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位爸爸,因為8歲兒子沉迷玩遊戲,憤怒的把孩子的平板砸了。
平板是2018年兒子過生日時,送給他的生日禮物,當時已經預想到他會玩遊戲,於是和他約定:可以玩,但是要控制好時間,給他買了定時器。我知道讓8歲的孩子控制自己,有些為難,我只是希望他能控制住自己身體裡的小惡魔,養成時間觀念。然而,積極地寫作業,就是為了早點玩平板,作業答案全都用電腦查,導致成績下降。一年多來,經過多次的說服教導,仍然無效,為了玩毫無自尊,小小的孩子學會了奉承和察言觀色。昨天剛教育完,今天又犯了,只好碎之。
這個孩子的情況,生活中很常見,除了網路遊戲沒什麼能吸引他們,而且一旦玩起來,屁股就很難挪窩。爸爸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為暴力解決不了問題。手機、電腦、電視等新媒體充滿了我們的生活,小的孩子甚至一兩歲就會操作手機。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身邊充滿著各種能上癮的事物,科技的發展,也導致了上癮行為也越來越多。這些行為消耗著孩子大量的時間,但創造上癮產品的人卻不允許自己和家人使用那些產品,因為他們深知行為上癮的嚴重危害。
《欲罷不能》一書中有對行為上癮的解釋:行為上癮,就是喪失了繼續還是停止相關行為的自由選擇能力(失控),體驗到了與行為相關的不良後果,換句話說,當事人無法可靠的預測相關行為什麼時候會發生,一旦發生,將持續多久,什麼時候會停止。
行為上癮的原因
網絡成癮、遊戲成癮、刷屏成癮等都是行為上癮,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很憤怒,認為孩子沒有自制力,實際上孩子行為成癮的原因主要有這三個方面。
生理原因研究人員奧爾茲和米爾納曾做過一個實驗,在老鼠的大腦裡植入探針,當老鼠壓下金屬棒,探針就會產生電流。其他老鼠都會躲開,只有一隻老鼠主動追求點擊,不吃不喝眼裡只有金屬棒,12小時後力竭而亡。奧爾茲研究發現,這隻老鼠的探針是彎曲的,接觸到了隔膜,這部分被稱為「快感中樞」,當這部分受到了刺激,老鼠享受電擊刺激帶來的快感。
神經學家羅伯特。希斯朝一位抑鬱女士的快感中樞插入電極,她說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快樂,只要拿掉電極,女士的笑容就消失了。後來這位女士迷戀上了這種感覺,千方百計想植入電極。
所以,行為上癮的生理性原因,就是大腦的快感。大腦釋放化學物質多巴胺,大腦把多巴胺轉換成愉悅感,很快大腦就會把噴湧的現象解釋為錯誤,導致大腦對多巴胺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玩手機上癮、玩遊戲上癮都是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孩子因此獲得快感不可自拔。
環境原因心理學家魯登伯格,為了測量上癮行為和記憶之間的關聯,他用一隻松鼠猴做實驗。為這隻猴子大腦植入電極,並在籠子裡放置兩根金屬棒,一根可以朝快感中樞發送電流,另一根可以投放新鮮食物。和老鼠一樣,經過摸索,松鼠猴開始反反覆覆按下電擊棒。當魯登伯格將松鼠猴帶離籠子,過幾天後這隻猴子就沒了癮,只要回到籠子猴子就開始按壓金屬棒。
返回到成癮的環境是很危險的,美國一位男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大學,但第二學期他因為壓力大開始沉浸在網路遊戲中,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後來經過治療,他擺脫了網癮,工作人員建議他換個環境,但他還是回到了原來的大學,結果沒多久他又開始了不眠不休地玩遊戲。
環境不是上癮行為的唯一因素,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算是最頑強的人,處於錯誤的環境中也會虛弱不堪,即使痊癒期間意志力最堅定的人,重新接觸以前的人和地方,也會再度沉淪。
生物學機制上癮的根源是心理的痛苦,比如說你很焦慮或者抑鬱,當你發現食物、賭博等能緩解痛苦時,就會沉浸其中。如果你很孤獨,一款鼓勵你建立全新社交遊戲的電子遊戲很可能會讓你上癮,這些體驗都是對自己心理痛苦的治療途徑。
面臨壓力和挑戰最多的時候是成癮行為的高發期,所以剛成年的時候上癮的風險最高,因為這個階段遭遇了大量力所不能及、無法應對的責任碰撞,為了緩解煎熬和刺痛,他們學會了求助於某些物質和活動。大概到25歲左右,很多人都掌握了應對技巧,所以如果在青春期沒有上癮,以後上癮的機率是很小的。
遊戲上癮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沉迷於手機或者網路遊戲,常常廢寢忘食,除了我們都知道的影響視力,降低睡眠質量,頸椎受損這些,還會出現更嚴重的心理隱患。
社交大腦變成「醃黃瓜」視覺研究人員進行過一場著名的實驗,解釋了小貓的視覺塑造和它餘生裡大腦的運作方式。他們將小貓限制在黑色的屋子裡,每隔一天就拿出一半的小貓放在只有豎條紋的環境裡,另一半放在只有橫條紋的環境裡,一直持續到5個月大。
之後把小貓放在正常房間裡,不管之前接觸的事豎條紋還是橫條紋,它們都沒辦法判斷自己和實體的距離有多遠,它們會碰到桌子腿,假裝打它也不會跳開,面對球沒反應。研究人員為小貓引入了技術術語,叫「視覺弱視」。
和小貓一樣,靠網絡養大的孩子,存在「情緒弱視」。孩子在不同的年齡發展不同的心理技能,比如四五歲前,他們能輕鬆學會語言,過了關鍵期再想學會就能困難,而學習社交技能、駕馭情緒這些情況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如果孩子錯過了面對面互動的機會,他們可能永遠都學不會了。
他們的社交大腦一旦變成「醃黃瓜」,就永遠沒辦法恢復成真正的黃瓜。
對別人不友善孩子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來學習共情和體諒,沒有面對面的直接反饋,共情就得不到發展,而共情又是一項發育非常緩慢的技能。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小姑娘說,同齡人在社交網站上對彼此都都不友善,很多青少年拒絕當面溝通交流,即使吵架也是通過信息展開,原因是:「可以想的更徹底,想好要說什麼,用不著當面打交道,不用看他們反應。」孩子們鑽進網絡世界,就打消了直接跟夥伴進行互動的念頭,這讓孩子學不會溝通。
出現早熟現象網絡涵蓋了五花八門的信息,其中不乏有不健康的,而孩子對未知的事情充滿好奇,不可避免的也會接觸到不適合孩子的內容,這些也可能導致孩子身心發展過快。網絡上的不良視覺刺激,很多遊戲或電視都會穿插的愛情畫面,孩子過早的接觸這些內容,也是導致孩子過早的涉入成年人的話題,過早的懂得成年人的世界,出現早熟的現象。
遠離行為上癮,預防比糾正更有效
孩子更多的時間消耗在手機、電腦、電視等新媒體上,孩子通過電子產品交流的時間比面對面的交流更多,傳統的戶外活動、閱讀等消遣方式減少了將近20%。孩子不管哪方面的行為成癮,在出現問題之後再做各種努力,都不如防患於未然,俗話說堵不如疏。
自然環境的交流互動2012年夏天,51名年齡為11、12歲的學生,參加了洛杉磯郊外的一處夏令營,在夏令營的這個星期內,孩子們要把電腦和手機遊戲留在家裡,他們在夏令營裡學習用篝火做飯、分辨可食用的植物、學習使用指南針、徒步。在沒有新媒體的情況下,他們自然而然地面對面進行交流。
夏令營開始前,他們接受了一項名為「非語言行為診斷分析」的測試,內容就是看照片上陌生人的臉或聽陌生人朗讀一句話,判斷他們處在什麼情緒狀態。測試結果並不理想,孩子們平均會弄錯14道測試題;但是夏令營結束後,他們的錯誤率下降了33%。
孩子花時間在一起交流,會不斷的通過反饋來解讀情緒的線索:如果你以為他拿玩具是想和你一起玩,但當你注意到他的表情,可能會明白他是想用玩具來攻擊你。所以,研究人員得出了結論,在自然環境裡和其他孩子多相處,遠比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守著電子屏幕,在提升社交互動質量上表現的要好。通過自然的交流,就能讓孩子回歸到現實世界中。
跟孩子面對面溝通兒童健康發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積極的親子關係,如果父母簡單的把電子設備塞進孩子手裡,就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而解決過心裡難題的年輕人,在應對心理麻煩時表現更好。
現在很多家長傾向於用文字進行表達,因為能減輕壓力,比面對面說話,文字能讓自己更準確地調整自己的消息,對於擔心誤解的溝通者來說,文字形式非常理想,因為沒有自然而然地表達,產生歧義的空間很小。
喜劇演員路易斯曾說,手機對孩子有毒,因為自己撫養的不是孩子,而是以後的成年人。如果沒有面對面的溝通,會導致孩子沒有同理心,說話時不會看人的表情,而且會表現的很刻薄。在路易斯看來,面對面溝通很重要,因為這是孩子理解自己的語言對別人有什麼影響的唯一途徑。所以,家長要和孩子面對面的進行溝通,而不是通過文字。
限定屏幕使用時間電子產品會使養育工作變得輕鬆一些,讓孩子看視頻、玩遊戲,對想要得到休息的父母來說很給力,但是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會讓孩子迷失在屏幕世界。嬰兒的互動應該是直接的、親身實踐的、具體的,最初的兩年為孩子以後怎樣和社會互動確立了標準。
有研究表明,兒童健康發育的最重要因素是積極地親子關係,溫暖關愛的適齡親子互動,能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
美國的兒科協會建議,兩歲以下的嬰兒應該避免電視和其他娛樂媒體,在最初的歲月,兒童的大腦快速發育,幼兒跟人的互動學的最快,而不是電子設備。兒科協會的建議很好,但現實中屏幕無處不在,既然不能避免,現實生活中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父母鼓勵孩子,把屏幕世界裡的東西和現實世界聯繫起來。如果遊戲的設定是按顏色整理玩具,事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說出家裡玩具的顏色。這種從屏幕到現實的連接叫做「學習遷移」,它既能重複自己學到的東西,又能鼓勵孩子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選擇讓孩子能積極參與的節目,節奏緩慢的節目比節奏快的節目更好,4歲寶寶看10分鐘快節奏的節目,也很難記住新的信息。關注內容本身,而不是技術。如果孩子在看故事,關注點應該在接下來的故事情節,自己預想會發生什麼,而不是不停的操作技術。因為擔心網絡成癮,所以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玩遊戲或者和社交媒體互動時就會驚慌、抓狂,而「平易近人、鎮定、知情」的父母,會花時間了解孩子怎樣和網絡平臺互動,常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線下對話,因為他們明白社交媒體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與其限制不如設定邊界,對於網絡成癮,預防要比糾正要有效的多。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小天寶大玉兒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