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①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②,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注釋】
①持:念誦。
②純熟:熟練,精通。
【譯文】
你不能做到不動心的地步,但你如果能夠念誦準提咒,不要去記或數自己念的遍數,也不要間斷。
念到非常熟練的時候,口裡在念,自己卻不覺得自己在念;在沒有念的時候,心裡不自覺地還在念。
等念咒達到心裡沒有什麼雜念的程度,那麼你所念的咒,就會靈驗了。
【解讀】
為了讓了凡先生能夠達到做三千件善事,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目的,為了使得了凡先生能夠達到心無雜念、心無妄念的境界,雲谷禪師教會了了凡先生念準提咒。
在這段中,雲谷禪師又一次著重強調了準提咒的作用,並且十分詳細地介紹了到底應該怎麼樣去誦念準提咒。
當然了,雲谷禪師為了凡先生著重去講準提咒的誦念方法,是因為以了凡先生當時的情況他不可能念好準提咒,也是不可能從準提咒裡面得到任何的幫助的。
很多人都不理解,不就是一個佛教的經文嗎,有什麼誦念不好的,了凡先生又不是不認識字,一個讀書人,念一個經文那還不是綽綽有餘的,雲谷禪師教導準提咒的誦讀問題恐怕是多此一舉了。
但是,事實上雲谷禪師會有這樣的做法當然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因為了凡先生只是一個凡夫俗子,並不是一個聖人,不知道準提咒之中的玄妙。
聖人和凡夫俗子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簡單說就差在一個境界上,一個心裏面到底有沒有妄念的境界上。到底能不能做到心無妄念,就是聖人和凡夫俗子之間最大的差別。
如果用雲谷禪師的話來說,那麼就是到底能不能做到無心的境界,是區別凡夫俗子和聖人之間的最好的判斷標準。
聖人能夠做到無心的境界,而凡夫俗子卻不能夠做到無心的境界。
了凡先生就是凡夫俗子,因為他還不能夠達到無心的境界。
所謂的無心,其實說的是自身不存在執著之心、妄念之心和分別之心等等,心裏面什麼都不要去想。
比如說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無心的境界應該就是認認真真地去做這件事情,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這件事情上,不去想別的事情;而凡夫俗子則會在做事情的同時,會想著這件事情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或者說是會對自己產生什麼樣的幫助等等與這件事情本身沒有關係的東西,這其實就是有心和無心的區別。
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要能夠達到無心的境界,也就是心無妄念的境界。
但是凡夫俗子想要達到那樣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畢竟人的念頭始終都在不停地妄動,人的腦袋也總是在不停地運轉著和思考中。
比如說有的人在誦讀準提咒的時候肯定是會在心裏面默默地記錄下自己誦讀了幾遍了,這其實就是在心中產生了妄念。
既然產生了這樣的妄念,那麼當然也就不可能再把準提咒誦讀好了。
因此,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把準提咒誦讀好的辦法就是認真地去誦讀,不要在心裏面去數誦讀過的遍數,要不間斷地誦讀,念到非常熟練的時候,口裡在念,自己卻不覺得自己在念;在沒有念的時候,心裡不自覺地還在念。
很多人開始持誦準提咒的時候,總是感覺妄念增加了,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實際的原因是人們在誦讀準提咒的時候平時很多察覺不到的妄念都被察覺了,所以才會感覺到妄念增加了。
這種情況,只要不斷地誦讀準提咒就可以解決。
隨著持誦功夫的深入,從開始的覺察到念頭妄動,慢慢地會念頭減少,再慢慢地會念頭不動,到了此種境界這已經不可思議了,如果繼續持誦下去,就會出現無念的境界,是心是咒,是咒是心,整個身心完全是一個準提神咒,此時你已經超凡入聖了。
而這樣的結果也就是說明人達到了無心的境界。
其實雲谷禪師告訴了凡先生的辦法就是在誦讀準提咒的時候不要去分心數一共誦讀了幾遍,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了凡先生在誦讀的時候不去分心,不去分神,這樣更容易達到無心的境界。
那麼什麼叫作
「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呢?
這句話其實真的很難理解,估計也只有試過的人才能真正地明白,就好比說誦經,沒有誦讀過經書的人又怎麼能明白真正把經書讀進去的人的感覺和感受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比如同一杯白糖水,喝過的人知道味道是甜的,但對於一個從未喝過白糖水,不知道甜味為何物的人,你又如何解釋「甜」這種味道呢?
其實說白了這句話說的就是一種人真正把準提咒讀進去的一種境界,也是為了形容人達到無心的境界之後的結果。
等到誦念準提咒達到了心無妄念的程度和無心的境界,那麼這個咒語就靈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