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曹植的好友邯鄲淳寫了一本笑話集《笑林》,其中有一個故事:楚國有個窮苦的兄弟,想要用一種神奇的方法致富。有一天,他讀到了《淮南子》一書,書中記載,螳螂捕蟬時用來遮擋身體的葉子也會有隱身效果。所以他馬上去看螳螂捕蟬,拿到葉子後以為可以躲起來去街上偷東西,結果被逮住了。
這被稱為「一葉障目」,常與「泰山不見」連用。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荒唐,但實際上這種荒唐卻一直在現實中上演,某位專家寫了一篇題為《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嗎》的文章,力證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由此引發網友熱議。
專家就是有名的「打假鬥士」方舟子。拋開方舟子身上的其他爭議不談,他的這篇文章其實寫得很有趣,可以讓人一邊看著就笑。原著比較長,總結下來方舟子的主要觀點是:中國象棋和印度象棋下法非常接近,目標都是吃對手的將(王),馬、象、走法都一樣,兵是最弱的,所以兩種棋一定不是各自發明的,而是一方先發明,然後傳給另一方。
首先,不談邏輯的正確性,這篇文章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方舟子列舉的三大證據。棋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眾所周知,古書上有三種意思,一是用象牙做的棋子,如《楚辭》中所寫的:「燕子之聲,有六聲之象」;二是與現在的棋子不同的對弈遊戲,如《說宛》所寫的:「燕子之聲,鬥棋而舞鄭女」;三是現在通行的中國象棋,紅黑對峙,傳說由唐朝的一個宰相發明。
對於方舟子來說,首先要證明的是,在唐以前,中國所有史書和文化典籍中只有三處提及象棋二字,除了《楚辭》、《說苑》之外,還有東漢末蔡邕所著的《彈棋賦》,方舟子指出,當時的象棋與現在不同(這一點倒沒有什麼不對),所謂象棋,指的是用象牙製作的棋子,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資料能找到關於象棋的記載,可以推斷,唐以前象棋在中國並沒有出現過。
但是印度卻不同,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就有了「恰圖蘭卡(象棋)」,與中國相比,印度更早。這一證據其實很令人懷疑,按照方舟子的邏輯,古書資料中必須清楚地寫上「象棋」二字,以證明其內容與象棋有關,但是如果這一棋子不是象棋,那麼這種證明本身就沒有必要了,何況在漢字中,「象」的意義並非是普遍的豐富。
商代甲骨文、金文中首次出現了「象」字,古代版本的象形文字與現代版本的象形文字一樣,後來象形文字又被賦予了多重的意義,如象徵、相似、法度、模仿、體現等,《易經》說:「易也,象也。再者方舟子查閱資料不嚴,除了這幾句他所列舉的,其它古書中提及象棋的次數也不少,隨便列舉一下,就有南北朝時期庾信所著的《象棋經》。千百年來,各種各樣的事物名稱都在變化,古書上為什麼棋子的稱謂必須保持不變?
方舟子提到的第二個證據是,在宋朝,象棋在中國實現了本土化,而唐朝只有白居易和牛僧孺(前文提到的宰相)兩人,兩人寫詩、寫文章證明象棋是唐朝從印度經波斯傳入中國的,因為還不太流行,被人提及較少,直到宋朝才流行起來,原來的「王」變成「將」,再加上「炮」}。
這一變化延續了印度象棋的某些痕跡,如「王不見王」,以將為王,「將」活動的區域稱為九宮,九宮本應是王的居所;為了去除這一外來痕跡,中國人將紅方「象」改為「相」,從而達到掩蓋象棋外來的真相,但象與相顯然有錯等,丞相怎能成為將軍部保護將軍?
方舟子似乎搞錯了邏輯,如果中國人真的想要掩蓋外來事物,為什麼不把兩個「象」都改為「相」,只改一個,留一個給他評想像?再說了,相位在棋類的語境中根本不是丞相、宰相的意思,相為參謀,待在總部,而不是渡江攻擊。
有趣的是方舟子強調的第三點,中原從來就沒有象,所以象棋不可能是中國發明的,驅象為兵是印度的特色。首先,象棋中的「象」並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象,作為古代中原地區,簡稱「豫」的河南應該是第一個不服的,翻閱史書典籍,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就與象有密切的聯繫,《呂氏春秋》中有記載,「商以服象,虐於東夷」即商打東夷時驅象為兵。
另外《左傳》、《韓非子》等大量文獻記載了商朝人與象的淵源,河南安陽殷墟已發現大量的象文、銅器或器物,如果古代中原沒有大象,難道商朝人不是憑空想像大象的模樣,然後製作成藝術品嗎?若「象」是象,「相」是丞相,那紅黑兩方根本不相干,還打什麼?
假如多了解一點地理知識,方舟子應該知道,三千年前的中原氣候與現在完全不同,很適合野象生存,當時的商朝王都附近就有野象出沒,商王也喜歡用象牙做筷子。於是說,方舟子實是寫了一篇笑話,「人去樓空」,譁眾取寵,讓人不知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