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湖南姑娘王丹青考入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民間藝術設計專業學習,之後又進修了時尚珠寶首飾設計。剛來貴州不久,從小就熱愛手工藝術品製作的她在閒暇之餘創作了一些小玩意,並開始試著想在淘寶上看看有沒有人感興趣。於是,王丹青自己學著做模特、拍商品圖、寫文案,然後再上傳到淘寶。令她倍感驚喜的是,很快,第一批製作出來的小手工很快就賣掉了,這讓她興奮不已。
王丹青與貴州繡娘溝通苗繡手藝
彼時,王丹青已開始慢慢意識到,在此後的未來發展中,看不見的網絡電商會成為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最佳路徑。不僅如此,傾心於苗繡創作的她還因此開啟了自己與貴州千餘名繡娘的緣分。
畢業後開始旅漂,開啟網線與針線的故事
大學畢業後,王丹青並沒有就此開始創業,而是選擇了瀟灑的旅居生活,有時,她就躲在家裡埋頭做設計,有時則乾脆踏上旅途,開始在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數百個手工藝鄉村中尋找傳統民間的手工藝刺繡技術,拜師學藝,體驗絢麗多彩的民族手藝之風。
再後來,王丹青來到深圳,繼續鑽研學習傳統民族民間刺繡工藝。在這裡,她與同校同專業的師弟饒勇相識,同樣傾心於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兩人因此結緣、相戀、成家。往後的日子,王丹青辭掉珠寶設計工作,遠赴北京繼續深造學習民族傳統民間手藝。
與此同時,多年來一直堅持手工藝術品創作的王丹青,擁有一家名為「王丹青的手創」的淘寶店,後改名為「王的手創」。2014年,淘寶店的訂單開始多了起來,遠超了供給,有時候一天的訂單,甚至等於之前半年的手工產量。
「民間藝術的時代來了!」敏銳察覺到市場風向標的夫妻二人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和討論後,決定放在手中正在忙的一切,重回貴州省黔東南州深處的大山裡,藉助電商風潮,挖掘繡娘技藝,復活千年苗繡。
王丹青與貴州繡娘溝通苗繡手藝
2006年,主要流傳在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集聚地的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過去,這些養在深閨不為人知的古老苗繡在時光長河中一直不為外界所知,而現在,王丹青夫妻二人要做的事,除了讓這些精美古老的千年苗繡匯入新興的時尚潮流外,更要讓一直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繡娘們藉助此,發現重視自身人生的價值,傳承手藝的同時,在家門口就能幫忙她們就業。
回到貴州後,在當地一位懂苗語的校友幫助下,王丹青夫妻開辦了培訓班,他們將經過現代改造的苗繡設計,交給手藝嫻熟的二十幾位苗族繡娘。當終於有人拿著連夜完成的作品回來,他們意識到,苦心經營的情懷終於落地了。古老技藝與都市時尚生活的隱秘連接通道,正通過網線與針線的纏繞悄然成形。
5年時間,幫助1397名貴州苗族繡娘就業
如今,5年的時間過去了,「王的手創」從只屬於王丹青的個人淘寶店,發展到擁有20多名全職員工,1397名專業繡娘的企業化規模,年銷售額則從過去的幾萬元提升到近千萬,店鋪粉絲更是超過了75萬人次。店鋪裡陳列售賣的手工工藝品,也從最原始的圖案逐漸發展為像《大魚海棠》裡的鯨魚原型公仔、刺繡手工的秋冬專業口罩、狗富貴萌力星球汽車鑰匙扣、別致精美的苗繡耳環、胸針等形形色色的原創手工苗繡產品。
王丹青和她的淘寶小店登上了首列「中國小店加油」的專列
在王丹青和千餘名生活在貴州大山深處的苗繡繡娘的手中,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正成為一二線大城市中時尚人群的心頭好。從一開始,王丹青就決定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美學相融合,在保留刺繡工藝、材料的基礎上,她也會在圖案設計上尋求苗族蠟染圖案、民俗裝飾畫、西方壁畫之間的融合,同時加入時尚元素。
王丹青透露,別看耳環、項鍊、胸針這些東西小,背後卻是驚人的工作量,拿設計來說,除了考慮形狀、圖案在內的創意,還要考慮刺繡涉及的多色彩搭配疊加。她算了一下,平均每個寶貝僅繡制就需要4.8個小時,而一人一天最多只能繡2-3個。
從小眾的手工產品出發,力求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美學的融合,「小眾產品大眾化」的「王的手創」讓王丹青完成了愛好變生意的夢想。
「王的手創」成首批「高鐵明星小店」
2021年伊始,首列「中國小店加油」高鐵在京廣及滬昆鐵路上發車,這列特殊的高鐵,不僅濃縮了中國小店2020的成績單,更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店故事,被展示在高鐵,成為了高鐵上的「明星小店」。這其中就有王丹青的「王的手創」小店。
據介紹,這些小店成績和小店故事,是由網商銀行調研與徵集,網商銀行表示,希望通過這一特殊專列,向中國小店致敬,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小店這一群體,感受他們的成績與故事。
事實上,小店這個群體之大,超出許多人的想像,據商務部統計,全國8000萬小店,他們支撐了2億就業,相當於全國每7個人,就有1人的工作與小店有關。
7日,「中國小店加油」高鐵發車
網商銀行的調研顯示,他們當中,超過一半中國小店是夫妻店、親友店。開個小店、自己做點小本生意的工作方式也成為了很多人靈活就業的選擇。在過去的2020年,即使經受疫情考驗,仍有一半小店表示計劃在明年擴招員工,多僱一些人擴大生意。
就像現在定居在杭州的王丹青,將設計好的作品交給生活在貴州大山深處的繡娘們刺繡生產,5年期間有1397位少數民族女性加入,她們不再需要出門打工,還能陪孩子們長大。既傳承了手藝,還解決了就業。
在首批被印上專列的小店故事裡,有疫情期間的逆行小店,比如武漢店主徐紅梅,去年的大年初二,武漢一群騎手想給醫護人員弄點好吃的,但到處都找不到在營業的餐館。已打烊的老闆徐紅梅,二話不說免費送出全部炸雞,「有多少存貨做多少,不要錢」,儘管當時炸雞店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店故事,被展示在高鐵,成為了高鐵上的「明星小店」
有人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國小店也經歷了不一樣的一年,他們看似很小,實而不小。
網商銀行行長金曉龍表示:「中國小店是網商銀行最主要的服務群體,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為了不起的中國小店加油,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加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迪
編輯 申凌
編審 劉丹 劉鋼
貴陽迎來今年第一場雪!凝凍+結冰,你冷冷冷哭了嗎?
全國凍哭預警地圖出爐!貴州人別哭,眼淚會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