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不糾善,則為惡

2020-12-16 唯心可載樸

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了凡四訓

這是《了凡四訓》中的一段話,白話意思是: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費了一番苦心,卻沒有任何益處。

孔子時期,魯國規定,凡從他國贖回魯國在外為奴僕臣婢者,兼可到國家報銷贖金與領取賞賜。孔子的弟子子貢非常有錢,一次他從別國也贖回幾個魯國人,卻並不報銷也不接受官府的賞賜。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毫不留情的批評了子貢:「子貢,你開了個惡劣的先例。聖賢做事,都是為了改變不良風俗而對老百姓產生教化作用,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現在魯國富人少窮人多,如果領了賞金就被指責不夠清廉,那誰還願意去贖人,我很擔心以後不再有人願意向諸侯國去贖人了。」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曾經過路遇到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這人,這人為了報答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給他一頭牛。子路欣然接受。孔子知道了很高興,誇讚道:「以後魯國就會多出很多見義勇為的人了。」

這是孔子對兩個學生做出的「好人好事」的看法,「子貢之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孔子認為,道德應是無損於己而有利於人,決不能以損己利人為代價,這不符合人的本性;知恩圖報是人之常情,而一頭牛的價值與人的價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有了「子路受牛」的先例,對於救人者是一種先例與榜樣,符合人性。因此孔子批評子貢,讚揚子路。

為善為惡是人行事的效果,趨利避害是人生存的本能,控制本能,辨別善惡,才是真正的「為善」。

那善事與惡事如何區分?《了凡四訓》告訴我們要區分八個方面。

01 區分真假

「有利於別人就是善,僅利於自己就是惡」。

有利於別人,罵人打人也是善;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麼即使禮敬別人,也未必是善。

02 區分端曲

「純然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那就是曲」。

現在我們看有的人很老實謹慎,就認為他是善的而肯定他,但是在聖人看來並不是這樣,因為聖人寧願欣賞有個性又有原則的人。

那些活的很小心謹慎的所謂老好人,雖然普通人都很喜歡,聖人看來卻是沒有原則,反而會認為他們敗壞道德。「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

這種認知雖然與我們普遍大眾的觀念不同,卻是最開始的、最樸素的善惡認知,仔細想來,很有道理。

03 區分陰陽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名,也是福氣。名,造物者都會忌憚。然而,正因為是福氣,名不副實者,通常都會有災禍;人沒有過錯反而被污衊的,子孫後代「往往驟發」。陰陽平衡,蓋如是說。

04 區分是非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行善做事,不能僅看行事本身,還要看這個善行長遠會否有弊端。如果流弊足以害人,那麼雖這個行為看起來是好事,實際卻是壞事;若當時這件事並不是那麼好,而它的影響會為別人帶來好處,那麼這事現在看不是善行,但其實已經是了。

05 區分偏正

「善事是正,惡事是偏」。

善事惡事並沒有明確分明。有的好心辦了壞事,是正中偏;有的壞心卻辦了好事,是偏中正。

古代曾經有個富豪,一年鬧災荒,窮人大白天就上街搶奪糧食。富豪狀告到縣衙,縣衙不理會。窮人肆無忌憚。這個富豪自己出錢,私下找人,將搶糧食的人都抓起來懲戒、打罵,終於平息了搶糧風潮,如果沒有這個富豪的行動,最終會釀成很大的社會動蕩。

06 區分半滿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善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成就你的名聲;惡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也不會造成殺身之禍。

古時有一個女子,想要布施卻沒有什麼錢,就拿出了自己僅有的兩文錢,捐給了寺廟,寺廟的主持親自為她做了指引、懺悔。後來這個女子變得富有,拿著幾千兩銀子捐給寺廟,主持卻讓小和尚代為指引、懺悔。女子不解,主持說:「你雖然從前只捐了兩文錢,但心十分真切,非得主持親自為你懺悔,才能報答你的功德,你現在捐的財務雖然巨大,但布施的心卻沒有那麼懇切了,所以讓徒弟代為懺悔就足夠了。」

這就是「盡己所能」。

心裡不想著做善事,那麼無論做什麼善事,都會得到圓滿的結果。若是心裡總想著自己是做了善事,那麼即使你做的再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

07 區分大小

「一念不到即是,不待犯也」。

只要一起念,若是不正當的念頭,就已經犯下了罪過。不一定要真正付諸行動才是過錯。一念之差,也是過錯。

衛仲達在翰林院任職,一日,他突然靈魂出竅,到了陰曹地府。陰曹地府的閻王對他進行審判,拿過他的功德簿。作惡的冊子堆滿了院子,為善的冊子只有薄薄一卷。有意思的是,當拿秤去稱的時候,惡行薄卻比善行薄更輕。

衛仲達很疑惑,說自己還不到四十歲,怎麼會有這麼多惡行、過失?閻王就說:「一念不到即是,不待犯也。」

衛仲達又問為善的冊子記錄了什麼?閻王說是皇帝曾經想大興土木,被衛仲達阻止,免於勞民傷財,是大善。

衛仲達說:「雖然我說了,但當時並沒有被採納意見。」閻王說:「雖說朝廷沒有採納,但你的這個念頭是為千千萬萬老百姓著想,如果朝廷聽了你的建議,你的功德就更大了。」

08 區分難易

「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

儒家先聖強調自我克制要從難以克制處下手。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想行善積德是非常容易的,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棄。貧賤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難的,很難而去做了,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為善為惡,孰是孰非,很難定論。

我們要行善,決不能只依賴自己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聽,而要依從內心,謹慎判斷。這就是《了凡四訓》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行善積德的道理。

關於《了凡四訓》的介紹,我之前已經寫過多篇,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只是如同《了凡四訓》這樣的經典與好書,值得一遍又一遍翻看,一遍又一遍感悟。

好書值得反覆看。

《了凡四訓》值得反覆看。

相關焦點

  •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心想事成
    但是把改造命運寫出來,寫成文字流傳下來,最容易明了的是《了凡四訓》。這個書我們這裡很多,也有光碟,也有電視劇表演出來,這邊都有。現在我們在中國找影劇界給我們拍《了凡四訓》,拍二十集連續劇,現在大概剛剛在開拍。希望大家知道之後,自己就能夠掌管命運。
  • 《了凡四訓》:心念,便是一個人的命運!
    《了凡四訓》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書中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130年後,一名叫曾國藩的青年,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   《了凡四訓》就這樣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因此而被譽為"中國三大善書"之一。
  • 一位戒色高手學習《了凡四訓》的心得!
    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不忘初心,恢復正常,身心健康。幾乎每位戒色前輩都有研讀《了凡四訓》,這是戒色後必讀的一本書。《了凡四訓》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可謂中國改造命運學的扛鼎之作,讓大家了解和掌握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這兩本書各有特點,總體而言,《了凡四訓》更全面、更系統一些;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則更有針對性,對意惡問題的指出更直接,更一針見血。
  • 《了凡四訓》| 獻給所有勇於改變命運的人
    《了凡四訓》,俗稱《了凡戒子文》,是明代寶坻知縣袁黃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寫給子女的私房家書。袁了凡先生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認識命運的真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同時要明辨善惡,改過積善,謙卑做人。 《了凡四訓》一書雖篇幅短小,但寓理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顯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智慧。了凡先生因其躬行實踐,徹底改變命運,也使此書久享盛名,影響深遠。
  • 《了凡四訓》 改過之法 終(下)
    吾輩,就是說袁了凡告訴他兒子袁天啟,咱們這些人身為凡夫俗子,過往的罪惡過錯,以前我們犯的錯誤過錯,我們犯的罪惡,就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多。過惡蝟集,刺蝟的蝟。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但是我們回首往事,想想過去好像沒有察覺到自己有這麼多過錯。什麼原因?心粗而眼翳也。是因為我們太粗心了,所以我們心眼昏聵。我們眼睛錯失,沒有在意我們犯的錯誤,我們的心更加沒有在意我們犯的錯誤,為什麼?
  • 從《皇極經世》到《了凡四訓》隱藏的易經預測智慧
    學習《易經》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對於易經預測的準確性一直難於把握,今天再一次看完《了凡四訓》有了新的啟示和感悟。要想真正看懂《了凡四訓》我們應該回望到千年之前從《皇極經世》創始人,易學大師邵雍哪裡開始尋覓。
  • 屬於我的雨季和了凡四訓有感
    這次反省我來談談自己對於戒色後的感受以及通讀一遍了凡四訓和聽完一遍了凡四訓有聲書的感受。一.屬於我的雨季首先,現在我居住的城市迎來了雨季,這次我真的知道了,什麼叫做青春花季雨季。春天,看著美麗的花開,輕盈的蝴蝶,天空的雲彩,鼻子聞到的是花朵的芬芳和樹葉的清香,我的心裡是無比的快樂。這是我戒色後,第一個春天。
  • 《了凡四訓》10句名言,改變命運,從我做起!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一部訓子書,是幫助我們改變人生命運的一部善書。淨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世時,極力推薦,大力弘揚,這部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下面挑選其中的10句名言,分享給大家!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佛教:袁黃的《了凡四訓》,與佛教關係也很密切,素來被佛教推崇
    在我國最早的善書是《太上感應篇》,作於宋代,是在道教的太上老君信仰為基礎糅合了儒、釋、道三家學說編程的勸人為善的書。此後隨著善書的流行,不僅有糅合佛教觀念的成分,以佛教思想為主導的善書也非常多。袁黃是嘉善人,萬曆年間的進士,是一個非常博學的奇人,通曉農業、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曆法等各類學間,寫有相關著作,「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他還參加過明朝的抗日援朝戰爭,有過功勞,但不意被人誣衊,只能罷官家居。他的功勳到他去世後才被追認。袁黃之所以開始寫作善書,有些曲折的故事。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一篇第12講:立命的學問教給你……
    摘自公眾號(家風研究院)原文: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 《了凡四訓》,僅僅12句,改變你的命運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中國人的骨子裡,始終存在一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袁了凡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財得財,求子得子,萬事如意。
  • 了凡四訓(第12集)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們布施,以禮物送給人,人家還埋怨。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況之下,譬如說他挨凍、挨餓,饑寒交迫的時候,我們送一點衣服、食物給他,他當然接受,接受之後他不感激,他還怨恨你。這種情形有,在現在這個世間常常遇到,這都是惡業深重的徵兆,我們要多想想。  【或夜夢顛倒】  晚上作惡夢。
  • 《了凡四訓》:「魔由心生」,改正需要從「心」開始
    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你為了那些誣陷你的話而生氣,就像上了魔鬼的當,忍不住自己言行,做出不太好的舉動,就算你能言善道,力求為自己辯護,最終像春蠶一般作繭自縛。最直接的結果是,生氣無濟於事,反而有害。所以,當你做錯事要改,還是受到別人誣陷,讓內心處於平靜狀態,這都需要我們好好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內心在《了凡四訓》中就我們說了,一起來看看。上半部分改由「心」生改由「心」生,與之相對應的一句話叫「魔由心生」。
  • 從了凡四訓學管理
    幸得杲總推薦了老法師,才知道這些大經大論根本不是自己所能受用的,聽了老法師的話從《弟子規》的事相入手,從《了凡四訓》的命理入手,從基礎做起,日子才慢慢有了著落。想想,還是自己的善根不夠,福德太淺,偶爾看到書架上的四書,心情複雜,是自嘲,更是警示。不紮根,哪裡會栽活樹,更別說開花結果了。
  • 印光法師:流通《了凡四訓》序——人人可以做聖賢
    如果因為自己根器陋劣,這樣做還不能收到效果,應當效仿趙閱道,白天所有的行為,夜間必然焚香稟告上天,不敢稟告的事情就不敢去做;像袁了凡那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使造物主不能獨自擅行他的權力。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大小全部記下來,希望善日漸增加而惡日漸減少。開始的時候則善惡參雜,久而久之就會只有善沒有惡了。
  • 「了凡善學」來看看嘉善名人對吳江文化的影響!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融會了儒釋道與陽明心學,有專家說,震澤學派的觀點在伊川的基礎上面進行了發展,也影響到了陸象山(陸九淵)。陸九淵創立「心學」一脈,王陽明將心學發揚光大,或多或少受到了王蘋的有益啟發。袁了凡是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袁了凡善學思想在吳江的傳播是有歷史淵源的。
  • 《了凡四訓》第三十九集——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關愛自己父母的心去關愛他人的父母,為天下的長輩著想;不只關愛自己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一起來關愛所有的孩子,這就是「仁民」。    我們生活在物質的環境中,生活在地球母親的懷抱中,除了熱愛人類,我們還要愛這個共同生存的空間,愛護環境。有人說:哪個國家有水,哪個國家就有希望;哪裡有綠色,哪裡就有未來。
  • 《了凡四訓》:要想改變命運,先從這六點開始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袁了凡先生把改命經歷寫出來給兒子做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袁了凡先生還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想要改變命運,以及改好命運,下面這六點一定要注意!
  • 《了凡四訓》:心無雜念的念咒才能靈驗
    當然了,雲谷禪師為了凡先生著重去講準提咒的誦念方法,是因為以了凡先生當時的情況他不可能念好準提咒,也是不可能從準提咒裡面得到任何的幫助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不就是一個佛教的經文嗎,有什麼誦念不好的,了凡先生又不是不認識字,一個讀書人,念一個經文那還不是綽綽有餘的,雲谷禪師教導準提咒的誦讀問題恐怕是多此一舉了。但是,事實上雲谷禪師會有這樣的做法當然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因為了凡先生只是一個凡夫俗子,並不是一個聖人,不知道準提咒之中的玄妙。
  • 了凡四訓(九)
    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吃它半斤,來世要還它八兩;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酬償。這樁事情多可怕!這是愚痴到了極處。所以一個人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礙很多。這障礙從哪裡來的?都是無量劫來,以及這一生當中,跟這些有情、無情結下許許多多的冤讎、怨恨,造成許許多多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