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還是自己欺騙自己,那怎麼能成就呢?孔夫子說:[君子慎獨]。[慎]是謹慎,[獨]是獨自一個人,獨居也能決定不放逸,這叫真正做功夫。一般人懈怠、放任的習氣太重了,就是隨便慣了。在大眾中比較謹慎收斂一點,人見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為什麼從前寺院叢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廣單,不可以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一個人一間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睡廣單就是[依眾靠眾],十幾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裡,我們今天稱為睡通鋪,睡覺時也不能隨便亂動。用這個方法,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絲毫放縱,這樣來歷練自己。現在的社會跟從前的社會不一樣,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約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錯,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來生再到三途裡慢慢去享受,道業不能成就。
寺院裡也有單獨的房間,是專為年老的修行人而設的,他的行動不方便,大家在一起過團體生活,行動都要一致。年老的人,體力衰弱行動不便,才給他一間寮房。寺院裡面身分地位比較高的,瑣碎的事情多,像住持、當家師,什麼事情都要過問,也要單獨一個房間,便利於辦事。
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裡的身和同住,絕對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如果說是兩三個人住一個房間不方便,我不願意跟他住。有這種念頭,念佛功夫成片絕對得不到。為什麼呢?心不平等,心不清淨,還有嫌棄,這怎麼能成就?
修行在那裡修?就在這個地方修。在極不平等的環境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這叫修行。不願意跟人相處,這就是過失,就是毛病。了凡居士發現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過來。我們現在有這個毛病,不但不改,還要繼續去培養,這怎麼能成功呢?
所以僧團裡首先要求我們修學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眾在一塊共修基本的戒條。個人所遵守的就是[五戒十善]。在從前,寺院叢林裡面以[沙彌律儀]做基礎,十戒二十四門威儀。現在不要求那樣的苛刻了,我們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夠了。出家、在家都應當如此,規矩不能再降低了。團體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們的毛病習氣都修正過來,不討厭別人,不怨憎別人。[遇人憎我毀我]。[毀]是毀謗。不會跟他計較,不會把他放在心上,[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境相當平靜,不像從前心浮氣躁,一點點委曲都受不得,現在可以受委曲了。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長,這就是效果。所以一個修道的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學著跟任何人都能相處。跟佛菩薩能相處,跟妖魔鬼怪也能相處,在任何境界裡,都是怡然自得。
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在黃梅證的果位我們不曉得,但最低限度也應該是圓教初住菩薩,只會比這個更高,不會比這個更低。他是明心見性的人,初住以上的菩薩。這還得了!他去伺候那些打獵的人。打獵,天天殺生造惡。他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還要替那些獵人燒飯,伺候這些獵人。獵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獵人隊裡的僕人。獵人要吃肉,他也要伺候。不是短時間,是十五年!我們能忍受得了嗎?他在那個環境裡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他在黃梅是開悟了,悟後起修。他在一切順境、逆境裡面修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沒有別的,就是修這三樣。
我們今天與人相處,是不是在順、逆境界裡面,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修清淨心?如果不是修清淨心,就沒有修行,與自己一點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學佛,那是搞佛學。每天在文字紙堆裡去鑽,也能說得天花亂墜,煩惱天天增加,將來的前途依舊是往生三途六道。這就錯了!真正修行人絕不執著文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求的是心地清淨,心地平等。清淨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是明心見性。
我們念佛人也是這個目標,我們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淨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淨就是一片,心裏面沒有界限。換句話說,還有分別執著就不能成片。一有界限,就不能成片。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功夫才可以成片,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這樣的功夫,功夫並不很深,稍稍上軌道了,感應就現前。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
明、清的禮部相當於現代的教育部。是國家舉辦的考試,相當於現代的高普考。現代中國的高、普考是考試院負責的。從前考試跟教育都是禮部掌管,禮部的職權相當於現在教育部跟考選部。
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他命裡註定的是第三名,現在跟命裡就不一樣了。這是他行善積德,他的名位從第三名提高到第一名,他考到第一名。[其言不驗]。這就跟定命不一樣了,這就是變數。他嘗到了,確實有變數,而不是定數。[而秋闈中式矣],古時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闈]是闈場、考場。他考中了,就是考中了舉人。了凡先生的命裡,只有中秀才的份。因為命裡講,他沒有科第,他只有中秀才的份,科第最高的是進士。以後他發願求中進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他命裡沒有的,才是求到的。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這段所敘述的幾樁事,都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效法。
[行義未純]。[義]是道義,或者說得更淺一點就是義務。幫助別人,不要求報酬的,這是義務。儒家教我們的五倫十義。由此可知,行義是性德。父母對於兒女的愛護教導是義務。兒女對於父母孝順也是義務。兄友弟恭,乃至於朋友有信,與朋友信實,這是義務。義務就是應當這樣做的,應該做的。人與人之間應該要互愛,應該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雖然是做,做得不純,裡面摻雜個人利害。我去幫助他,對我自己不利,這一考慮就不純了,也不能夠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這是自己反省,雖然做,做得不夠。
[檢身多誤]。[檢]是檢點,反省自己的毛病,過失還是很多。下面舉幾個明顯的例子。或者是[見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講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們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幫助,要成就他。為什麼?一件善事對於整個社會、鄉裡都有好處。譬如道路壞了,這人要發心修補。我們見到了,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把這件善事做好,便利於大眾。類似這種對於社會有利益、對大家有利益、有幫助的事情,我們都要幫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夠隨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勇猛。也就是說沒有盡心盡力,稍稍的隨喜一點。這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失。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別人有苦難,要去幫助他。我應不應該幫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會,求幫助的人很多,我們常常遇到。而且求幫助的人當中,有很多是來欺騙的,是來騙錢的。騙了之後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賭,那就有罪過了。所以行善的確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斷,應不應該做;慈悲是真正的動力。確實他有苦難,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如他用欺騙的手段,我們一眼看穿,我們要教導他。如果他並不是很衰老,也並不是有病,身體健康強壯,應該教導他從事正當的行業,不要用這種方式來討生活。應該勸導他,教導他。[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所以改過自新不是蹴然成就的,是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斷去改。初期這些現象,決定是免不了的。身雖然善,能夠合於禮法,但是口裡面的言語還會有過失,口不擇言,這是習氣。自古以來,所謂言語是禍福之門,不能不謹慎。
孔夫子教學的四科:第一個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講教育中的德育。現在這個社會德育沒有了,不講求了。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孔夫子多麼著重言語。說話要有分寸,說話不能傷人。言語傷人,是不知不覺的,人家懷恨在心。將來的報復是沒有辦法預料的。往往許多的怨仇誤會都是從這兒來的。這個事情麻煩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謹慎。少言就寡過,何必多說話呢?人家不會把你當啞巴。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淨,自行化他,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人家給
我們講再多的話,我們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彌陀佛]!他再講。[阿彌陀佛]!聽個幾句[阿彌陀佛],聽完之後,他講什麼我不曉得,我們就念[阿彌陀佛]!我們把這句[阿彌陀佛]給他,他講的那些東西我沒聽進去。這樣好!所以言語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語多的毛病。
[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就是清醒時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規矩,很如法。他喜歡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來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裡有酒戒。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為什麼要戒酒?就是酒醉後亂性。如果我們飲酒不至於醉,酒有開緣,可以喝的。但決定不能喝醉。戒律講得很嚴格,是滴酒不沾。為什麼?怕我們止不住,感情用事,沒有理智,一杯接著一杯。那可麻煩大了,那決定是破戒。
從前我在臺中求學,李老師講[禮記]。[禮記]的註解是鄭康成注的。鄭玄是東漢大儒,是馬融的學生。馬融在當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問家。但是馬融的心量不大,學生成就若是超過他,他心裡很不是味道。鄭玄的成就超過老師,青出於藍。老師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殺死。所以他離去時,馬融帶著學生到十裡長亭送行。實在是不懷好意,令同學們每人敬酒三杯,鄭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那裡曉得鄭康成的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禮節都不失。李老師說,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制定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制定這條酒戒?我們要了解制戒的意義。學佛的同學如果在烹調時用作料酒,是不會醉人的,調味是可以的。如果年歲大體力衰,他血液循環慢,酒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每餐飯喝一杯酒,這也是可以的,這是開緣。不是破戒。
同樣道理,佛門忌五辛。五辛裡,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蔥、蕎頭[大陸叫小蒜]、韭菜、洋蔥[興渠]。佛為什麼禁止我們吃呢?[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功夫不到家,飲食會影響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隨心轉,那就事事無礙。如果還是心隨境轉,這是有障礙。佛跟我們說:[五辛]生吃助長肝火,容易發脾氣;熟吃增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換句話說,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長煩惱,所以禁止。
有一些在家同修說,五辛不能吃,我們對吃素的興趣都沒有了。若當佐料配菜不起作用。炒一盤菜裡面加一兩個大蒜,是起不了作用。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講道理的,這才曉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
受了戒也有開緣,你才能度很多人,自己也歡歡喜喜的跟大眾在一起。所以在某一個場合裡,有智慧觀察,通權達變,要利用機會。因為他們能聞到佛法是很難得的,我們在飲食之間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訴他,他聽聽也種了善根。所以這是機會教育。
[以過折功,日常虛度]。[功]與[過]兩相比較,每天的過多功少,沒進步!光陰空過了。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
己巳(隆慶三年公元一五六七)至己卯(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經歷十一年,許求取科舉、科第之願,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這是因為他在外面服務,曾經一度在李漸庵的軍中辦事,任參謀一樣的職務,跟著軍隊到處行軍,沒有機會回向。[庚辰南還],第二年才有機會。[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這就是他己巳年所許的願圓滿了,真正做到了最後回向。因為他許願時自己寫了疏文,表示要認真改過自新,積功累德。現在他修積的功德,三千善事做圓滿了,回向報恩,他的願求也果然是得到了。
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他命裡沒有兒子,要想發願求得兒子。真正是他修來的,他求到了,求有益於得也。[辛巳、生男天啟]。他許願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他就生了兒子。因為他發這個願,第二年就生了兒子,天啟是他的大兒子。所以真正發願,一發願就有感應。當然三千善事他一定會兌現的。雖然還沒有修完,兒子已經得到了。跟前面一樣。前面禮部考試,他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時,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裡註定是第三,他考中第一名。這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餘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於曆日之上。
每天行善,做一樁好事他就記下來。夫妻兩個都行善。他太太不認識字,不能記。就用鵝毛管蘸著印泥,家裡用的日曆本子,每一天做一樁好事,印一個紅圈。
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
這是舉兩個例子。[或買放生命],這就是放生。今天我們發心放生,要記住不要受騙。發心放生的人很多,都到鳥獸公司去買。他們是專門捕捉來給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捕。這不是放生,是害生,這是決定錯誤的。不但沒有功德,還有過失,是有罪過。
所以佛教講放生,是在日常生活中,買菜時偶然看見的。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就是攀緣。偶然之間發現了,這個動物活活潑潑,判斷他可以活命,買下來放生,一定能活下去的。看到雖然是活的,買去放生他也活不成,就不必了,不如拿這個錢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們宣揚吃素,勸人不殺生,勸人愛護動物,都是放生修學的意義。不一定要買動物去放才叫放生,那就搞錯了。像豐子愷的[護生畫集],能多印多流通。他畫得很好,裡面題的詞,內容也非常的好。但是他裡面的題詞多半是用文言文,如果能發心把它改寫成白話文,再把畫面改成彩色,再標上注音符號。多印給中、小學生,讓他們從小培養愛護動物的觀念,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著眼,廣泛去修學,不能死在一句話裡面。須知[放生]二字含義很廣很深。布施則有財、法、無畏多種,義實深廣不可思議。
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
了凡先生夫婦斷惡修善,顯然比過去進步多了。在過去一天難得做一件好事,好幾天才做一樁,所以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可見得一天做一件善事,還有六百天沒有做善事。現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幾樁善事,比從前是大有進步了。想到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婦的確有毅力、有耐心。看他們這樣努力,就曉得精進不懈的修善不容易。要是沒有毅力,沒有決心,毛病習氣不容易斷除。這就是講菩提道上何以進的少、退的多,就是這個道理。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到癸未(發願的時候是庚辰一五八O年,從庚辰到癸未一五八三年共四年),四年三千善就圓滿了。前面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第二次發的願四年就圓滿了。「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請法師們到自己家裡的佛堂來做回向。
[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他命裡沒有進士,所以現在要求中進士。命裡面沒有兒子,他得了兒子,這是他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求得來的。命裡沒有進士的學位,他能得到的話,這也是一個變數。雲谷禪師教給他的完全兌現了,有了靈驗。那麼他許願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從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起發的願,到丙戌(萬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只有三年。他果然中了進士。登第就是進士及第。命裡沒有的,他又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