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遼西」究竟有什麼,讓這位女子不喜聽黃鶯的啼叫?遼西這裡有女子的丈夫,而且這裡可能正發生著戰爭。古代女子以夫為綱,面對丈夫外出擔任官吏、獵取功名、徵戍邊塞、從事貿易等導致的離別,加之青春易逝、年華易老,可謂思念與幽傷交加,這就催生了一種詩,叫閨怨詩,又閨情詩。
閨怨詩是漢族古典詩歌中一個很獨特的門類,主要是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徵婦、商婦、官婦、遊子婦等)在閨閣中的愁怨。
閨怨詩裡的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抒發的主要是這女子的怨情,比如丈夫不在身邊的寂寞和思念;批判戰爭;悔恨教丈夫覓封侯;對青春逝去,年華易老的幽怨。
寫作者則性別不限,可能是男性詩人,也可能是女性詩人。男性詩人寫閨怨詩,稱之為代言體,他們創作閨怨詩的時候,或替怨或觀怨,替怨如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觀怨如王昌齡《閨怨》,除了替怨觀怨外,他們還借怨,借女人說話,以宮怨、閨怨寄託「士不遇」的情懷,以相思寓渴望報效,以美人遲暮寓功業不就,以空閨寂寞寓懷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排擠打擊等,如秦韜玉《貧女》。在閨怨詩中,男性詩人們有時以夫妻關係喻指君臣關係,有時對詩中女子的遭遇寄寓同情,有時則借詩中女子的愛情來讚美謳歌美好的愛情。女性詩人寫閨怨詩,是自怨,抒發的是真正的閨閣之愁怨。女人本身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感情細膩,容易入詩,加上些幽怨,就更讓人哀憐了。
閨怨詩的賞析重點在:人物形象、思想情感。
閨怨詩主要集中在唐代,唐代的閨怨詩比較發達,最值得一提的要數王昌齡的《閨怨》。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問:少婦賞春的心理變化是什麼?
心理變化:不曾愁——自娛、歡樂——悔、怨、思念。
這首詩感情大膽,直言不諱,直接挑戰時代相襲的傳統觀念。它沒有寫對丈夫怎樣思念,也沒有什麼夢或信,而是用反襯的方法,寫一個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輕女子,在春天到來時的快樂心情,但這種快樂心情,當看見遠處路上楊柳的顏色時,突然來了一個轉變,妙就妙在這一變上。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官婦,從「覓封侯」可知其身份。詩作採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雖然題為「閨怨」,但是第一二句先鋪排出的卻是一位不解世事、無憂無慮的青春女兒形象。
「凝裝」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飾上很是花了一番工夫,不由讓人聯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離開婆家時精心裝扮的場景,「著我繡袷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翠樓」一般指古代富貴人家的居所,其外牆多以青色磚瓦裝飾。在春日裡盛妝上樓賞風景,如此閒情逸緻,可見這位小官婦不曾經歷過生活的波折,更無須耽溫飽之虞。此時的她,不曾愁,徜徉在春日美景裡,自娛、歡樂。
第三句看到「楊柳色」時,她內心突然發生了變化。看到遠處田陌上楊柳青青的顏色,一種莫名其妙又濃烈的情緒忽然泛上了心頭。這青青的楊柳為何能觸動女子的心弦呢?可能是「楊柳」引發了離別之思,古人有折柳送別一說,楊柳處往往是離別地,也可能是這楊柳處藏有兩人的故事,女子和丈夫曾在那攜手賞春,無論是哪種原因,如今春又來,而身旁的人卻不在,於是生出了悔、怨之情,她或許在想:如果這個時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身邊,我們一起欣賞著美好的春天景色,該是多麼的幸福;與跟家人相伴、共享美好春天相比,升官發財的事情是何等渺小啊。
從「不知愁」到「悔封侯」,變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卻又合情合理。詩人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將美麗的春景添上了感傷的一筆,淺而不白,怨而不怒。讀者通過詩作女主人公的一個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樣的黯然憂愁起來。這首詩有詩意、有境界、有情感,在閨怨詩裡面,藝術水平時很高的。
欲寄紅箋尋秋雁,字字粉淚斷人腸。在對這些古代女子表示深切同情和惋惜的同時,更大的啟發是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