是凡夫,雖然修行的意願很強,也肯這麼做,當然有的時候也有問題;但是能時常地鞭策自己,勉勵自己,鞭策自己這一念心「無間相續」,不中斷、相續地努力地修行,就是有一些成就,還是不滿足。從欲界定到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到了色界四禪八定,得了初果了,得了無生法忍了,繼續向前進,這是「無間相續」。就是這樣地學習佛所說的悎寤瑜伽。

韓清淨《披尋記》:「發生樂欲等者:謂於隨順瑜伽修習道中發生希慕、發生欣樂、欲有所作,是名發生樂欲。為淨障故,發勤精進,是名精進勤劬。精進有五: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如攝事分說(陵本八十九卷四頁)。此中超越勇猛勢力發起,即彼被甲精進,謂由猛利樂欲所發起故。此中勇悍,即彼加行精進,謂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故。此中剛決,即彼不下精進,謂為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懱,亦無怯懼故。此中不可制伏,即彼無動精進,謂能堪忍寒熱等苦故。此中策勵其心無間相續,即彼無喜足精進,謂於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性,欣求證得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又勤精進應知五種: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此中,1.最初當知發起猛利樂欲;2.次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3.次為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懼;4.次能堪忍寒熱等苦;5.後於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住。」

在隨順瑜伽修習道中,於修習止觀,發起希望仰慕之心,欣喜好樂之想,希望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是名發生樂欲。

為了清淨種種止觀的障礙惱,而發動精進,稱為精進勤劬。精進的種類有五種: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

「超越勇猛勢力發起」,就是「被甲精進」,由於心力勇猛及好樂所發起的精進。「勇悍,就是「加行精進,隨所樂欲發起堅固勇悍修習悎寤瑜伽的加行方便。

「剛決」,就是「不下精進」,是為證得所受諸法,不會輕視自己或自卑,也沒有膽怯畏懼。

「不可制伏」,就是「無動精進」,能堪忍寒熱等苦,不會因寒熱饑渴等因緣而動搖修習的決心。

「策勵其心無間相續」,就是「無喜足精進」,修習一段時間後可有所能進步,不生喜足,不會得少為足,繼續修行,希望將來能成就展轉殊勝、展轉微妙的各種功德性,欣喜追求證得這些功德,稱為策勵其心無間相續。

《中阿含經》卷第八,(三三)中阿含未曾有法品侍者經第二(初一日誦):「複次,一時,世尊遊王舍城,在巖山中。是時,世尊告曰:『阿難!汝臥當如師子臥法。』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云何?』世尊答曰:『阿難!獸王師子晝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時,足足相累,伸尾在後,右脅而臥,過夜平旦,回顧視身。若獸王師子身體不正,見已不喜,若獸王師子其身周正,見已便喜。彼若臥起,從窟而出,出已頻呻,頻呻已自觀身體,自觀身已四顧而望,四顧望已便再三吼,再三吼已便行求食,獸王師子臥法如是。』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如是,比丘臥法當復云何?』

「世尊答曰:『阿難!若比丘依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持身,守攝諸根,立於正念。彼從村邑乞食已竟,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至樹下,或空室中,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晝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已,復於初夜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於初夜時,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已,於中夜時,入室欲臥,四迭優哆邏僧敷著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意系明相,正念正智,恆念起想。彼後夜時速從臥起,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如是比丘師子臥法。』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師子臥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08

相關焦點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2):悎寤瑜伽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一、三、悎寤瑜伽悎寤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悎寤瑜伽者」,什麼叫「悎寤瑜伽」?悎寤,是覺寤,醒過來的意思。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瑜伽師地論釋》:「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
  • 149、悎 hào 寤 wù 瑜伽(覺悟瑜伽)(《登頂之美》之八)
    就是比丘應該時刻保持著一顆警醒的心,所謂的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初夜、後夜,應該常常地經行和禪坐,對於那些障礙修習禪定的因緣,像貪慾、嗔恚、掉悔、昏眠、疑這五蓋等順障法,靜修其心,令心離開這些的困擾和幹擾,能夠保持這樣的一種覺醒的狀態、警覺的狀態,這是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的主要內容。
  • 下士道【卷二】第45課 | 四種資糧(4)悎寤瑜伽 1
    庚四  悎寤瑜伽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悎寤瑜伽,即使在睡眠的時候也不讓時間平白地空耗,睡眠時一樣要能夠保持正念,雖是睡眠,同時也是修行,所以應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對於精勤修習悎寤瑜伽,那麼在睡眠的時候應如何修習呢?
  • 廣論視頻學習 | 下士道055-3 修習軌理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
  • 《菩提道次第廣論》 悎寤瑜伽 將睡眠轉為修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對此的解釋針對的是有修行根性的人。白天精進修行,夜裡睡眠的時候,也有方法繼續修行。意樂睡眠有四種:即: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我們說,惛沉睡眠,就是黑暗了,一片黑。那麼我們睡的時候,要反其道而行之,觀想光明。
  •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道前基礎(二十五)修習軌理—修習悎寤瑜伽
    四種資糧是修止觀的正因,前面講了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今天學習修習悎寤瑜伽。  修習悎寤瑜伽,就是指在睡眠的時候如何修行。  作為一個修行人,行、住、坐、臥都是修法,都要與法相應,將法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續當中,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當中。如果稀裡糊塗地睡覺,而且還打各種各樣的妄想,反而是在造業,沒有任何功德。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5):宴坐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二、一、三、宴坐言宴坐者:謂如有一、或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宴坐中,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者,跏趺容貌敬肅,簡異空坐,不能跏趺。
  • 《瑜伽師地論》講什麼?
    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講的,無著菩薩記錄的,屬於法相唯識部分。相傳無著菩薩夜裡入定,上到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講法,白天出定把它記錄下來。《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個範圍來說明。《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以佛學嚴正的立場來講,也許可以說後勝於前,越是後面的越是精細周到,包羅的也越多。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講,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學論著要讀。其中有兩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兩部是中國的,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和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
  • 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
    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來幫助自己學習《瑜伽師地論》;用學習本論來幫助自己的奢摩他、毘缽舍那,彼此互為增上,想要通達這部論並不困難。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明修習止觀的法語,都是聖人的經驗之談。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論中說到對治的方法:要先安住淨戒,而後學習根律儀、悎寤瑜伽,還要於食知量、正知而住;這樣甚至能使令正式的睡眠減少,靜坐時昏沈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一旦障礙減少,靜坐很容易相應。這時候,內心清明而不遲鈍,假設還能加上修毘缽舍那,你的心會愈益靈明。用這樣的心智來學習《瑜伽師地論》容易通達無礙。問:通達《瑜伽師地論》對修行人有何幫助?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念誦瑜伽師地論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減少痛苦和遺憾,使我們的災禍和魔難得到消減,也可以為我們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的清明和安定,而且通過念誦瑜伽師地論還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定力,使我們在字面對任何誘惑時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本心。那麼瑜伽師地論講解是什麼呢?《瑜伽》大論,自玄奘大師譯成以來,千餘年間,未幾能通讀貫通者。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錄》(一)
    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擴充著作的;而這個《菩提道炬論》則是阿底峽尊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抽離了一部分而寫出來的。我們現在開始講《瑜伽師地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無著、天親菩薩。世親即天親菩薩,兩弟兄年輕時就都出家了,世親菩薩是專攻小乘的佛學,修行小乘的佛教,極力地反對大乘的佛學。後來受哥哥無著菩薩的影響,學了大乘以後悟道了,要自殺。
  • 《瑜伽師地論》(四沙門果)修果(9): 薄塵行者(3)資糧已具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七(之下):「三解資糧已具。」「廣說資糧,如前應知」:聖道的前方便就叫做資糧,現在這位薄塵行者的資糧已經具足了。是什麼資糧呢?「廣說資糧,如前應知」,像前《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那裡說過了。
  • 《瑜伽師地論》根律儀(2):密護根門、防守正念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一、一、依標別顯(五句別釋)一、一、一、密護根門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連載)一
    大乘的佛學思想,包括其佛學與修證,又分兩個範圍,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佛學系統,屬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前期的佛學;一個是無著、天親兩位菩薩,兩親弟兄,天親也翻譯為世親,屬於法相唯識,可以叫它是後期的佛學。那麼,我們手裡拿的這本《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是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拿學術嚴謹的立場來講,後後勝於前前,越是後面是越精細、周到,包羅的越多。這是無著、天親的法相唯識部分。
  • 瑜伽與瑜伽士
    即身口意之三業與本尊相應,手結印(同本尊身),口誦真言(同本尊語),意(同本尊意),此三密互相即,謂三密瑜伽相應。以此相應為觀行之成就者,稱為瑜伽師。(俱舍光記業品一曰:『瑜伽師,即觀行者異名也。』梵Yog&amacron;c&amacron;rya。)《大日經疏》卷三雲︰『阿闍黎以於瑜伽得決定故,隨有所作,皆與三昧相應。
  • 心悅瑜伽工作室零基礎教練班常年招生!-中國瑜伽師聯盟指定教培基地!
    即使你是零基礎也同樣可以擁有高薪且受人尊重的職業成為中國最好的瑜伽老師心悅瑜伽工作室培訓瑜伽教培班系列之中國瑜伽師聯盟認證教師現在開始招生啦!不管你是想要成為中國瑜伽師聯盟認證的瑜伽老師;還是想要深入學習瑜伽習練原理改善體質的普通習練者。
  • 潛寐書藝永不寤
    潛寐書藝永不寤                                    ——肖春光藝術點滴賀進
  • 開始瑜伽旅程丨第50屆中國瑜伽師教培班開班典禮
    第50屆中國瑜伽師教培班於2020年9月16日正式開班!一早學員們都提前到教室裡,等待著開班儀式的開始,即將踏上學習蛻變的旅程,迎接更好的自己!第50屆中國瑜伽師教培班由陳雨導師授課,多年的練習與豐富授課經驗,能夠很好的指導學員如何進行安全正位的體式練習,針對每一個人的不同,進行練習的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