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講記有聲書-淨空法師-07

2021-02-19 因果學堂

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還是自己欺騙自己,那怎麼能成就呢?孔夫子說:[君子慎獨]。[慎]是謹慎,[獨]是獨自一個人,獨居也能決定不放逸,這叫真正做功夫。一般人懈怠、放任的習氣太重了,就是隨便慣了。在大眾中比較謹慎收斂一點,人見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為什麼從前寺院叢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廣單,不可以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一個人一間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睡廣單就是[依眾靠眾],十幾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裡,我們今天稱為睡通鋪,睡覺時也不能隨便亂動。用這個方法,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絲毫放縱,這樣來歷練自己。現在的社會跟從前的社會不一樣,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約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錯,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來生再到三途裡慢慢去享受,道業不能成就。

寺院裡也有單獨的房間,是專為年老的修行人而設的,他的行動不方便,大家在一起過團體生活,行動都要一致。年老的人,體力衰弱行動不便,才給他一間寮房。寺院裡面身分地位比較高的,瑣碎的事情多,像住持、當家師,什麼事情都要過問,也要單獨一個房間,便利於辦事。

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裡的身和同住,絕對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如果說是兩三個人住一個房間不方便,我不願意跟他住。有這種念頭,念佛功夫成片絕對得不到。為什麼呢?心不平等,心不清淨,還有嫌棄,這怎麼能成就?

修行在那裡修?就在這個地方修。在極不平等的環境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這叫修行。不願意跟人相處,這就是過失,就是毛病。了凡居士發現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過來。我們現在有這個毛病,不但不改,還要繼續去培養,這怎麼能成功呢?

所以僧團裡首先要求我們修學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眾在一塊共修基本的戒條。個人所遵守的就是[五戒十善]。在從前,寺院叢林裡面以[沙彌律儀]做基礎,十戒二十四門威儀。現在不要求那樣的苛刻了,我們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夠了。出家、在家都應當如此,規矩不能再降低了。團體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們的毛病習氣都修正過來,不討厭別人,不怨憎別人。[遇人憎我毀我]。[毀]是毀謗。不會跟他計較,不會把他放在心上,[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境相當平靜,不像從前心浮氣躁,一點點委曲都受不得,現在可以受委曲了。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長,這就是效果。所以一個修道的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學著跟任何人都能相處。跟佛菩薩能相處,跟妖魔鬼怪也能相處,在任何境界裡,都是怡然自得。

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在黃梅證的果位我們不曉得,但最低限度也應該是圓教初住菩薩,只會比這個更高,不會比這個更低。他是明心見性的人,初住以上的菩薩。這還得了!他去伺候那些打獵的人。打獵,天天殺生造惡。他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還要替那些獵人燒飯,伺候這些獵人。獵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獵人隊裡的僕人。獵人要吃肉,他也要伺候。不是短時間,是十五年!我們能忍受得了嗎?他在那個環境裡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他在黃梅是開悟了,悟後起修。他在一切順境、逆境裡面修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沒有別的,就是修這三樣。

我們今天與人相處,是不是在順、逆境界裡面,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修清淨心?如果不是修清淨心,就沒有修行,與自己一點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學佛,那是搞佛學。每天在文字紙堆裡去鑽,也能說得天花亂墜,煩惱天天增加,將來的前途依舊是往生三途六道。這就錯了!真正修行人絕不執著文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求的是心地清淨,心地平等。清淨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是明心見性。

我們念佛人也是這個目標,我們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淨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淨就是一片,心裏面沒有界限。換句話說,還有分別執著就不能成片。一有界限,就不能成片。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功夫才可以成片,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這樣的功夫,功夫並不很深,稍稍上軌道了,感應就現前。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

明、清的禮部相當於現代的教育部。是國家舉辦的考試,相當於現代的高普考。現代中國的高、普考是考試院負責的。從前考試跟教育都是禮部掌管,禮部的職權相當於現在教育部跟考選部。

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他命裡註定的是第三名,現在跟命裡就不一樣了。這是他行善積德,他的名位從第三名提高到第一名,他考到第一名。[其言不驗]。這就跟定命不一樣了,這就是變數。他嘗到了,確實有變數,而不是定數。[而秋闈中式矣],古時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闈]是闈場、考場。他考中了,就是考中了舉人。了凡先生的命裡,只有中秀才的份。因為命裡講,他沒有科第,他只有中秀才的份,科第最高的是進士。以後他發願求中進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他命裡沒有的,才是求到的。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這段所敘述的幾樁事,都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效法。

[行義未純]。[義]是道義,或者說得更淺一點就是義務。幫助別人,不要求報酬的,這是義務。儒家教我們的五倫十義。由此可知,行義是性德。父母對於兒女的愛護教導是義務。兒女對於父母孝順也是義務。兄友弟恭,乃至於朋友有信,與朋友信實,這是義務。義務就是應當這樣做的,應該做的。人與人之間應該要互愛,應該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雖然是做,做得不純,裡面摻雜個人利害。我去幫助他,對我自己不利,這一考慮就不純了,也不能夠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這是自己反省,雖然做,做得不夠。

[檢身多誤]。[檢]是檢點,反省自己的毛病,過失還是很多。下面舉幾個明顯的例子。或者是[見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講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們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幫助,要成就他。為什麼?一件善事對於整個社會、鄉裡都有好處。譬如道路壞了,這人要發心修補。我們見到了,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把這件善事做好,便利於大眾。類似這種對於社會有利益、對大家有利益、有幫助的事情,我們都要幫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夠隨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勇猛。也就是說沒有盡心盡力,稍稍的隨喜一點。這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失。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別人有苦難,要去幫助他。我應不應該幫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會,求幫助的人很多,我們常常遇到。而且求幫助的人當中,有很多是來欺騙的,是來騙錢的。騙了之後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賭,那就有罪過了。所以行善的確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斷,應不應該做;慈悲是真正的動力。確實他有苦難,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如他用欺騙的手段,我們一眼看穿,我們要教導他。如果他並不是很衰老,也並不是有病,身體健康強壯,應該教導他從事正當的行業,不要用這種方式來討生活。應該勸導他,教導他。[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所以改過自新不是蹴然成就的,是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斷去改。初期這些現象,決定是免不了的。身雖然善,能夠合於禮法,但是口裡面的言語還會有過失,口不擇言,這是習氣。自古以來,所謂言語是禍福之門,不能不謹慎。

孔夫子教學的四科:第一個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講教育中的德育。現在這個社會德育沒有了,不講求了。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孔夫子多麼著重言語。說話要有分寸,說話不能傷人。言語傷人,是不知不覺的,人家懷恨在心。將來的報復是沒有辦法預料的。往往許多的怨仇誤會都是從這兒來的。這個事情麻煩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謹慎。少言就寡過,何必多說話呢?人家不會把你當啞巴。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淨,自行化他,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人家給

我們講再多的話,我們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彌陀佛]!他再講。[阿彌陀佛]!聽個幾句[阿彌陀佛],聽完之後,他講什麼我不曉得,我們就念[阿彌陀佛]!我們把這句[阿彌陀佛]給他,他講的那些東西我沒聽進去。這樣好!所以言語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語多的毛病。

[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就是清醒時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規矩,很如法。他喜歡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來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裡有酒戒。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為什麼要戒酒?就是酒醉後亂性。如果我們飲酒不至於醉,酒有開緣,可以喝的。但決定不能喝醉。戒律講得很嚴格,是滴酒不沾。為什麼?怕我們止不住,感情用事,沒有理智,一杯接著一杯。那可麻煩大了,那決定是破戒。

從前我在臺中求學,李老師講[禮記]。[禮記]的註解是鄭康成注的。鄭玄是東漢大儒,是馬融的學生。馬融在當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問家。但是馬融的心量不大,學生成就若是超過他,他心裡很不是味道。鄭玄的成就超過老師,青出於藍。老師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殺死。所以他離去時,馬融帶著學生到十裡長亭送行。實在是不懷好意,令同學們每人敬酒三杯,鄭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那裡曉得鄭康成的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禮節都不失。李老師說,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制定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制定這條酒戒?我們要了解制戒的意義。學佛的同學如果在烹調時用作料酒,是不會醉人的,調味是可以的。如果年歲大體力衰,他血液循環慢,酒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每餐飯喝一杯酒,這也是可以的,這是開緣。不是破戒。

同樣道理,佛門忌五辛。五辛裡,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蔥、蕎頭[大陸叫小蒜]、韭菜、洋蔥[興渠]。佛為什麼禁止我們吃呢?[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功夫不到家,飲食會影響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隨心轉,那就事事無礙。如果還是心隨境轉,這是有障礙。佛跟我們說:[五辛]生吃助長肝火,容易發脾氣;熟吃增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換句話說,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長煩惱,所以禁止。

有一些在家同修說,五辛不能吃,我們對吃素的興趣都沒有了。若當佐料配菜不起作用。炒一盤菜裡面加一兩個大蒜,是起不了作用。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講道理的,這才曉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

受了戒也有開緣,你才能度很多人,自己也歡歡喜喜的跟大眾在一起。所以在某一個場合裡,有智慧觀察,通權達變,要利用機會。因為他們能聞到佛法是很難得的,我們在飲食之間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訴他,他聽聽也種了善根。所以這是機會教育。

[以過折功,日常虛度]。[功]與[過]兩相比較,每天的過多功少,沒進步!光陰空過了。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

己巳(隆慶三年公元一五六七)至己卯(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經歷十一年,許求取科舉、科第之願,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這是因為他在外面服務,曾經一度在李漸庵的軍中辦事,任參謀一樣的職務,跟著軍隊到處行軍,沒有機會回向。[庚辰南還],第二年才有機會。[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這就是他己巳年所許的願圓滿了,真正做到了最後回向。因為他許願時自己寫了疏文,表示要認真改過自新,積功累德。現在他修積的功德,三千善事做圓滿了,回向報恩,他的願求也果然是得到了。

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他命裡沒有兒子,要想發願求得兒子。真正是他修來的,他求到了,求有益於得也。[辛巳、生男天啟]。他許願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他就生了兒子。因為他發這個願,第二年就生了兒子,天啟是他的大兒子。所以真正發願,一發願就有感應。當然三千善事他一定會兌現的。雖然還沒有修完,兒子已經得到了。跟前面一樣。前面禮部考試,他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時,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裡註定是第三,他考中第一名。這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餘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於曆日之上。

每天行善,做一樁好事他就記下來。夫妻兩個都行善。他太太不認識字,不能記。就用鵝毛管蘸著印泥,家裡用的日曆本子,每一天做一樁好事,印一個紅圈。

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

這是舉兩個例子。[或買放生命],這就是放生。今天我們發心放生,要記住不要受騙。發心放生的人很多,都到鳥獸公司去買。他們是專門捕捉來給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捕。這不是放生,是害生,這是決定錯誤的。不但沒有功德,還有過失,是有罪過。

所以佛教講放生,是在日常生活中,買菜時偶然看見的。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就是攀緣。偶然之間發現了,這個動物活活潑潑,判斷他可以活命,買下來放生,一定能活下去的。看到雖然是活的,買去放生他也活不成,就不必了,不如拿這個錢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們宣揚吃素,勸人不殺生,勸人愛護動物,都是放生修學的意義。不一定要買動物去放才叫放生,那就搞錯了。像豐子愷的[護生畫集],能多印多流通。他畫得很好,裡面題的詞,內容也非常的好。但是他裡面的題詞多半是用文言文,如果能發心把它改寫成白話文,再把畫面改成彩色,再標上注音符號。多印給中、小學生,讓他們從小培養愛護動物的觀念,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著眼,廣泛去修學,不能死在一句話裡面。須知[放生]二字含義很廣很深。布施則有財、法、無畏多種,義實深廣不可思議。

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

了凡先生夫婦斷惡修善,顯然比過去進步多了。在過去一天難得做一件好事,好幾天才做一樁,所以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可見得一天做一件善事,還有六百天沒有做善事。現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幾樁善事,比從前是大有進步了。想到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婦的確有毅力、有耐心。看他們這樣努力,就曉得精進不懈的修善不容易。要是沒有毅力,沒有決心,毛病習氣不容易斷除。這就是講菩提道上何以進的少、退的多,就是這個道理。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到癸未(發願的時候是庚辰一五八O年,從庚辰到癸未一五八三年共四年),四年三千善就圓滿了。前面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第二次發的願四年就圓滿了。「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請法師們到自己家裡的佛堂來做回向。

[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他命裡沒有進士,所以現在要求中進士。命裡面沒有兒子,他得了兒子,這是他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求得來的。命裡沒有進士的學位,他能得到的話,這也是一個變數。雲谷禪師教給他的完全兌現了,有了靈驗。那麼他許願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從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起發的願,到丙戌(萬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只有三年。他果然中了進士。登第就是進士及第。命裡沒有的,他又得到了。

相關焦點

  • 從了凡四訓學管理
    幸得杲總推薦了老法師,才知道這些大經大論根本不是自己所能受用的,聽了老法師的話從《弟子規》的事相入手,從《了凡四訓》的命理入手,從基礎做起,日子才慢慢有了著落。想想,還是自己的善根不夠,福德太淺,偶爾看到書架上的四書,心情複雜,是自嘲,更是警示。不紮根,哪裡會栽活樹,更別說開花結果了。
  • 《了凡四訓》| 獻給所有勇於改變命運的人
    《了凡四訓》,俗稱《了凡戒子文》,是明代寶坻知縣袁黃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寫給子女的私房家書。袁了凡先生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認識命運的真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同時要明辨善惡,改過積善,謙卑做人。 《了凡四訓》一書雖篇幅短小,但寓理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顯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智慧。了凡先生因其躬行實踐,徹底改變命運,也使此書久享盛名,影響深遠。
  • 屬於我的雨季和了凡四訓有感
    這次反省我來談談自己對於戒色後的感受以及通讀一遍了凡四訓和聽完一遍了凡四訓有聲書的感受。一.屬於我的雨季首先,現在我居住的城市迎來了雨季,這次我真的知道了,什麼叫做青春花季雨季。春天,看著美麗的花開,輕盈的蝴蝶,天空的雲彩,鼻子聞到的是花朵的芬芳和樹葉的清香,我的心裡是無比的快樂。這是我戒色後,第一個春天。
  • 淨空老法師:安士全書!
    《安士全書》,這本書印光大師讚嘆,近一百年來最好的一部書。這部書大概有一大半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注得好,搜集的案例非常之多,跟《感應篇彙編》類似。它有四部分,第二個部分「萬善先資」,專門勸戒殺;第三個部分「慾海回狂」,專門勸戒邪淫,你看一個殺、一個淫,萬惡之首;最後一部分分量不大,勸大家修淨土,「西歸直指」。
  •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心想事成
    但是把改造命運寫出來,寫成文字流傳下來,最容易明了的是《了凡四訓》。這個書我們這裡很多,也有光碟,也有電視劇表演出來,這邊都有。現在我們在中國找影劇界給我們拍《了凡四訓》,拍二十集連續劇,現在大概剛剛在開拍。希望大家知道之後,自己就能夠掌管命運。
  • 《了凡四訓》:不糾善,則為惡
    了凡四訓這是《了凡四訓》中的一段話,白話意思是: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費了一番苦心,卻沒有任何益處。《了凡四訓》告訴我們要區分八個方面。01 區分真假「有利於別人就是善,僅利於自己就是惡」。有利於別人,罵人打人也是善;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麼即使禮敬別人,也未必是善。
  • 了凡四訓(九)
    我們今天有幸,讀到聖賢書,聞到聖賢的教誨,幸虧還有一點善根福德,聽了、讀了,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老實實認真努力去做,才證明古人的教誨真實不虛。佛教導人「信、解、行、證」,最後一定要證實,事實真相於是大白。所以我們常常能想到這樁事情,特別是在飲食的時候,你能夠想到,你就不忍心吃眾生肉,這是一定的道理。接著了凡先生又說:【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
  • 佛教:袁黃的《了凡四訓》,與佛教關係也很密切,素來被佛教推崇
    在我國最早的善書是《太上感應篇》,作於宋代,是在道教的太上老君信仰為基礎糅合了儒、釋、道三家學說編程的勸人為善的書。此後隨著善書的流行,不僅有糅合佛教觀念的成分,以佛教思想為主導的善書也非常多。袁黃之所以開始寫作善書,有些曲折的故事。原來袁黃少年時算過一次命,算命先生告訴他「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
  • 一位戒色高手學習《了凡四訓》的心得!
    幾乎每位戒色前輩都有研讀《了凡四訓》,這是戒色後必讀的一本書。《了凡四訓》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可謂中國改造命運學的扛鼎之作,讓大家了解和掌握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這兩本書各有特點,總體而言,《了凡四訓》更全面、更系統一些;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則更有針對性,對意惡問題的指出更直接,更一針見血。
  • 《了凡四訓》:心念,便是一個人的命運!
    《了凡四訓》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書中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130年後,一名叫曾國藩的青年,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   《了凡四訓》就這樣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因此而被譽為"中國三大善書"之一。
  • 東寶·仲巴活佛為淨空法師造住世祈禱文!恭請為師父上人...
    萬分感恩大家……感人淚下 劉素雲老師:師父上人,真誠的祈請您長久住世,老法師多住一年,咱們眾生感人淚下:淨空老法師住世祈禱文 昂江扎西仁波切為老法師點燈祈請淨空法師長久住世感人淚下!眾弟子圍坐在淨空法師身邊,祈請師父長久住世……【全球弟子請求淨空老和尚長久住世祈願文、回向文】懇請阿彌陀佛慈悲加持 師父上人不舍眾生 長久住世 法體安康 光壽無量藏傳佛教大德東寶·仲巴活佛為淨空法師造住世祈禱文!
  • 從《皇極經世》到《了凡四訓》隱藏的易經預測智慧
    學習《易經》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對於易經預測的準確性一直難於把握,今天再一次看完《了凡四訓》有了新的啟示和感悟。要想真正看懂《了凡四訓》我們應該回望到千年之前從《皇極經世》創始人,易學大師邵雍哪裡開始尋覓。
  • 淨空老法師:燒紙錢,原來是這樣!你知道嗎?
    但是民間習俗有,所以印光法師也不反對。我們要曉得,人死了以後有六道輪迴,你知道他到哪一道去?這個紙錢只有餓鬼道有用處,其他的五道都沒有用處,他要是到其他道裡面去,這個燒了就沒有用處。所以燒了之後,可能就被其他的鬼搶走了。如果他是在鬼道,確實對他有用處,所以我們不能斷定他到哪一道。但是在一般說,人死了墮鬼道的機會最大,為什麼?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一篇第12講:立命的學問教給你……
    餘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這一講開篇提到「孟子論立命之學」,是《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的點題部分。所以咱們先說說「立命」一詞的來源。專家認為因為《黃帝四經》和《老子》學說在古時候合稱「黃老學說」,所以在帛書中才和《老子》放在了一幅上。《黃帝四經》、《老子》、《莊子》都是道家經典,但其中蘊含的思想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代表了道家不同的學派。
  • 《了凡四訓》 改過之法 終(下)
    吾輩,就是說袁了凡告訴他兒子袁天啟,咱們這些人身為凡夫俗子,過往的罪惡過錯,以前我們犯的錯誤過錯,我們犯的罪惡,就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多。過惡蝟集,刺蝟的蝟。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但是我們回首往事,想想過去好像沒有察覺到自己有這麼多過錯。什麼原因?心粗而眼翳也。是因為我們太粗心了,所以我們心眼昏聵。我們眼睛錯失,沒有在意我們犯的錯誤,我們的心更加沒有在意我們犯的錯誤,為什麼?
  • 淨空法師與瑜伽老人許哲
    >文 一塵許哲(Teresa-Hsu-Chih,1897年7月7日-2011年12月7日),著名居士,英文名字是「德蕾莎 (Teresa) 」,梵文名字是「愛人(Prema)」,出生於中國汕頭,27歲上小學,47歲學護理,67歲獨立創辦養老病院,69歲學瑜伽,90歲學佛,100歲用功學中文,101歲皈依佛門,2002年禮請淨空法師為證明師
  • 《了凡四訓》,僅僅12句,改變你的命運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中國人的骨子裡,始終存在一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袁了凡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財得財,求子得子,萬事如意。
  • 了凡四訓(第12集)
    他的父親在他太太死了之後,也就是舜的母親(生母),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以後也生了一個小孩。繼母對待他非常不好,他父親受了繼母的影響,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這一家四口三個人以惡念對待他,幾次要置他於死地。這個家庭環境太惡劣了,可是舜能夠孝順,他心目當中,沒有看到父母、兄弟對他不好,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讓父親不喜歡、繼母不喜歡、弟弟不喜歡,天天改過自新。這樣過了幾年之後,才把他全家感化了。
  • 《了凡四訓》10句名言,改變命運,從我做起!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一部訓子書,是幫助我們改變人生命運的一部善書。淨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世時,極力推薦,大力弘揚,這部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下面挑選其中的10句名言,分享給大家!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