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我正式從房產經紀行業投身餐飲行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的第一家餐廳在北京共享廚房內開業,加盟了一個酸菜魚的品牌。然而好景不長,對餐飲行業的無知,讓我在加盟上邊栽了大跟頭。
我是幸運的,經過共享廚房其他商家的勸說,及時止損,做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酸菜魚品牌,僅一年時間就開了7家店,之後乘勝追擊,又做了地鍋雞,現在成為一個有幾十人的餐飲公司。
肯定讀者都會認為我在騙人,但我會用我這快兩年的經營證明。
選擇共享廚房之初,並不是為了省事
共享廚房作為近些年比較火爆的一種餐飲業態引得廣泛關注。作為一個跨界的餐飲創業者,我比較關注的是:共享廚房能給我什麼樣的幫助?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摸索、打探、查資料」的階段。我用了一周的時間,搜索到網上關於共享廚房的所有新聞,讓我對共享廚房有了大概的了解。
以我所在的北京為例,最大的共享廚房品牌就是「熊貓星廚」,其在網上的宣傳介紹表示,共享廚房的模式,為入駐的餐飲品牌提供廚房租賃、線上運營、市場推廣等一系列服務。
用我的理解解釋是,只要我有一種想要做的產品和充足的資金,就可以快速的開店,中間的選址、談房租、找原材料等繁瑣的工序都不需要我操心。
雖然網上的報導寫的天花亂墜,但我還會有些擔心,直到和幾個做了幾十年的餐飲老闆學習才下定決心。
開了四十年餐廳的連老闆告訴我:「餐飲創業是九死一生,但餐廳的經營好壞還是取決於你的菜品。」
比如,海底撈。看似是因為服務走到今天的品牌,但如果它火鍋的味道不行,就算是餐廳老闆親自給顧客洗腳,增加再多的服務,也不如幹專業的事得人心。
幾位大佬基本在看法上都是一致的,好餐廳要有好味道!
正是本著這樣的想法,我決定入駐共享廚房試試。
我這樣一個剛剛創業做餐飲的人,又要採買、又要把控產品、還要管理員工,這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上手的,所以最初我選了加盟。但加盟品牌並不是想像的那樣,基本上除了比市場低一點有限的原材料,其他什麼都不管,也可能我當時找的公司不太對,我還是有負責人的品牌的。
後來經過同共享廚房商家的勸阻,熊貓店長的幫助,我做了自己的酸菜魚品牌和地鍋雞品牌。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洽,我把第一家店的位置選在了離公司不遠的熊貓星廚共享廚房內,從與共享廚房籤完合同後,一周內他們從給我製作門頭到推薦食材、包材的供應鏈,到門店開業的時候給到我餓了麼平臺的帳號,每件事情都幹得井然有序,每天動動手指,在群裡回幾個確認,店就這樣開起來。
當然,剛開業的時候單量並不是很理想,一天只出十幾單,我開始焦慮了。客單價30,降低客單我不掙錢,不降低,單量又少。
為了想出解決辦法,每天和同場地的商戶溝通,和共享廚房的線上運營溝通,重新設計了套餐組合,設置爆品,平臺菜單同時排列,競價排名……幾套方案同時操作下來,午高峰到了150單,一天近300單。
經過前期的摸索,我體會到共享廚房真正共享的並不是市場上所說的場地,而是所見、所觸的資源儘可能的共享出來。
比如,兩家相鄰的商戶雖然品類不同,但是完全可以進行合作,用對方商家合適自己的產品,豐富自己的產品線,也能帶動對方的銷量。
比如,餐飲底層人員難招,但是在同一個廚房內,有一家場地撤場,留下的洗碗工、打荷工,就可以重新入職到其他品牌。
還有品牌推廣資源、供應商,甚至是運營經驗都可以進行交互……
有人說,佔領市場最快的方式就是數量,當體量足夠的大,自然會形成消費認知。
外賣餐飲創業相對於成本降低,僅需開實體店的五分之一投入,卻能獲得同等的收益。像我的地鍋雞前期投入只需要10萬左右,在像熊貓星廚一樣的共享廚房中拿一個15平米的店,3、4個人一周培訓,一周開店,也是現代快餐式創業的典型,也是幫助我們快速做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