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這是《了凡四訓》中的一段話,白話意思是: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費了一番苦心,卻沒有任何益處。
孔子時期,魯國規定,凡從他國贖回魯國在外為奴僕臣婢者,兼可到國家報銷贖金與領取賞賜。孔子的弟子子貢非常有錢,一次他從別國也贖回幾個魯國人,卻並不報銷也不接受官府的賞賜。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毫不留情的批評了子貢:「子貢,你開了個惡劣的先例。聖賢做事,都是為了改變不良風俗而對老百姓產生教化作用,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現在魯國富人少窮人多,如果領了賞金就被指責不夠清廉,那誰還願意去贖人,我很擔心以後不再有人願意向諸侯國去贖人了。」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曾經過路遇到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這人,這人為了報答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給他一頭牛。子路欣然接受。孔子知道了很高興,誇讚道:「以後魯國就會多出很多見義勇為的人了。」
這是孔子對兩個學生做出的「好人好事」的看法,「子貢之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孔子認為,道德應是無損於己而有利於人,決不能以損己利人為代價,這不符合人的本性;知恩圖報是人之常情,而一頭牛的價值與人的價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有了「子路受牛」的先例,對於救人者是一種先例與榜樣,符合人性。因此孔子批評子貢,讚揚子路。
為善為惡是人行事的效果,趨利避害是人生存的本能,控制本能,辨別善惡,才是真正的「為善」。
那善事與惡事如何區分?《了凡四訓》告訴我們要區分八個方面。
01 區分真假
「有利於別人就是善,僅利於自己就是惡」。
有利於別人,罵人打人也是善;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麼即使禮敬別人,也未必是善。
02 區分端曲
「純然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那就是曲」。
現在我們看有的人很老實謹慎,就認為他是善的而肯定他,但是在聖人看來並不是這樣,因為聖人寧願欣賞有個性又有原則的人。
那些活的很小心謹慎的所謂老好人,雖然普通人都很喜歡,聖人看來卻是沒有原則,反而會認為他們敗壞道德。「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
這種認知雖然與我們普遍大眾的觀念不同,卻是最開始的、最樸素的善惡認知,仔細想來,很有道理。
03 區分陰陽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名,也是福氣。名,造物者都會忌憚。然而,正因為是福氣,名不副實者,通常都會有災禍;人沒有過錯反而被污衊的,子孫後代「往往驟發」。陰陽平衡,蓋如是說。
04 區分是非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行善做事,不能僅看行事本身,還要看這個善行長遠會否有弊端。如果流弊足以害人,那麼雖這個行為看起來是好事,實際卻是壞事;若當時這件事並不是那麼好,而它的影響會為別人帶來好處,那麼這事現在看不是善行,但其實已經是了。
05 區分偏正
「善事是正,惡事是偏」。
善事惡事並沒有明確分明。有的好心辦了壞事,是正中偏;有的壞心卻辦了好事,是偏中正。
古代曾經有個富豪,一年鬧災荒,窮人大白天就上街搶奪糧食。富豪狀告到縣衙,縣衙不理會。窮人肆無忌憚。這個富豪自己出錢,私下找人,將搶糧食的人都抓起來懲戒、打罵,終於平息了搶糧風潮,如果沒有這個富豪的行動,最終會釀成很大的社會動蕩。
06 區分半滿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善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成就你的名聲;惡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也不會造成殺身之禍。
古時有一個女子,想要布施卻沒有什麼錢,就拿出了自己僅有的兩文錢,捐給了寺廟,寺廟的主持親自為她做了指引、懺悔。後來這個女子變得富有,拿著幾千兩銀子捐給寺廟,主持卻讓小和尚代為指引、懺悔。女子不解,主持說:「你雖然從前只捐了兩文錢,但心十分真切,非得主持親自為你懺悔,才能報答你的功德,你現在捐的財務雖然巨大,但布施的心卻沒有那麼懇切了,所以讓徒弟代為懺悔就足夠了。」
這就是「盡己所能」。
心裡不想著做善事,那麼無論做什麼善事,都會得到圓滿的結果。若是心裡總想著自己是做了善事,那麼即使你做的再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
07 區分大小
「一念不到即是,不待犯也」。
只要一起念,若是不正當的念頭,就已經犯下了罪過。不一定要真正付諸行動才是過錯。一念之差,也是過錯。
衛仲達在翰林院任職,一日,他突然靈魂出竅,到了陰曹地府。陰曹地府的閻王對他進行審判,拿過他的功德簿。作惡的冊子堆滿了院子,為善的冊子只有薄薄一卷。有意思的是,當拿秤去稱的時候,惡行薄卻比善行薄更輕。
衛仲達很疑惑,說自己還不到四十歲,怎麼會有這麼多惡行、過失?閻王就說:「一念不到即是,不待犯也。」
衛仲達又問為善的冊子記錄了什麼?閻王說是皇帝曾經想大興土木,被衛仲達阻止,免於勞民傷財,是大善。
衛仲達說:「雖然我說了,但當時並沒有被採納意見。」閻王說:「雖說朝廷沒有採納,但你的這個念頭是為千千萬萬老百姓著想,如果朝廷聽了你的建議,你的功德就更大了。」
08 區分難易
「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
儒家先聖強調自我克制要從難以克制處下手。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想行善積德是非常容易的,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棄。貧賤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難的,很難而去做了,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為善為惡,孰是孰非,很難定論。
我們要行善,決不能只依賴自己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聽,而要依從內心,謹慎判斷。這就是《了凡四訓》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行善積德的道理。
關於《了凡四訓》的介紹,我之前已經寫過多篇,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只是如同《了凡四訓》這樣的經典與好書,值得一遍又一遍翻看,一遍又一遍感悟。
好書值得反覆看。
《了凡四訓》值得反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