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記者李春花通訊員白恬5歲女孩琦琦(化名)因脖子疼痛到醫院就診,被診斷出「頸椎結核」,一節頸椎被結核桿菌「吞噬」,如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導致高位截癱。輾轉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就診,骨科吳增暉教授團隊為其實施手術,成功去除頸椎結核病灶。在床上躺了兩個多月的琦琦終於可以坐起來了,6月12日,琦琦已平安出院。
5歲女孩扶著脖子才能起床,頸椎被「吃掉」一節
「我就看她(琦琦)很奇怪,每天起床都要用兩個手撐著脖子才能起來。」提到琦琦的病情,媽媽黃女士回憶道。今年2月底,琦琦媽媽發現孩子有點不太對勁,除了要撐著脖子才能起來,琦琦總說脖子痛,整個人無精打採的,飯也吃不下。
家人趕緊帶著孩子到當地醫院就診,檢查結果讓家人大吃一驚,琦琦患上的是少見的「頸椎結核」,影像學檢查發現在頸7椎體周圍形成了大量膿腫,而且頸7椎體的骨質已經被結核桿菌吞噬得「面目全非」,就好像消失了一樣。
頸椎CT:紅圈所在位置為琦琦(化名)缺失的頸7椎體(圖:廣醫三院骨科)
「頸椎結核是一種繼發病變,原發灶多在肺部,少數在淋巴結、消化系和泌尿生殖系等。肺部病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擴散至頸椎,在小兒病灶會在椎體內駐留、擴散,產生膿液,導致骨、椎間盤破壞。」廣醫三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王簕介紹:「隨著病情發展,椎體被嚴重破壞,可造成椎體塌陷,如果頸椎穩定性受到損傷,後期可能導致椎體後方的脊髓神經受壓,嚴重的甚至可能出現高位截癱,因此,及早治療非常關鍵。」
在床上躺了兩個月,廣州醫生取髂骨「補脖子」
由於疫情影響,琦琦和家人一直在外地就醫。琦琦年齡小,頸椎的位置特殊,手術風險高,不敢貿然手術,琦琦在床上一躺就是兩個多月。生病以來,因為疼痛,琦琦吃不下飯,一度瘦到只有20多斤。
5月底,琦琦輾轉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吳增暉教授處就診。此時琦琦的情況已不能再拖。結核病菌侵蝕了頸椎椎體,嚴重影響了椎體的穩定性,琦琦甚至不能坐起來。
但手術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也不小。「首先給5歲的孩子做頸椎手術風險就不低」廣醫三院骨科主任吳增暉說:「其次,手術的用具也是個難題。目前所有的手術器械都是給成人設計的。就拿術中用於固定骨頭的鋼板來說,都是成年人的尺寸,孩子的頸椎偏小,目前沒有適合幼兒用的鋼板。」於是團隊想到了用於固定手指骨折的鋼板,手術器械的問題才迎刃而解。
6月初,廣醫三院骨科吳增暉教授為琦琦實施了「頸前路頸椎體次全切除,病灶清除,自體髂骨植骨,鈦板內固定術」。吳增暉從頸前方輕柔、細緻地進入琦琦病變的頸椎處,取出了已被腐蝕得呈「啫喱」狀的頸7椎體,吳增暈團隊徹底清除了結核病灶和周圍的膿性分泌物,並從琦琦的髂骨處取了和頸椎大小一樣的骨頭,填補在空缺的頸椎處,用特殊大小的鋼板和釘子,將頸椎固定住。整個手術時間不到2小時,出血僅5ml。
「髂骨處的骨頭質量好,又是自己的骨頭,能夠很好地跟頸椎上下的椎體融合生長」,副主任醫師王簕解釋,「通過手術清除病灶,用自體髂骨支撐能解決頸椎椎體缺失的問題。」術後第3天,時隔兩個多月,琦琦終於可以扶著家人穩穩地坐起來了。
由於琦琦還處長生長發育中,未來骨骼也會長大變長,為了不影響發育,琦琦需要定期回醫院複查。「等植入的骨頭和上下的頸椎融合長好了,植入的鋼板後續可能需要取掉,不然也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王簕介紹。
6月12日,琦琦(左二)出院時與廣醫三院骨科醫生合影。廣醫三院供圖
提醒:
吳增暉介紹,脊柱是結核的好發部位之一,患者會出現劇烈的腰痛、背痛或頸部疼痛。這種疼痛多為持續性的,改變姿勢的時候會加重。當結核進一步的加重,出現寒性膿腫壓迫神經、脊髓的時候,會出現神經損害和脊髓受壓迫的症狀。有部分患者還會合併一些全身性的症狀,比如低熱,盜汗,乏力等等結核中毒的症狀,建議出現上述症狀儘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