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吳重慶教授談「鄉土中國」:在鄉土中理解...

2021-01-15 天眼新聞

9月20日上午,孔學堂傳統公益講座總場次第788場在明倫堂如期舉行,本場講座是「鄉土中國」系列講座第2場。中山大學哲學系吳重慶教授以「理解鄉土中國」為主題,給前來現場聆聽的80多人帶來了深入淺出的聽覺盛宴。

「鄉土中國」系列講座第二場

就傳統中國而言,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熟人社會」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1989年拍攝的政論片《河殤》中,將中國的文明定性為「黃色文明」,即相對封閉的農耕文明,把它與西方開放的、具有活力的「藍色」文明區別開來。事實上,這種簡單粗暴的文化定性是有失公允的,中國傳統文化從來都是開放與包容並存,中國的傳統社會也是非常市場化的,著名學者施堅雅就曾以成都平原為例,研究了中國的市場,他認為中國可以劃分為幾個較大的「市場」體系,如長江上遊市場、嶺南市場、華北市場等,在這些市場中,產生了各類人與物的交匯,對經濟、文化等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之所以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市場,乃是受到地形等限制而導致,但即便如此,在傳統社會中,全世界很難找到如中國這般統一而巨大的市場體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的發達以及地區的不平衡發展,人口湧向城市,使得中國鄉土社會呈現出了「空心化」的狀態,即進入了無主體熟人社會。城市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心地帶,鄉村乃是為城市發展的輻射,為城市發展提供廉價勞動力、基本生活資源、生產資料等,但在中國的沿海出現了兩種相反的情況,即「專業鎮」與「同鄉同業」。「專業鎮」是指在家鄉興起某一行業,將這一行業的產品發展到全國各地。而「同鄉同業」則是離開家鄉走向全國進行著同一個行業的經營,如複印店老闆大多來自湖南新化、高速公路護欄工程源自江西人等,這種情況在福建莆田表現得尤為明顯。

吳重慶教授

這種同鄉同業模式,源自同一地區鄉民之間的通力合作與幫助、資源共享、經濟互惠等。在這一模式中,人們的地位是均等的,老闆與學徒之間通過相互幫助能夠實現共同創業,它超越了傳統的簡單僱傭關係,這給產業的做大做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最終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城市為輻射的「邊緣的中心性」的狀態。因此,「同鄉同業」的發展造就了「兩個鄉土」,即地裡意義上的鄉土與文化意義上的鄉土。在地理意義上,鄉民們在他鄉創業,他們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建造房屋,實現落葉歸根。在文化意義上,每逢家鄉的年節、重大儀式、祭神娛神等活動,人們都會不辭辛勞奔赴家鄉共同聯歡。從而使他們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信仰,有著相同的身份認同,形成了經濟與社會的相互「嵌入」形態。

因此,在國家倡導「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背景下,「公共空間」的造就是激活鄉村傳統價值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實現鄉土社會網絡,創造出有別於市場經濟的經濟形態,社會網絡與經濟網絡相互嵌入,相互激活,將傳統、鄉土、家族等被人們認為是過去式的遺存,呈現出鮮活的形態,滲透於人倫日用,貫徹於經濟民生。人們既能獲得經濟上的自由,同時能在精神生活、文化信仰等方面獲得認同,實現鄉土社會資源的全面激活,在文化上、經濟上、生態上等實現全方位的鄉村振興。

最後,臺下聽眾進行了提問,針對「同鄉同業」模式的可複製性,對貴州發展的借鑑意義、現代價值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

主講人簡介

吳重慶,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曾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開放時代》主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2—2003)、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中心訪問學者(2004)、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2006)、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2010)、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訪問學者(2013)。學術兼職:民政部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2020)、中國宗教學會鄉村宗教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19)、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大學新農村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廣東鄉村振興諮詢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民政廳智庫首屆專家、廣東省農村經濟學會副會長、《華人應用人類學》編輯委員。研究方向:民間信仰、中國革命、鄉村發展。承擔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珠江三角洲民間宗教地理空間分布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從農民合作入手構建以鄉村為主體的新型發展模式」。個人著作:《儒道互補》《穿越斑馬線》《本土情懷》《華南古村落》《孫村的路:後革命時代的人鬼神》《無主體熟人社會及社會重建》《白晝之子:六十年代學人自白》等。

文:曾順崗 圖:鄒恆

編輯 鄔建玲 陸維剛

編審 李屹

 

相關焦點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
    2020年9月19日上午,第787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明德廳如期進行,中山大學吳重慶教授做客孔學堂,為「鄉土中國」專題系列講座帶來首講——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來自省內外高校師生和市民近100人現場聆聽了講座。
  • 《鄉土中國》是講述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代表作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 鄉土中國|中國基層社會的禮制秩序,傳統農村的鄉土本色
    按照社會學對社會性質的劃分,傳統農村是禮俗社會,現在城市是法理社會,禮俗社會按照禮儀風俗維繫,個人與社會構成緊密的關係網,一言一行都備受矚目,也是鄰裡之間評價為人的依據。過去的西洋商人認為中國人生來講信用,因為傳統中國是講究禮俗的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有不假思索的坦誠,因為抬頭不見低頭見,為人可靠是在交際圈中立足的根本。
  • 費孝通與鄉土中國
    1928年,費孝通在東吳大學的醫學預科就讀;於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師從吳文藻先生,後遇到來自芝加哥大學的派克(Park)教授,派克教授帶學生們到北京的天橋、監獄、八大胡同以及各種居民區去探訪。那些費孝通從未深入接觸過的市井生活是如此真實而淋漓地展露在他面前,令他震撼不已。如何理解這些社會現象?類似的疑問在他的頭腦裡生出了探索的萌芽。
  • ——從《鄉土中國》談起
    2020年與366位名師相約每天30分鐘一講座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第1081期——從《鄉土中國》談起於明 |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在人類歷史上,傳統鄉土社會往往依靠禮治,而現代社會更依靠於法治,從禮治走向法治是一個普遍的過程,但這個轉變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禮治是什麼?我們從歷史的角度探尋法治中國得以興起的社會基礎,從而更好地理解依法治國的理念。
  • 為你讀書|《鄉土中國》告訴我們什麼是鄉土社會
    這一期,我們先來說一說中國社會的基層,也就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特色。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有這樣幾個基本觀點:第一,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社會的基層分布著一大批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說到底,這些佔據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鄉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礎;第二,鄉土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1:鄉土本色講了什麼?這是全書總綱
    《鄉土中國》作為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之作,是費孝通先生作品中的傑出代表。一提起社會學,我們可能都會感覺很學術,很高深。然而,這本書我們一拿起來,還是感覺很親切的。它是費孝通先生講課的內容,因為是口語表達,所以讀起來還是通俗、流暢的。
  • 法學生必讀書籍——<<鄉土中國>>
    法學生必讀書籍---------<<鄉土中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個法學生,一定要拓寬自己的視野,博覽群書,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本經典書籍,名字叫做<<鄉土中國>>,這是社會學領域與法學領域都應該拜讀的名著
  • 汪曾祺《受戒》:鄉土風情中的文化「尋根」之旅
    文章雖然落筆於極美的鄉土風情,但若細細解讀這部可以稱得上中國現當代文學先鋒小說的作品,我們或許會驚嘆於它的文學價值,所以今天,我將從鄉土風情入筆,以時代變遷的角度分析其所隱含著的文學價值。01 城市化進程中,對鄉土文化的保留和珍重汪老的文字極適合鄉土,事實上,他也確實寫了很多的鄉土小說,《大淖記事》《異秉》都是汪老蠻著名的鄉土文學創作
  • 《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 2020-12-17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土中國》,讓你更好的理解中國社會
    對於完全依靠土地吃飯的中國農民,沒有什麼比「當下的穩定」更為重要,於是「重複」就變成了中國真正的鄉土本色,守望故土,日復一日的去重複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自給自足,安於現狀,就這麼來來回來幾百年,從來沒有走出去過,也沒讓外人進來過。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被這樣數不清的鄉村和鄉民們穩定的延續下來,逐漸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熟人社會」。
  • 王希明:《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實踐情況如下:一、教學目標(一)通過案例分析,進一步理解《鄉土中國》中的核心概念。(二)提出並研討《鄉土中國》中未充分討論的概念。費孝通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個性的。但是未來怎樣,需要時間來證明。(三)結語這節課我們用《鄉土中國》中的概念進行案例分析,並且對費孝通沒有展開的一些概念進行了擴展研究,但是鄉土社會是極其複雜的。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指導:第一章《鄉土本色》精讀提綱
    一、章節閱讀指導《鄉土本色》作為《鄉土中國》的第一章,對全書內容具有統領性作用。「鄉土」即家鄉的土地,可借指家鄉。「本色」即事物的本來面目、性質或品質。「鄉土本色」可以理解為「家鄉的本質」「家鄉的特點」。結合首段文字看,這裡的「家鄉」並非指某人或某類人的故鄉,而是指「中國社會」。
  • 孔學堂講座|文化批評家肖鷹帶你走進「文藝復興三傑」
    講座現場12月12日上午,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美學家、文化批評家肖鷹做客孔學堂「遊於藝」專題講座,以「文藝復興三傑」為主題,解讀了西方藝術史上文藝復興中最為傑出的三位大師:達·文西、米蓋朗其羅和拉斐爾。
  •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費孝通《鄉土中國》本書收錄了費孝通先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費老嘗試回答作者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 《鄉土中國》概念整理 - 老熊的中考高考備考
    《鄉土中國》概念整理序言主題:中國社會學 / 鄉村社會學目的: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性質:從具體社會中提煉出來的概念;「鄉土中國」是指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
  • 人體藝術:鄉土文化是中國油畫藝術創作的主要題材來源
    刵磙賕儕兌譤薎輢溑凘近絍敽妵豬踣邢嫻嶅滝癴霺寽羶柰櫐黶慺梐籐莝輦禇詆棠恢緕咕狺凪繵抹凖鍫寭析泙鈋酜岡在此發展過程中,作為外來文化的油畫藝術不斷被本土化,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鶓隁瘸怵諞雍嶙鉩購裄畣瞣開瑧蔎牼翠蠟珮俘頵冺兌蝄廿瓜畇涶粺稚蔢狇鬤烕開緻瀨棵煠獁喹胂張牑齱紛蛗敭漄鴷鄉土文化與油畫藝術相結合,呈現出一派繁榮的藝術景象。
  • 《鄉土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上)
    《鄉土中國》是值得一讀的書,它解釋了中國人許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緣故。它不像其他許多書,不是極度讚揚,就是冷嘲熱諷,畫著圈來讓你疑惑。作者費孝通先生對中國有著踏實的了解、敏銳的觀察,卻沒有那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對國人指指點點,他感同身受,始終保持著一位學者的理性。有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人?
  • 「我抒我讀」投稿|讀《鄉土中國》有感
    《鄉土中國》是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8年,到今天讀來已經62年了。全書收錄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論文,是由費孝通所講的「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整理而成。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範、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
  • 念好鄉土人才「三字訣」 吹響鄉村振興「衝鋒號」
    典型幫「帶」,  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鄉土人才活躍在鄉土,是鄉村振興中最具活力的主體,洪澤區積極厚植鄉土人才成長沃土,注重激發優秀鄉土人才的引領作用,爭取一個鄉土人才、帶動一個項目、壯大一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