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90後詩人如何破解生活和詩藝的雙重焦慮

2020-12-21 中國財富網官方

2020年,最早的一批90後已邁入而立之年。三十而立對於90後詩人意味著什麼?他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尋靈感,又如何在工作與學習之餘思考和書寫我們的時代?

7月12日晚七點,由《詩刊》社主辦的「首屆90後詩歌雲端峰會」在騰訊看點平臺成功直播,王二冬、李唐、李壯、艾諾依、張晚禾、馬驥文、李海鵬、康宇辰、徐威、秦三澍、左手、徐曉、朱光明、郭月洲、趙琳、火棠16位詩人圍繞「三十而立: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與詩歌」,暢談各自生活現狀、詩人身份的確立、對同代人的反思等話題,活動由《詩刊》編輯、詩人丁鵬主持。

《詩刊》主編李少君在賀詞中表示,「對於當代新詩來說,偉大的中國古典詩歌、百年新詩、西方現代詩歌是三大傳統,90後詩人們應致力於將之融合貫通,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副主編霍俊明則表示,「90後詩人的生活、工作與詩歌之間既有相近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情勢,又有著差別巨大的生存際遇和個體性格,期待雲端峰會讓我們看到90後越來越清晰的精神面影和特異的文本質素。」

生活的挫敗與詩藝的焦慮

供職於某物流企業,日常與快件打交道的王二冬用焦頭爛額形容他的三十歲,卻是焦頭爛額,「但是幸而有詩歌串聯起瑣碎無序的生活。白天上班,在南五環外的格子間和鍵盤上,在快件和供應鏈產品上,看著三十歲越走越遠;不定時的加班和下班後,回家做飯、陪孩子直到他入睡,只有深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的時間屬於詩人王二冬。」

今年從北大博士畢業的康宇辰,經歷了疫情中的艱難求職,她用寫詩應對生活的瑣碎、焦慮與挑戰。她認為現階段的詩歌路子,是把年輕的激情投入到對現實生活世界的參與和見證之中,這種參與是不斷的磕磕絆絆,常有挫敗,因此有痛感。這樣的詩是把內在激情引向開闊的外部世界的一種可能路徑,必然訴諸對事物的理解力和同情心。

詩人、評論家李壯的三十歲與詩歌關係正變得曖昧,「詩的活動要求詩人重新擦亮那些被用舊了的、褪色的經驗和詞語。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說法,就是『陌生化』,但要完成這任務的,卻是不可避免正在褪色的我們。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詩歌構成了我們對自身的一種救贖,儘管這種救贖看起來可能是堂·吉訶德式的、甚至是西西弗斯式的。」

逐漸步入社會的90後詩人,初嘗生活的壓力,這在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創意寫作中心主任徐威的眼裡構成了對堅守詩心的考驗。同時,年齡和經驗不斷增長的90後詩人們,也清晰地感受到詩歌在背後的催促,比如清華大學博士生馬驥文就認為,一個詩人跨入三十歲,其詩歌的觀念、方法、眼界、心智、技藝和寫作狀態等都應當開始成熟並且能夠自立。

然而,年齡和經驗的增長就一定能帶來詩藝的提升嗎?顯然不是。

「詩心的堅守與詩藝的提升,正是擺在當下青年詩人面前的兩道坎。」徐威認為,在詩藝方面,青年詩人面臨著如何「新瓶裝舊酒」的能力考驗,換言之,如何在常見的書寫領域中展露出不一樣的特質,如何將個人化的經驗與情感通過藝術轉化生成獨特的詩歌文本。

「為了避免陷入窠臼,就必須創造新的語言秩序。」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徐曉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個人的生活經驗需要在語言中拓展,內部經驗需要與外部世界相契合,如此才能找到並明晰自己的詩歌語調,發現自己的聲音,使之區別於他人。

他們在思考鄉愁與時代、歷史與未來

如何發現自己獨有的聲音?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海鵬希望向鄉愁裡挖掘。在他看來,鄉愁會為詩人提供某個起點,但它不會憑空出現,而是有待詩人的創造。在這個意義上講,創造了真正屬於自己的鄉愁,詩人與歷史的關係才真正開始。對於詩人來說,有效的歷史感會讓言說精確、清晰、富有創造力。在他看來,鄉愁意味著人與故鄉之間達成了一種創造性的關係。

巴黎高師法語文學博士生秦三澍則相信答案在「朝向未來」的寫作當中。「當代詩歌寫作應是朝向未來的。認知技術、讀寫技術以一種不可預期的速度發生著劇變,這是維利裡奧的『光速世紀』,也是斯蒂格勒所謂的『超工業時代』:技術已然成為知覺意識延展部分的器官,控制論、大數據與社交媒體的數碼化在塑造著個體的感性生活。」秦三澍希望在自己的詩歌寫作實踐當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語言形式。

無論是鄉愁還是未來,說到底都是關照現實的不同維度。而詩人左手的切入點相對比較直接,他所學專業是城鄉規劃學,在專業學習中他試圖解決城鄉存在的現實矛盾,在詩歌中他以悲憫之心觀望城鄉變遷。左手認為「城市化視角的鄉村寫作」是一把雙刃劍,最關鍵的是詩人必須將日常現實轉化為語言現實。

就當下來說,疫情這個最大的現實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各類作者們的創作,詩歌也不例外。留學英國的郭月洲在疫情之前頻繁往返倫敦布萊頓,和那裡的詩人們聚會,疫情爆發之後的生活則被局限在了房間、河邊和超市,「但我的創作反而因這貧乏而獲得了另一種清晰乾淨的聲調。交談是無效的,風景是多餘的,寫作是孤獨的,瘟疫中的寫作讓我更加意識到了這些。」

「我們的詩歌文明,正是在有限的時代獲得有限經驗的突破,從而挖掘各種可能性。」 作為一名人民警察,艾諾依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展望新時代詩歌,她認為需要在人和民兩個雙重社會意識中,強調生命的真實,關注人類的命運。「詩歌的實踐永遠是自由心靈可能性的有限的探求。」 艾諾依說道。

在詩歌當中找到更加真實的自我

「(藏區)那裡充斥著農耕文明和區域文化的撞擊,牧場和田野是兩種養育人類的溫床,它們給予人們充盈的生存基本,而且塑造著不同的精神;青稞和小麥是兩種不同的產物,正如我觀察草原自由的牛羊和村莊養殖的牛羊,它們有著共性,卻又是兩種不一樣的生活,藏區濃厚的異域風光和神秘的宗教色彩,更是加劇了我對陌生化的著迷。」藏區生活帶來的獨特生命體驗,讓隴南詩人趙琳的詩歌在當代具有相當的辨識度。

火棠在雲南大山深處的鄉村小學裡支教了兩年,「這兩年,我走遍了這裡的山河:百草嶺、小雞山、排頭山、金沙江、漁泡江......走遍了這裡的村落,它們有著溫暖而美麗的名字:大箐、瓦窯、杞拉麼、紅谷且、阿波左、小埡口、洛舍地、東山......我深沉地愛著這些地方,它們是我的故鄉和遠方。我和我的學生一起看過萬千變化的晚霞,細數過夜晚銀河裡浮動的寂靜繁星,憧憬過散落在山間的萬家燈火。」在火棠看來,這些都是詩。

這令詩人、小說家張晚禾想起呂樂的電影《小說》(又名《詩意的年代》),片中阿城、王朔、陳村、馬原、餘華等作家就「何為詩意」召開了一場座談會。她認為,寫詩是為儘可能地創造詩意,作為創造「詩意生活」的手段,希望通過寫詩達到精神上的自洽,在詩歌當中找到更加真實的自我。

李唐近年以寫小說為主,但他始終將詩歌當成一種修行、一種本能,讓人慢慢體味生活,像淘金一樣發現生活的秘密與意義。而在四川詩人朱光明那裡,工作與詩歌從來沒有衝突。「習慣了工作狀態之後,重新回到詩歌中去,驚訝地發現自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廣闊、細膩、而又真實。」

主持人丁鵬表示,作為擁有63年歷史的老牌詩歌刊物,《詩刊》主動地打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邊界,尋求推廣和繁榮當代詩歌的新的可能性。也通過主辦線上的詩歌活動來參與構建和豐富網絡直播的生態。「首屆90後詩歌雲端峰會」就是《詩刊》社在直播平臺的一個新的嘗試。

「作為同代人,聽了大家的發言感到很振奮。我看到90後詩人們以昂揚的意志,不滅的激情,在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創作中一步步成長成熟,一步步實踐理想。共同描繪我們的時代景觀和心靈圖景,共同創造我們的理想生活和精神世界。」丁鵬說道

原文轉自: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壓力下的90後
    立學、立家, 立業,立名,作為即將三十的人,又該如何思考,抉擇?         三十而立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然而在當今社會, 三十而立依然成立嗎?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從結婚年齡來看, 古人15歲結婚較為常見, 而如今中國法律男子「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 比古人推遲了5~7年,從人均壽命來看提高了又何止10年。
  • 用「三十而立」製造的焦慮給自己套上枷鎖?!這不是孔聖人的本意
    誰不是這樣長大的這兩天總是能在各種媒體平臺、朋友圈裡看到有關2020年來了,90後要30歲的論調,我甚至還在短視頻網站裡聽到有人在自嘲自己是「90後空巢老人」,真真切切給我一種,一過了三十歲90後就要集體入土的感覺。
  • 90後,三十而立的年紀你過得怎麼樣?
    2020年,第一批90後步入而立之年,從此滿身標籤的90後開始脫離「寶寶」群,正式進入「青年俱樂部」。據調查顯示,90後人口有1.75億,佔全國人口的13%。一半上過大學,月平均收入為8000元,有兩成90後月收入超過1萬元。接近6000萬是單身狀態。76%上床休息時間為凌晨1點。如今這樣一波人正蓄勢待發而來,將接過時代的接力棒,站上中流砥柱的位置。
  • 三十而立,送給90後,送給自己
    25歲後的日子,就像立秋後的天氣一樣 ,悄無聲息卻按部就班,樹葉在陽光下一片一片掉落,總感覺眼前還是綠意盎然,看了看日曆才發現已經8月中旬了,就像自己一直覺得才20多歲,卻突然30歲了。三十而立,不禁感嘆,以前的不努力和所謂的雄心壯志,現在看來就像吹牛一樣,說到卻沒有做到,總感覺什麼都很簡單,卻什麼也都做不好,結婚生子、養家餬口,是每個90後嘴上不說心裡都明白的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老話之所以能傳下來的確有它的意義。是我們認輸了嗎?
  • 2020年三十而立 90後夫妻演繹他們的小幸福
    2020年,是第一批90後的三十而立之年。這一年,是疫情防控之年,這一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不少人說,2020年,很不容易。但在生活之中,總還有著一些美好和期待。  本期《家訪》,記者走進兩個剛剛舉行婚禮的90後家庭,講述他們三十而立這一年的酸甜苦辣。
  • 和陌生人聊天,如何破解這種社交焦慮?
    其實大家並不是有意為之,只是真的不知道怎麼和一個從來沒有見過面的陌生人打開話匣子,所以自然地,也就只能相視一笑,然後轉過頭再自己聊自己的。和陌生人聊天這是很多人的社交焦慮,然而面試、聚餐、見客戶、相親,很多場景下都會有和陌生人聊天的社交需求,在完全不了解對方背景的情況下,怎麼能聊到一起呢?這裡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供參考。
  • 90後初老跡象扎心了,焦慮彌散背後是什麼?
    2019年即將結束,年紀最大的一批90後終於要迎來「三十而立」的關口了。在輿論場上,很多90後紛紛吐槽自己的初老跡象,用「初老症」來形容他們的焦慮感,似乎也不過分。當許多90後看到自己日益稀疏的頭髮、暗淡無光的臉色,心中便泛起強烈的焦灼與無奈情緒。
  • 三十而立變成「三十而離」? 90後正成離婚群體主力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袁瑋驊認為,90後之所以成為近兩年來離婚隊伍中的主力軍,原因之一是90後崇尚自由,對待婚姻較為任性、衝動。「其實我很理解所謂的衝動離婚。」90後已婚女青年王麗莉說,「現在年輕人對婚姻看得很開,結婚能衝動,離婚為什麼不能衝動?跟你在一起不開心,不跟你玩兒了還不行嗎?」原本應當三十而立的90後,為何在組建家庭後又紛紛步入離婚軌道?
  • 如何緩解冬季與封鎖的雙重焦慮
    同學們不要擔心,小布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使用學校的資源與幫助,再加上自我調節,緩解冬季與封鎖帶來的雙重焦慮。布魯內爾為同學們提供了學生支持和福利團隊(Student Support and Welfare Team),同學們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通話軟體(例如Skype和Zoom)來獲取個人問題、福利問題、幸福感問題和財務問題上的支持與指導。
  • 男人三十而立的本質
    在和大師的交流中,表露30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固定的職業,也有了家庭!這是一個成熟男士的表現!但卻被大師批評了一頓!大師講到:「很多人都覺得三十而立就是我們在三十歲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事業成就,有了圓滿的家庭生活,但是不知這只是理解了它的表面!真正能理解這句話內在含義的人,實在太少了」「那麼什麼是真的三十而立?」
  • 三十而立,以何而立?最早的90後,已過而立之年-附年齡對照表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那麼,在人生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具體又該怎樣度過呢?
  • 三十而立,男人的一道「薪坎」
    可見男人的三十歲是多麼的重要和美好,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一些道理!——來自網絡人到了30歲前後,都會迷茫和焦慮。迷茫和焦慮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仍然「一事無成」;更是因為自己沒有成家,無法「立」。正如網上說的那樣:30歲之前,雖然不成功,但好在年輕,可以用未來激勵自己;40歲後,依然不成功,但可以用「回歸家庭」來安慰自己。
  • 重磅:90後詩人發起上半身運動
    的合影在群中引發90後詩人熱議。 隨後詩人鄭小瓊在微信朋友圈貼出: 【本報消息】:轟動全國90後詩壇的上半身運動今日由木魚、王冬、老四等人在千佛山發起,影響良好。據悉,藍格子、馬小康等也參加了該活動,引起廣大市民熱議。隨後,中國90後上半身運動協會在濟南默默成立。(晨報 綜合訊)
  • 三十而立的90後,還剩最後的倔強
    90後曾經的標籤是:叛逆、另類、個性、非主流。
  • 詩藝女人 迎接屬於自我的一切可能
    本期詩藝女人邀請4位獨立、智慧、凝練的女性,她們將告訴你,用自己的方式發現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熱愛自己
  • 博鰲國際詩歌獎揭曉 韓慶成:00後詩人不如90後詩人活躍
    中國詩歌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如何?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博鰲國際詩歌獎」評委、世界詩歌網總編輯韓慶成。韓慶成:詩歌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一直促進著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和相互了解。相對而言,中國詩歌在國際上的影響還很小。博鰲國際詩歌獎以及博鰲國際詩歌節,希望能在中國詩歌走向世界方面,做一些推動工作。紅星新聞:你怎麼看待如今中國詩歌越來越多的走向國際舞臺?
  • 90後:鮮衣怒馬少年後,負重前行時
    不要大聲責罵90後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70後80後的中年人,尤其是有房貸車貸二胎的那些!近日,源自於電視劇《大叔的愛》的一句話莫名火了,順帶把中年職場人的心也扎了個支離破碎。大多數看到這句話的中年人,都深有體會,如今的中年人在生活中確實有大多無奈。現在的中年人,大多家裡有孩子、老婆和老人,更有柴米油鹽。
  • 古羅馬大詩人賀拉斯,這十句經典名言,內涵深刻極具哲理,收藏了
    在俄國詩歌發展進程中,受到一位古羅馬詩人巨大的影響,這個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賀拉斯。賀拉斯出生在公元前,也就是兩千多年前,是古羅馬文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與維吉爾,奧維德並稱古羅馬三大詩人。他的美學思想,可以與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相提並論。
  • 誰說三十歲只能做減法,捷達三十而立版從加法開始
    魯網8月14日訊 「90後」一個讓全國人民最不放心的,一個曾經被質疑垮掉的,一個曾經叛逆不羈、桀驁不馴的一代人,也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白巖松說「三十歲前拼命做加法,而三十歲之後要學會做減法」,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年輕人更信仰「自己定義人生」!
  • 2020年,第一批90後邁入而立之年」,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伴隨著2020年的到來,第一批90後都到了而立之年。總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但對20後來說,90後已經是上個世紀生人了。 在中國文化中,30歲是人生長河中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頻頻被貼上「標新立異」「個性自我」等標籤的90後,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