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孔學堂傳統公益講座總場次第788場在明倫堂如期舉行,本場講座是「鄉土中國」系列講座第2場。中山大學哲學系吳重慶教授以「理解鄉土中國」為主題,給前來現場聆聽的80多人帶來了深入淺出的聽覺盛宴。
「鄉土中國」系列講座第二場
就傳統中國而言,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熟人社會」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1989年拍攝的政論片《河殤》中,將中國的文明定性為「黃色文明」,即相對封閉的農耕文明,把它與西方開放的、具有活力的「藍色」文明區別開來。事實上,這種簡單粗暴的文化定性是有失公允的,中國傳統文化從來都是開放與包容並存,中國的傳統社會也是非常市場化的,著名學者施堅雅就曾以成都平原為例,研究了中國的市場,他認為中國可以劃分為幾個較大的「市場」體系,如長江上遊市場、嶺南市場、華北市場等,在這些市場中,產生了各類人與物的交匯,對經濟、文化等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之所以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市場,乃是受到地形等限制而導致,但即便如此,在傳統社會中,全世界很難找到如中國這般統一而巨大的市場體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的發達以及地區的不平衡發展,人口湧向城市,使得中國鄉土社會呈現出了「空心化」的狀態,即進入了無主體熟人社會。城市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心地帶,鄉村乃是為城市發展的輻射,為城市發展提供廉價勞動力、基本生活資源、生產資料等,但在中國的沿海出現了兩種相反的情況,即「專業鎮」與「同鄉同業」。「專業鎮」是指在家鄉興起某一行業,將這一行業的產品發展到全國各地。而「同鄉同業」則是離開家鄉走向全國進行著同一個行業的經營,如複印店老闆大多來自湖南新化、高速公路護欄工程源自江西人等,這種情況在福建莆田表現得尤為明顯。
吳重慶教授
這種同鄉同業模式,源自同一地區鄉民之間的通力合作與幫助、資源共享、經濟互惠等。在這一模式中,人們的地位是均等的,老闆與學徒之間通過相互幫助能夠實現共同創業,它超越了傳統的簡單僱傭關係,這給產業的做大做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最終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城市為輻射的「邊緣的中心性」的狀態。因此,「同鄉同業」的發展造就了「兩個鄉土」,即地裡意義上的鄉土與文化意義上的鄉土。在地理意義上,鄉民們在他鄉創業,他們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建造房屋,實現落葉歸根。在文化意義上,每逢家鄉的年節、重大儀式、祭神娛神等活動,人們都會不辭辛勞奔赴家鄉共同聯歡。從而使他們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信仰,有著相同的身份認同,形成了經濟與社會的相互「嵌入」形態。
因此,在國家倡導「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背景下,「公共空間」的造就是激活鄉村傳統價值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實現鄉土社會網絡,創造出有別於市場經濟的經濟形態,社會網絡與經濟網絡相互嵌入,相互激活,將傳統、鄉土、家族等被人們認為是過去式的遺存,呈現出鮮活的形態,滲透於人倫日用,貫徹於經濟民生。人們既能獲得經濟上的自由,同時能在精神生活、文化信仰等方面獲得認同,實現鄉土社會資源的全面激活,在文化上、經濟上、生態上等實現全方位的鄉村振興。
最後,臺下聽眾進行了提問,針對「同鄉同業」模式的可複製性,對貴州發展的借鑑意義、現代價值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
主講人簡介
吳重慶,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曾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開放時代》主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2—2003)、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中心訪問學者(2004)、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2006)、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2010)、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訪問學者(2013)。學術兼職:民政部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2020)、中國宗教學會鄉村宗教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19)、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大學新農村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廣東鄉村振興諮詢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民政廳智庫首屆專家、廣東省農村經濟學會副會長、《華人應用人類學》編輯委員。研究方向:民間信仰、中國革命、鄉村發展。承擔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珠江三角洲民間宗教地理空間分布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從農民合作入手構建以鄉村為主體的新型發展模式」。個人著作:《儒道互補》《穿越斑馬線》《本土情懷》《華南古村落》《孫村的路:後革命時代的人鬼神》《無主體熟人社會及社會重建》《白晝之子:六十年代學人自白》等。
文:曾順崗 圖:鄒恆
編輯 鄔建玲 陸維剛
編審 李屹