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講記(一到三講)

2022-01-05 西安玄奘講堂

     

     《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的根本大論,此論是彌勒菩薩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總結了一遍,囊括三乘教法,從凡夫到成佛次第圓滿無缺,是每一位佛子應學、當學的成佛寶典。玄奘大師當年跨越千山萬水不惜身命就是為了從印度取回此論,令正法久住世間,解決佛教一切疑惑!

       自唐朝會昌法難以後,加上戰禍連綿,此論的弘揚中斷了近一千多年。到近代,妙境長老遊心法海近五十年,後在美國和香港、臺灣等地弘揚此論,賢空法師、智禪老師曾追隨妙老學習此論並在法門寺佛學院教授此論。宇軒法師在法門寺佛學院研究生班學習佛法十年,主攻唯識和《瑜伽師地論》並旁涉其他宗派經綸,慨嘆末法時代佛法日益衰微、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相似法到處流布斷人慧命,特發願弘揚此論,令有志學道成佛的人們有佛法綱要可依據,有圓滿精準的修學次第可遵循,具備慧眼識別修行路上的邪知歪見從而保護好自己的法身慧命!

       歡迎大家關注學習,並提出寶貴意見,以方便我們共同提高,成就弘法善緣,廣利有情!由於法師個人學識德行庸淺,在講法過程中難免有口誤或不盡圓融的地方,還請大家見諒,並歡迎各位大德法師批評指正。

《瑜伽師地論》第一講

     

《瑜伽師地論》第二講



《瑜伽師地論》第三講

法門寺隆慧法師一行來訪慈雲寺

瑜伽師地論贊

相關焦點

  • 《瑜伽師地論》講記目錄(截止76講)
    一、序言     《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的根本大論,此論是彌勒菩薩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總結了一遍,囊括三乘教法,從凡夫到成佛次第圓滿無缺,是每一位佛子應學、當學的成佛寶典。玄奘大師當年跨越千山萬水不惜身命就是為了從印度取回此論,令正法久住世間,解決佛教一切疑惑!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念誦瑜伽師地論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減少痛苦和遺憾,使我們的災禍和魔難得到消減,也可以為我們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的清明和安定,而且通過念誦瑜伽師地論還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定力,使我們在字面對任何誘惑時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本心。那麼瑜伽師地論講解是什麼呢?《瑜伽》大論,自玄奘大師譯成以來,千餘年間,未幾能通讀貫通者。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連載)一
    大乘的佛學思想,包括其佛學與修證,又分兩個範圍,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佛學系統,屬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前期的佛學;一個是無著、天親兩位菩薩,兩親弟兄,天親也翻譯為世親,屬於法相唯識,可以叫它是後期的佛學。那麼,我們手裡拿的這本《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是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拿學術嚴謹的立場來講,後後勝於前前,越是後面是越精細、周到,包羅的越多。這是無著、天親的法相唯識部分。
  • 《瑜伽師地論》講什麼?
    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講的,無著菩薩記錄的,屬於法相唯識部分。相傳無著菩薩夜裡入定,上到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講法,白天出定把它記錄下來。《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個範圍來說明。從五趣雜居地到天人之際,再到聲聞地、緣覺地,獨覺地,直到十位菩薩地的五乘道,由人的生命講到物理、物質世界乃至整個宇宙,再講一個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證得無上的道,包括了從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修持方法,其中又分小乘、大乘的修持方法,一直到成佛,總共有一百卷。是佛學要典。站在一般學術性的立場來講,佛學的學術思想可分為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兩種。
  • 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
    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來幫助自己學習《瑜伽師地論》;用學習本論來幫助自己的奢摩他、毘缽舍那,彼此互為增上,想要通達這部論並不困難。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明修習止觀的法語,都是聖人的經驗之談。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錄》(一)
    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擴充著作的;而這個《菩提道炬論》則是阿底峽尊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抽離了一部分而寫出來的。我們現在開始講《瑜伽師地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無著、天親菩薩。世親即天親菩薩,兩弟兄年輕時就都出家了,世親菩薩是專攻小乘的佛學,修行小乘的佛教,極力地反對大乘的佛學。後來受哥哥無著菩薩的影響,學了大乘以後悟道了,要自殺。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答: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來幫助自己學習《瑜伽師地論》;用學習本論來幫助自己的奢摩他、毘缽舍那,彼此互為增上,想要通達這部論並不困難。《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明修習止觀的法語,都是聖人的經驗之談。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初學靜坐,有腿子痛的問題,但這很容易過去。
  • 《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在法門寺佛學院召開
    《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  會議首先由賢空法師致歡迎詞,歡迎各位法師及大德來到我院參加《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議,共同商議用高科技弘揚佛法,因緣殊勝,龍天歡喜。  淨因法師詳細介紹了網絡佛教精品課程的研發情況。淨因法師首先提到幾周前他去北京龍泉寺謁見上學下誠大和尚,匯報了《瑜伽師地論》網絡精品課程的研發。
  • 瑜伽師地論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的佛學系統,屬於前期的佛學,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前期的佛學;一個是無著、天親兩位菩薩,兩弟兄、親弟兄(天親也翻譯叫世親),屬於法相唯識的,可以叫它是後期的佛學。那麼,我們手裡拿的這個《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拿學術嚴謹的立場來講,後後勝於前前,越是後面的,越前面的;精細、周到,包容得多。這個是無著、天親的法相唯識部分。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2):悎寤瑜伽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一、三、悎寤瑜伽悎寤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悎寤瑜伽者」,什麼叫「悎寤瑜伽」?悎寤,是覺寤,醒過來的意思。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瑜伽師地論釋》:「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
  • 《瑜伽師地論》|詳述其他唯識相關經論之的無種姓觀!
    在唯識系的經論中除了上述之《瑜伽師地論》外,其他論及「無般涅槃法」之相關經論有《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及真諦三藏譯《攝大乘論釋》等,這些論全是無著菩薩的作品,大概是無著菩薩已說明得很詳細,而其他的論師將大部分的精神在成立唯識之論述。以下就一一從這些論中探究其「無種姓」思想。
  • 南懷瑾講《瑜伽師地論》第26講
    所以,上來一盤腳,一打坐,你就把身體一丟,管它呢,你一上座的時候,就把身體當做屙一坨大便在這裡,你就跑開了,兩腿一盤……等於你上廁所一樣,我們上廁所,上去了以後,「砰砰」一聲,掉到那個桶裡去,看都懶得看,臭死了。你上坐以後,當這個身體已經死了嘛,白骨一堆,臭東西一個,算了,一空念,就完成了嘛。就是你們沒有這個魄力,有這個魄力,上面這個路可以不走啊,懂了嘛?
  • 《瑜伽師地論》根律儀(2):密護根門、防守正念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一、一、依標別顯(五句別釋)一、一、一、密護根門
  • 中觀部·瑜伽部——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云何瑜伽師地
  • 《瑜伽師地論》煩惱雜染(48):煩惱差別(18)釋名字(18)漏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流動其心,故名為漏。 延伸閱讀:1、《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又能出生當來生故,說名為漏。」2、《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複次,諸欲界系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欲漏。若諸有情,或未離欲,或已離欲,除諸外道所有邪僻分別,愚痴所生惡見蔽覆其心,依此惡見,於彼諸欲一分尋求、一分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於彼三界所有無智,總攝為一,立無明漏。」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七:「問:何故名漏?漏是何義?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第十三講
    南師《瑜伽師地論》第十三講  「復有三十二相。
  •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二卷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二卷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  云何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修作意如應安立。
  • 瑜伽師地論 第一卷
    瑜伽師地論 第一卷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瑜伽師地論》卷1-40 合集連結卷1-10     卷11-20     卷21-30     卷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