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七穴排溼氣

2021-02-12 平直堂

很多人嘴裡經常感覺粘膩、發甜,嗓子中不清爽,身體沉重發懶等,這都是體內有溼邪的表現。溼邪是人體內的溼度超出人體適應能力而引發的病症。

 

它是怎麼形成的呢?

 

有兩種途徑,即中醫說的內溼和外溼。內溼是人體的氣機運行過慢過緩,形成了壅滯;外溼是長期處於潮溼環境,使外界的潮溼侵入體內造成的。內溼比較好理解,外溼就有點費解了,人體的內外有皮膚阻隔,外界的溼氣怎麼能進入體內呢?實際上並不是溼氣真正的進入了體內,中醫認為氣是能夠互相感應的,長期處於潮溼環境,機體感受到了這種粘滯之氣,時間長了體內的氣機也變得遲緩,逐漸就形成了溼邪。就像傷寒一樣,也不是寒邪真的束縛在了體表,而是機體感覺到寒冷以後,主動關閉了體表的開放功能,這種閉而不開的狀態,我們約定俗成的叫做傷寒。

 

溼邪可以存在於人體的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現。

 

如在體表時,可以出現周身沉困,四肢酸懶沉重,皮膚溼疹等症。從體表進一步侵入了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侵犯頭部可出現頭重如裹。停滯胸腹部表現為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又因為溼性趨下,可出現下肢水腫,淋濁、帶下、洩痢等病證。典型的溼證都有舌苔厚膩,偏熱的是黃膩,偏寒的是白膩。為什麼會有舌苔厚膩呢?因為機體氣機滯緩以後,肝脾的升騰之氣不能翻上來,舌面上就像死水一潭,會有淤泥沉積,這樣舌苔就逐漸增厚並粘膩。上面說的溼邪症狀還只是初期表現,真正的危害還在後面。由於溼邪的本質是過緩,使整個人體的運行節奏都變得遲緩,一些重濁的東西就會在人體很多部位沉積下來,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肥胖,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說都是溼濁沉積造成的。肥胖的後續效應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以進一步導致「三高」,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可見去除溼邪,防患於未然是非常必要的。

 

除溼有兩種方向,一種是興修水利,讓溼邪順流而下;一種是讓氣機流動起來。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這種方法其實就是中醫說的淡滲利溼,服用茯苓、澤瀉、薏米、赤小豆、蓮子等都屬於這種方法,這些藥物或食物都有比較好的效果,但這種方法也有致命的缺點,即能除掉已經生成的溼,不能防止溼邪的再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這就用到了第二種方法,疏通氣機。前面說了溼邪的本質特徵就是緩,什麼能克制緩呢?當然是急。在五臟中,肝木是急的,脾土是緩的,所以五行生剋中的木能克土就是這個意思。一個慢性子的人整天懶得動,這時要讓一個急性子的人帶動他一下。這樣第二種方法的具體實施就是健脾疏肝,健脾是為了增強懶人的實力,讓他有力氣運動;疏肝是讓機體的節奏變快一些,整個氣機流動起來,這樣一來溼邪就祛除了。健脾可以選用六君子湯,疏肝可選用香附、蘇梗、鬱金、白芍等藥物。

 

現代人都有個特點就是懶,整體坐著不動,所以體質偏溼的人是非常多的。現代的這種溼和古代不一樣,古人勞作的多,溼邪多由外部侵入,屬於外溼,用第一種方法效果非常好。現代人溼的根源是懶,所以第二種方法更為合適。當然僅靠藥物還不是最高明的辦法,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懶病」,多進行運動。

 

溼邪的危害雖然非常大,但也要強調一點:對溼邪不能有「潔癖」,妄想把溼祛除的乾乾淨淨,溼其實是與生俱來的,至死方休。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是燥溼適中,完全乾燥的沙漠是沒有生機的,因此祛溼需要適可而止。

艾灸七大穴位,排出一身溼氣


我們人體有7個「排汙口」,找到「排汙口」,經常艾灸,把溼毒和脂肪排出去,人就會少生病,還不會發胖。

1.陰陵泉

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再這兒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溼。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裡,時間不拘,空閒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溼,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在逐漸減輕,說明你的脾溼在好轉。

足三裡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溼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溼。該穴是一個祛溼的要穴,而人體溼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溼氣的,如果溼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好。

3.承山穴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溼氣的穴位,其效果跟紅豆薏米粥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所以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溼氣。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他的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體內有溼的緣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就是膀胱經的陽氣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溼邪,正隨著上升的陽氣向外發散。所以溼熱體質者一定要注意記住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配合足三裡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溼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5.天樞穴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實驗和臨床驗證,艾灸天樞穴對於改善腸腑功能,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證候。具有顯著的功效。艾灸天樞穴,能促進消化。增強腸道蠕動,和體內廢物排洩的速度。

6.中脘穴

中脘是四條經脈匯集之處,居胃幽門之處,有靈魂俞穴之美稱,艾灸中脘穴直接作用胃腑,有效的遙控胃部氣血陰陽虛實,起到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功能,有效的解除疲勞性的胃障礙,提高脂肪的分洩速度,還可以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長期堅持艾灸天樞中脘肥胖自動掉下來。

7.水道穴

水道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治療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的臨床要穴。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刺激水道,能打通脾胃裡的水道,讓滯留的水順熱而下。痰溼肥胖的人體內都存有很多流不出的水液,因此艾灸水道算就好比是給那些水開了個渠,讓它們順暢的流出。


平直堂艾灸師諮詢:17656692030

平直堂全國售後服務:18537732266

平直堂艾灸師QQ:1270127522


相關焦點

  • 艾灸後怎麼看體內溼氣排出,艾灸如何看體內溼氣重不重
    體內溼氣從中醫學的角度上來說就是一種邪氣,堆積在身體內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艾灸具有一定的去除溼氣的作用,可是艾灸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現象,那艾灸後怎麼看體內溼氣排出來呢?
  • 人體最該排的「毒」是溼氣!
    那麼,溼氣過重的表現都有什麼呢?怎樣才能去除溼氣呢?溼氣檢測站:你是容易水腫的體質嗎?1.您是否常覺得早上小腿比較細,但是到了下午或傍晚就覺得小腿變脹,鞋子也變緊?2.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兩頰或眼下浮腫。3.小腿前內側用拇指按壓3秒後放開,皮膚陷下一個小凹洞,過一陣子才浮起來。
  • 解答:艾灸後,寒氣和溼氣都去哪裡了?
    積寒、溼氣都有特定的部位,這個部位一定要知道,知道了才能很好的把它給牽出來。1溼氣藏在「大象腿」裡 好多人深有體會,年輕的時候,腿還是比較修長的,到了中年後,「大象腿」就出來了,以為是發福了,其實是寒溼都積聚在了腿上。腿是一個儲藏的器官。年輕時儲藏血液。
  • 溼氣重的人,在夏季如何排溼快?溼氣重了,平時還要多喝水嗎?
    溼氣重大多是由於飲食和生活習慣造成的,現代人經常愛吃冰冷、辛辣和油膩的食物,喜歡熬夜,而且運動較少,這些都是容易產生溼氣的原因。另外南方比較潮溼,所以南方人的溼氣比北方人更重。一旦體內產生溼氣,會比較難去除,所以祛溼要講究一定技巧,夏天是祛溼的重要時機。一方面因為,夏天比較潮溼、空調吹得多,這些都容易加重溼氣;另一方面,中醫講究春夏養陽,所以夏季排溼很重要。這裡有一些夏季排溼的方法可以推薦給大家。
  • 按摩承山穴,趕走全身溼氣
    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現代都市人普遍處於亞健康狀態,而且往往都飽受溼氣困擾。溼氣重的人,總是覺得身體沉重,四肢乏力,容易疲累;臉上出油,脾胃虛弱,大便溏軟;睡眠質量差,總是感覺沒睡夠。承山穴是人體祛溼第一大穴。溼氣重的人,按揉承山穴時,脹痛感會非常明顯。持續按揉承山穴幾分鐘,會感覺身體微微發熱,這代表膀胱經的陽氣正被激發出來,身體會將體內溼氣慢慢排出。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
  • 艾灸後的排病反應
    1.艾灸時身體抖動,多為肝經問題,屬於經絡不暢達的原因。 2.艾灸時腿、肩頸、腳等冒風或冒涼氣,為寒氣或風氣外排的原因。 3.艾灸時癢,多為風、為虛、為溼。 4.艾灸時熱量可達腹內或下肢,多為虛寒體質,為好轉的表現。
  • 艾灸後,出現這些排病反應,千萬要沉住氣!
    當艾灸出現身體不適,還要不要灸?相信不少灸友們都產生過猶豫。莫驚慌,這其實都是身體的排病反應。排病反應指:艾灸讓人體的正氣激發了,但經絡還未疏通,正邪相爭加劇,反而會出現疾病症狀加重或其他各種反應,這都是排病反應。今天,我們就給大家普及下艾灸後常見的幾種排病反應以及處理方法,希望可以解決大家的疑惑。
  • 艾灸後常見的八大排病反應,了解他們就不擔心了!
    而的人卻反應很大,比如:有的人艾灸後原來的病症反而加重了,有的人表現為身體發冷出汗,有的人出現白帶異常發臭,有的人會頭暈等等等等。於是有人就會很困惑,為什麼艾灸後病情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現以往沒有的症狀?是不是艾灸沒有什麼用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艾灸以後常見的排病反應,如果你在施灸後也出現了這些症狀,就不用驚慌了,因為自古以來,這些排病反應在施灸的時候都會存在。
  • 艾灸肚子後的排病反應 艾灸後表現有哪些
    艾灸是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的一種養生治病的方式,對於不同的人群來說,艾灸的好處以及注意事項也是有所不同的。艾灸肚子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排病反應呢?小編給大家講講艾灸肚子後的排病反應是什麼、艾灸的常用穴位有哪些以及哪些人不適合艾灸。艾灸肚子後的排病反應是什麼1、灸後上火,表現為口乾舌燥、牙齦紅腫、頭暈等,秋冬季艾灸更為易於上火。
  • 艾灸會陰穴的妙處,好處數不清,男女都適用!
    道教龍門派千峰老人趙避塵所著《性命法訣明指》一書,則詳細介紹了開通奇經八脈的十個步驟,其每一步驟都圍繞此穴為核心進行,使氣沿八脈上下、前後運轉,故稱此穴為八脈之總根。道家還認為此穴似一扇鐵門,九箭難穿。只要開啟海底,展竅、開關也就不難了。經常艾灸會陰穴,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之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
  • 艾灸治療腳氣四部曲,一周搞定
    腳氣才不是簡單地感染了啥真菌,而是溼氣在皮膚上的一種表現。 不論溼寒、溼熱的腳氣,都是身體在主動排溼的一個表現。身體是非常智慧的,當它感覺到身體溼氣過重時,它會自行選擇出口排出溼氣。 如果腳氣在犯之時,沒有從調整身體體質出發,而是強行用外用激素來治療,那麼就相當於堵住了身體排溼的出口,這時身體就只能選擇其他地方排溼,比如陰道、陰囊或者是溼疹。 千萬不要埋怨是別人給你傳染的腳氣。因為你的身體環境已經很適宜腳氣的形成了,如果皮膚有創口,當然也很容易被感染。
  • 【艾灸大全】伏兔穴 — 主治疾病
    本穴物質為氣衝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溼風氣,至本穴後風停氣息,隨風氣飄揚和隨經水衝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積,如停伏之狀,故名。2)外溝、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溝,外丘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且沉降在胃經經脈之外。本穴物質為氣衝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溼風氣,至本穴後風停氣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積於胃經之外,故名。
  • 艾灸療法如何使用艾灸治療女性婦科病
    治白帶異常如何辨證選穴 在使用艾灸治療疾病時要需注意溫度,溫度太高非常容易燙傷自己。將艾條點燃後,不要太就這樣艾灸,要使用正確的手法,什麼是正確的艾灸手法?首先右手持艾條要與局部皮膚成45°角,點燃一端的艾條對準穴位處,相距約1寸左右,以局部皮膚感到溫熱、泛紅為度。每日艾灸一次,每穴施艾條溫和灸15分鐘,連續10天為一療程。
  • 艾灸搭配這幾個穴位,趕走腳氣無壓力
    腳氣也叫「香港腳」,現在腳氣、腳臭在中國有30%以上的患者,也是最常見的真菌性皮膚病,至春季開始逐漸增加,炎熱的夏季六、七、八月,為發病的高峰期。夏季不僅要露肉還要露腳。每當穿上涼鞋,卻露出一雙乾燥脫皮的腳後跟,甚至還散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足部異味.這畫面太美,不敢看!
  • 冬天祛溼很重要,一分鐘了解人體七大排溼口,難怪感覺身體很沉重
    大家好,雖然已經進入冬天了,但是不得不再囉嗦一下關於排溼的穴位,其實在冬天出現了一系列的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很多都是跟體內的溼氣有關,其它季節如果沒有在意祛溼,把溼氣遺留到冬天。為什麼像冰川遇到冷,它就會什麼結冰,然後等到春天夏天它就可以化成冰川水,就是這一樣的道理,所以到了冬天我們去溼依然很重要,今天來說其實我們人體有七個排溼口,我們又管它叫排汙口,因為把溼毒排出去人就會少生病不生病都在哪裡?首先是在腋下極泉穴,它是心經上的重要穴位,比如如果有時候心慌胸悶氣短,心臟的問題,那極泉穴就是我們身上隨身攜帶的速效。
  • 艾灸取穴的正確方法
    艾灸療法是人們留住美顏、抗衰老的保健療法之一,更是中老年人延年益壽、抗衰老、防病治病的保健方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艾灸的取穴方法、灸法以及艾灸注意事項。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滋補肝腎,益氣壯陽,行氣活血,舒通經絡的功效,能調節血壓,降低血脂,增強臟腑功能,防病保健,抗衰老。
  • 體內溼氣太重導致肚子大?教你3個小方法,清熱健脾、祛溼氣!
    一、艾灸除溼中醫裡最獨特的治療方法可謂穴位療法對付溼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身體溼氣重,艾灸的時候要多艾灸這幾個穴位,分別是背部的脾俞穴,肚臍上方的中脘穴,小腿上的足三裡穴,陰陵泉穴,和腳上的解溪穴,找準這些穴位,艾灸上1-2個小時左右,可去除身體寒溼之氣。二、適當運動跑步、健身、健走、遊泳等。
  • 艾灸開穴和封穴,掀開它的神秘面紗
    艾灸開穴封穴的詳細研究以及解說艾灸的開穴以及封穴穴的技術,被人說的很神秘,也是很多高手大師的不傳之秘,被一些初學者呢極為的羨慕。好像就像功夫裡的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相關的穴位在不同的時辰會開啟和關閉,像大海的漲潮與落潮一樣的所以我們選擇在合適的時間相關的穴位進行艾灸,這個穴位它的氣血比較旺盛,它吸收艾灸陽氣的能力也比較強。這也是扎針上的子午流住靈龜八法。
  • 可以艾灸嗎?
    再配合艾灸足三裡、太陽、印堂三穴,是調理經期頭暈頭痛百試百靈的方法!三、經期乳房痛,警惕乳腺增生!女性在月經期間身體敏感度比平時高 15%,尤其是艾灸幾個特殊穴位,能刺激身體加速新陳代謝,促進體內毒素排出。經期艾灸可以依靠經期的排血時期,促使其排除體內的一些垃圾,雜質,淤血等等,從而加速體內排毒,本來要存在很長時間的排病反應,也許就因為經期的一次艾灸而排完。
  • 生了病想做艾灸,如何配穴?六大配穴法,搞定配穴難題
    艾灸的配穴是根據病症的需要,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穴位加以配伍艾灸的方法。艾灸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之間的關係,配穴要做到少而精,主次分明。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艾灸的效果。艾灸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裡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後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