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心無雜念的念咒才能靈驗

2020-12-15 超凡博弈

【原文】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①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②,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注釋】

①持:念誦。

②純熟:熟練,精通。

【譯文】

你不能做到不動心的地步,但你如果能夠念誦準提咒,不要去記或數自己念的遍數,也不要間斷。

念到非常熟練的時候,口裡在念,自己卻不覺得自己在念;在沒有念的時候,心裡不自覺地還在念。

等念咒達到心裡沒有什麼雜念的程度,那麼你所念的咒,就會靈驗了。

【解讀】

為了讓了凡先生能夠達到做三千件善事,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目的,為了使得了凡先生能夠達到心無雜念、心無妄念的境界,雲谷禪師教會了了凡先生念準提咒。

在這段中,雲谷禪師又一次著重強調了準提咒的作用,並且十分詳細地介紹了到底應該怎麼樣去誦念準提咒。

當然了,雲谷禪師為了凡先生著重去講準提咒的誦念方法,是因為以了凡先生當時的情況他不可能念好準提咒,也是不可能從準提咒裡面得到任何的幫助的。

很多人都不理解,不就是一個佛教的經文嗎,有什麼誦念不好的,了凡先生又不是不認識字,一個讀書人,念一個經文那還不是綽綽有餘的,雲谷禪師教導準提咒的誦讀問題恐怕是多此一舉了。

但是,事實上雲谷禪師會有這樣的做法當然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因為了凡先生只是一個凡夫俗子,並不是一個聖人,不知道準提咒之中的玄妙。

聖人和凡夫俗子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簡單說就差在一個境界上,一個心裏面到底有沒有妄念的境界上。到底能不能做到心無妄念,就是聖人和凡夫俗子之間最大的差別。

如果用雲谷禪師的話來說,那麼就是到底能不能做到無心的境界,是區別凡夫俗子和聖人之間的最好的判斷標準。

聖人能夠做到無心的境界,而凡夫俗子卻不能夠做到無心的境界。

了凡先生就是凡夫俗子,因為他還不能夠達到無心的境界。

所謂的無心,其實說的是自身不存在執著之心、妄念之心和分別之心等等,心裏面什麼都不要去想。

比如說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無心的境界應該就是認認真真地去做這件事情,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這件事情上,不去想別的事情;而凡夫俗子則會在做事情的同時,會想著這件事情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或者說是會對自己產生什麼樣的幫助等等與這件事情本身沒有關係的東西,這其實就是有心和無心的區別。

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要能夠達到無心的境界,也就是心無妄念的境界。

但是凡夫俗子想要達到那樣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畢竟人的念頭始終都在不停地妄動,人的腦袋也總是在不停地運轉著和思考中。

比如說有的人在誦讀準提咒的時候肯定是會在心裏面默默地記錄下自己誦讀了幾遍了,這其實就是在心中產生了妄念。

既然產生了這樣的妄念,那麼當然也就不可能再把準提咒誦讀好了。

因此,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把準提咒誦讀好的辦法就是認真地去誦讀,不要在心裏面去數誦讀過的遍數,要不間斷地誦讀,念到非常熟練的時候,口裡在念,自己卻不覺得自己在念;在沒有念的時候,心裡不自覺地還在念。

很多人開始持誦準提咒的時候,總是感覺妄念增加了,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實際的原因是人們在誦讀準提咒的時候平時很多察覺不到的妄念都被察覺了,所以才會感覺到妄念增加了。

這種情況,只要不斷地誦讀準提咒就可以解決。

隨著持誦功夫的深入,從開始的覺察到念頭妄動,慢慢地會念頭減少,再慢慢地會念頭不動,到了此種境界這已經不可思議了,如果繼續持誦下去,就會出現無念的境界,是心是咒,是咒是心,整個身心完全是一個準提神咒,此時你已經超凡入聖了。

而這樣的結果也就是說明人達到了無心的境界。

其實雲谷禪師告訴了凡先生的辦法就是在誦讀準提咒的時候不要去分心數一共誦讀了幾遍,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了凡先生在誦讀的時候不去分心,不去分神,這樣更容易達到無心的境界。

那麼什麼叫作

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呢?

這句話其實真的很難理解,估計也只有試過的人才能真正地明白,就好比說誦經,沒有誦讀過經書的人又怎麼能明白真正把經書讀進去的人的感覺和感受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比如同一杯白糖水,喝過的人知道味道是甜的,但對於一個從未喝過白糖水,不知道甜味為何物的人,你又如何解釋「甜」這種味道呢?

其實說白了這句話說的就是一種人真正把準提咒讀進去的一種境界,也是為了形容人達到無心的境界之後的結果。

等到誦念準提咒達到了心無妄念的程度和無心的境界,那麼這個咒語就靈驗了。

相關焦點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一篇第12講:立命的學問教給你……
    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餘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這一講開篇提到「孟子論立命之學」,是《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的點題部分。所以咱們先說說「立命」一詞的來源。專家認為因為《黃帝四經》和《老子》學說在古時候合稱「黃老學說」,所以在帛書中才和《老子》放在了一幅上。《黃帝四經》、《老子》、《莊子》都是道家經典,但其中蘊含的思想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代表了道家不同的學派。
  •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心想事成
    但是把改造命運寫出來,寫成文字流傳下來,最容易明了的是《了凡四訓》。這個書我們這裡很多,也有光碟,也有電視劇表演出來,這邊都有。現在我們在中國找影劇界給我們拍《了凡四訓》,拍二十集連續劇,現在大概剛剛在開拍。希望大家知道之後,自己就能夠掌管命運。
  • 一位戒色高手學習《了凡四訓》的心得!
    幾乎每位戒色前輩都有研讀《了凡四訓》,這是戒色後必讀的一本書。《了凡四訓》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可謂中國改造命運學的扛鼎之作,讓大家了解和掌握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這兩本書各有特點,總體而言,《了凡四訓》更全面、更系統一些;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則更有針對性,對意惡問題的指出更直接,更一針見血。
  • 《了凡四訓》:不糾善,則為惡
    了凡四訓這是《了凡四訓》中的一段話,白話意思是: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費了一番苦心,卻沒有任何益處。《了凡四訓》告訴我們要區分八個方面。01 區分真假「有利於別人就是善,僅利於自己就是惡」。有利於別人,罵人打人也是善;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麼即使禮敬別人,也未必是善。
  • 從《皇極經世》到《了凡四訓》隱藏的易經預測智慧
    學習《易經》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對於易經預測的準確性一直難於把握,今天再一次看完《了凡四訓》有了新的啟示和感悟。要想真正看懂《了凡四訓》我們應該回望到千年之前從《皇極經世》創始人,易學大師邵雍哪裡開始尋覓。
  • 《了凡四訓》| 獻給所有勇於改變命運的人
    《了凡四訓》,俗稱《了凡戒子文》,是明代寶坻知縣袁黃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寫給子女的私房家書。袁了凡先生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認識命運的真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同時要明辨善惡,改過積善,謙卑做人。 《了凡四訓》一書雖篇幅短小,但寓理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顯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智慧。了凡先生因其躬行實踐,徹底改變命運,也使此書久享盛名,影響深遠。
  • 《了凡四訓》:心念,便是一個人的命運!
    《了凡四訓》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書中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130年後,一名叫曾國藩的青年,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   《了凡四訓》就這樣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因此而被譽為"中國三大善書"之一。
  • 屬於我的雨季和了凡四訓有感
    這次反省我來談談自己對於戒色後的感受以及通讀一遍了凡四訓和聽完一遍了凡四訓有聲書的感受。一.屬於我的雨季首先,現在我居住的城市迎來了雨季,這次我真的知道了,什麼叫做青春花季雨季。春天,看著美麗的花開,輕盈的蝴蝶,天空的雲彩,鼻子聞到的是花朵的芬芳和樹葉的清香,我的心裡是無比的快樂。這是我戒色後,第一個春天。
  • 《了凡四訓》 改過之法 終(下)
    吾輩,就是說袁了凡告訴他兒子袁天啟,咱們這些人身為凡夫俗子,過往的罪惡過錯,以前我們犯的錯誤過錯,我們犯的罪惡,就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多。過惡蝟集,刺蝟的蝟。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但是我們回首往事,想想過去好像沒有察覺到自己有這麼多過錯。什麼原因?心粗而眼翳也。是因為我們太粗心了,所以我們心眼昏聵。我們眼睛錯失,沒有在意我們犯的錯誤,我們的心更加沒有在意我們犯的錯誤,為什麼?
  • 佛教:袁黃的《了凡四訓》,與佛教關係也很密切,素來被佛教推崇
    袁黃相信了雲谷,為表示要超越凡夫,改名為「了凡」。他於佛前三次發願,每次許願做三千善事,以求登科、生子等事。每當他用功過格一條一條記滿三千善行的時候,他的願望真的成真了。從此,袁黃深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從了凡四訓學管理
    其實,剛參加工作時,有位善知識給我結緣了凡四訓,一次賣舊書時感覺這本書沒用,賣掉了。2013年利用寶貴的零打碎敲的時間看《了凡四訓講記》3遍,沒有聽懂。2014年又看了《了凡四訓講記》3遍,還是沒感覺。2015年接著看《了凡四訓講記》,每五分鐘看十遍,不知不覺接上地氣。
  • 《了凡四訓》:「魔由心生」,改正需要從「心」開始
    所以,當你做錯事要改,還是受到別人誣陷,讓內心處於平靜狀態,這都需要我們好好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內心在《了凡四訓》中就我們說了,一起來看看。上半部分改由「心」生改由「心」生,與之相對應的一句話叫「魔由心生」。
  • 《了凡四訓》,僅僅12句,改變你的命運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中國人的骨子裡,始終存在一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袁了凡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財得財,求子得子,萬事如意。
  • 了凡四訓(九)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色有粗的色,有顯色,很明顯的,有極微細的色,我們凡夫無法見到,無法體會到,這樣我們才能夠信得過佛菩薩甚深禪定。他那個清淨心,清淨的純度,我們無法想像得到。在他那個境界裡頭,一切眾生極其微細的念頭,極其微細的現象,他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知道靈知跟我是一體。靈知既然是一體,色相也是一體。
  • 《了凡四訓》第三十九集——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
    以豐厚的人生閱歷感悟經典,以博大的太極智慧體察人心,以平實的現代語言詮釋先賢教誨,以平和的謙卑之風誠意正心,李毅多老師正在為您解讀經典《中華文化大講堂》廣播節目全國首檔中華文化國學廣播節目第三屆兩岸四地最具影響力欄目
  • 《了凡四訓》:要想改變命運,先從這六點開始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袁了凡先生把改命經歷寫出來給兒子做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袁了凡先生還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想要改變命運,以及改好命運,下面這六點一定要注意!
  • 《了凡四訓》10句名言,改變命運,從我做起!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一部訓子書,是幫助我們改變人生命運的一部善書。淨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世時,極力推薦,大力弘揚,這部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下面挑選其中的10句名言,分享給大家!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看完了凡四訓-10功善事,你或許有答案
    題記:看了凡四訓功過格-10功善事,他們主要偏重在哪些方面?一、記作10功的善事。1. 薦一有德人推薦引導一個有道德品行的人為公眾服務。了凡四訓這一條說明了在袁了凡時代,是承認方術都是能治病的,並非迷信。方術有哪些呢?古代方術又稱為術數。是以山醫命相卜五術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漢書》就有《方術列傳》,專記古代術士事跡。現代人之所以覺得古代很多東西是迷信,是因為在現代西醫和科學的洗腦。現代甚至很多人還覺得中醫是迷信。
  • 了凡四訓講記有聲書-淨空法師-07
    了凡先生也能夠隨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勇猛。也就是說沒有盡心盡力,稍稍的隨喜一點。這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失。[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別人有苦難,要去幫助他。我應不應該幫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會,求幫助的人很多,我們常常遇到。而且求幫助的人當中,有很多是來欺騙的,是來騙錢的。騙了之後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賭,那就有罪過了。所以行善的確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
  • 了凡四訓(第12集)
    「幸勿自誤」,這一句話是勉勵我們,希望你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這個事情,一定要自己奮發,別人幫不上忙。改過之法就講到此地。  下面第三篇是「積善之方」。文字一開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經》上的兩句話,為我們說明: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兩句話可以以歷史來作證。自古以來,凡是過於憨厚、積善的人家,他的後代往往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