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由於歷史上沒有本民族文字,苗族文化主要靠口耳相傳。在豐富的苗族口傳文化中,尤以苗族史詩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以1896年前後英國傳教士和當地苗族布道員在貴州省黃平、凱裡等地進行零星記錄和譯介苗族史詩為標誌,一百多年來,中外學者搜集、整理、翻譯了不少史詩資料,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多數學者的關注點都在中部苗人聚居的黔東南地區,西部苗人聚居的麻山地區幾乎無人關注。
2009年春天,麻山地區苗人世世代代傳唱的史詩《亞魯王》開始進入文化人的視野,改變了苗族沒有長篇史詩的印象。《亞魯王》的主角——苗人首領亞魯王,是苗人世代頌揚的英雄,史詩生動講述了西部方言區苗人的由來和遷徙過程中波瀾壯闊的場景,是上古時期中華民族曲折融合的見證。苗族通史、遷徙史中關於苗族是如何從長江中下遊、黃河下遊遷徙到貴州,又如何徵戰定居開發的,描述極為簡略。因而,史詩《亞魯王》填補了兩千多年前這段苗族口述歷史的空白。
亞魯並非人名,而是祖先的意思,因而,史詩記述的是歷代苗王的傳奇。它詳細描述了每一代王的創世故事,有開天闢地、萬物起源、宗教習俗等歷史與神話傳說,描述了麻山苗族對故國故事的記憶,堪稱研究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亞魯王》是有史以來第一部苗族長篇英雄史詩,其創作年代與《詩經》處於同一個時代。它多數時候只用於喪葬儀式中對亡靈唱誦。數千年來《亞魯王》一直在民間流傳......
由鄭和雲作詞,李佔忠、羅發興作曲的歌曲《亞魯王》以同名苗族長篇英雄史詩作背景,描述一個從遠古唱到現在,從山川唱響雲海的歌謠。歌曲旋律跌宕起伏,讓人盪氣迴腸,訴說著亞魯「把熱血灑在萬裡疆場,把希望播在原野山崗,把功德藏在無字書裡,把夢想寫在故土東方」,評述著後人的生命延續著亞魯的期待:「走出信念、走出風採!」
歌曲幾經打磨,無數次的舞臺演繹和傳唱,已深深烙印在百姓心中,並深受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繼2012年起,作為紫雲自治縣手機鈴聲之後,於2020年11月經省內音樂界專家評選後,定為安順市縣區城市形象歌曲——紫雲自治縣城市代言歌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