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瑜伽師地論》第十三講 「復有三十二相。謂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靜相。領納相。分別相。俱行相。染汙相。不染汙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觀察相。賢善定相。止相。舉相。觀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減相。方便相。引發相。云何自心相。謂有苾芻。先為煩惱染汙心故。便於自心極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汙。或無染汙。由此方便。心處沈等。由此方便。不處沈等。言沈等者。謂沈等四。乃至令心礙著之相。或復於彼被染汙心。云何外相。謂即於彼被染汙心。了知自心被染汙已。便取外相。謂光明相。或淨妙相。或復餘相。為欲除遣諸煩惱故。或令彼惑不現行故。云何所依相。謂分別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並種子相。」(十一卷) 上次有個錯字,「太舉俱行」的「太」字,現在查出來,是「大」,不是「太」,少一點。 我們現在《瑜伽師地論》的研究,現在開始是講做工夫修證佛法,修定的,所謂由止觀證入清淨,四禪八定的詳細的分析指導。那麼,我個人的想法,本來是想把它帶過去,你們諸位自己去研究。原因是,好像大家打坐都沒有坐好,談不到止,止沒有止好,更談不到觀,止觀沒有弄好,談不到定慧,定慧都沒有弄好,就沒有四禪八定,那就是聽了等於沒有聽,所以我想把它帶過去。我個人的看法是想先研究怎麼樣學佛、出家,怎麼樣由小乘到大乘的修法,那當然又要換好幾卷過去了。但是,我雖然有那麼個想法,也要看你們大家諸位的意見。當然,我們這裡的青年、老年,在家、出家的同學們中,也許有幾位是了解得到,或者想要,但是,將就少數的,多數聽的,在那裡很痛苦的樣子,勉強裝起很熱心地在聽,聽得懂的樣子,那我覺得是虐待。所以先徵求大家的意見,看怎麼樣,都不要客氣的,不要說老師沒得權威。(有答:老師,還是請你講四禪八定,以後會對我們有用。)這是你一個人的,你每次的意見比較多的,其他諸位呢?……要求繼續講的舉手吧,乾脆利落,1、2、3、4、5……14……超過多數了,那就講下去了啊。 上次我們講到什麼是昏沉,334頁……哪位有紅筆借我一下,我改一下「太舉俱行」的「太」字,謝謝你。 「復有三十二相」這一段可以不講,大家可以念過去。不過,這每一個相,這個相就是說,每一個境界,每一個情形,後面整個的《瑜伽師地論》都有解釋的,並不只是這裡提一段。《瑜伽師地論》的組織是非常科學的,若是按現在的排版,其卷數就太多太多了。這裡是提綱要,就是說,每個小標題下面的內容,後面都有註解。譬如這一頁最後,「云何入定相?謂由因緣所緣,應修習相故,入三摩地,或復已得而現在前。云何住定相?謂即於彼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隨其所欲,於定安住。」譬如這裡,下面開始統統是解釋,其實這段重要也是蠻重要的,不過我覺得很容易看懂,很容易過去。因為我念起國語沒有你們標準,我自己也討厭我自己的聲音,念的不標準,所以不想念下去——念下去吧,再來: 「復有三十二相:謂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靜相、領納相、分別相、俱行相、染汙相、不染汙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觀察相、賢善定相、止相、舉相、觀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減相、方便相、引發相。」等等,所謂三十二相,不是佛身上的三十二相。其實,成了佛的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相好光明是怎麼樣來的?由於內心自修,修養修持的功德所成就的。此三十二相同佛的身相好像看起來沒有關係,但是有關係,這必須要配合唯識、華嚴兩方面去研究了。那麼,這裡提出的「心相」是心理現狀,就是說,你做工夫的境界有三十二個不同的境界,情形。 「云何自心相?謂有苾芻,先為煩惱染汙心故,便於自心極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汙,或無染汙。由此方便,心處沈等,由此方便,不處沈等。」第一個,他先解釋怎麼樣叫做「心相」,拿我們現在的話講:怎麼樣叫做人的心理現狀呢?心理行為、心理思想的現狀呢?就是說,「謂有苾芻」,出家的,光是出家的,為什麼這一部分只指比丘,不說「唯有眾生」呢?因為這一部分是屬於聲聞乘的修道,就是注重專修出家的。為什麼要出家?因為出家的目的,是離開世間,離開親屬,離開外緣,是專門求道的,所以現比丘相;女的呢,現比丘尼相,是這個道理。就是說,有些比丘去「煩惱染汙心」,煩惱心。 煩惱心我們大家都有,心裡很煩惱,大家心裡有沒有煩惱?一天到黑都在煩惱中,不是感冒頭痛,就是心裡難過,再不然鈔票不夠用,再不然趕來聽課還要受人家幹涉、限制,種種都是煩惱,無一不煩惱。肚子餓了煩惱,冷了煩惱,熱了煩惱,這是煩惱相,人就在煩惱——煩惱不是痛苦哦,痛苦是粗的,痛硬是痛,苦硬是苦。煩惱,是擾亂你,很煩,就是我們講的「好討厭!」心裡很煩;惱,不是頭痛,是懊惱,等於我們說:「怎麼都不對。」「哎,這個地方蠻好,不過有些人不對。」「哎,這個地方蠻好,有些同學不對。」「呃,我的上鋪同學會打呼,我睡得很煩惱。」「下鋪同學有香港腳,很臭,也沒有洗,我鼻子聞得煩惱。」這叫煩惱,不是痛苦。煩惱相,眾生皆有,所以要解脫煩惱才能得道,這個煩惱怎麼解脫? 「染汙」 相不是煩惱相,染汙相是塊白布去染顏色一樣,染上了,染汙了,染了一個汙點,染黑了,染藍了。所以,我們讀書做學問,實際上,教育就是染汙,把你染成好的。我們現在學的是佛法教育,準備成佛,就染成佛的那個三十二相,坐在上面那個又白又胖很舒服的,我們想把自己染汙成這個樣子,這是善法染汙;世間一切則是惡法的染汙。所以,煩惱、染汙,如果拿現在心理學寫這兩個題目,一大本書了,過去還是歸納。就是說,對於自己「煩惱」的心理現狀,「染汙」的經過——因為一切眾生皆有「煩惱」、「染汙」心,這是兩個大原則: 「便於自心極善取相」,人的自心本來是光明坦蕩的,因為受了外界環境的影響,教育的影響,或者看了刊物、報紙等思想的影響,看了電影的影響,染汙了。染汙了以後啊,戴了個有色的眼鏡,來看一切東西都變色了:這樣不對,那樣不對,就覺著自己對。自己對了什麼?鼻子對著嘴,鏡子裡看自己,越看越對。鼻子很對,嘴也對,那別人都不對?因為心被染汙。所以自心「極善取相」,自己非常善於——這個善並不是善惡之善,是形容詞,自己善於抓住這個煩惱染汙的主觀形成的,認為這個就是對的,違犯我這個看法就不對,「善」於「取相」。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形容詞,就是說,我們講這個人字寫得好,善於書法,就是這個善。不是說善於書法的人,他做人都很善,不一定,字寫得好,做人很壞也有,但是他有一善,善於書法。所以這個善是形容詞,對中文要搞通。 「如是如是心有染汙」,為什麼加兩個「如是」?「如是」就是這樣,這樣這樣,這四個字一加,就包括這個心理行為的成分多得不得了!「心有染汙」,心裡有染汙。像我們大家「心有染汙」,承認不承認啊?是不是啊?(有答:是。)是啊。 「或無染汙」,心「無染汙」,證道了,那是真的比丘證阿羅漢了,心裡一無染汙,乾淨,光明磊落,也無煩惱。所以,「心有染汙」相對的一面是心「無染汙」,這兩種都是心理的現狀。 「由此方便,心處沈等,由此方便,不處沈等。」因為心裡有染汙,有煩惱,所以,這個心就沉沒了,墮落下來了。沉者沉沒,在水裡沉下去了,一個道理形容。「由此方便」,什麼方便呢?由於染汙與煩惱的關係,此心沉墮了。「由此方便,不處沈等」,有了修行、證入的這個方法,此心不沉沒了,能夠超拔出來,跳出來,超越了,超越世間,超越一切。這一段文字很容易看懂哦,仔細念。 「言沈等者,謂沈等四,乃至令心礙著之相,或復於彼被染汙心。」怎麼叫心沉沒了呢?我們的心是怎麼沉下去,墮下去了呢?謂「沈等四」相,沉沒有四相沉、掉、亂、著。「乃至令心礙著之相」,心裡頭有障礙,思想上有障礙,因為觀點不同嘛,主觀形成了,看一切都不對,只有我對,天大地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我越偉大,就是那個樣子。不但是心理上的行為,思想上的礙著,久而久之,胸口、胃口也有一坨。你看一個人碰到煩惱的事情,慢慢胃口就不好了,胸口硬是有一坨,消化也不良,就形成心臟病,或者精神緊張病,腸胃病。所以,幾乎很多的胃病,是思想影響的。醫學上的胃病有兩種:一種是身神經的胃病,身體衰弱了;一種是腦神經胃病,思想用過度了,也會發生腸胃病。這是「令心礙著」。「或復於彼被染汙心」,或者說,我們此心本來有煩惱,本來已經被染汙了,在這個上面,「彼」就是他,在這個煩惱與染汙的上面,更加煩惱,更染汙下去,更厲害地滾下去。 「云何外相?謂即於彼被染汙心,了知自心被染汙已,便取外相,謂光明相,或淨妙相,或復餘相。為欲除遣諸煩惱故,或令彼惑不現行故。」怎麼叫做心的外相呢?講修行方面,你們注意啊,這是講正式聲聞乘的比丘,正式修道的。在佛法外的外道一切等等還不講,還不在此列,不在這一段的範圍。就是說,怎麼叫做心取「外相」比丘、修道的人?「謂即於彼被染汙心」,心裡被染汙了。譬如說,假定吧,修淨土的,現在有些人的理論:只有淨土宗才對,末法時代,禪宗容易落狂禪;密宗呢,那是外道、魔法,其它都靠不住,只有淨土才對。那麼,這個心已經被這一不淨的淨土言論、思想所染汙了,染汙得對不對呢?對啊,善的,好的一面,這是好的染汙,不是壞的。譬如鴨蛋教啊、雞蛋教啊,一貫道啊、道一貫啊,那些等等那就不同嘍:現在是三七末劫啊……彌勒下生啊……大災大難要來了啊,然後又是什麼什麼,又是一套。所謂打坐要守這裡啊……要守哪裡的竅啊……要打坐啊。也叫人吃素、行善,他沒有做壞事啊,可是全體都是邪見,可他認為其它都不對——心被染汙了,被外相所染汙,主觀形成了。 譬如有些學密宗的人,像昨天有位朋友從美國回來,美國現在流行的就是密宗啊。禪,當然認為是最高的密宗,不過最難。因為有密宗大師馬上要來,他們先致意給我,我說:「沒有問題,他來我歡迎。」叫他來,因為大家老朋友了,幾十年前都知道的,也等於師兄弟一樣。我說:「好啊,但是有些什麼,不要亂講就可以了。」都七八十歲了,說要來講淨土經,我說:「可以啊,好得很。」像美國有些人,什麼法王在那裡:噢,只有密宗是佛法,其它沒有……也被染汙了,等等。 「了知自心被染汙已」,雖然有些人見解上知道,自己的這個觀念思想,那麼就修那種法,「便取外相,謂光明相」,世界上有很多人看光的,像密宗看光的,還有*光的。當然,你們都沒有看到過,我也沒有教你們,教你們一個禮拜都會,但是我懶得教你們,教你們會容易入魔。壁頭上畫一個圓圈,或者我把袖子一放,你眼睛瞪著一看,裡頭就放光。你要看東西,在哪裡都找到了。有根器的練一個禮拜,差一點的三個月、一百天練下來,都成功了,然後都會看了;然後打起坐來看到前面一片光啊,然後,「噢,圓陀陀,光爍爍啊,妙光如來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道,性光圓明。」等等。你們不要搖頭啊,自己還沒有到哦,聽我講以為正知見,你們自己都在——那個正字上面加個不字,不曉得念什麼字。 「謂光明相,或淨妙相」,然後用起功來:噢,這要乾淨啊……手不洗念咒子不行啊,不能上香啊,那個上香拜佛的時候,手洗了乾淨,還要……在香上摸一下,啊,淨妙相啊——裡頭還不是都是臭的,肉啊、血啊在滾,取這些淨妙相……多了,這個淨妙相,每一條裡頭,我告訴你。社會上宗教界,包括佛教以外的宗教,加起來多……譬如天主教,「天主瑪利亞,只點蠟燭不點香。」那個蠟燭要點,香不點,天主教要點蠟燭。所以,我們小時候都曉得「天主瑪利亞,只點蠟燭不點香。」等於佛教界的「燒香不放炮,菩薩不知道。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這是我們小孩子時受的宗教教育。這些都是「淨妙相」。 「或復餘相。」乃至種種著相的修法。那麼,怎麼樣叫做不被染汙呢? 「為欲除遣諸煩惱故」,他們這種光明的修法,各種修法都沒有錯啊,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使人去掉煩惱,一念不生也達得到。 「或令彼惑不現行故。」或者令一切所迷惑、無知的境界變成有知,開悟,都是修道,都能成道,沒有錯,這是一套。心相,心理現象就是外道境界,叫外相。什麼叫做外相呢?心外去求法,所以是外相。 「謂分別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並種子相。」呃,這句話就要命了,你們又沒有學過唯識,你們的佛學基礎又不夠。怎麼叫做「所依相」呢?「謂分別體相」,這些聲聞乘的比丘們,跟著佛學久了,佛法的道理都知道,如何是性、自體,如何是一切的相。譬如說般若講空,中觀講中性等等,都是講體;法相宗唯識講相,講法相。什麼是體?任何一個東西都是有體、有相,譬如這個玻璃菸灰缸,這是什麼為體?玻璃為體;相呢?就是這個相,現在做成的;用呢?放菸灰用,當然也可以當別的用。虛空是什麼體?虛空是虛空為體,空為體,沒有東西為體,太虛為體;什麼相呢?就是我們眼睛看到的這個什麼都沒有,就是相;用呢?飛機可以在裡頭飛啊,人還可以在裡頭跑,多了。任何東西,即使是空,都有它的體、相、用。學佛,先要把握這個,尤其學華嚴宗、唯識,先要了解這個。 我們人什麼為體?爸爸媽媽生我們,骨啊、肉啊,就是這個為體;相呢?你看,我們那麼多不同的相,你的相、我的相,都不同,你也有三十二相,我也有三十二相,你那個嘴厚厚的,我那個嘴薄薄的,我的嘴不像你,你的嘴也不像我,不會一樣的,有各的相;用呢?我們大家都在這裡造業,就是做這個用,就是人的體、相、用。所以啊,「云何所依相?」「謂分別」,用思維分別,了解了「一切」法的體、用,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宇宙萬有,世界上的萬物、萬有,乃至我們自己此身,注意哦,自身所包含的五蘊:色、受、想、行、識。 講到這裡,你們真要研究佛學,這本書就要擺下,先讀《五蘊論》,先把《五蘊論》拿來看,嚴格地分析五蘊,色蘊是怎麼樣,受蘊是怎麼樣,想蘊是怎麼樣……五蘊,色受想行識。色蘊是屬於生理、物理的,地、水、火、風,我們身體的骨頭等等,地、水、火、風、空,五蘊,五色法等等。有相的、無相的,有表的、無表的,那分析起來多了。受、想、行、識,每個多的很。 換句話說,「分別一切的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這句話,人家說是中國道家的話,「人身就是一個小天地。」一些學佛的,學問不淵博,一聽:「哎呀,那你不要聽,那是外道的話。」外道、內道差不多哦。道家講人身就是個小天地,同一個小宇宙一樣的作用;佛家怎麼講呢,「謂分別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同樣的道理。自身,生命的這個身,包括了物理世界的這個五蘊法,是同樣道理。 「並種子相」,我們這個生命,個別的生命與共體的生命,都是一個阿賴耶識的種子所爆發的,這個是「所依相。」為什麼叫所依呢?是講身,身體的身。我們這個身體是我們的所依,我們那個能依——自性像電一樣,電要通過這個電燈管才能發光,假使這個電燈管壞了,就不亮了。所以,我們今天的身體是所依,等於這個電燈是電的所依,電是個能源,能源所發,到這裡就發亮。我們那個自性,通過了這個沒有壞的五蘊,這個肉身存在,所以我們能夠聽話,能夠講話,能夠修行,假使我們這個五蘊壞掉了…… 「云何所行相。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別體相。云何作意相。謂有能生作意故。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非無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云何心起相。謂即次前所說是一相。第二相者。謂心緣行緣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云何安住相。謂四識住。即識隨色住等。如經廣說。此所思惟。名安住相。」(十一卷) ……你在這個世界,在欲界裡的南閻浮提這個世界上,你就叫做「莫法做了」,你講話我也聽不見,我講話他聽不見。我們講話,那些非人,沒有這個肉體的,在旁邊都聽得見,站在那裡,就是這個上面(師指某處),就可以站幾千萬億,幾百萬人都站在這裡,非人的境界。沒有這個色陰就不行,所以啊,此身「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並種子相。」 所以,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所謂求證佛法以身證,這個肉體就是這一生證果,不然佛法是空話,空話有什麼用?那我們何必學佛學呢?搞了半天,吃飽了飯沒有事情幹啊?以此生此身求證。 所以,我們此身是我們的所依相,所依相懂了吧?換句話,此身是屬於我們的暫時的財產,不是我們的究竟;還不算是財產,暫時借來用,用了幾十年以後,沒有了。所以,趁這個房子還沒有倒以前,你要修,快修,不然來不及了。媽媽生你那一天已經開始在死亡,死亡到一百歲,最後死光。所以莊子說「即生即死」,生下來的那一天,你以為是活著啊?是不斷地在死亡,慢慢地在死亡而已。 「云何所行相?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別體相。」怎麼樣叫「所行相」?以古人來解釋「所行相」麻煩了,一大堆的名詞。我們現在科學發展了,就是心理行為,行為心理。什麼是行為的心理、心理的行為呢?就是你的思想,你能夠「思」想各種「境界」。「色」,物理的,「乃至法」,精神的,意識的,「分別體相」,分別各種體,各種相,這個就是「所行相」。 當然講講好了,我想,若你們讀啊,未必有我讀得那麼仔細。 「云何作意相?謂有能生作意故,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非無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我們修行不是講到要去作意嘛?現在是解釋。你們如果研究唯識的五遍行,什麼叫「作意相」呢?你不要拿這一段去解釋了全部的作意。修止觀的作意不同,做人的、造地獄業的作意又不同。現在解釋這一段作意,而講比丘們修聲聞道,在自修的程度的作意相。什麼叫「作意」?「謂有能生作意故」,因為我們這個生命,心的狀況,「有」一個「能」夠「生」出來「作意」,能夠使我們意識起一個境界。「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對外界一切的「境界」,「所生」,所生出來,意「識」所變,這意識所變的是什麼?「作是思維」,能夠思想。 那麼,現在時代又不同了,你曉得西方的哲學,乃至產生唯物思想的哲學,恩格斯這段邏輯哲學,翻譯成日文、中文就是「意識形態」,我們一個人的思想習慣性的,那個意識變成一個固定的形態相。譬如我們中國人,假如出去上街買衣服,一定想買個中國樣子的,因為我們意識形態裡頭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一個中國人跟外國人站在一起,同樣看一個東西,兩個人講話都不同,中國人說:「好看吶,真好看。」外國人講:「哇!哇!」兩個意識形態不同,表情也不同,這是思維、思想的習慣。你看西方來的朋友們,或者受西方影響,歐美文化影響來的人,一講:「嗨!你了不起!哈!好偉大!」中國人:「哎呀,你真好哦——,好了不起哦——。」三哦兩哦的講出來,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吐的。但是,你曉得為什麼表情不同?他的意識形態形成的。你不要看西方哲學——因為你們沒有研究西方哲學,它也很迷人的,看起來幾乎接近了佛法,但是差別太遠了。這個就是作意思維所生。 「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這個就是研究唯物哲學,如共產黨的思想,可惜沒有真的研究佛法,不然就不會走入。共產黨認為一切心是假的,沒有什麼心,一切是唯物的,唯物思想,共產主義的思想是偏向唯物哲學。有些青年反對我這個論調,我叫它還是屬於「機械心理學」。譬如拿狗來試驗,那個狗吃東西的時候,拿個盆子一敲,「叮叮叮」一響,狗就來吃飯,有東西吃,這個狗就知道了。吃了一百天或者一個月,然後,你到吃飯的時候,拿個盆子「叮叮叮」 一敲,它就來了,一看盤子裡沒有東西,狗站在那裡口水都滴出來了,心理作用。他說這一切心理作用,都是憑唯物的指揮,受環境影響。當然不只這一個例子了,所有人的思想,拿唯識來講,都是依他起。心,沒有這個東西,騙人的。他忘記了心能轉環境,環境也能轉心。不過天理良心,唯心哲學,包括佛法,真要把唯物哲學完全打破了,那就要靠你們修行了,不靠修行,你很難破它!其實唯物哲學最高原理就與唯心哲學接頭了,也就是心物一元的道理,其中也很深奧。 譬如說,過去我們二十幾歲在大陸上,有個名氣大,學問好,思想完全唯物的,他說,「是啊,你這個佛學我也很相信啊,唯心理論講得很好。好,一切唯心造。」然後,把桌子上的東西都拿開,「來,請你幫我,閉著眼睛,開著眼睛也可以,在桌上造一隻雞,這個雞每天能生一個金蛋,你會造啊?你造出來我就向你投降,我就拜你為師,一切唯心造嘛,真的唯心你能為嗎?」他的理論是真的唯物:今天冷了,沒有衣服穿就凍死你;你說我不冷、不冷,我心裡都是火,火也沒有用。我們說:「是啊,證道的人心能轉物。」「可以啊,你找來嘛,你把他找來!」嗨,這真要命了!所以啊,這個時代,你要看到,你們是沒有碰到,坐在這裡打坐啊、念佛啊,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碰到這些,你碰到這些時怎麼談啊?你理論上把我服氣了,我就相信,或者你事實拿出證明來我就相信。你們不要以為你們出去弘揚佛法,碰到的都是「散」男子、「散」女人——當然,我講的「善」字口音不同了,散開的「散」,馬馬虎虎散在那裡,不相干啊,那當然容易啊。你碰到他們這些真學問的:「我們談談事實嘛,你求證了給我看。」暫時還不要你生個雞,每天生個金蛋,你現在唯心,先把鼻子想倒轉來長,把鼻了扭過來長,而且自己出門還不要……這個牙刷、筷子往裡頭一插,蠻方便,你看看,你把它變一個過來嘛;你把嘴巴長歪了,把嘴巴長到頭頂上,吃飯的時候,一倒,免的麻煩。他說:「你想想看。」哎,你怎麼講啊?(有答:詭辯。)你叫他詭辯,那是你的主觀,不是他的錯啊。怎麼叫詭辯呢?他說這是你的主觀嘛,那我也可以說你是詭辯啊。是啊,兩個不同的觀念嘛,對不對?所以,你不能說:你肯定是詭辯,我的是神辯啊?沒有用啊,所以要知道。 那麼,現在佛法的理由,「今我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譬如假定碰到一個唯物論者:「不錯,你認為一切唯心轉。我問你:你睡著了的時候,外面境界還在轉的時候,你會不會流口水啊?」這個假定的「你」一定答覆說:「沒有。」可見,你所說的一切心理都是受外界的影響是作意來的;不作意,你沒有這個事。那麼,既然作意,你不能認為主觀的一切是唯物的,當然了,你對唯心的證明是不夠,但是你認為一切皆是唯物所轉,在邏輯上,你這個主觀還是作意來的。那麼問題要退回來,研究這個作意的作用,思想內在的這個東西,就是哲學所講的認識論也就是現在所講的認知論,你這個認識,確定這個主觀,這個作用是什麼作用?先把這個研究清楚,再來談唯物、唯心。 你們要出去,將來未來的時代,我告訴你,你以為還是這個時代啊?現在時代變起來快的很哦,二十一世紀一到,學術還要昌明。像現在世界上醫學的論文,每三分鐘五萬多篇就出來了,你拿電腦都看不完,知識不斷地增加。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這是醫學一門。你看每個大學,各個專業的畢業論文,各個研究所,五分鐘以內,全世界的知識,馬上就增加了幾十萬份,新的意見,新的理論。你還在這裡五蘊啊、十八界啊,能空啊,作意啊,所轉啊……安娜多了、安娜多了。。多了個什麼,安娜不出來的。要注意,是要以身求證。 「非無作意。」他說,一切境界,你認為唯物也好、唯心也好,比方講,這個也就是你意識作意所成,並不是說,離開意識思想境界,你找得到一個東西,沒有。這個能夠「思維」的,就叫做「作意相」。譬如我們打坐,坐起來,你說:「哎呀,我這兩天坐得很好啊,一念不生,好清淨啊!」你說你清淨嗎?「清淨。」你知不知道呢?「知道。」——作意,這叫好的作意,清淨作意。沒有錯,是要以清淨作意來修。 「云何心起相?謂即次前所說是一相,第二相者,謂心緣行緣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怎麼樣叫心起來?這個「心起相」是古文了,你們現在想想看,用現在的名字怎麼說?十二因緣就是「心起相」。你們想想看,哪個同學想出個好名稱?當然,你們現在出去講經說法,弘揚佛法,要跟著時代跑啊,隨時不要離開原經、原論,但是,你要拿現在的觀念能夠接受的,你就使他了解。什麼叫「心起相」?就是前面所講的一種現象,作意起來的。「心起相」的第「一」個是作意,「第二」個是什麼呢?就是無名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十二因緣,一個鏈鎖、連續的關係,這個就是「心起相」。你普通講佛學,這樣人家就解決了嘛,那麼散男子、散女人聽了,就「好啊,好啊,這個居士/這個法師講的真好啊!」怎麼好?「很好聽哎。」我聽到這個話啊,從心臟裡頭發毛啊,原來是我講的好聽而已,起不了作用。你說拿現在的話應該怎麼講?(有答:聯想相。)聯想相?你太學問化了,你是大學裡出來的。再想想看,將來你們出去弘揚佛法,我告訴你,光只曉得佛法不行,曉得學術也不行,要變成一個演講家,要變成一個宗教演講家,演講跟上課是完全兩樣。所以,我們有許多同學、許多朋友很能上課,不一定能演講,能演講的不一定能夠講學術。一個將來真正弘揚佛法的,要能演講,能講學術,還要懂佛學,還要懂一切。這是附帶告訴你們,不要拿一行來解釋。 你們想想看,這個想不出來啊?創造一個嘛。十二因緣就是講心路的歷程,思想的歷程、過程,經歷的「歷」,歷史的「歷」。無明過了,這一段就到了行,前面一段過了以後,無明緣行,行就……再前面……一個心路的歷程。不過,這個心路的歷程,你要說是迴旋性的,現代人覺得:「誒喲,你說得對啊,很好聽啊。」你若說十二因緣啊,這個緣那個,那個緣那個。我口袋裡摸摸,有一個打火機,有盒香菸,一點都不圓啊?現代人要用現代的話表達。所以,「云何心起相」就是這個。 「云何安住相?謂四識住,即識隨色住等,如經廣說,此所思惟,名安住相。」這個比較深了,怎麼叫「安住相」?譬如我們這個世界地球,今天存在不存在?存在,「安住」。這個地球將來會不會滅呢?會滅的,壞掉。可是這一段還在「安住」階段,這就是「安住」的道理,叫做「四識住」受、想、行、識住,四個識在隨色住。就是說,「識」就是精神心意識同這個物理共住。所以,你看西方哲學,像柏拉圖表達這個世界分兩層,二元:精神世界、物理世界,那麼,也懂了這一點點東西。這個世界是由精神、物理兩個扭結攏來,好像油條那樣扭攏——油條還不緊,它是很緊的,等於白糖放進麵粉裡。 譬如我們修行是幹什麼呢?我們這個身體一有了以後,我們的自性光明就在這個肉體裡,你怎麼樣把它們逗攏來凝結回來,把白糖從這個麵粉裡抽出來?所以,你的腿麻了,你就覺得痛,因為你那個白糖在裡頭。如果這個肉體細胞裡,沒有你那個靈知之性在裡頭,你腿麻了曉不曉得痛啊?修行如何修就是如此解脫,「識隨色住,如經廣說」,這個道理,經典上佛已經說的很多了。這種思想的範圍,「此所思惟」,然後,能夠修到了定「住」 ……為什麼要打坐修定?定就是把你那個生命,原來散開來的,再把它凝結回來,凝結回來後,同肉體可以分化開,拉開了,解脫了,回到我自己家了,回到原來那個地方去了,這屬於小乘的修;大乘的修法,就曉得這個肉體同那個靈知之性,這兩個東西都是一個東西變的,不但要把這一個靈知之性拉出來這個肉體,迴轉來,還要把這個肉體重新轉化,這是大乘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