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在很多人眼裡是美食的象徵。
古人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現在大部分人恰恰相反,常常是一頓不吃肉,全身不舒服。
可您知道嗎?吃肉容易,吃得健康卻很難!
尤其是網上瘋傳「紅肉也會致癌」,這是真的嗎?
紅肉,到底能不能吃?今天我們就說清楚!
平時,我們總聽別人說「要多吃白肉,少吃紅肉」,所以,很多人覺得肉看起來是紅色就是紅肉,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關於紅肉白肉,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給出了明確的定義:
所以,「紅肉」不一定都是紅色的,比如某些豬肉,兔肉,小牛肉等。
而顏色發紅的肉,也不一定就是我們說的「紅肉」,比如三文魚、金槍魚、火雞腿等。
而紅肉和白肉除了顏色差異外,營養上也有較大差距。
一般來說,在肉質上,紅肉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較高,而白肉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
在營養上,紅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1、B2、A、D),而且鐵、鋅等礦物質也比較豐富。
而白肉含有更豐富的蛋白質,其中一些深海魚、貝類肉還有EPA、DHA等營養元素,是紅肉中沒有的。
一直以來,在營養學屆,紅肉的爭議就比較大,尤其是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紅肉列為「第 2A 級」致癌物之後,「紅肉致癌」的消息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那麼,2A級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是說紅肉可能會致癌,但是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人只要吃了之後就會致癌」。
請注意,這裡的關鍵詞是「可能」而不是「一定」。
而且,癌症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不是說單純食用了某種食物就患癌。
那麼,為什麼還要建議大家少吃紅肉呢?
這時因為,多項研究已證實,紅肉吃太多確實不利健康:
糖尿病風險大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發現,食用過量的紅肉,如牛肉、豬肉和加工肉等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而吃白肉,如魚、雞肉等可使風險下降。
增加腸道疾病風險
美國《腸道》雜誌刊登研究,男性每周吃6次紅肉會增加腸道疾病風險。
傷腎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對63257名成年華人進行研究,經過約15.5年的跟蹤調查,研究人員發現,紅肉攝入量最多的人群比攝入量最少人群患腎衰竭的風險高40%。
增加炎症風險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紅肉和乳製品中存在的一種糖Neu5Gc,容易使身體出現炎症反應,甚至增加腫瘤風險。
圖源:視覺中國
雖然說紅肉有一些弊端,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優點。一般認為:
1、紅肉中含有豐富的血紅素和鐵,兩者結合形成血紅素鐵,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成為造血原料;
2、對愛美的女性來說,適當吃點紅肉,可以使面色更加紅潤有光澤;
3、對於缺鐵性貧血患者來說,適當吃紅肉,可以改善貧血。
而且,和加工肉製品比較,紅肉它本身沒有致癌物,只要適量攝入是不會增加癌症發病風險的。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對於肉類的推薦:每人每天攝入量畜禽肉40~75克,即約一兩到一兩半。
而世界癌症基金會對相關證據評估:
紅肉攝入量≤500克/周或≤70克/天就不會增加腸癌的發病風險,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
也就是說,吃還是要吃,但是不能吃太多。
且烹調方式應以蒸煮為主,因為長時間水煮肉可更好解離紅肉中的有害物質。
而減少煎炸、烤制等高溫烹調過程,也能減少紅肉對人體的傷害。
平時,大家儘量少吃加工肉製品(如經醃製、發酵、風乾、煙燻等加工而成的肉類),可以紅肉和白肉交替吃,不必只盯著一種肉吃。
其實,每種肉都有各自的特點,也沒有哪種食物佔居營養的首位,只有均衡攝入才是最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