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嘴裡經常感覺粘膩、發甜,嗓子中不清爽,身體沉重發懶等,這都是體內有溼邪的表現。溼邪是人體內的溼度超出人體適應能力而引發的病症。
它是怎麼形成的呢?
有兩種途徑,即中醫說的內溼和外溼。內溼是人體的氣機運行過慢過緩,形成了壅滯;外溼是長期處於潮溼環境,使外界的潮溼侵入體內造成的。內溼比較好理解,外溼就有點費解了,人體的內外有皮膚阻隔,外界的溼氣怎麼能進入體內呢?實際上並不是溼氣真正的進入了體內,中醫認為氣是能夠互相感應的,長期處於潮溼環境,機體感受到了這種粘滯之氣,時間長了體內的氣機也變得遲緩,逐漸就形成了溼邪。就像傷寒一樣,也不是寒邪真的束縛在了體表,而是機體感覺到寒冷以後,主動關閉了體表的開放功能,這種閉而不開的狀態,我們約定俗成的叫做傷寒。
溼邪可以存在於人體的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現。
如在體表時,可以出現周身沉困,四肢酸懶沉重,皮膚溼疹等症。從體表進一步侵入了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侵犯頭部可出現頭重如裹。停滯胸腹部表現為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又因為溼性趨下,可出現下肢水腫,淋濁、帶下、洩痢等病證。典型的溼證都有舌苔厚膩,偏熱的是黃膩,偏寒的是白膩。為什麼會有舌苔厚膩呢?因為機體氣機滯緩以後,肝脾的升騰之氣不能翻上來,舌面上就像死水一潭,會有淤泥沉積,這樣舌苔就逐漸增厚並粘膩。上面說的溼邪症狀還只是初期表現,真正的危害還在後面。由於溼邪的本質是過緩,使整個人體的運行節奏都變得遲緩,一些重濁的東西就會在人體很多部位沉積下來,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肥胖,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說都是溼濁沉積造成的。肥胖的後續效應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以進一步導致「三高」,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可見去除溼邪,防患於未然是非常必要的。
除溼有兩種方向,一種是興修水利,讓溼邪順流而下;一種是讓氣機流動起來。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這種方法其實就是中醫說的淡滲利溼,服用茯苓、澤瀉、薏米、赤小豆、蓮子等都屬於這種方法,這些藥物或食物都有比較好的效果,但這種方法也有致命的缺點,即能除掉已經生成的溼,不能防止溼邪的再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這就用到了第二種方法,疏通氣機。前面說了溼邪的本質特徵就是緩,什麼能克制緩呢?當然是急。在五臟中,肝木是急的,脾土是緩的,所以五行生剋中的木能克土就是這個意思。一個慢性子的人整天懶得動,這時要讓一個急性子的人帶動他一下。這樣第二種方法的具體實施就是健脾疏肝,健脾是為了增強懶人的實力,讓他有力氣運動;疏肝是讓機體的節奏變快一些,整個氣機流動起來,這樣一來溼邪就祛除了。健脾可以選用六君子湯,疏肝可選用香附、蘇梗、鬱金、白芍等藥物。
現代人都有個特點就是懶,整體坐著不動,所以體質偏溼的人是非常多的。現代的這種溼和古代不一樣,古人勞作的多,溼邪多由外部侵入,屬於外溼,用第一種方法效果非常好。現代人溼的根源是懶,所以第二種方法更為合適。當然僅靠藥物還不是最高明的辦法,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懶病」,多進行運動。
溼邪的危害雖然非常大,但也要強調一點:對溼邪不能有「潔癖」,妄想把溼祛除的乾乾淨淨,溼其實是與生俱來的,至死方休。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是燥溼適中,完全乾燥的沙漠是沒有生機的,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
艾灸七大穴位,排出一身溼氣
我們人體有7個「排汙口」,找到「排汙口」,經常艾灸,把溼毒和脂肪排出去,人就會少生病,還不會發胖。
1.陰陵泉
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再這兒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溼。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裡,時間不拘,空閒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溼,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在逐漸減輕,說明你的脾溼在好轉。
足三裡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溼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溼。該穴是一個祛溼的要穴,而人體溼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溼氣的,如果溼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好。
3.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溼氣的穴位,其效果跟紅豆薏米粥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所以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溼氣。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他的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體內有溼的緣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就是膀胱經的陽氣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溼邪,正隨著上升的陽氣向外發散。所以溼熱體質者一定要注意記住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配合足三裡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溼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5.天樞穴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實驗和臨床驗證,艾灸天樞穴對於改善腸腑功能,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證候。具有顯著的功效。艾灸天樞穴,能促進消化。增強腸道蠕動,和體內廢物排洩的速度。
6.中脘穴
中脘是四條經脈匯集之處,居胃幽門之處,有靈魂俞穴之美稱,艾灸中脘穴直接作用胃腑,有效的遙控胃部氣血陰陽虛實,起到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功能,有效的解除疲勞性的胃障礙,提高脂肪的分洩速度,還可以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長期堅持艾灸天樞中脘肥胖自動掉下來。
7.水道穴
水道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治療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的臨床要穴。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刺激水道,能打通脾胃裡的水道,讓滯留的水順熱而下。痰溼肥胖的人體內都存有很多流不出的水液,因此艾灸水道算就好比是給那些水開了個渠,讓它們順暢的流出。
平直堂艾灸師諮詢:17656692030
平直堂全國售後服務:18537732266
平直堂艾灸師QQ:127012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