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呈祥
乞丐寫的楷書讓人讚嘆,可他卻依舊流浪街頭,令人心酸!
從古至今,有一個職業一直都沒有消失,即使在今天也常見,那便是乞丐。為了餬口,他們往往會奔波於大街小巷;為了餬口,他們往往也會練就一身絕活。這不,在南方某城市就有這樣一位乞丐,寫得一手漂亮的歐楷,據說見過他的人都叫他「乞丐書法家」。
就書法來說,這位乞丐寫的歐楷不簡單,即便是書法家也未必能夠達到這般水平,看後不禁讓人連連稱絕,既讓人佩服又羨慕。然而,寫出如此之好的楷書,換來的卻是流浪街頭和饑寒交迫,不免讓人在羨慕之餘又多了份心酸。
也許現實就是這樣,真正有水平的在流浪,而水平一般的卻身居廟堂。那些動不動就賣幾萬、幾十萬一件作品的書法家,他們的書法怎麼樣我們大抵知道,所以看透不說透,因為這是現實。
有些所謂的書法家,甚至連楷書都寫不好,卻擁有著他人無法企及的什麼「畫院院長」,什麼「書法教授」,什麼「書法專家」等等之類的頭銜,寫不了楷書,便龍飛鳳舞的寫草書,更有甚者標新立異,以「醜、怪」為美、為新,倘有人對此嗤之以鼻,便會遭來「你一個小老百姓懂什麼」的嘲諷。
看到這位乞丐的楷書,這些書法家難道不羞愧嗎?雖然說他將字寫在了地上,但其用筆和結字皆在法理之中:「點」,形如高山墜石;「橫」,急促似懸崖勒馬;「豎」,體式堪比鋼筋鐵骨;……尤其是歐楷的字形內曳以及穿插錯位和勾、折等精緻的筆畫,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直追歐陽詢。過往行人無不為之讚嘆,為之伸以援手的更不在少數。比之所謂的書法家,他不但不缺少什麼,反而還多些什麼。
而縱觀整個書法史,能書且有名的書法家無不是名門望族,如東晉二王、唐代四家、宋代四家等。想要通過書法改變人生的普通人,幾乎見不到,偶有一兩個,也是在經歷一番苦痛後才成的家,如明代王寵、清代鄭板橋等。若依此論,即便常人寫得再好也不可能成家,更何況如今書法已不是必需品。
有人說,現在不崇尚書法了,所以他成了乞丐,假如「書聖」生活在今天,也要去當乞丐!也有人說,人家靠勞動掙錢,並不是伸手要,在地上寫字,支持就捧個場,不支持轉身就走,沒有什麼丟人的。其實,並非他要流浪,而是生活要他流浪,但凡有更好的生活來源,誰也不會願意去街頭賣藝。
宋代蘇軾《赤壁賦》文章裡有這麼一句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就像蘇軾說的,我們生於人世間,如大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要是還整日埋怨這個埋怨那個,豈不是太悲哀了!講到這,不禁要尊這位乞丐一聲「先生」。他明白人生的道理,若不是他也寫不出這樣的好字來,身處逆境卻能如此淡定和從容,怎不叫人佩服!同樣,要是我們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