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1397名貴州苗族繡娘走出大山,「王的手創」成全國首批「高鐵明星...

2021-01-14 貴州都市報

2004年,湖南姑娘王丹青考入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民間藝術設計專業學習,之後又進修了時尚珠寶首飾設計。剛來貴州不久,從小就熱愛手工藝術品製作的她在閒暇之餘創作了一些小玩意,並開始試著想在淘寶上看看有沒有人感興趣。於是,王丹青自己學著做模特、拍商品圖、寫文案,然後再上傳到淘寶。令她倍感驚喜的是,很快,第一批製作出來的小手工很快就賣掉了,這讓她興奮不已。

王丹青與貴州繡娘溝通苗繡手藝

彼時,王丹青已開始慢慢意識到,在此後的未來發展中,看不見的網絡電商會成為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最佳路徑。不僅如此,傾心於苗繡創作的她還因此開啟了自己與貴州千餘名繡娘的緣分。

畢業後開始旅漂,開啟網線與針線的故事

大學畢業後,王丹青並沒有就此開始創業,而是選擇了瀟灑的旅居生活,有時,她就躲在家裡埋頭做設計,有時則乾脆踏上旅途,開始在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數百個手工藝鄉村中尋找傳統民間的手工藝刺繡技術,拜師學藝,體驗絢麗多彩的民族手藝之風。

再後來,王丹青來到深圳,繼續鑽研學習傳統民族民間刺繡工藝。在這裡,她與同校同專業的師弟饒勇相識,同樣傾心於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兩人因此結緣、相戀、成家。往後的日子,王丹青辭掉珠寶設計工作,遠赴北京繼續深造學習民族傳統民間手藝。

與此同時,多年來一直堅持手工藝術品創作的王丹青,擁有一家名為「王丹青的手創」的淘寶店,後改名為「王的手創」。2014年,淘寶店的訂單開始多了起來,遠超了供給,有時候一天的訂單,甚至等於之前半年的手工產量。

「民間藝術的時代來了!」敏銳察覺到市場風向標的夫妻二人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和討論後,決定放在手中正在忙的一切,重回貴州省黔東南州深處的大山裡,藉助電商風潮,挖掘繡娘技藝,復活千年苗繡。

王丹青與貴州繡娘溝通苗繡手藝

2006年,主要流傳在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集聚地的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過去,這些養在深閨不為人知的古老苗繡在時光長河中一直不為外界所知,而現在,王丹青夫妻二人要做的事,除了讓這些精美古老的千年苗繡匯入新興的時尚潮流外,更要讓一直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繡娘們藉助此,發現重視自身人生的價值,傳承手藝的同時,在家門口就能幫忙她們就業。

回到貴州後,在當地一位懂苗語的校友幫助下,王丹青夫妻開辦了培訓班,他們將經過現代改造的苗繡設計,交給手藝嫻熟的二十幾位苗族繡娘。當終於有人拿著連夜完成的作品回來,他們意識到,苦心經營的情懷終於落地了。古老技藝與都市時尚生活的隱秘連接通道,正通過網線與針線的纏繞悄然成形。

5年時間,幫助1397名貴州苗族繡娘就業

如今,5年的時間過去了,「王的手創」從只屬於王丹青的個人淘寶店,發展到擁有20多名全職員工,1397名專業繡娘的企業化規模,年銷售額則從過去的幾萬元提升到近千萬,店鋪粉絲更是超過了75萬人次。店鋪裡陳列售賣的手工工藝品,也從最原始的圖案逐漸發展為像《大魚海棠》裡的鯨魚原型公仔、刺繡手工的秋冬專業口罩、狗富貴萌力星球汽車鑰匙扣、別致精美的苗繡耳環、胸針等形形色色的原創手工苗繡產品。

王丹青和她的淘寶小店登上了首列「中國小店加油」的專列

在王丹青和千餘名生活在貴州大山深處的苗繡繡娘的手中,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正成為一二線大城市中時尚人群的心頭好。從一開始,王丹青就決定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美學相融合,在保留刺繡工藝、材料的基礎上,她也會在圖案設計上尋求苗族蠟染圖案、民俗裝飾畫、西方壁畫之間的融合,同時加入時尚元素。

王丹青透露,別看耳環、項鍊、胸針這些東西小,背後卻是驚人的工作量,拿設計來說,除了考慮形狀、圖案在內的創意,還要考慮刺繡涉及的多色彩搭配疊加。她算了一下,平均每個寶貝僅繡制就需要4.8個小時,而一人一天最多只能繡2-3個。

從小眾的手工產品出發,力求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美學的融合,「小眾產品大眾化」的「王的手創」讓王丹青完成了愛好變生意的夢想。

「王的手創」成首批「高鐵明星小店」

2021年伊始,首列「中國小店加油」高鐵在京廣及滬昆鐵路上發車,這列特殊的高鐵,不僅濃縮了中國小店2020的成績單,更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店故事,被展示在高鐵,成為了高鐵上的「明星小店」。這其中就有王丹青的「王的手創」小店。

據介紹,這些小店成績和小店故事,是由網商銀行調研與徵集,網商銀行表示,希望通過這一特殊專列,向中國小店致敬,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小店這一群體,感受他們的成績與故事。

事實上,小店這個群體之大,超出許多人的想像,據商務部統計,全國8000萬小店,他們支撐了2億就業,相當於全國每7個人,就有1人的工作與小店有關。

7日,「中國小店加油」高鐵發車

網商銀行的調研顯示,他們當中,超過一半中國小店是夫妻店、親友店。開個小店、自己做點小本生意的工作方式也成為了很多人靈活就業的選擇。在過去的2020年,即使經受疫情考驗,仍有一半小店表示計劃在明年擴招員工,多僱一些人擴大生意。

就像現在定居在杭州的王丹青,將設計好的作品交給生活在貴州大山深處的繡娘們刺繡生產,5年期間有1397位少數民族女性加入,她們不再需要出門打工,還能陪孩子們長大。既傳承了手藝,還解決了就業。

在首批被印上專列的小店故事裡,有疫情期間的逆行小店,比如武漢店主徐紅梅,去年的大年初二,武漢一群騎手想給醫護人員弄點好吃的,但到處都找不到在營業的餐館。已打烊的老闆徐紅梅,二話不說免費送出全部炸雞,「有多少存貨做多少,不要錢」,儘管當時炸雞店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店故事,被展示在高鐵,成為了高鐵上的「明星小店」

有人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國小店也經歷了不一樣的一年,他們看似很小,實而不小。

網商銀行行長金曉龍表示:「中國小店是網商銀行最主要的服務群體,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為了不起的中國小店加油,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加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迪

編輯 申凌

編審 劉丹 劉鋼

貴陽迎來今年第一場雪!凝凍+結冰,你冷冷冷哭了嗎?

全國凍哭預警地圖出爐!貴州人別哭,眼淚會結冰……

相關焦點

  • 畢節苗族繡娘直播帶貨,蠟染刺繡作品暢銷北上廣
    通過產業帶動讓「指尖上的芭蕾」跳上直播大舞臺也讓織金萬名繡娘搭乘電商快車邁上致富高速路▲繡娘正在直播在貴州巧姐民族蠟染刺繡傳媒有限公司產品展廳,織金苗族繡娘楊林先和楊君正在YY直播平臺向網友們推介織金蠟染刺繡
  • 寧海繡娘 讓晴隆女紅 走出大山
    晴隆繡娘的手工產品。寧海繡娘為晴隆女紅直播帶貨。泥金彩漆、手工刺繡、花藝作品、竹編器具……7月1日下午,在寧海縣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外舉辦的巾幗手工藝文創集市活動中,來自寧波各地的20餘名巧娘,集體展示傳統手工技藝,令不少遊客駐足圍觀。現場,傳統女紅技藝傳承人繆素青當起了主播,直播售賣來自貴州省晴隆縣繡娘們的近千件女紅作品,吸引了不少粉絲觀看。
  • 三分鐘講述貴州脫貧故事
    5月22日上午8時10分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前,石麗平走上「代表通道」。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本報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許邵庭 李薛霏)「我是貴州代表團全國人大代表石麗平,來自神奇古樸、苗族文化比較深厚的貴州松桃,它是全國5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之一……」5月22日上午8時10分許,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松桃自治縣梵淨山苗族文化旅遊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石麗平走上「代表通道」,在短短3分鐘時間裡,回答記者提問,講述了貴州的脫貧故事
  • 跨越千裡抵達貴州大山 只為傳遞這份「愛」
    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湖南省第十二、十三屆人大代表、湖南省五四青年獎章,益陽市十大傑出青年。現任湖南省婦聯常委,益陽市婦聯兼職副主席。王建平博士的夢想就是到偏遠的山區學校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講座,把家庭教育的種子播撒到全國各地,讓每個家庭都能重視家庭教育。
  • 武漢小店店主成高鐵「明星」
    瞧,武漢一位小店店主,成了高鐵上的「明星」。新年伊始,首列「中國小店加油」高鐵在京廣及滬昆鐵路上發車。這列特殊的高鐵,不僅濃縮了中國小店2020年的成績單,更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店故事,被展示在高鐵,成為了高鐵上的「明星小店」。其中就包括武漢一家小店店主——徐紅梅。登上高鐵列車,她有著怎樣的故事?
  • 《品質》欄目走進貴州,探索大山深處園方人的香衫夢
    原標題:《品質》欄目走進貴州,探索大山深處園方人的香衫夢位於中國的西南部的雲貴高原,十萬大山縱橫,這裡是一座綠色的寶庫,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資源豐富,其中尤以香杉木為多,故而有了有「杉鄉」「林海」之稱。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也是貴州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貴州省有10個林業重點縣,有8個在黔東南。
  • 你的星巴克紀念品,可能是貴州繡娘縫製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李遠莉)「你在星巴克旗艦店購買的紀念品,可能是臺江的繡娘們一針一線手工繡出來的哦。」  10月20日,「一路芬芳·多彩貴州」2020年全媒體基層婦聯行採訪團走進臺江縣「媽媽製造」臺江苗手工合作社。位於方黎灣社區的「扶貧工坊」,10餘名繡娘正在縫製香囊、手機掛件、胸針等小物件。
  • 坐著高鐵看貴州之國慶旅遊全攻略
    2014 年 12 月 26 日,貴州第一條高速鐵路——全長 867 公裡的貴廣高鐵全線開通運營,貴陽廣州牽手 4 小時生活圈,貴州一舉邁入高鐵時代。截至 2020 年 9 月底,貴州高鐵通車裡程達 1500 多公裡,全省 9 個市州中心城市中已有 8 個開通高鐵,擁有 5 條出省快速通道,與周邊所有省(市、區)都有高鐵連通,構建形成了貴陽至省內除興義以外的 7 個市州中心城市 30 分鐘至 2 小時,至成渝城市群、滇桂地區、粵港澳大灣區、華中城市群、長三角、京津冀地區 2 至 8 小時高鐵快速交通圈,貴州高鐵逐漸成網運行並不斷延展織密
  • 首列「中國小店加油」高鐵發車 「成都刀王」躋身首批「高鐵明星...
    2021年伊始,首列「中國小店加油」高鐵在京廣及滬昆鐵路上發車,這列特殊的高鐵,不僅濃縮了中國小店2020的成績單,更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店故事,被展示在高鐵,成為了高鐵上的「明星小店」。在高鐵車廂內,一張張精彩的海報,記錄了2020年中國各個城市中,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明星小店」的故事。
  • 奇思妙想 | 王丹青:「王的手創」有溫度的手作
    ,繡品的靈魂需要繡娘用一針一線去注入。   熱衷刺繡的王丹青在成立「王的手創」之前是一名珠寶設計師,而大學時期的專業是民間藝術。一個王姓女子的手工創作,這是王的手創誕生的由來。這個「大象」是王丹青在「王的手創」淘寶店上架的第一個產品,雖然現在已經不再銷售,但她仍然保留著,因為這對她來說也是意義非凡的「第一次」。
  • 貴州丹寨蠟染 驚豔倫敦時裝周
    前不久,丹寨蠟染走出大山,登上了國際時裝周的T臺。倫敦當地時間2月15日晚,2020秋冬倫敦時裝周推出首屆「中國之夜」主題時裝秀,來自貴州丹寨的苗族蠟染服飾設計系列亮相。在色彩斑斕的時尚圈,藍底白花的蠟染就像一位世外高人,帶著與世隔絕的「冷」,不食人間煙火的「清」,超凡脫俗。
  • 侗族姑娘吳鳳英:以樂築夢 助力侗鄉兒童走出大山
    中新網貴州從江10月26日電 題:侗族姑娘吳鳳英:以樂築夢 助力侗鄉兒童走出大山  作者 瞿宏倫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高增鄉,有一支名為貴州從江雲上侗寨小歌隊,歌隊由16名平均年齡在9歲的侗族孩子組成。  自2014年成立以來,歌隊的高光時刻是2019年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
  • 貴州「山卡卡」?可別被這些大山嚇到!
    黔東南苗族 攝/盧勇生活在苗嶺山區的貴州人,面對大山勞作,一切全憑自己打拼,難免養成貴州人「不服輸」的品性,和腳踏實地的生活哲學。寨英鎮滾龍 攝/曹經建生活在武陵山下的少數民族同胞,保留著傳統的民族習俗,松桃縣的苗族花鼓、滾龍、苗族山歌等原生態民族文化延續至今,也因此誕生了「中國滾龍藝術之鄉」、「苗族花鼓藝術之鄉」。
  • 東鄉繡娘登上國際時裝周舞臺!
    東鄉繡娘的「平繡」、「彩繡」、「剁花」等技藝在日常生活小件、節慶喜事擺設中都會出現,但並沒有走出家門,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煥發它的活力,跟其他非遺技藝一樣,遇到了無法形成產業化價值效應等困局。這次公益時裝秀,正是推動產品升級、形成全閉環公益鏈條的破局嘗試。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甄硯指出,「天才媽媽」項目結合了婦女扶貧與文化扶貧兩大公益模式。
  • 貴州繡娘在上海走T臺的故事
    韋厚珍是貴州六盤水人,家住六枝特區落別鄉,未滿8歲就跟著奶奶和媽媽學織布,如今是布依族鬥紋布紡織技藝傳承人。2018年,在六盤水市文化局非遺辦的推薦下,韋厚珍參加了東華大學舉辦的第五期非遺傳承研修班,一個月的學習讓她打開了思路:以前就是按照老法子織布、刺繡、蠟染,沒想過自己設計衣服,更沒想到還能和創意、時尚結合起來。天地一下子寬了。
  • 【遇見•冬季貴州】自東向西遊貴州!滬昆高鐵載你覓冰川,泡溫泉
    貴廣高鐵、滬昆高鐵、渝貴高鐵、成貴高鐵接連通車,2020年,貴州省高速鐵路營業裡程已超過1500公裡。曾經讓人「望路興嘆」的貴州,如今天涯咫尺。【高鐵遊貴州】作為【遇見·冬季貴州】子欄目,將分為貴廣線、滬昆線、渝貴線、廣深港、成貴線5條線路,帶大家順著高鐵脈絡,俯瞰貴州大地,攬盡貴州風光。滬昆高鐵,全長2252千米,是一條從東到西橫貫中國中部的摩登鐵路。在貴州境內共設11個站:銅仁南、三穗、凱裡南、貴定北、貴陽東、貴陽北、平壩南、安順西、關嶺、普安、盤州。
  • 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
    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千百年來,重重大山困住了貴州脫貧的出路。  土地破碎、耕地稀少,為了生存,這裡一度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  困羈於山,必然勃發於山。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生活貧困與生態惡化雙重壓力下,貴州開始在荒山與石漠間尋找新的生機。  守護青山涵養綠色生態,探索青山發展生態經濟,不負青山優化生態循環。  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貴州讓石漠荒山變為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成就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綠色減貧」之路。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重返家鄉只為書聲琅琅
    那時她剛剛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得知班裡有學生打算放棄中考外出打工,便和班主任去家訪,勸說這名學生回校。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