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與「壞」,「善」與「惡」,僅一念之間

2020-12-13 by隨風而逝

天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和地是沒有思維的,自然也沒有人的感情,它不會因為誰行了善就褒獎誰,也不會因為誰做了惡就懲罰誰,聖人如是!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行演化的規律,其規律又符合自然之法則,天地就任其自生自滅,此所謂天道。

在天道看來,人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正如「道」的兩面「有」和「無」,好中有壞,惡中有善,這才是對立統一可稱為完整的人。當所有人都知道什麼樣子才可以稱得上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醜的存在;都知道什麼樣子稱得上善的時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義。因此,實有和虛無相伴而生,困難和容易相輔相成,長與短通過互相比較而得以顯現,高與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單音與復聲和鳴而成就曲調,前與後互相追隨,這正體現了「道」的和諧統一。

在人看來,人本身卻是有好壞之分的。人們評價一個人的好壞通常從他的言行、所作所為即可得出結論,而且這結論一得出就難更改;一旦經過廣泛宣傳,被宣傳的人無疑成了眾矢之的,幾乎再難翻身。好與壞、善與惡,僅僅是一個念頭產生的結果,有時候卻可以毀了整個人的一生,這是人性追求「好」到了極致的結果。

所有人事都是相對的,且內部不斷在運動、變化。相同一件事如果換一個時間點,好壞的評價也許就不一樣,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事物表現出來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暗含的另一面,這樣才算是完整地看清事物的特徵。好與壞,善與惡,看似天差地別,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結果。如果不刻意去追求好與善,不惡意去詆毀壞與惡,即是「無為」,順應自然地無心而為即「道」。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人總是好的比壞的多,實際問題不在這裡。但人的無知程度卻又高低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美德和邪惡的分野。而最無可救藥的邪惡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無知:自認為什麼都知道,於是就認為有權殺人。殺人犯的靈魂是盲目的,如果沒有真知灼見,也就沒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愛。
  • 火爆玉雕圈的題材「一念之間」到底是什麼意思?
    小人物賭場上的一念,可能關乎全家的得失,大人物的一念,關乎國計民生。所以一念雖小,卻要慎重,這也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一直強調「人之善惡,只在一念之間」的原因。一念之間的和田玉題材也是表達這個道理,它來自佛教用語,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相似,他們表達的意思都是要警醒世人保持本心。一念就是我們現實世界的寫照,有惡的念頭要及時損止,保持原則不要迷失自我。
  • 善、惡與昏沉無記
    善、惡與昏沉無記——《八識規矩頌》學記之七前五識頌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痴。「通三性」,通哪個三性呢?三性就是善、惡、無記。前五識通於善,通於惡,也通於無記,但它不純是善,也不純是惡,也不等於無記。善有兩種,一種是無為的,一種是有為的。無為的善,這一念心,這一件事,它本來就是清淨的、良善的、無染的,本來清淨;有為的善,這一念心,這一件事,其結果對現在和將來都是有利的、有益的。與善相反的,就是惡。它本身就是不清淨的,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不好的影響,會產生不好的果報。
  • 塞翁失馬說明:世間事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悲喜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很多時候,我們在看問題時,總是看到問題的一面,要麼是好,要麼是壞。其實,世間事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因為人生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際遇,都會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好機會,一個是壞機會。不過,好機會中,常常藏匿著壞機會;而壞機會中,又常常隱含著好機會。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即使眾生皆有病,還是要向前看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劇愛講道理的風格有點難以帶入。但對多條線的敘事都處理得很細膩。劇中人都很強勢很有立場,和最愛的人發生矛盾時,溝通、理解和退讓讓劇中的每個人有了善的部分。剛開始有點壓抑,欲揚先抑,最終是溫暖的!
  • 巨蟹座12月迎來工作變動期,桃花旺季,成功與否僅在一念之間
    桃花運仍然處於旺季,但正桃花爛桃花難以拿捏,所以巨蟹座在12月的成與敗僅在一念之間。接下來我們詳細解析一下巨蟹座12月運程如何? 參考太陽星座以及上升星座,星座宏觀解讀僅供參考,一人一命盤,個人需要對應個人星盤。
  • 瑪莎拉蒂女司機醉駕案告終: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一念之間
    瑪莎拉蒂女司機醉駕案告終: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一念之間 11月6日,2019年轟動全國的瑪莎拉蒂醉駕案終於判了!期間江歌有進行過呼救、掙扎,而她的好閨蜜「劉鑫」卻把門反鎖沒有報警。 後來接受採訪的時候, 劉鑫說自己膽小不敢開門。我們無法指責劉鑫,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開門。但讓人寒心的是,她對江歌媽媽的態度。江歌媽媽想知道事實的真相,可是她遲遲等不到劉鑫的出面。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最野蠻的人並不是野獸,他更壞,非常壞。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還記得教科書式「老賴」黃淑芬那件事情嗎?這是發生在2015年的一起車禍,趙勇的父親趙香斌騎自行車時遭遇車禍,肇事司機正是黃淑芬。趙香斌被診斷為特重型顱腦損傷,一級傷殘。
  • 介於佛系與魔系之間,遇善則善,遇惡則惡的星座?天蠍座沒入圍
    第三名 天秤座天秤座的心裡始終有一個天平,兩頭放著善與惡。當內心平靜和諧的時候,天秤座會顯露出相當佛系的那一面,他們對人友好,善解人意,也會淡泊名利,安於現狀。原來,天秤座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天使與魔鬼,都會在一念之間,同時出現在他們的身上。到底是自私,還是利人?這個問題,一直都會在他們的心中搖擺著。或許,天秤座就是一面鏡子吧,鏡子前面出現了什麼,鏡子裡就會照出什麼。第二名 雙子座雙子座的守護星是水星,這是一顆容易受影響的行星,遇善則善,遇惡則惡。
  • 人之初,到底是唯善還是唯惡,不唯才是正道理
    關於人性本初,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各家也都爭論不休,總是沒有一個定論。今天在這裡也討論一下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思考,一家之言,僅代表個人的觀念,當然前人也有提出了這種觀點和想法的。
  • 消失的13級臺階: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念之間
    於是我們看到了文中受害者家屬芳枝和佐村光男的自然反應,是原諒還是復仇,從刑事案件產生到審判,對遺屬是否會把一切的仇恨發洩到罪犯及其家屬身上,一念之間,普通人離惡的距離有多遠,這是一個目前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3000裡
    第17卷中說:「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有點亂是不是?那直接記住結論吧――1個念頭的具體時間長度為0.018秒。念頭比閃電還快!它起於精微,源自無明。產生之後見風就長,跨越天地時空,縱橫馳騁風馳電掣。念頭可分好壞。它一動,就有傾向發生。要麼是善,要麼是惡,要麼善惡夾雜。
  • 《了凡四訓》:不糾善,則為惡
    為善為惡是人行事的效果,趨利避害是人生存的本能,控制本能,辨別善惡,才是真正的「為善」。那善事與惡事如何區分?《了凡四訓》告訴我們要區分八個方面。01 區分真假「有利於別人就是善,僅利於自己就是惡」。有利於別人,罵人打人也是善;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麼即使禮敬別人,也未必是善。
  •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答:我們來解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老子就跟我們講:如果我們起了那些虛妄的分別心,在那裡立什麼標準,然後:這個叫做美,那個是醜;這個是好、那是壞;這是對、那是錯;這是善、那是惡。你用自我去界定的話,這個和諧的世界、完整的世界就被你切割得四分五裂。你就會活在很狹窄的世界,衝突、對立不斷的世界,這樣就形成苦,而且這個社會、家庭裡面也會衝突。
  • 一念之間,萬水千山.
    文字:碑林路人   誦讀:扎西德勒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一念一念,走過春秋,經過波瀾一念一念,山河俱在,歲月漸短一念之間,有多少距離,有多少生死,又有多少磨難。有些遙遠,有些離別,有些苦痛,其實都在一念之間。我閉上眼,讓生命的畫卷一頁一頁從心頭翻過。
  • 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一念之惡,還報己身
    比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積德行善的家庭,恩澤可以綿延到子孫那裡去;不懂得積善人家,好作惡作亂,災禍都會綿延到子孫。幾千年來有不少的國家的君臣大行惡事,世世代代都受人唾罵,子孫也跟著遭殃,真是不得善果。可見因果多麼可怕,又多麼準確,人一旦走錯路不知道回頭,未來的好路就被拒絕了,等待的是苦難。佛家常說:業就是因果、業就是障。
  • 善痣和惡痣:臉上的惡痣有哪些
    什麼是善善痣和惡痣?善痣和惡痣的區別在哪?各自的特點是什麼?而臉部上那裡長痣是代表著惡痣呢?
  • 《一人之下》肖自在:一念之間,成佛成魔,理智卻引導其向善
    漢尼肖自在身上存在的「善惡」矛盾性身為人,必然要受到「道德、禮法、秩序」等諸多條件的約束,但人的本能大多數時候是不受約束的,這就導致了這個人的矛盾性,一念之間他使得都是代表善的佛門招式,「大慈大悲手、龍吸水」,做的卻是「極惡之事」。古語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但他從骨子裡就是惡的存在,「生我者不可,因為雙親都已故去;我生者未知,因此不敢有後;餘者,無不可」,一個隨時都可以因為本能殺戮的人,大惡。
  • 心中有善,才不會生惡,善念是智慧的靈根,害心是地獄的使者
    人的惡就像是雜草,除掉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上面種滿莊稼。人的心靈也是如此,要想讓心靈不荒蕪,只有修養自己的美德,不斷完善自身,才能讓心靈更純淨。當他人給你帶來傷害時,你應該試著回想自己是否在某時某刻也給別人帶來過同樣的傷害。如此將心比心,報復的慾念就會慢慢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