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機上癮的元兇是「反饋系統」,影響大腦可塑性,要學會疏通

2020-12-14 騰訊網

「文/奶球媽咪(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網絡憑藉自身所具備的開放性、交互性、低門檻等特點,漸漸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人們不斷得到滿足和快樂。

手機對於成年人的吸引力尚且如此,更何況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子們。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他們,熟悉網絡,易於接受新事物,經常因為玩手機耽誤學習,影響身心健康發展,這也是讓所有父母擔心和頭疼的問題。

可你知道嗎?孩子們深知網癮不好,但總是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從神經生物學原理來看,其根本原因是與人的大腦獎勵機制相關。

大腦獎勵機制,即多巴胺能系統,在不斷迫使我們行動

多巴胺是一種與興奮情緒有關的神經遞質,人在興奮時,釋放出一定量的多巴胺,促使行動繼續,而我們在完成預設目標之後,會感受到快樂和滿足,並願意為獲得這種感覺付出努力。

換言之,大腦渴望得到反饋,對反饋的期望讓我們一次次重複自己的行為。

01孩子對手機上癮是不自律?原來是對於「反饋」上癮

一、多巴胺——「快樂源泉」

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在大多數文化中,不直接創造價值的遊戲向來被作為心智不成熟的表現。那麼,當孩子們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時,更是被冠以懶惰、不自律的標籤,受到家長的指責和管教。

手機的更新換代,各類APP的出現,都是源於人們的種種需求。而對於手機或應用程式的廠商來說,智能設備所包含的遊戲功能,是用戶自願參與的,具有非現實性的愉悅和主觀體驗,它促使著大腦分泌多巴胺,重複行動獲得快樂,從而達到穩定用戶的目的。自然,孩子們沉迷手機,沉迷快樂。

二、及時反饋——快樂不斷

現代科技具有互動性,遊戲和短視頻帶給用戶的參與感極高,依託網絡搭建起虛擬的狂歡廣場,遊戲中所屬團隊戰鬥的榮譽亦或短視頻的點讚評論和轉發,都在短時間內將互動性發揮到了極致,完成了及時的情感宣洩。

再加上掌管理智、決策的前額頁一般要到20至25歲才成熟,所以孩子們經常會難以自控,玩手機上癮,這也可以理解為是對於「縮短周期的反饋」上癮。

02「上癮」危害不可想像,影響孩子未來發展

一、 大腦喪失可塑性和靈活性

馬克劉易斯在《瘋狂成癮者》中寫道,大腦有兩個反饋迴路,一條是多巴胺通路。一條是穀氨酸通路。手機帶來的愉悅感讓這兩個反饋迴路在大腦中互相刺激,互相增強、彼此作用。

人們在不斷地重複使用中,大腦中被使用的突觸得到了加強,「它們關閉了其他相互競爭的輸入和其他的意義」不參與的突觸就漸漸枯萎退縮了。

大腦所接觸的內容重複度高,興趣範圍縮小,孩子的視野束縛在手機中的世界,逐漸形成機械化的行為,不懂得靈活變通,大腦缺乏鍛鍊,失去靈活性。

二、 大腦闡釋化學物質的失衡,導致心理疾病

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大腦控制的。在一項研究中,專家通過腦部掃描技術,對比分析上網成癮和沒有網癮的青少年,發現在網癮少年的大腦邊緣系統中,存在一個區域,顯示出過多的γ-氨基丁酸(CABA),這會阻止了神經細胞的放電。

大腦邊緣系統,也稱「情感的大腦」,是人的情緒的主要調節器。

因此,當邊緣系統的正常功能受到幹擾時,患者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或成癮,導致大腦內各物質失衡,分泌過多抑制物,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 擾亂孩子的延遲反饋模式,無法適應學習

常說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雖然未必如此精準,但這所反映出的就是很多事情需要時間去得到最終反饋。

例如:孩子需要一段時間去學習彈奏一首樂曲,在學習和練習過程中,孩子並未得到很強烈的反饋,只是懂得慢慢學、好好練,但當整首曲子都已經熟練掌握,孩子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

如若孩子從小就養成接受這種延遲反饋的習慣,在成長過程中,他不會輕易感到沮喪和失望,因為他明白堅持會有收穫,慢慢來,才比較快。

一旦孩子受到手機的誘惑,這種即時反饋會打破他們的習慣和意識,他們會渴望,隨時都能夠獲得積極的反饋,而這與國內學校的培養方式背道而馳。

不同於國外的小班教學,國內班級學生人數多,共同面對一個老師,老師沒有能力和精力及時地給予每位學生反饋。

因此,當孩子的渴望無法滿足時,他們的注意力會分散到其他便於獲得即時反饋的慰藉之上,手機則是首選,從而與學習模式產生衝突。

03如何幫助孩子「戒癮」,父母請牢記這幾點

一、 多陪伴多溝通,了解孩子內心需求

人是群體性動物,需要其他人的支撐,當孩子感到孤獨時,他們就會尋求能滿足內心空虛感的事物。

在生活壓力下,父母往往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陪伴成長的重要性,孩子體會不到被愛的幸福感和一個家庭所應有的歸屬感。

而父母面對已經手機成癮的孩子,溝通也需要技巧,動之以情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啟發,而指責式的說教則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二、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意識和習慣

家長不僅需要教孩子基本生活常識,更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思維意識,這是推動一個人未來發展的內在動力。

對於手機,家長應該積極地考慮孩子的需求,雙方通過溝通,達成一致意見,合理地利用智能設備,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長,使之成為助力孩子成材的推動力,而非絆腳石。

對於能夠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孩子,家長們不必過分追究,應建議孩子主動彌補錯誤;但對於一錯再錯的孩子,家長必須進行批評,不得放縱孩子的肆意妄為。

三、 立規矩,以身作則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有位作家說過,「成長是這樣一個模仿與拒絕模仿的過程。」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謹言慎行,規範自身行為。

家長們可以提前建立一套行為準則,與孩子共同遵守,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判斷,學會約束自己。

因此,教育兒童使用網絡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在於必須教育父母學會使用它們。

四、 善於鼓勵和表揚,給予積極反饋

當孩子嘗試糾正自身錯誤行為時,家長的鼓勵尤為重要,這是孩子繼續前進的不竭動力。

「補強法則」是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多伯森以哲學的視角審視美國的家庭教育

從而得出的獨到看法,即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正面的反饋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換句話說,孩子在得到正面的認可時,會激發自信心,看到自己的進步,喜歡和欣賞自己,這樣可以促進孩子更樂於戒掉網癮,茁壯成長。

五、 不急於求成,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正如手機遊戲、短視頻帶給孩子的即時反饋,家長們對於管教的結果也不能著急,要有長期鬥爭的思想準備。

就像戒菸戒酒,總是慢慢減量,逐漸習慣,最終才會成功的、健康的達成目標。的確,父母一定希望馬上讓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但我們也深知手機的誘惑之大,怎麼可能輕易戒除。

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焦慮,避免焦慮影響孩子的情緒,作為成年人,要學會保持情緒穩定,溫和而堅定的處理事情。

爸爸媽媽們,戒除孩子的手機成癮刻不容緩。你們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成為「電子娃娃」?真正的「元兇」,會影響兒童大腦可塑性
    許多家庭都把手機作為哄孩子的工具,現在的小孩,有的2歲多就已經開始逐漸沉迷在其中了,他們手裡抱著手機,熟練的操作著,一個接一個地劃著手機屏幕看小視頻等,而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讓許多孩子成為了「電子娃娃」。孩子成為「電子娃娃」?
  • 孩子經常看手機有啥危害?每天超過這一時間,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
    專家認為,兒童長期接觸電子屏幕(這就包括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上網課等),會影響大腦的功能,每天使用時間最好不超過2小時。長期接觸電子屏幕,會影響兒童大腦哪些功能?1、語言能力當孩子長期沉迷於手機電視時,是無法與外界接觸交流的,親子互動減少,而幼兒語言學習的關鍵就是多講話,而看電視只是單向的語言學習,孩子雖然聽得懂,可是只聽不說,無法獲得反饋和語言學習的動力,大腦的組織語言能力有限,他們很難完整地表達出自身的想法。
  • 手機遊戲危害多,擔心孩子上癮怎麼辦?心理學家:預防比糾正有效
    一年多來,經過多次的說服教導,仍然無效,為了玩毫無自尊,小小的孩子學會了奉承和察言觀色。昨天剛教育完,今天又犯了,只好碎之。這個孩子的情況,生活中很常見,除了網路遊戲沒什麼能吸引他們,而且一旦玩起來,屁股就很難挪窩。爸爸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為暴力解決不了問題。手機、電腦、電視等新媒體充滿了我們的生活,小的孩子甚至一兩歲就會操作手機。
  • 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多巴胺「滿足感」是元兇,要學會打破執念
    一:從科學角度研究遊戲成癮的「元兇」:多巴胺與多巴胺d2受體許多人都曾聽說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什麼呢?多巴胺是一種屬於年前就存在的一種基礎神經遞質,也是一種化學物質,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和我們大腦的各種功能中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很深的淵源。
  • 拒絕手機成癮,讓大腦重新思考
    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和電子產品的增多,人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日漸嚴重,不管走到哪裡都看到有人在看手機,回家後一家三口很少交流,每人一個手機媽媽看抖音、爸爸鬥地主、孩子玩王者。好朋友出來吃飯,手機拍照、拍視頻接著各種修圖,做視頻美化上傳各種社交媒體,聊天的時間都少了很多。
  • 研究證實:血清素增強大腦可塑性
    小鼠大腦中產生血清素的神經元(粉色)的顯微成像。CCU的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學技術通過雷射刺激小鼠大腦中能夠產生血清素的神經元,從而分析血清素水平上升對小鼠覓食行為的影響。他們試圖確定血清素水平上升是否能夠影響他們剛剛發現的兩種不同的決策策略。接下來發生了意外的事情。研究人員將所有的實驗結果匯總進行計算時,在不考慮之前時間間隔的情況下,他們發現血清素變化對小鼠行為沒有顯著影響。
  • 如何提高孩子「大腦學習力」?10條親測建議,讓大腦保持無限能量
    孩子明明挺聰明的,為什麼這腦子一用到學習上,就不得勁兒了?作業明明都一樣,為啥自家孩子完成,就那麼費力呢?每次給孩子制定了學習計劃,為什麼孩子總是完不成?老師又來反饋,孩子為什麼上課又是無精打採的?只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在學校學習了一天,能量已經被逐漸耗盡,到了家,甚至下午的課堂上,孩子就已經開始疲憊了。因此,家長們想要提高孩子的"大腦學習力",就一定要懂得,如何讓孩子的大腦,充滿"無限能量"。如何提高孩子"大腦學習力"?
  • 想大腦不生鏽,讓自己更聰明,你需要學會這些訓練大腦的秘訣
    想要磨利自己的大腦,我們只需要記住一點: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所以,學習一些完全嶄新的、需要我們傾注注意力才掌握的東西,就能夠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如果你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做著重複的工作,社交圈裡永遠只有那幾個朋友,那對不起,長此以往,你這些行為會導致大腦的可塑性系統逐漸變得僵化。《重塑大腦,重塑人生》一書的作者,Norman Doidge醫師忠告: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
  • 13歲孩子玩手機致癱瘓:請警惕孩子的上癮性行為
    面對一個愛玩手機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長的內心是崩潰的。一回家就要手機,趴著看、躺著玩、睡覺也要和手機同床共枕……這手機,簡直比親娘還親。作業不想做,書也不想翻,想想娃那令人堪憂的成績,老母親真是百爪撓心。如果你家也有一位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不願學習的娃,作為家長,請一定要重視起來!
  • 改變自身的大腦——神經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大腦形成和重組突觸連接的能力,尤指對學習、經歷或受傷後的反應;大腦能夠在我們的一生中建立新的聯繫,在身體和功能上進行自我重組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大腦邊緣系統與精油
    為什麼說情緒影響健康?又為什麼說精油會影響情緒?這些疑問可能一直縈繞在你的腦海。很多芳療書籍中會涉及到精油與大腦邊緣系統相關話題,但大多是浮光掠影,這篇算是比較系統介紹邊緣系統及精油作用的為數不多的文章之一,介紹給大家。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精油,更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大腦,作為科普文章可分享給朋友們。
  • 心理學家:家裡再窮,有些東西也不能斷太早,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但是兒童心理學家建議,家裡再窮,有些東西也不能斷太早,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比如奶粉、玩具和繪本這些方面要捨得。一、奶粉「給娃賺奶粉錢」,已經成了當代家長的口頭禪。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母乳或配方奶粉喝到2歲,可引入少量牛奶、酸奶等奶製品作為補充。二、玩具《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提到:早期腦損傷對空間能力的影響更大。
  • 【科普篇】大腦邊緣系統與精油
    為什麼說情緒影響健康?又為什麼說精油會影響情緒?這些疑問可能一直縈繞在你的腦海。很多芳療書籍中會涉及到精油與大腦邊緣系統相關話題,但大多是浮光掠影,這篇算是比較系統介紹邊緣系統及精油作用的為數不多的文章之一,介紹給大家。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精油,更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大腦,作為科普文章可分享給朋友們。
  • 腦科學日報|elife: 「換腦魚」模型揭秘大腦和感官反饋的影響
    「換腦魚」模型--美國利用科幻概念,揭秘大腦和感官反饋的影響來源:腦友記BrainUp計算機模擬魚之間的大腦交換。許多科幻作品都探討了從一個人身上取出大腦,把它移植到另個身體上的想法,比如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
  • 5歲孩子近視千度,傷害視力的元兇不只手機,還有其他物件、習慣
    相當於平均每3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近視,比例高35.16%-39.21%,它已經快速「榮升」為國病之一。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配戴眼鏡,甚至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受到了普及。一些家長普遍認為毀掉孩子視力的元兇是層出不窮的電子產品,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真兇」另有其他,家長不要再單純讓手機電視背鍋了。
  • 玩手機上癮,控制不住自己,這個中學生留遺書跳樓,應加強疏導
    連雲港網警巡查執法報導,安徽黃山一學校內,一男孩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就站在5樓宿舍陽臺外欲輕生,該男孩甚至還留有一封遺書,希望他的父母去再生一個好的。除了手機上癮,沉迷網路遊戲,這個中學生生無可戀,何以至此呢?
  • 「行為上癮」的時代,我們真的可以擺脫嗎?
    這樣的趨勢如果擴大到人的一輩子,這相當於人們花了整整11年的時間在智慧型手機上。那麼,我們是否因過度上網而抱怨過自己?家長也是否埋怨過孩子總是不肯放下手中的智能平板?《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這本書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多多少少都可以歸結為行為上癮,它並不是一種病,但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 【萬一】玩手機為什麼會上癮?終於找到「真兇」了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每天晚上11:30上床,說著睡覺,然後打開手機對自己說就玩半小時,於是乾乾這、乾乾那,關機的時候發現已經1:30了。。。為啥玩手機這麼容易上癮?今天給你科普下。授權轉自:曉然(微信號:zhihujingxuan_weixin)翻譯:CB叉   為什麼人們對玩手機如此上癮?   你的大腦裡有一種神經遞質叫做多巴胺,它就是手機依賴症的元兇。
  • 運動如何改造大腦?讓孩子堅持運動,他們的大腦就會發生驚人變化
    隨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結果被不斷複製,「運動影響大腦」的觀點也有了立足之地。哈佛大學的一個小組也用類似的研究從反面證實:環境的缺失會使大腦萎縮。通過手術將貓的一隻眼睛縫合起來並飼養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視覺皮層明顯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