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請回答2021——2020騰訊風雲演講年會」在北京舉行。論壇以「中國經濟新徵程」與「乘風破浪啟未來」為上下篇章,聚焦2021經濟趨勢,探討新發展格局、新消費與大健康等熱門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提到, 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新雙循環,新雙循環的核心則是要素的暢通。作為經濟的五大要素之一,金融在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整個金融體系裡面扮演著重要的樞紐作用,所以在暢通循環當中極為重要。
早在2009年,國務院19號文件就將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作為國家戰略提出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一期間,正逢屠光紹從證監會副主席任上轉戰上海,出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一職,因此他也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 。
屠光紹提到,上述階段性目標已經基本完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下一步該怎麼走,成為需要回答的一個課題,「因為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間的節點。」
在他看來,在新雙循環這樣的發展格局面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面臨著新的任務。一是要以金融改革為動力,助力國內金融體系的完善和結構優化,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發展直接融資。
二是要以擴大金融開放為導向,打造全球的人民幣資產中心地位,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三是國內金融資源與國際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良性互動。通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揮利用好國內、國際金融資源,同時促進兩種金融資源的有效互動,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地位,在服務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促進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的變革。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還需要有一個長期目標。」屠光紹稱,他牽頭的課題組近期發布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提到,到2035要基本建成領先亞太、輻射全球,以開放的現代化金融市場為核心,以全球人民幣資產配置為標誌的全球一流的金融中心。這一目標是全球經濟金融格局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和全球定位的重要體現,更是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內容。
但他認為,這個長期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有持續的推進。就如建一個房子要四梁八柱,它必須要有基礎支撐。這些基礎支撐包括要建成充分開放的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機構體系、打造國際領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和金融科技體系、完善與國際對接的金融法治監管體系和現代化金融系統風險、同時形成高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和一流人才隊伍四個方面。
據屠光紹介紹,針對十四五期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點內容,他們提出了30多條具體的建設建議。「我們希望這些建設建議,為政府和管理部門在制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十四五規劃的時候,能夠起到有益的參考作用。」
活動當天,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銀保監會副部長級幹部、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金融專業人士朱雲來,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等二十餘位嘉賓出席活動,並分享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