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球媽咪(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網絡憑藉自身所具備的開放性、交互性、低門檻等特點,漸漸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人們不斷得到滿足和快樂。
手機對於成年人的吸引力尚且如此,更何況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子們。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他們,熟悉網絡,易於接受新事物,經常因為玩手機耽誤學習,影響身心健康發展,這也是讓所有父母擔心和頭疼的問題。
可你知道嗎?孩子們深知網癮不好,但總是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從神經生物學原理來看,其根本原因是與人的大腦獎勵機制相關。
大腦獎勵機制,即多巴胺能系統,在不斷迫使我們行動
多巴胺是一種與興奮情緒有關的神經遞質,人在興奮時,釋放出一定量的多巴胺,促使行動繼續,而我們在完成預設目標之後,會感受到快樂和滿足,並願意為獲得這種感覺付出努力。
換言之,大腦渴望得到反饋,對反饋的期望讓我們一次次重複自己的行為。
01孩子對手機上癮是不自律?原來是對於「反饋」上癮
一、多巴胺——「快樂源泉」
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在大多數文化中,不直接創造價值的遊戲向來被作為心智不成熟的表現。那麼,當孩子們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時,更是被冠以懶惰、不自律的標籤,受到家長的指責和管教。
手機的更新換代,各類APP的出現,都是源於人們的種種需求。而對於手機或應用程式的廠商來說,智能設備所包含的遊戲功能,是用戶自願參與的,具有非現實性的愉悅和主觀體驗,它促使著大腦分泌多巴胺,重複行動獲得快樂,從而達到穩定用戶的目的。自然,孩子們沉迷手機,沉迷快樂。
二、及時反饋——快樂不斷
現代科技具有互動性,遊戲和短視頻帶給用戶的參與感極高,依託網絡搭建起虛擬的狂歡廣場,遊戲中所屬團隊戰鬥的榮譽亦或短視頻的點讚評論和轉發,都在短時間內將互動性發揮到了極致,完成了及時的情感宣洩。
再加上掌管理智、決策的前額頁一般要到20至25歲才成熟,所以孩子們經常會難以自控,玩手機上癮,這也可以理解為是對於「縮短周期的反饋」上癮。
02「上癮」危害不可想像,影響孩子未來發展
一、 大腦喪失可塑性和靈活性
馬克劉易斯在《瘋狂成癮者》中寫道,大腦有兩個反饋迴路,一條是多巴胺通路。一條是穀氨酸通路。手機帶來的愉悅感讓這兩個反饋迴路在大腦中互相刺激,互相增強、彼此作用。
人們在不斷地重複使用中,大腦中被使用的突觸得到了加強,「它們關閉了其他相互競爭的輸入和其他的意義」不參與的突觸就漸漸枯萎退縮了。
大腦所接觸的內容重複度高,興趣範圍縮小,孩子的視野束縛在手機中的世界,逐漸形成機械化的行為,不懂得靈活變通,大腦缺乏鍛鍊,失去靈活性。
二、 大腦闡釋化學物質的失衡,導致心理疾病
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大腦控制的。在一項研究中,專家通過腦部掃描技術,對比分析上網成癮和沒有網癮的青少年,發現在網癮少年的大腦邊緣系統中,存在一個區域,顯示出過多的γ-氨基丁酸(CABA),這會阻止了神經細胞的放電。
大腦邊緣系統,也稱「情感的大腦」,是人的情緒的主要調節器。
因此,當邊緣系統的正常功能受到幹擾時,患者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或成癮,導致大腦內各物質失衡,分泌過多抑制物,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 擾亂孩子的延遲反饋模式,無法適應學習
常說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雖然未必如此精準,但這所反映出的就是很多事情需要時間去得到最終反饋。
例如:孩子需要一段時間去學習彈奏一首樂曲,在學習和練習過程中,孩子並未得到很強烈的反饋,只是懂得慢慢學、好好練,但當整首曲子都已經熟練掌握,孩子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
如若孩子從小就養成接受這種延遲反饋的習慣,在成長過程中,他不會輕易感到沮喪和失望,因為他明白堅持會有收穫,慢慢來,才比較快。
一旦孩子受到手機的誘惑,這種即時反饋會打破他們的習慣和意識,他們會渴望,隨時都能夠獲得積極的反饋,而這與國內學校的培養方式背道而馳。
不同於國外的小班教學,國內班級學生人數多,共同面對一個老師,老師沒有能力和精力及時地給予每位學生反饋。
因此,當孩子的渴望無法滿足時,他們的注意力會分散到其他便於獲得即時反饋的慰藉之上,手機則是首選,從而與學習模式產生衝突。
03如何幫助孩子「戒癮」,父母請牢記這幾點
一、 多陪伴多溝通,了解孩子內心需求
人是群體性動物,需要其他人的支撐,當孩子感到孤獨時,他們就會尋求能滿足內心空虛感的事物。
在生活壓力下,父母往往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陪伴成長的重要性,孩子體會不到被愛的幸福感和一個家庭所應有的歸屬感。
而父母面對已經手機成癮的孩子,溝通也需要技巧,動之以情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啟發,而指責式的說教則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二、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意識和習慣
家長不僅需要教孩子基本生活常識,更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思維意識,這是推動一個人未來發展的內在動力。
對於手機,家長應該積極地考慮孩子的需求,雙方通過溝通,達成一致意見,合理地利用智能設備,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長,使之成為助力孩子成材的推動力,而非絆腳石。
對於能夠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孩子,家長們不必過分追究,應建議孩子主動彌補錯誤;但對於一錯再錯的孩子,家長必須進行批評,不得放縱孩子的肆意妄為。
三、 立規矩,以身作則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有位作家說過,「成長是這樣一個模仿與拒絕模仿的過程。」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謹言慎行,規範自身行為。
家長們可以提前建立一套行為準則,與孩子共同遵守,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判斷,學會約束自己。
因此,教育兒童使用網絡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在於必須教育父母學會使用它們。
四、 善於鼓勵和表揚,給予積極反饋
當孩子嘗試糾正自身錯誤行為時,家長的鼓勵尤為重要,這是孩子繼續前進的不竭動力。
「補強法則」是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多伯森以哲學的視角審視美國的家庭教育
從而得出的獨到看法,即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正面的反饋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換句話說,孩子在得到正面的認可時,會激發自信心,看到自己的進步,喜歡和欣賞自己,這樣可以促進孩子更樂於戒掉網癮,茁壯成長。
五、 不急於求成,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正如手機遊戲、短視頻帶給孩子的即時反饋,家長們對於管教的結果也不能著急,要有長期鬥爭的思想準備。
就像戒菸戒酒,總是慢慢減量,逐漸習慣,最終才會成功的、健康的達成目標。的確,父母一定希望馬上讓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但我們也深知手機的誘惑之大,怎麼可能輕易戒除。
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焦慮,避免焦慮影響孩子的情緒,作為成年人,要學會保持情緒穩定,溫和而堅定的處理事情。
爸爸媽媽們,戒除孩子的手機成癮刻不容緩。你們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