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點擊上面藍色字體「王姨美食技巧」,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文章了。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魚不僅鮮美,還很健康。魚肉蛋白高,熱量低,富含「腦黃金」,是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是很多人的營養來源。
不過,挑魚、吃魚,其實也是一門學問。一不留神,可能就會把毒素吃下肚!有些魚身體存在毒素,但很多人不清楚是哪些魚。
(1)帶「味道」的魚
建議大家不要去小攤販的地方購買,這些攤販來源的魚沒有保障,還有可能會做特殊處理。如把魚泡在甲醛裡,它可以起到保鮮、防腐等作用。
明顯的大家在購買時會發現有刺鼻問題,不明顯的可能只要在烹飪時才能發現。如在炸魚時出現開花現象就要注意了,很可能是甲醛讓魚變脆,短時間內魚內部會變脆。
(2)重量太過極端的魚.
同種類的魚,長得太大隻通常魚齡也更大,也就是魚會相對老一些,吃起來肉質不夠嫩。
魚年齡越大,長得越大,體內可能積聚了更多的重金屬有害物質,口感和營養都減分。
而如果是個頭太小的魚,本身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肉質不夠鮮嫩,加上魚刺可能不少,萬一卡著就難辦了。
一般買魚,選「八分大」左右的比較合適,比如草魚以4~5斤、鯽魚0.5~1斤、武昌魚和鯉魚1.5斤為好。
(3)膽汁有毒的魚
代表為草魚,其次是青魚、鯉魚、鱅魚和鰱魚,這些魚類是我們經常食用的主要淡水魚類,肉味美,產量大。
由於膽毒魚類的膽汁含有膽汁毒素,吞服魚膽越多,則中毒症狀越嚴重,甚至死亡,目前對膽汁毒素的機理尚不明確。所以大家最好是避免吃魚膽
吃魚避開這些誤區
1.生吃魚片易得肝吸蟲病
有不少人喜歡吃生魚片,認為生魚片鮮嫩美味,但其實生吃魚片很容易感染肝吸蟲病,甚至誘發肝癌。肝吸蟲病一種影響肝膽為主的寄生蟲病,多數在食用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水產後引起,特別是吃生的或半數的淡水魚、蝦、螺類,它們被肝吸蟲感染的機率極高。不少人以為生魚片用醬料和醋拌過,就能殺死其中的寄生蟲和細菌,但一般的調味品,如醬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難殺死它們,即使把生魚片放入熱水中,如果煮的時間不夠也很難將肝吸蟲活囊蚴殺死。因此生魚片還是少吃為妙。
2.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中醫認為魚膽有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功效,所以即使魚膽味苦,也有不少人躍躍欲試。但魚的膽汁中含有強毒性的毒素,如鯉醇硫酸酯鈉等,這些毒素耐熱且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是講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都有可能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險惡。症狀較輕者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腎區叩痛等症狀,如果搶救不及時,甚至會出現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因此魚膽儘量還是少吃,即使藥用也要遵從醫生的建議服用。
.
3.吃魚應避開這兩個部位
隨著魚齡的增長,魚體內蓄積的汞就會越多,特別是魚腦和魚皮的汞蓄積量明顯上升,汞含量最高部位排名依次為:魚頭、魚皮、魚肉、魚籽。以鯽魚為例,200g以下的鯽魚其魚肉、魚子、魚皮、魚腦的汞含量都非常低,數值差異也不明顯;而400g左右的鯽魚,其魚皮的汞含量比200g以下的上升5倍,魚腦的汞含量竟達20倍以上。因此,在選購鮮魚時最好選擇個頭小的魚,吃魚的時候也最好不要吃魚頭和魚皮。
4.空腹吃魚可能引起痛風
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大多數魚本身嘌呤含量較大,如果在空腹狀態下大量食用魚肉,由於缺乏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很容易會導致酸鹼平衡失調,從而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情。因此在吃魚肉前最好先吃一些含澱粉的食品,如雜糧粥、麵食、芋頭等,用餐時也可食用一些含澱粉的菜餚,如甘薯、玉米、土豆等,以此減輕嘌呤的危害,起到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
.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更多精彩,全在《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