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羅翔老師,還有人不認識他嗎?
他是北大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也是普法界行走的「段子手」。
他擅於將枯燥晦澀的刑法學講成一個個有趣的段子,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全民學法」的狂熱風潮。
最近,他又在脫口秀界「出圈」了。
在《脫口秀反跨年》的舞臺上,他僅6分鐘的表演,全程高能,沒有一秒鐘不讓人發笑。
作為法學教授,羅老師的脫口秀,專業、高級又有梗,一句「畢竟脫口秀也不是法外之地」,「笑果」裡藏著知識點,現場也只有他能理直氣壯地這樣調侃了。作為2020年爆火的up主之一,羅翔已收穫千萬粉絲,是當之無愧的「法律網課頂流」。
面對這意外的「網紅」人生劇本,他一直警醒自己,保持稜角,不要在光環中迷失。
不久前,他還獲得了「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的榮譽。
連《人民日報》也為他點讚:理性而不失溫度,感性而不失高度,這不僅是羅翔老師這樣法律傳播者的願望,也是在法治社會中我們應有的態度。
從表面上來看,羅翔的視頻找不出一丁點兒「網紅」的要素:
道具是一塊簡單的藍色幕布、一張桌子和一隻話筒。
他戴著眼鏡,頂著小平頭,常常穿襯衫或西裝,甚至連聊的話題也是最讓人昏昏欲睡的刑法。
可他就是有一種神奇的魅力,把本來專業性極強的刑法課講得幽默有趣。
只要點開他的視頻,網友就會不自覺地笑出聲,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去年3月,羅老師頂著「羅翔說刑法」這個年代感十足的ID空降B站。僅以一個兩分鐘的簡單自我介紹,就吸引了百萬粉絲的關注,成為了「最快速百萬粉傳說」。
短短半年過後,羅老師的粉絲量破千萬,成為B站第二個千萬級up主。
作為B站名副其實的「新晉頂流」,高超的專業知識加上幽默的語言,輔以理性的思考,是他最大的吸粉秘訣。
羅翔老師總會在課上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常常讓人莫名其妙卻又忍不住思考,出現在各個故事中的「法外狂徒張三」更是用他傳奇的人生,牢牢抓住了網友們的注意。
平時看起來高高在上的刑法學,在這樣的拷問下也變得接地氣了。
張三拿刀砍我,我抓著張三的名貴吉他回擊,最後把他的頭打爆了,吉他也斷了,構成犯罪嗎?
幾分鐘的視頻裡,充滿了各種神轉折的故事,並且金句頻出,配合著一本正經的表情和豐富的肢體語言,他被調侃為在說「普法單口相聲」。
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工科還是醫科,甚至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太多的人都被捲入羅翔的「刑法風暴」,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原本只是因為獵奇心理點進來,想看一看各種奇怪的標題下內容是否名副其實。
沒想到不知不覺就免費上完了一堂名師精品課,不僅收穫了源源不斷的快樂,還增加了奇怪的知識點。
這樣的刑法課程,誰不想再接著上呢?
羅翔最初與法律結緣,其實純屬偶然。
17歲的他聽從家人安排,選擇了當時看起來最穩妥的專業。
別看現在的羅翔線上線下侃侃而談,小時候的他卻是一個內向膽怯的孩子,說話還有點兒結巴,時常遭到同學的嘲笑。
1999年,還在中國政法大學讀研的羅翔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開始在外兼職講課。
初上講臺,他只要求自己「千萬別講錯」。
為此他總是將上課要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甚至細緻到「下課了」也要寫上,然後再逐字逐句地提前演練。
到了讀博期間,他在中青院進行函授課程時,已經能夠在臺上妙語連珠。
在學校任職多年,他不僅蟬聯「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大老師」,還入選「法大首屆研究生心目中的優秀導師」。
他是學生們心中的「刑法小王子」,也是「一座難求」的明星教授。
在學校裡,想選到他的課可沒那麼容易。
容納200多人的階梯教室常常人滿為患,上課要抽籤,連走道都坐滿了旁聽生。
為了讓學生們提起興趣,他嘗試著用詼諧的方式講課,開闢一條愉快的學習道路。
那些聽起來稀奇古怪的故事,多是來自真實案例,複雜又難懂。
可在羅翔的課上,只要消化了「羅老師獨家寶典」,再晦澀的知識點也能輕鬆掌握。
「希望笑過之後大家能正確認識刑法知識,也認識到幽默背後的無奈。」羅翔這樣說。
他對案件的解讀總是充滿了人文關懷,律法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有溫度的「護欄」。
他在科普法律,同時也在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著名的「糞坑案」中,歹徒欲對女子施暴,反被女子推入糞坑而亡。
許多人對此案的爭議在於,女子是「正當防衛」還是「事後防衛」?
對此,羅翔老師說:
大家覺得合不合適?我覺得合適得不得了,所以千萬不要站在事後的角度去判斷,要站在什麼角度判斷?事前的一般人角度,而不是事後的理性人角度。而在關於「為什麼不對那些侵犯未成年人者處以酷刑」這個問題上,羅翔老師的看法也引人深思。
「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懲罰人依然是尊重他作為理性人的存在,而殘酷不人道的懲罰卻只是把人當成了工具。」
他總是站在「人的視角」看待問題。
網絡上總有人問,為什麼羅老師能夠火到「出圈」?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講的課釋放出了人們內心對公平和正義的嚮往,說出了大家想說但表達不出來的話。」
而拋開「法外狂徒張三創始人」的身份,他善良、低調、謙虛、通透,這些閃光點在這個浮躁的環境中也顯得尤為珍貴。
最近,羅翔受邀做客訪談節目《十三邀》,在和許知遠的對談中,他展現了授課之外的更多人格魅力。
羅翔提到一句話:「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因為人要接受事與願違啊,我們太有限了。我們只能做我們認為是對的事情,然後接受它的事與願違。」他還認為,其實勇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太罕見了。
除了學習知識,羅翔更希望人們能夠培養起自己內心的力量。
「閱讀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行動。你身邊得有一群人一起來行動,能讓你感覺到每天能夠做一些小小的事情。」
在網絡上走紅之後,聚光燈下的生活讓他有些不太自在。
面對接連不斷的活動邀約和商業代言,他保持了一貫的理性。
他覺得自己依舊只是一個講授者,一名普通的教師,榮光理應屬於那些先賢們。
可不管他再低調謙虛,一個人只要出了名,便會被無數雙眼睛盯著。人們對他的期待提高,所有的言行也被放大或曲解。
事情的起源是他分享了一句讀書筆記,內容關於「榮譽和德行」,沒想到卻遭到了謾罵指責。
當天正在舉辦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羅翔因此被部分網友質疑是在影射抗疫英雄們。
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兩件事,因過度聯想而引起了爭議。
萬般無奈之下,羅翔只能宣布暫停更新微博。
就在幾天之後的教師節,央視網更新了一則專訪羅翔的紀錄片。
視頻裡同學們口中的羅老師「三觀正、有邏輯、有情懷、有溫度,是一名正義感十足的好老師」,彈幕中更是飄過密密麻麻的「老師辛苦了」「謝謝老師」。
這則視頻不僅為羅翔正了名,也打臉了那些攻擊羅翔的批判者們。
不再解釋、不再爭辯的羅翔,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活節奏。
他定期更新講課視頻,聊聊法律熱點,分享讀書感悟,與大家探討各種問題,平淡又安穩。
他希望做一個有操守、有修養的人,人前人後保持一致,始終充滿希望,永遠為自己的信念打工。
這就是羅翔,一個平凡的普法工作者。
在焦點內外守著自己的哨崗,即使無法成為偉大的人,也心懷偉大的愛做有意義的事。
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網紅博主,站在講臺之上還是屏幕之後,羅翔都保持著法治初心,從未停下普法的腳步。
「如果你始終覺得你這個事太有意義,一定要努力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